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嶺南學人在粵北留下的「青春記憶」:戰火中的「吃穿住學」

2021-01-07 廣州日報

五四精神,薪火相傳。 八十多年前的隆隆炮聲中,一群嶺南先師率領大批粵港澳學子從珠三角各地風塵僕僕趕抵粵北韶關、坪石、乳源等地。他們在戰火中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同呼吸,共脈動,歷盡艱辛而辦學不輟,鑄就了嶺南高等教育的奇蹟。

韶關樂昌坪石華南教育歷史坪石研學基地去年9月正式掛牌後,韶關文史研究人員近日通過大量實地走訪、尋找親歷者口述、廣泛搜集資料等方式,形象還原了當時鮮為人知的戰時廣東師生們的生活場景。

住:「文士路的月色,懷士堂的琴聲」

1938年,廣州淪陷後,廣東省政府遷往粵北,中共廣東省委機關也從廣州遷到了韶關,韶關成為戰時的廣東省會和抗戰中心。隨後,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等學校紛紛遷至韶關招生辦學。

1940年10月,當時的國立中山大學於戰時後方西南澄江「逆行」遷回東南前線粵北坪石(今樂昌市坪石鎮)。坪石環境優美,溪水環繞,許多學校遷來後,坪石得「粵北文化城」的雅號。

中大的各學院圍繞坪石100裡範圍內分布,學校的總辦公廳、研究院、先修班、學生貸金審查委員會設在坪石鎮。文學院初設在乳源縣清洞鄉,後因生活不便遷至鐵嶺;法學院先是設在乳源縣武陽司(今屬樂昌),後遷至車田壩;師範學院設在乳源縣管埠(今屬樂昌);理學院設在坪石附近的塘口;工學院設在坪石西南的三星坪和新村;醫學院為方便學生實習故設在樂昌縣城;農學院則設在湖南宜章的慄源堡。

學校的部分住房為租賃民房、修繕廟宇、祠堂、書院而成,新建房屋則利用當地的杉木、杉皮、竹子作為建材,以泥土造牆,禾草作頂。室內一應家具均為竹製品,在竹床上鋪設禾杆草作褥子。冬天粵北山區天氣陰冷,氣溫常在零度上下,房屋時常四面透風,學生只能靠著棉褸禦寒。

當時全國抗戰正酣,學校也做好預防空襲的準備,將山頂的白壁圓形碉樓的最上層改為臨時情報臺,與坪石情報臺聯絡。在情報臺上支起樹幹,如遇空襲等情報,根據緊急程度會在樹幹上支起若干個大竹筐,各學院瞭望哨發現警報,便立即組織師生疏散和隱蔽至防空洞中。

1942年,私立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徙到曲江大村(今犁市鎮大村)開展招生教學。大村原有60多間茅屋和一些臨時性的房子,嶺大在此基礎上新建了40多間新房。房屋為「竹織批蕩」,即用竹條變成塊,抹上少許石灰與茅草碎混合的黃泥,便是牆壁。窗戶沒有玻璃,只用一塊木板。其中懷士堂(禮堂)為司徒衛精心設計的傑作。

校址分配以懷士堂(禮堂)之東為大學部建築處,其西南則屬諸附中,附中以原有棚屋為主,改建可用,大學部分則舊舍較少,新建居多。在大村的這些建築依然用廣州康樂校園裡那些建築的名字,如格蘭堂、懷士堂、馬丁堂、榮光堂、十友堂、爪哇堂、哲生堂、譚禮庭同學屋、馬應彪招待室等。為與村名大村區分,嶺大將這片區域命名為「嶺大村」。

據學生回憶:大禮堂建在山腰,禮堂裡有一架鋼琴,常常有人彈奏。每到月夜三、五成群的青年學子,散步在林蔭道上,有「文士路的月色,懷士堂的琴聲」之說。

學:大師雲集,讀書與實踐相得益彰

「坪石先生」是誰?是音樂大家馬思聰;是名滿天下的抗日歌曲《杜鵑花》的創作者黃友棣;是被稱為中國的「大學語文之父」的徐中玉;是中國圖書館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是學貫中西、文理皆通的中國現代高等數學教育開創者黃際遇;是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是百科全書式學者朱謙之;是世界著名核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核能之父」的盧鶴紱;是確立「珠江三角洲」地理學說的地理學大師吳尚時……

