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清入關一統天下,直到清朝滅亡,有一城市清軍沒有靠近一步!

2020-12-05 馬遷鑑史2

從滿清入關一統天下,直到清朝滅亡,有一城市清軍沒有靠近一步!

崇禎皇帝17年應該是漢人刻骨銘心的一天,農民起義軍在李自成的指揮下,衝進了300多年未攻破的京城,崇禎皇帝從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一個人爬上煤山,終其一生。起義軍的旗幟高高飄揚在京城,明朝滅亡,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一輪變革就這樣結束了,李自成從此就成了天下的主宰,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人們的意料,這一切都不過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李自成終究是為別人做了嫁衣。

在激烈的戰爭中,驍勇彪悍的八旗子弟,用鋒利的刀槍,開創了新的歷史,成為當之無愧的統治者。清軍起事後,一直攻入中原。無論是明軍還是李自成,張獻忠在清軍的進攻下兵敗如山倒,最終被滿清一統天下。

但在滿清多年的徵戰中,卻對一座城市望而卻步,沒敢靠近半步,這座城市就是澳門。

澳門原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自明朝中葉以來,先佔領澳門的是葡萄牙人,他們看中了明朝廣闊的市場。在葡萄牙陶器和絲綢是他們最想要的。他們從海上貿易中獲得了巨額利潤。那時,明王朝國力強盛,葡萄牙根本就不是對手,於是他們通過賄賂等各種手段與明朝地方官員建立了密切的聯繫。最後,葡萄牙人以每年500萬兩白銀的價格獲得了澳門的臨時居住權。

從那時起,澳門就成為明朝對外貿易的通商口岸。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葡萄牙人住在這裡,這裡逐漸形成了一座繁華喧囂的小城,滿清入關後,將萬裡江山收進囊中,卻出人意料地止步於澳門之外,滿清為何不佔領澳門,而選擇保持原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後來史家根據當時情況加以分析得出結論。

