剛挖好的魚池裡,沒有放過魚苗,為啥會有魚呢?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常掛在嘴邊一句話:哪裡有水,哪裡就有魚蝦。可能自然界天然形成的水塘中,我們還能理解這個說法。但是蓄水池裡,也沒人放魚,也能網到小魚,這就讓人不解了。
吳勝利,加住的偏遠,以前沒通自來水之前,和誰都得拿著桶和扁擔去挑水,種田的話更是靠天吃飯。人們為了保存淡水,從上世紀時候就開始在附近的山間平地上,挖幾口塘。目的是等下雨的時候,蓄水用。天幹盼不來雨水的時候,就可以防水灌溉了。有些塘的四壁石縫中,在雨水大的年月,還能有井水流出。
不過,在灌溉的時候,就常能發現這引來的雨水裡,竟然會有魚,這些小魚哪裡來的呢?當地有經驗的村民講,一般這蓄水池裡的魚有3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就是從水源地來的。看看附近有沒有養魚的,或者有人工湖或者天然的河流湖泊。還有就是有些農民,喜歡在自家水田裡,養上一些魚,一般都是鯉魚、草魚,也有放鯽魚的。如果是草魚的話,還能把水田雜草吃掉,順便還給水田施肥了。魚長大後,捕撈上來,既能給自己家留一些新鮮肉食,還能抓來賣錢。但如果遇到雨季田裡漲水,或者天氣較熱,水中缺氧,魚就會躍出池塘跑到別的塘裡去了,漸漸的,離著八丈遠的蓄水池裡,也會有魚了。
第二個來源,就是其他生物帶來的。這有一定的偶然性。像是原本平整的屋頂,長期沒人收拾,會長出來一些花草。還有人家屋頂上會長出小樹,這裡面肯定不會有人去撒種子的,之所以能長出來,多數是鳥兒們在遷徙過程中,將種子掉落到屋頂所致。
同樣,在有水的地方,也有很多動物在活動,尤其是鳥更喜歡靠近水源地的活動,它們是喜歡吃小魚的。吃了有魚卵的魚,或者魚卵沾在它們身上,當飛到山中水塘的時候,這些魚卵也有有了孵化的可能。
第三個來源,是築魚塘時候的泥土或者碎石中本來就有魚卵。農村有句老話,叫「千年草籽,萬年魚籽」。說的是草籽能活上千年,魚籽能活上萬年,這話明顯誇張了,不過卻也說明魚籽的生命力很強。有些泥土中,原本有過水流,可能是小河,可能是小溪,這些泥巴裡就很可能帶著魚籽,遇到合適生長的環境,魚籽就長成小魚了。或者是水鳥的糞便裡面有魚卵,故有水就有魚。
你遇到過一塊小池塘裡有魚的情況嗎?是不是也覺得很好奇,你認為這些小魚是怎麼來的呢?歡迎文末留言,一起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