戰時教材缺乏,沒有課本和資料,「坪石先生」上課只在黑板上寫提綱,全靠學生聽講記筆記。晚上,學生就在菜油燈下繼續學習。為了配合抗戰,當時許多學校開設了許多與抗戰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教育。同時,學校十分重視學生課外實踐,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中大仍堅持資助師生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並深入偏遠地區開展調研,收集了大量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資料。

在外出考察的過程中,師生也向當地居民宣揚抗戰思想、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如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師生多次前往粵北地區,以及廣西邊區蒙山、修仁等地,體驗瑤族邊民的生活,考察瑤人的體質、語言、文化等問題;法律學系四年級司法考察團全體團員赴耒陽、衡陽、衡山、長沙、桂林等地考察當地法院、監獄等司法情形。

中大還長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如特邀知名歷史學家陳寅恪主講魏晉南北朝史,為期一個星期裡每天講述一個專題;文科研究所邀請知名學者楊東蓴講演《中國文化史》;工學院邀請西北大學鄭德鴻教授作《薄鈑理論之最近發展》等等,不勝枚舉。

據中大學生回憶,當時坪石街上的神州國光社、生活書店還可以買到王亞南和郭大力合譯的《資本論》,及沈志遠所著的《政治經濟學》,還有亞當·斯密、李嘉圖的一些譯著,這些書在思想禁錮嚴重的地方是看不到的。

在坪石四年的時間裡,中山大學地下黨員的人數從最初的100人左右,到1944年先後分批組織了黨員和進步學生約200人參加東江縱隊,奔赴抗日前線。這也充分證明了地下黨員在中大實施「三勤」(勤學、勤業、勤交友)效果。1945年初,戰火即將蔓延至坪石,情報顯示日軍有包圍坪石之勢。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農學院、培聯中學等學校被迫緊急疏散,分路突圍,撤離坪石。

嶺南大學校內學生活動極為豐富。學術方面,每周都有各種問題或時事演講會、座談會、討論會,還有專題演講比賽、徵文競賽等,研學之風至盛;學校每兩周舉辦大學周一次,邀請名流來校講學,每星期一紀念周則由教授輪流擔任,學生對此興趣亦濃。娛樂方面,有各班社的戲劇比賽,表演會、音樂會、運動會等,並時常邀請鄉民參觀。其他方面還有學生主辦的「嶺南周報」和文學院主辦的旬刊相繼出版,還曾籌備恢復「南風」刊物。

課餘:邀鄉民參加音樂會,往空軍基地勞軍

嶺大的各類戲劇社團活動十分豐富,學生曾排演過大量的劇目。粵劇《胡不歸》、俄國名劇《蠢貨》《欽差大臣》、法國名劇《啞妻》《油漆未乾》、話劇《劃了十字的地方》《長夜行》,都曾在大村排演過。其中有一出名叫《向祖國》的獨幕劇,劇情說的是上海淪陷,租界變成孤島之後,上海教育界形形色色人物的表現。司徒衛先生看了之後很感動,他說那是他的親身經歷,喚起他一段不尋常的回憶。

嶺南大學成立了「嶺南歌詠團」和「銀樂團」,樂團定期排練,並多次參加校內外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得到極高讚譽。除了在校內表演,還曾有兩次盛大演出,一是歌詠團赴湖南衡陽當時的中國空軍基地勞軍,二是在韶關青年會為募捐嶺南周報及南中期刊經費演出。音樂社團首次對外演出在曲江青年會,歌詠團、管弦樂團、銀樂隊齊齊演出。歌詠團通常演唱不同類型的曲目:中國民歌——目連救母;抗戰歌——歌八百壯士、中國不會亡等。

嶺南大學十分注重開展體育活動。雖然學校所處的位置在山坡上,四處樟樹環繞,使得很多球場的長寬尺寸都不符合規格,但是學生仍然興致勃勃的開展籃球、排球等賽事。同時,學生將一些坡道較緩,彎道較小,長不到80公尺的林間小路拓寬作為跑道,據當地村民回憶,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學生在跑道上進行晨跑。

