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後編寫過11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在幾代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直接關懷下,我國中小學教材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並期待在新世紀實現跨越和騰飛。
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全國政協招待會上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朱文叔、編審陳樂素親切交談。
1977年,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接見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在內的全國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代表。
1992年,江澤民同志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與全國政協常委,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總編輯、編審張志公親切握手。
2004年,胡錦濤同志親切看望人教版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主編朱正威教授。
2019年,習近平同志視察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時,
仔細翻閱由澳門政府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編寫的《中國歷史》《品德與公民》等教材。
1953年,毛澤東在了解教材編寫情況時提出,「30個編輯太少了」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設立了編審局,集中了老解放區和開明書店、中華書局的部分編輯開始編審文史教材,拉開了新中國編輯中小學教材的序幕。
1950年12月,出版總署和教育部共同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擔任首任社長。社名本來先是由教育部馬敘倫部長題寫的。後來,馬老又面請毛澤東主席題寫。不久,由毛主席親筆題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幾個大字送到了社裡。主席題字的到來,並沒有敲鑼打鼓,更沒有開會慶祝。可是,這一由衷的喜悅,依然深深地銘刻在每個人的心底。成立之初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只有30多名編輯,時間又很倉促,只能選擇當時使用較好的教材加以修訂或重編,成為第一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於1951年秋季起陸續供應。
195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一次擴大會議上,毛澤東主席向出席會議的教育部領導問起,目前擔任中小學教材編輯的有多少人。回答說,能動筆的編輯大約有三十人。主席說,這麼重要的工作,三十個人太少了,我看三百人也不為過。教育部寧可把別的攤子縮小,必須抽調大批幹部編寫教材。他親自責成中共中央組織部負責選調。在進一步討論教育問題時,毛澤東還指出:「所謂教學改革,就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因此,應該改變教材,編輯教學法。」這次會議決定:從全國抽調大批幹部編寫教材;成立語文和歷史兩個教學問題委員會,研究語文和歷史教學問題和教材編寫的方針原則。
隨後的一兩年間,根據毛澤東主席和中央政治局的決定,中央組織部逐步從全國調來一百五十多名教育幹部、教師和專家,充實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其中不乏有戴伯韜、呂叔湘、吳伯簫、陳樂素、張志公、鞏紹英等這樣的學術名家和大家。由此,人教社各個學科的教材編寫隊伍基本成型,學術實力雄厚,成為全國中小學課程、教材和教學研究的核心基地。
1956年,在人教社各學科專家、學者通力合作下,新中國第一套完全新編的中小學教科書開始投入使用。這是第二套人教版教材,但相對於建國初倉促改編而成的第一套教材,思想性、科學性以及文字規範等方面都有了顯著提高。
鄧小平說,「教材,這是個關鍵要緊的事情」
十年「文革」時期,是新中國中小學統編教材編寫和出版的「空白期」。這個時期的中小學生使用的都是各地革委會組織編寫的樣式各異的教材,這些教材的質量大多較為低劣,嚴重影響了當時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水平。
「文革」結束後,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關注下,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被重新提上議事日程。1977年8月,鄧小平同志召開了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8月8日,鄧小平同志在座談會講話中談到,要重視中小學教育,「關鍵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現代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同時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當年7月到9月,鄧小平同志幾次同教育部負責人談話時談到,「教材非從中小學抓起不可」,要編通用教材,同時引進外國教材作為參考,並要求1978年秋季開學時能用上新教材。鄧小平指出:「教育部要管教材,不能設想我們國家可以沒有統一的中學教材。」
1978年2月5日,教育部黨組為儘快增強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編輯出版力量,報請中央批准將一批編輯出版幹部正式調入北京。鄧小平同志在看到這份報告後,2月10日就迅速作了明確批示,指出:「編好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有足夠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所提要求擬同意。」之後,教育部從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抽調了200餘人,以「全國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的名義,按中小學學科,分12個編寫組開始工作。
據當時分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副部長浦通修回憶,當時幾乎把北京城都跑遍了,到處為教材編輯幹部找安身之地,但始終無法解決。在周榮鑫同志追悼會上,浦通修決定去驚動到場的中央領導。
李先念同志問:「通修同志有啥事?」
浦通修如實把為編輯們找房難的事說了。還沒等先念同志說話,在場的小平同志就指著門外說:「把他們叫進來。」
在門外的北京市的領導同志進來後,小平同志對他們說:「馬上辦,這是個關鍵要緊的事情。」就這麼兩句話,北京市的領導立即著手解決,200多位教材編輯者先住進了西苑大旅社9號樓,後來又搬到了環境更幽靜的香山飯店。
早在1977年,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指示:「要引進外國教材,吸收外國教材中有益的東西。」根據小平同志的指示,中央在外匯十分緊缺的情況下,撥給教育部10萬美元專款購買外國教材。9月19日,鄧小平同志在同教育部負責人的談話中說:「我看了你們編的外國教材情況簡報。看來,教材非從中小學抓起不可,教書非教最先進的內容不可。當然,也不能脫離我國的實際情況。」到1978年2月,引進的外國教材已達2200冊.
