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薪火相傳。 八十多年前的隆隆炮聲中,一群嶺南先師率領大批粵港澳學子從珠三角各地風塵僕僕趕抵粵北韶關、坪石、乳源等地。他們在戰火中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同呼吸,共脈動,歷盡艱辛而辦學不輟,鑄就了嶺南高等教育的奇蹟。
韶關樂昌坪石華南教育歷史坪石研學基地去年9月正式掛牌後,韶關文史研究人員近日通過大量實地走訪、尋找親歷者口述、廣泛搜集資料等方式,形象還原了當時鮮為人知的戰時廣東師生們的生活場景。
住:「文士路的月色,懷士堂的琴聲」
1938年,廣州淪陷後,廣東省政府遷往粵北,中共廣東省委機關也從廣州遷到了韶關,韶關成為戰時的廣東省會和抗戰中心。隨後,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等學校紛紛遷至韶關招生辦學。
1940年10月,當時的國立中山大學於戰時後方西南澄江「逆行」遷回東南前線粵北坪石(今樂昌市坪石鎮)。坪石環境優美,溪水環繞,許多學校遷來後,坪石得「粵北文化城」的雅號。
中大的各學院圍繞坪石100裡範圍內分布,學校的總辦公廳、研究院、先修班、學生貸金審查委員會設在坪石鎮。文學院初設在乳源縣清洞鄉,後因生活不便遷至鐵嶺;法學院先是設在乳源縣武陽司(今屬樂昌),後遷至車田壩;師範學院設在乳源縣管埠(今屬樂昌);理學院設在坪石附近的塘口;工學院設在坪石西南的三星坪和新村;醫學院為方便學生實習故設在樂昌縣城;農學院則設在湖南宜章的慄源堡。
學校的部分住房為租賃民房、修繕廟宇、祠堂、書院而成,新建房屋則利用當地的杉木、杉皮、竹子作為建材,以泥土造牆,禾草作頂。室內一應家具均為竹製品,在竹床上鋪設禾杆草作褥子。冬天粵北山區天氣陰冷,氣溫常在零度上下,房屋時常四面透風,學生只能靠著棉褸禦寒。
當時全國抗戰正酣,學校也做好預防空襲的準備,將山頂的白壁圓形碉樓的最上層改為臨時情報臺,與坪石情報臺聯絡。在情報臺上支起樹幹,如遇空襲等情報,根據緊急程度會在樹幹上支起若干個大竹筐,各學院瞭望哨發現警報,便立即組織師生疏散和隱蔽至防空洞中。
1942年,私立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徙到曲江大村(今犁市鎮大村)開展招生教學。大村原有60多間茅屋和一些臨時性的房子,嶺大在此基礎上新建了40多間新房。房屋為「竹織批蕩」,即用竹條變成塊,抹上少許石灰與茅草碎混合的黃泥,便是牆壁。窗戶沒有玻璃,只用一塊木板。其中懷士堂(禮堂)為司徒衛精心設計的傑作。
校址分配以懷士堂(禮堂)之東為大學部建築處,其西南則屬諸附中,附中以原有棚屋為主,改建可用,大學部分則舊舍較少,新建居多。在大村的這些建築依然用廣州康樂校園裡那些建築的名字,如格蘭堂、懷士堂、馬丁堂、榮光堂、十友堂、爪哇堂、哲生堂、譚禮庭同學屋、馬應彪招待室等。為與村名大村區分,嶺大將這片區域命名為「嶺大村」。
據學生回憶:大禮堂建在山腰,禮堂裡有一架鋼琴,常常有人彈奏。每到月夜三、五成群的青年學子,散步在林蔭道上,有「文士路的月色,懷士堂的琴聲」之說。
學:大師雲集,讀書與實踐相得益彰
「坪石先生」是誰?是音樂大家馬思聰;是名滿天下的抗日歌曲《杜鵑花》的創作者黃友棣;是被稱為中國的「大學語文之父」的徐中玉;是中國圖書館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是學貫中西、文理皆通的中國現代高等數學教育開創者黃際遇;是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是百科全書式學者朱謙之;是世界著名核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核能之父」的盧鶴紱;是確立「珠江三角洲」地理學說的地理學大師吳尚時……
戰時教材缺乏,沒有課本和資料,「坪石先生」上課只在黑板上寫提綱,全靠學生聽講記筆記。晚上,學生就在菜油燈下繼續學習。為了配合抗戰,當時許多學校開設了許多與抗戰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教育。同時,學校十分重視學生課外實踐,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中大仍堅持資助師生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並深入偏遠地區開展調研,收集了大量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資料。
在外出考察的過程中,師生也向當地居民宣揚抗戰思想、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如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師生多次前往粵北地區,以及廣西邊區蒙山、修仁等地,體驗瑤族邊民的生活,考察瑤人的體質、語言、文化等問題;法律學系四年級司法考察團全體團員赴耒陽、衡陽、衡山、長沙、桂林等地考察當地法院、監獄等司法情形。
