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24次會議於11月27日在蘇州閉幕,這次會議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發布。
這是自2003年以來,對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第6次修正。這次指南結合了最新的國際糖尿病管理指南和臨床證據,為我國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指導。
南京鼓樓醫院的朱大龍教授對這次的新指南進行了解讀,這次指南結合了最新的國際糖尿病管理指南和臨床證據,為我國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指導。
糖尿病的發病率
自2003年的全國流調進行的糖尿病發病率調查,我國的糖尿病發病率從1980年的0.67%逐漸升高到現在的11.2%。2015-2017年對7.6萬18歲以上的人群根據WHO1999年的診斷標準進行的調查,發現我國的2型糖尿病患病人群達到了11.2%。
從上圖可以看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的迅猛增長,人們生活逐漸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升高。說明2型糖尿病的發病還是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但是快速增長的生活水平和人們相對匱乏的健康知識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這就從一些慢性病的發病率體現了出來。2007年-2008年以後的發病率逐漸放緩也和糖尿病醫護工作者孜孜不倦的進行糖尿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公眾對健康的重視有關。
相信我國的發病率隨著民眾對生活方式的調整,會增長,但是速度會放慢,醫護人員將要面對的更嚴重問題可能是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的治療。
糖化血紅蛋白納入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推薦個體化的控制目標
糖化血紅蛋白≥6.5%將被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這意味著糖尿病的診斷不在單獨以血糖作為標準,其實我認為血糖的診斷已經足夠簡單,沒必要非要再檢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仍被作為治療的金標準,這次的新指南明確提出了糖化血紅蛋白的個體化控制目標。
對那些年齡較輕、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併發症、為合併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沒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可以以採取更嚴格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反之則應採取相對寬鬆的控制目標。
臨床上更為寬鬆的目標可能達到8.5%,主要針對那些預期壽命較短,各種嚴重併發症、嚴重精神疾患的病人。
高血糖的藥物治療要點
糖尿病朋友可能更為關心的是藥物治療有什麼新變化。生活方式幹預和二甲雙胍在2型糖尿病的治療中認識最基礎的治療措施。
新指南對新型降糖藥物的使用進行了推薦,對於合併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血管風險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其糖化血紅蛋白是否達標,都可以加用具有心血管獲益證據的GLP-1受體激動劑或者SGLT2抑制劑。
對於合併腎臟損害或者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論其糖化血紅蛋白是否達標,只要沒有禁忌症就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SGLT2抑制劑,如不能使用SGLT2抑制劑,可考慮加用GLP-1受體激動劑。
這次新指南的更新肯定了新型降糖藥物的地位,確實,新型降糖藥物在臨床治療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相對便宜的價格和進入醫保讓大多數能夠使用起也是新型降糖藥的優勢。
2型糖尿病的體重管理
這次指南對超重和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的體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就是要減輕體重的5-10%。要通過生活方式幹預、藥物、手術等綜合手段。
提議肥胖者要儘量通過生活方式及藥物進行治療,如果血糖仍然控制不佳者建議採取代謝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
以上是新指南和糖尿病關係最為密切的變化。新指南從糖尿病的發病率,診斷標準、控制目標、臨床路徑、藥物治療、體重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更新,更適合臨床,利於指導醫生進行2型糖尿病的標準診治。
我是愛生活、愛美食的孫醫生,持續為大家提供優質健康知識。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謝性疾病越來越多,還可能影響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體重才是治療的根本。
如果本文對您有所幫助,關注並點讚是對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有這方面的問題,請轉發給他們。這是對家人和朋友最大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