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朗讀者》用一場美好的「遇見」,開啟了和廣大觀眾的相識與相知。時隔一年之後,全新升級的《朗讀者》第二季於5月5日晚在CCTV-1迎來首播。第一期以「初心」為主題詞,節目製作人、總導演、主持人董卿攜「文學奇才」賈平凹、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著名企業家宗慶後、90後「守鶴人」徐卓溫暖回歸,光榮綻放。
給歲月以情感,講述溫暖故事,呈現寬廣人生。「初心」二字,在某種程度上也映照著《朗讀者》這檔央視現象級文化綜藝的成長心路,就像董卿在節目開場所言:「初心在最開始的時候往往簡單樸素,但是它會慢慢長大,就像一顆種子能夠長成參天大樹,又仿佛站在零的起點,慢慢綿延成很長很長的道路。」
節目製作人、總導演、主持人董卿
《朗讀者》的初心非常樸素,它希望用最真摯的情感和最美好的文字去撫慰人心。這一次的回歸,董卿與她的《朗讀者》帶來的是一份對「樸實、深厚、誠懇」立意的秉承貫徹,一份對文化節目的高品質與大格局的堅守,更是一份對朗讀和朗讀者本身的真摯情感,和一份對一直以來喜愛和支持節目的觀眾的回饋。
除了節目核心元素的全面升級,觀眾也會明顯發現,本季氣質也發生了些許改變。除了一如既往像暖流般流淌入心,節目用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深入的感知,加入了理性的自省與思辨。它觀照個人的願望、誓言與夢想,也共話國家的期許、民族的希望和社會的溫度。
嘉賓和讀本的開合度加大
力邀多元領域的代表人士和文學擦出曼妙的火花
「我希望理性的東西更多一些,而不簡單地屈從於流淚的意願。除了溫情的那部分還在延續以外,是不是增加一些思辨的東西?」《朗讀者》第二季開播之前,董卿在談及這一次的突破時,由衷希望通過本季《朗讀者》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群體,大家心生共鳴,共同體悟文字當中蘊含的博大情感和深厚內涵,找到和這個世界更好相處的力量。
全新亮相的《朗讀者》第一期五位嘉賓賈平凹、薛其坤、姚明、宗慶後、徐卓,此前幾乎沒有在任何一檔電視文藝節目當中出現過。這些來自文學界、科學界、體育界、企業界的權威符號人物,以及堅守野生動物保護的「守鶴人」,共同展示出本季節目在嘉賓選取上的豐富性、稀缺性和代表性。各具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懷的五位嘉賓,為觀眾朗讀的文章節選,也高度暗合了他們的人生心路和情感世界。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先生借《禮記·大學》節選,致敬清華物理奠基人葉企孫先生。他在節目中回憶自己艱苦求學從醜小鴨變成「小天鵝」的經歷,不斷將童年朦朧的科學夢想一點一滴接近、實現,享受科學研究的美妙,更希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立鴻鵠志,做奮鬥者。求真學問,做實幹家」。
姑姑和爸爸先後倒在了沼澤地,身為「徐家第三代守鶴人」,意志堅定的徐卓決心回到扎龍溼地保護區,沿著家人的足跡繼續前行。她用張抗抗《白色大鳥的故鄉》表達自己的熱愛和信念,超越生死,去與自然和生命對話。
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
他是中國體育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無數年輕一代的偶像,姚明帶來海明威《真實的高貴》,「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他說,「不要以自己為中心,而要以社會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社會和生活在不停往前走,你要跟上它。」
73歲的哇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是生活樸素的「布鞋老總」,也是全公司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個。他把季羨林的《八十抒懷》獻給正在奮鬥的年輕人:「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
著名企業家宗慶後
作為中國當代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賈平凹用四十多年的筆墨書寫秦嶺這座他心中最崇高的山,但他「總覺得寫得還不滿意,總想著下一部」。《朗讀者》重溫他的經典文學片段,所要傳達的態度一如董卿所言,「文學創作只是一部分人,閱讀可能也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初心卻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它關乎我們快不快樂,安不安詳,從哪裡來,最後走向哪裡。」
從首期可以看出,《朗讀者》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不只是耳熟能詳和淺顯易懂的文章,它更在力圖邀請更多對整個社會有榜樣力量、推動意義、啟示效應的人士,納入更多在整個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撼動地位的經典文本,哪怕稍微陌生一些、深奧一點,仍極力希望帶領觀眾一併領略,多元感悟,看到大千世界更加絢爛多彩的火花。
更為豐富立體的朗讀體驗
不拘泥於條件和心境,它可以變成無時、無刻、無形的存在
心中暗藏千言萬語,不如放聲四海。上一季,從《朗讀者》延展到線下的大眾互動載體「朗讀亭」在全國多個城市掀起一股朗讀熱,很多人形容它是「城市中的一盞明燈」,即便24小時開放,亭外也常是大排長龍。雖然只有2.5平方米和一段3分鐘的朗讀,卻講述了太多動人的故事,彰顯著平凡人生的情感濃度。
闊別的這一年,《朗讀者》一直在思考如何為大眾創造更加豐富立體的朗讀體驗,本季宣傳片用「無聲的文字」傳遞製作團隊「有聲的態度」——朗讀究竟需要什麼?需要陽光明媚的好天氣、安靜的閱讀環境、一本經典的名著、豐富的人生閱歷,抑或是觀眾的掌聲、溫暖的陪伴以及一束柔和明澈的光?