吃:豬油、醬油拌飯成為師生們難得美味

坪石作為當時中山大學校本部所在地,也成為了學生們的集中地。在每周六的下午,學生們就從各個院系湧向坪石,鎮上的老闆們都掐著手指頭算著周末的到來,每到那時候,商鋪內的商品都格外亮堂。牛奶店、咖啡店、麵包攤、水果攤,都應學生的需求而出現。

而在嶺大所在大村,當時也建有許多「茶館」。許多的學生回憶錄也曾提到:在大村有兩間餐室,一間叫「彼德餐室」,店主名Peter,是印尼回來的華僑,專做西餐和西餅等食品。另一間為中餐廳,叫「和記」。部分學生還自己經營了「八角亭」、「ABC」等餐室。村裡還有一間樟林飯店和一間簡陋些的泗合飯館。廣東人喜食「糖水」,對於學生而言,晚上到「彼得」吃碗番薯糖水或綠豆沙,或是去「八角亭」吃一碗燉雙皮奶,已算是不俗的享受。

除了去坪石街和各學院串門外,學生在周末還喜歡到附近野餐或旅遊。一般兩三名學生挑起一擔炊具,在院內各處走一走,就有參加野餐的同學聚攏過來,人們一起在附近墟市買些簡單的食材便出發遊玩。

戰時各類物資緊缺,學生生活十分艱苦。日常根本不可能添置新衣,衣服破了只能縫補。穿的皮鞋底利用報廢汽車輪胎製作,即使鞋面破損,鞋底還會繼續使用。日常飲食以糙米飯為主,輔以豆類、番薯、蔬菜等。因為平時飯菜缺乏油水,肥肉大受歡迎,學生常以豬油、醬油拌飯。

在嶺大,每天學生的膳食大約是這樣:早餐吃粥和一點鹹菜,午晚餐每人有四兩菜三錢肉,米飯可以吃個飽。因為戰時牛隻缺乏,所以當時的政府下令在「逢五」的日子方能宰牛,是為「牛期」。當地米糧供應不足,嶺大還派師生代表去湖南長沙買米。大米由火車運抵仙人廟時,大中學全體師生總動員,迅速把大米經過那條崎嶇的石路運回校內。據學生回憶:在運米路上,還成就了一段姻緣,某位男同學幫女同學抬米而相識,兩人談笑著走回校園,一見鍾情。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瑜 通訊員:徐風爽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羅林