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關懷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第一套(也即新中國第五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各科教材很快完成了編輯出版任務。1978年秋季就開始供應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各科教材。這套教材為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提高教育質量、穩定社會秩序,立下了不容低估的功勞。
1983年7月,教育部批准成立課程教材研究所,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辦公,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經慎重考慮,人教社的編輯們集體向鄧小平同志寫了一封信,請求他為課程教材研究所題寫所名。小平同志在百忙之中欣然命筆題寫了所名,這也是他唯一一次為一個教育研究機構題名。課程教材研究所建立後,人民教育出版社數百名專業的教材編輯,同時也兼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這標誌著人教社真正成為了一個集科研、編寫、出版、發行於一體的國家教材建設基地。這種特殊的運營模式,在國內乃至世界上的出版社中也是獨一無二的。長期的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對於課程教材的研究和編寫有著獨特的優勢。
江澤民親自調閱人教版中學歷史和地理教材
1991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為人教社出版的國情教育電視片《神州吟》題詞:「了解歷史,認識國情;自強不息,振興中華。」
1999年春天,江澤民同志親自調閱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中學歷史和地理教材。3月12日,江澤民同志在一次重要會議上說,我最近看了一些初中、高中的歷史、地理教材。我們要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歷史知識教育,幫助他們正確地了解中國的過去和現在、世界的過去和現在。這有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辦的《課程·教材·教法》雜誌獲準獨家首發了江澤民同志的重要指示。
2003年1月15日,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同志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德格言》題詞:「傳承中華美德 培養民族精神」。
江澤民同志的殷殷關懷,表明了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教材的重視和關心。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教育出版社於1981年至1997年,先後又編寫並出版了第六套、第七套、第八套和第九套中小學教材。
胡錦濤看望人教版教材《生物學》主編朱正威,人教版實驗教材爭創「主流」地位
2004年,在第2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到北京市考察教育工作,親切看望廣大師生,實地了解辦學情況。考察中,胡錦濤一行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退休教師朱正威家中看望他,給他送上花籃,向他祝賀節日。
70歲的朱正威退休前是北京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校長、生物學特級教師。從2001年開始,他一直擔任人教版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新課標實驗教材《生物學》的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課程教材研究所的研究員。在朱正威家中,胡錦濤仔細聽取了他對當前教育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並同他就實施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這一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各學科新課標實驗教材(建國以來第十套人教版中小學教材),正在神州大地上積極爭創著「主流教材」的地位。
習近平主席高度評價人教社與澳門合編《歷史》《品德與公民》教材
12月19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澳門特別行政區回歸二十周年紀念活動期間,來到了位於澳門黑沙環的政府綜合服務中心和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同澳門市民和師生親切交流。
在英才學校參觀時,習近平聽取了澳門教育總體情況和學校校史介紹,了解澳門回歸以來特別行政區和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情況。展臺上擺放著《中國歷史》《品德與公民》等教材,有關負責人向習主席介紹,這些教材都是澳門特區政府與內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編寫的,目前大部分澳門中小學學生都在使用。習近平拿起教材仔細翻看。他表示,教材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特別行政區政府同內地合編教材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要鼓勵更多學校使用新教材,讓老師們把教材講好、講活、深入人心。
新課程改革以來,國家大力推動了「一綱多本」、教材多樣化的教材編寫、出版機制,先後有80多家出版機構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教材的編寫、出版和發行中。這樣的改革措施,對於加強中小學教材的建設無疑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使教材的版本與內容逐漸豐富,課程結構日益合理,教材質量不斷提高,教材編寫、出版者的質量意識普遍加強,教材培訓等售後服務的水平也大大提高。實踐表明:課程改革與教材多樣化,是一條應該繼續大力堅持的改革之路。
與此同時,國務院、教育部等有關領導又多次提出,「在教材建設中要形成主流教材。中國文化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的統一性。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要爭取有若干教材在使用中佔有主流地位。」作為教育部直屬的教育出版機構,全國實力最為雄厚的教材研發基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對於爭創「主流教材」義不容辭。
目前,在上級部門領導的關心和重視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依靠高質量的教材、學科齊全的教材品種、豐富的教學配套資源、及時到位的教材培訓等售後服務,已經逐步確立了主流教材出版社的地位。目前,人教版新課標中小學教材在各地平均選用率已經超過50%,其中初中和高中教材的比例更高一些。此外,人教社還作為教育部指定的示範教材出版單位,在教育部和專家指導委員會的領導下,陸續推出了普通高中政治、歷史等學科的全國示範教材。
70年,彈指一揮間。70年的涓涓心血,人教版教材育出幾代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
教材改革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上下求索的改革和創新精神,將永遠伴隨一代又一代執著奮進的人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