董卿與「文學奇才」賈平凹
其實,朗讀可以無懼惡劣的天氣與吵鬧的環境,不限於年齡與載體。它可以是個體的心靈私享,也可以是一群人的思想碰撞……
沿著這一重思考,本季《朗讀者》在朗讀形式的創新和拓展上,作出了進一步的升級:
首先,和第一季中規中矩的朗讀不同,本季打破定式,以單人閱讀為主,增加了雙人、多人乃至跨時空閱讀的形態。
首期節目中,薛其坤先生在舞臺朗讀《禮記·大學》的同時,出現在畫面裡的還有93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禮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向濤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朱邦芬先生,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2017年獲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周樹雲女士……他們在清華校園和薛其坤先生跨越時空同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致敬「物理大師」葉企孫先生,傳遞歷久彌新的格物致知精神。
賈平凹先生的朗讀環節,變成了和他的朋友及讀者們的朗讀會。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潘凱雄、西北大學畢業生王小亭還有董卿都加入其中,重溫《秦腔》《浮躁》《月跡》《山本》《西大三年》……當他們讀起這些片段,也仿佛在讀賈平凹的人生,渾厚、立體,碰撞出無限的詩意和思考。
第二,節目賦予朗讀以神聖莊嚴和美學韻味,同時延續「高而不冷」的製作理念,讓朗讀變成一種愉悅身心的人生體驗,令人心生嚮往。
賈平凹在節目中透露,他寫書會在豪華筆記本上寫初稿,因為「寫作是一件神聖莊嚴的事情」。《朗讀者》也有意賦予朗讀一種類似的儀式感。
和上一季一樣,節目讓文學和情感伴著音樂的旋律流淌,第一期邀請到青年鋼琴家吳牧野。同時,「民謠大師」胡德夫先生為第二季創作主題曲《一幅畫》,他說:「《朗讀者》是一個文學性的節目,我本身寫詩、寫歌,也彈奏、演唱,我的音樂是希望描繪當時的心情,這是一種絕妙的體驗,這檔節目裡也會發生很多這樣的瞬間。」
90後「守鶴人」徐卓
「高而不冷」是《朗讀者》一直以來的訴求。細節之處不難看出節目親近大眾的良苦用心。例如在嘉賓朗讀《禮記·大學》《真實的高貴》之前,節目特別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徐建委先生、北京大學世界傳記研究中心主任趙白生先生出鏡,向大眾簡明扼要科普這些作品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和中國讀者的貼近性何在。
此外,《禮記·大學》朗讀時的字幕部分,出現的是原著的白話文版,讓觀眾一看就懂,簡潔明了。
第三,超級網紅「朗讀亭」溫暖繼續,並極力衍生更多互動產品,讓更多人與對朗讀觸手可及,加入這場「全民行動」。
新一季節目開播前夕,朗讀亭已經正式啟用,並陸續去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重慶、西安、南京、成都、銀川、青島、大連這十二座城市。
首播時值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朗讀者》開頭又見朗讀亭的火熱場景。諸多面孔不分地區和年齡,聲情並茂朗讀著馬克思的經典著作,關於理想、關於愛情、關於選擇。90歲高齡的原中央編譯局局長,中國譯協創始人之一宋書聲先生特別朗讀了馬克思著作《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寄語更多青年思考生命的價值和青春的意義。
除了線下朗讀亭,新一季《朗讀者》還上線了堪稱「線上朗讀亭」的朗讀者App,同時聯合微博電視發起邊看邊聊邊朗讀互動活動,號召更多人與董卿一起發現朗讀的魅力,在這個火熱的夏天傳遞朗讀的力量。
方寸間顯精神,咫尺間見乾坤。再次回歸,《朗讀者》猶如「遇見」時的模樣。向善、向美、向真,向著溫暖的情感和偉大的力量,朗讀依舊,初心不改。
來源:廣電獨家 廣電鶴壁
編輯:蟈蟈
合作熱線:3328482 18503923095
你看了嗎?
轉發給更多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