相關焦點

  • 【嶺南文史】輾轉香江粵北 激蕩詩史學魂
    這不是當地鄉民,而是在抗戰烽煙中棲身粵北的另一所華南著名高校——私立嶺南大學,全校在行動。自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香港淪陷,他們遷回內地辦學已近兩年了。戰亂下,「米荒」已起,這一車大米關係到全校的生計。於是才有了這所戰時大學空前的一幕。
  • 廣東烏逕鎮熱鬧的趕集日,繁華的粵北集市,南雄人難忘的故鄉記憶
    在廣東粵北地區只要到了逢圩日集市上依然保持著傳統那份特有的熱鬧,趕集是農村人最喜歡的民俗活動之一,趕集不僅僅是簡單的市場交易活動更是每一個在農村成長的人特有的情懷。 烏逕鎮位於廣東粵北地區韶關南雄市境內,烏逕是南雄市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烏逕的城鎮建設飛速發展,完全可以說就是一個微型的小城。
  • 「嶺南文史」炮聲不礙書聲朗,烽火無妨薪火傳
    然而,從2019年開始,經過廣東省政府及相關各部門、「三師」志願者等一眾專業人士,和當地政府、民眾的共同開掘,多處遺址被「打撈」並加以保護和修繕,這張「老地圖」已愈發完善——一幅華南教育在八十年前抗戰烽火中艱難賡續的圖像,連綴著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培聯中學、中華文化學院,以及散布在更為廣袤的粵北和南粵腹地的廣東省立文理學院、仲愷農學院、私立廣州大學、華僑中學、仲元中學等院校
  • 戰火中的青春日記
    有多少人在戰爭中死去,就有多少可憐的靈魂指引我們,奔向和平。1940年,德國侵佔荷蘭,對猶太人實行了嚴酷的種族清洗運動。1942年,安妮·弗蘭克一家因姐姐遭遇「傳喚」,共同躲進「秘密小屋」。在那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小屋,他們共同躲避戰火,期間有爭執有矛盾,但也伴隨理解和寬容。共生共存的他們遭受著我們無法損傷的苦難,生活在戰火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像遙不可及的夢,就連活下去的希望都十分渺茫,人心惶惶。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白天也如同黑夜一般恐怖,暗無天日,無止境的戰爭。
  • 用粵語為你講述嶺南畫意與粵韻繡心
    為了更生動地弘揚與發展嶺南文化、更契合本地觀眾的觀展需求,廣州藝術博物院依託豐富的院藏嶺南書畫資源,以粵語作為導賞語言,引領觀眾在九聲六調的廣府方言中,領略嶺南文化更為鮮活的一面。第一期的「粵講越精彩」系列活動,圍繞「針尖上的畫意——廣繡精品與嶺南繪畫展」進行。藝博院前副院長陳瀅研究員、刺繡工藝大師梁淑萍女士以粵語導賞的方式,介紹院藏的嶺南名畫及其繡品。
  • 逐夢韶關:粵北這方山水,如此多情!怎可不來?
    #升級你的旅行體驗# 杜求是這是中國戲劇史上的第一劇——《牡丹亭》中的一句即將在粵北的梅關開放,凝霜帶雪,重演一段纏綿的過往。 一方天201801奇山勝景寫風骨,庾嶺歸來筆有神。始興縣道X344的水杉,美成了粵北的油畫。走過深秋的爛漫,很快會迎來冬天的梅花。等飛雪迎春,曉墨會再來賞一段梅花。
  • 秦末中原戰火紛飛,嶺南五十萬秦軍為何至始至終都沒有回師北救
    另外派任囂率領五十萬大軍去嶺南開荒,那時候嶺南地區還是蠻荒之地,還沒有納入秦朝的版圖。秦二世在李斯趙高幫助下,矯詔賜死了長公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順利成為大秦帝國的第二位皇帝。不過秦二世昏聵,貪圖享樂,為了建好阿房宮更是對百姓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起義。中原戰火四起,在嶺南的這五十萬秦軍,卻至始至終都沒有回師北救,不免讓人好奇。
  • 飽經風霜味更美 粵北連州菜心暢銷大灣區
    曾令華 攝中新網清遠12月20日電 (程景偉 曾令華)隨著寒潮來臨,廣東北部山區晝夜溫差逐漸變大,經歷過風霜雨露後的連州菜心反而變得更加爽脆甜美。記者20日獲悉,眼下,連州菜心又迎來了熱銷季節,大批新鮮菜心通過線上線下渠道走向粵港澳大灣區市民的餐桌。遊客挑起兩筐連州菜心走過湟川三峽?擎天玻璃橋。
  • 廣東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面積6.9平方公裡,是東莞一大村莊
    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每個古村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故事,一棟棟古老的建築,一塊塊斑駁的磚瓦,都是經過數百年歲月風雨的洗禮,承載了無數厚重的歷史文化,它們無一不向人們訴說著那些古老而傳奇的故事。嶺南古村落既有中國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嶺南文化的鮮明特質。
  • 我們定格了韶關九個瞬間,讓你愛上嶺南最美的初秋
    站在長老峰頂舉目四眺,一片綠海中紅色群山莽莽,峭壁巉巖突兀而驚心,大自然的雄渾之美令人心生震撼,久久無語。山雖無言,然非無聲。據說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間,嶺南法雲居士雲遊至丹霞夢覺關,見奇洞勝景,山石「色如渥丹、燦若明霞」,頓覺醒悟,發出「半生都在夢中,今日始覺清虛」的感嘆,遂題「夢覺關」。