中大還長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如特邀知名歷史學家陳寅恪主講魏晉南北朝史,為期一個星期裡每天講述一個專題;文科研究所邀請知名學者楊東蓴講演《中國文化史》;工學院邀請西北大學鄭德鴻教授作《薄鈑理論之最近發展》等等,不勝枚舉。
據中大學生回憶,當時坪石街上的神州國光社、生活書店還可以買到王亞南和郭大力合譯的《資本論》,及沈志遠所著的《政治經濟學》,還有亞當·斯密、李嘉圖的一些譯著,這些書在思想禁錮嚴重的地方是看不到的。
在坪石四年的時間裡,中山大學地下黨員的人數從最初的100人左右,到1944年先後分批組織了黨員和進步學生約200人參加東江縱隊,奔赴抗日前線。這也充分證明了地下黨員在中大實施「三勤」(勤學、勤業、勤交友)效果。1945年初,戰火即將蔓延至坪石,情報顯示日軍有包圍坪石之勢。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農學院、培聯中學等學校被迫緊急疏散,分路突圍,撤離坪石。
嶺南大學校內學生活動極為豐富。學術方面,每周都有各種問題或時事演講會、座談會、討論會,還有專題演講比賽、徵文競賽等,研學之風至盛;學校每兩周舉辦大學周一次,邀請名流來校講學,每星期一紀念周則由教授輪流擔任,學生對此興趣亦濃。娛樂方面,有各班社的戲劇比賽,表演會、音樂會、運動會等,並時常邀請鄉民參觀。其他方面還有學生主辦的「嶺南周報」和文學院主辦的旬刊相繼出版,還曾籌備恢復「南風」刊物。
課餘:邀鄉民參加音樂會,往空軍基地勞軍
嶺大的各類戲劇社團活動十分豐富,學生曾排演過大量的劇目。粵劇《胡不歸》、俄國名劇《蠢貨》《欽差大臣》、法國名劇《啞妻》《油漆未乾》、話劇《劃了十字的地方》《長夜行》,都曾在大村排演過。其中有一出名叫《向祖國》的獨幕劇,劇情說的是上海淪陷,租界變成孤島之後,上海教育界形形色色人物的表現。司徒衛先生看了之後很感動,他說那是他的親身經歷,喚起他一段不尋常的回憶。
嶺南大學成立了「嶺南歌詠團」和「銀樂團」,樂團定期排練,並多次參加校內外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得到極高讚譽。除了在校內表演,還曾有兩次盛大演出,一是歌詠團赴湖南衡陽當時的中國空軍基地勞軍,二是在韶關青年會為募捐嶺南周報及南中期刊經費演出。音樂社團首次對外演出在曲江青年會,歌詠團、管弦樂團、銀樂隊齊齊演出。歌詠團通常演唱不同類型的曲目:中國民歌——目連救母;抗戰歌——歌八百壯士、中國不會亡等。
嶺南大學十分注重開展體育活動。雖然學校所處的位置在山坡上,四處樟樹環繞,使得很多球場的長寬尺寸都不符合規格,但是學生仍然興致勃勃的開展籃球、排球等賽事。同時,學生將一些坡道較緩,彎道較小,長不到80公尺的林間小路拓寬作為跑道,據當地村民回憶,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學生在跑道上進行晨跑。
吃:豬油、醬油拌飯成為師生們難得美味
坪石作為當時中山大學校本部所在地,也成為了學生們的集中地。在每周六的下午,學生們就從各個院系湧向坪石,鎮上的老闆們都掐著手指頭算著周末的到來,每到那時候,商鋪內的商品都格外亮堂。牛奶店、咖啡店、麵包攤、水果攤,都應學生的需求而出現。
而在嶺大所在大村,當時也建有許多「茶館」。許多的學生回憶錄也曾提到:在大村有兩間餐室,一間叫「彼德餐室」,店主名Peter,是印尼回來的華僑,專做西餐和西餅等食品。另一間為中餐廳,叫「和記」。部分學生還自己經營了「八角亭」、「ABC」等餐室。村裡還有一間樟林飯店和一間簡陋些的泗合飯館。廣東人喜食「糖水」,對於學生而言,晚上到「彼得」吃碗番薯糖水或綠豆沙,或是去「八角亭」吃一碗燉雙皮奶,已算是不俗的享受。
除了去坪石街和各學院串門外,學生在周末還喜歡到附近野餐或旅遊。一般兩三名學生挑起一擔炊具,在院內各處走一走,就有參加野餐的同學聚攏過來,人們一起在附近墟市買些簡單的食材便出發遊玩。
戰時各類物資緊缺,學生生活十分艱苦。日常根本不可能添置新衣,衣服破了只能縫補。穿的皮鞋底利用報廢汽車輪胎製作,即使鞋面破損,鞋底還會繼續使用。日常飲食以糙米飯為主,輔以豆類、番薯、蔬菜等。因為平時飯菜缺乏油水,肥肉大受歡迎,學生常以豬油、醬油拌飯。
在嶺大,每天學生的膳食大約是這樣:早餐吃粥和一點鹹菜,午晚餐每人有四兩菜三錢肉,米飯可以吃個飽。因為戰時牛隻缺乏,所以當時的政府下令在「逢五」的日子方能宰牛,是為「牛期」。當地米糧供應不足,嶺大還派師生代表去湖南長沙買米。大米由火車運抵仙人廟時,大中學全體師生總動員,迅速把大米經過那條崎嶇的石路運回校內。據學生回憶:在運米路上,還成就了一段姻緣,某位男同學幫女同學抬米而相識,兩人談笑著走回校園,一見鍾情。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瑜 通訊員:徐風爽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