第一,由於清皇帝更加重視中原地區,對澳門這樣的小地方不感興趣。

第二,清朝皇帝缺乏遠見卓識,根本料想不到一百年後西方列強的入侵,當時只是把葡萄牙人當作一些普通的商人,並不太在意。

第三,葡萄牙人用金錢賄賂滿清,再加上葡萄牙人船堅炮利,著實打不過。澳門由此就變成葡萄牙的殖民地。直到1971年聯合國將澳門剔除殖民地名單,1999澳門才正式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本文由馬遷鑑史原創,歡迎關注留言,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後,那一百多萬的清軍到底去了哪裡?
    1912年,溥儀正式宣布了自己退位,這也就意味著清朝就此覆滅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這個在中華大地上持續存在了上千年的制度就這麼消逝了。那麼在清朝滅亡後,那一百多萬的清軍到底去哪兒了?提到清朝就不提到八旗,清朝是由滿族建立起來的政權,而八旗就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制度,清朝入關初期,戰無不勝的20萬八旗軍,皆是出自這八旗。
  • 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了哪裡?有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後來二戰宣告落幕,然而各國對於武器裝備的研究卻並沒有鬆懈下來。對於世界各國來說武器裝備研發無疑是軍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誠然武器裝備確實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各國的軍事發展,但是除了武器裝備以外,軍隊的建設以及士兵的培養同樣相當重要。這主要是因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人們暫時沒有辦法實現無人作戰。不同於現代,在古代作戰的時候兵力才是決勝的關鍵要素。
  • 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了何處?其中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等到清朝走向滅亡以後,中國也結束了上千年的封建時代。我們都知道,清朝之所以會走向滅亡,其實和當時的統治者也有很大的關係。在清朝初期,我國的綜合國力並不差,就算是和同時期的其他強國相比,也絲毫不落於下方。
  • 即便清軍不入關,李自成也很難一統天下
    統治者視老百姓的生命如草芥,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於百姓來說,誰當皇帝不重要,只要他們能有個安穩富足的生活。顯然,明朝後期的皇帝滿足不了這一點,於是就有了李自成農民起義。但不幸的是,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最終被清軍所滅。於是很多人把原因歸咎到了吳三桂的頭上,認為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才導致了農民起義的失敗。
  • 清朝在明朝的滅亡中發揮了什麼作用,明朝是不是真的打不過清朝?
    明朝關鍵位置上的大臣似乎沒有一個是真正為明朝考慮,即使高高在上,動不動發一個罪己詔感動一下自己的崇禎帝在面對危局時首先考慮的也是自身利益,倘若崇禎能以江山社稷為重,完全可以派遣太子先行南下發展勢力,倘若如此明朝滅亡後,南方有主,也不會爆發清軍壓境之際三王為爭奪正統同室操戈的千古奇聞。
  • 清朝男子的辮子有多髒?傳教士:氣味讓人嘔吐,夏天不敢靠近
    清軍入關前,古代男子也有長長的髮髻,但是不會像清朝人一樣,編成辮子垂在腦後。清軍入關的時候曾頒布「剃髮令」,強制境內官民剃掉頭頂的頭髮,將腦後的頭髮編成辮子垂下去。古代人對身體髮膚的重視程度不亞於自己的性命,因為他們認為身體髮膚都是來源於父母。私自毀傷是極其不孝的行為,剃頭更是對父母的一種詛咒。所以,清軍入關時有不少人反抗「剃髮令」。
  • 明朝的宦官,清朝的八旗子弟。清朝前期經濟佔世界30%卻滅亡的原因
    乾隆時期、工業革命前,清朝的經濟佔世界經濟30%,但是到了清朝後期衰弱被滅亡有著以下的原因:1.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社會的落後,《中國近代史綱要》中明確指出,甲午中日戰爭及清王朝在近代一切對外戰爭的失敗,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清王朝的腐敗和社會的落後
  • 清軍入關後為何能攻無不克,因為他們有個無法被破解和複製的戰術
    清朝這支力量,在開始時候或許被人忽視。不論是南明還是李自成,都沒想到八旗軍能以以區區不到10萬之眾,最後一統天下。清軍入關以後,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路平推,先後滅亡了李自成、張獻忠、弘光、隆武、紹武等諸多對手,直到永曆後期才遭到一點挫折。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界乃至民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源於萬曆、天啟皇帝惰政、不視朝;有人認為源於明末時的氣候小冰期及農民起義;還有人認為明朝亡於東林黨的空談誤國,種種看法十分多元。清朝統治者也多次強調,明朝不是清朝滅亡的,而是李自成滅亡的。
  • 八國聯軍如果碰上康乾時代的清軍,清朝能否打贏?有一種假設可以
    二、清軍的戰鬥力,跟武器無關當時部署在北京周圍的清軍主力,是新訓練的"武衛三軍",他們的裝備堪稱"豪華"。以聶士成的2萬"武毅軍"為例,步兵裝備13000多支新式德國單發毛瑟步槍,騎兵有1400支奧地利的曼利夏連發騎槍,全部軍官都配備6發左輪手槍。此外,聶士成的軍隊裡還有兩挺馬克沁重機槍,這是當時世界最新的陸軍裝備之一,各國軍隊都裝備不多。
  • 清朝沒有昏君,也非常強大,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清朝走向了滅亡?
    其中很多王朝都是因為國家君主昏庸而走向滅亡,像秦二世胡亥、北齊高湛、北宋宋徽宗等等。說到這裡,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疑問:一些強大的王朝沒有出現昏君為何會滅亡?比如清朝。這裡必須要提一句,這裡所說的昏君指的是: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的人。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3大原因令人佩服
    最後一點就是:清朝在康熙時期雖然軍力上達到了鼎盛,但政治上還不是十分穩定,畢竟入主中原僅僅百年,內部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存在。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著「四海昇平」之說,說起它的由來,是因為古代中國確實有著東、西、南、北,四大海域,只是與現在人們印象裡的四海有些許不同。
  • 噶爾丹死後,準噶爾並未陷入衰落:準噶爾曾研發火炮,大破清軍
    準噶爾汗國的祖先是乃蠻部,被成吉思汗徵服後,成為蒙古的一個部族。  02、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的戰爭是在所難免的  準噶爾汗國出動大軍攻打大清,最終被大清軍隊所擊潰:這倒不是因為清軍多麼能打,主要原因在於清軍以逸待勞,準噶爾遠徵大清,光精力上就因為趕路而消耗不少
  • 1911年武昌起義中的清軍老照片,清軍佔領漢口火車站與清軍軍營
    圖為清軍佔領的漢口火車站。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圖為清軍佔領的漢口火車站。
  • 一支傳承七百年「鬼軍」,殺十萬大軍祭旗,清朝滅亡還有百萬信徒!
    自清軍入關以後,特別是在頒布剃髮令後,所到之處無不激起了當地民眾的激烈反抗,畢竟那個「金錢鼠尾」的滿清髮型也真是太難看了,難看得足以讓人選擇留髮不留頭!雖然最終大多數人在屠刀面前暫時選擇了屈從,可民眾對於清朝統治者的反抗卻從未停歇過。
  • 教科書裡沒有的鴉片戰爭細節,贏得西方欽佩,網友:錯怪清軍
    這個時候清朝的談判代表怡親王載垣卻想出一昏招,他認為英方的談判代表參贊官巴夏禮「能善用兵,各夷均聽其指使」,如果將其能擒送京師,夷兵必亂。 然而沒想到的是,清朝將巴夏禮強行扣押,不僅沒有引發聯軍的混亂,反而給了聯軍進攻北京的藉口。
  • 明朝滅亡後,錦衣衛都去哪裡了?
    但是,明朝滅亡之後,錦衣衛的結局令人唏噓。當李自成的大軍猛攻北京城時,已經年屆七旬的錦衣衛南堂指揮同知李若璉,死守崇文門。他率領忠於崇禎皇帝的錦衣衛,與大順軍的精銳們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一時間,崇文門口屍枕狼藉,血流成河。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如果沒有清朝如旋風興起,中國很可能便淪為第二個印度或者土耳其了。一,從統一女真到雄踞關外1616年,努爾哈赤再次統一了女真族,重建金國,史稱「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宣布討伐明朝,次年雙方主力決戰於薩爾滸,最終努爾哈赤全勝。薩爾滸之戰後,後金消滅了葉赫部,佔領了遼東地區,基本統一了東北地區。
  • 野論大辯駁——明朝若不滅亡現在領土應該有多大?
    然而作為最後的漢人大一統封建王朝明朝,卻經常拿來與清朝作為對比,坊間更有流傳著「明若不忘,我國版圖應該涵蓋大洋洲」「明朝不亡中國將走上西式殖民道路」等說法。明朝末期明王朝主要的對手除了內患農民起義便是外患清軍八旗了。明朝若不滅亡,必定要剪除內亂,收復遼東!再從法理上來說,關內本就是華夏九州之地,東北元明兩朝朝都曾設置管轄,因此法理上也很合適。
  • 清軍入關後,為何常以營為作戰單位,一營大概有多少人?
    旗兵是清軍入關前的原始編制,而漢軍則又可以分為綠營、鄉勇和新軍,因所建立的時代不同,因此要分好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人數不同,建制也有區別。這時期每旗擁有25牛錄,一牛錄三百人,領兵官稱牛錄額真;5牛錄為1甲喇,將官為甲喇額真;5甲喇為1固山,將官為固山額真,也就是一旗7500人旗鎮戰時為兵,閒時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