  • 青春將是一場記憶,那直播是留住青春的最好時光機
    網際網路時代來臨,留住了你的成長記憶無論你是平民,還是豪爵,都能開啟一場美好時光,而這美好時光將會載入史冊,留住青春,走在前沿時代的道路上,直播就是青春的暫停鍵,把你定格在這美好時光機,等你老去的那一天,你會因此記憶時光而釋然。
  • 樂隊、青春、戀愛,那些8090後記憶中的青春動畫你還記得嗎?
    《雲煙成雨》《至此》《不想病》等「網抑雲」熱曲仿佛還在耳邊,其實我們曾經看過的經典音樂動畫番代表作還有很多,是幾代人關於青春的記憶,在那些歌聲裡,有著幾代人的青澀、莽撞、叛逆、柔和、迷幻、憤怒等等情感。今天想和大家回顧幾部經典的青春音樂動畫,重走一遍青春年少之路。
  • 還原灌籃高手經典場景,追憶青春
    《灌籃高手》這一動漫作品算是80後和90後記憶中的神作了,不少男生的籃球夢都是從這裡開始,女生當籃球拉拉隊。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彥為了將這部漫畫畫好,將現實場景與漫畫結合起來,為我們構建了一個真實的夢幻世界。
  • 凝固在影像中的戰爭記憶
    凝固在影像中的戰爭記憶中國紀錄片人對抗戰歷史的責任與擔當 原標題: 同樣在中國,那些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和全體國人的記憶,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退,它們有理由期待,那些塵封在歷史迷霧中的冤魂和禁錮在數字牆背後的亡靈,都能在地球上所有人類的目視下,漸漸浮現出清晰的面孔,這是不能忘卻的記憶。」
  • 青春記憶中的熱血高校之小慄旬
    成熟穩重滄桑感撲面而來,好久沒關注了,記憶中還是那個衝動熱血少年啊。好久不見塵封多年的記憶又回來了~當年的熱血高校,青春的記憶啊,有點模糊不清了,就記得是懵懵懂懂的學生時代,年少輕狂,衝動是魔鬼,當時迷了好一段時間,就是青春吧。
  • 《我心雀躍》還原青春,憑的是猜不透的小秘密
    《我心雀躍》還原青春,憑的是猜不透的小秘密 看來17歲是個要搞事情的年紀呀,如果還以為這是一部常規套路的普通青春片,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哦!不作死不狗血,秘密才是青春電影的保護色電影《我心雀躍》故事發生在97年那個純真年代,不同於其他同質化青春片裡的狗血套路,《我心雀躍》裡20年前的青春,才是所有青春片最應該回歸初心的參照系,這裡沒有風花雪月墮胎車禍,校園生活裡該有的都有,校園生活中看不到的也都有。
  • 【人文廣東】被譽為「嶺南藥祖」,佛山中醫藥歷史源遠流長
    事實上,佛山中醫藥產業源遠流長,素有「嶺南成藥發祥地」「嶺南藥祖」「廣東成藥之鄉」等美稱。&nbsp&nbsp&nbsp&nbsp談「瘴」色變&nbsp&nbsp&nbsp&nbsp在漢晉唐宋時期,嶺南地區往往因「瘴氣」「瘴疫」而聞名。
  • 廣東粵北水西村距南雄市27公裡,老建築眾多古韻濃,鄉村景象熟悉
    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鄉村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是無拘無束的,鄉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如今我們在繁華的都市生活久了,我們也就想去鄉村過一過這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多姿多彩的鄉村生活。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更是凝固的歷史。
  • 粵北人民醫院原黨委副書記、院長徐新被查
    據韶關市紀委監委消息:粵北人民醫院原黨委副書記、院長徐新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韶關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徐新簡歷 徐新,男,漢族,1956年9月生,江蘇宜興人,在職研究生學歷,1976年8月參加工作,198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梅關古道,嶺南第一關
    位於粵北的南雄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梅關古道,這裡是賞梅的好地方,步移景換,步步沁心。而蜚聲海內外的珠璣古巷呈現悠久博大的祠堂文化,浸潤其中,可了解廣府文化的來龍去脈。圖說:梅關古道 來源:網絡古道梅花 南枝落北枝開梅關古道翻越大庾嶺、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相傳由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這裡是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嶺南第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