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數年的馬達西奇事件平息一段時間後再起風波,投資方與烏克蘭對簿公堂,一紙訴狀將其告上法庭!據媒體消息,烏克蘭以違反反壟斷法為由,終止了中國投資方對馬達西奇的收購,被對方告上法庭,面臨高達35億美元的違約金和賠款。
中國收購馬達西奇始於2013年烏克蘭動蕩之後。當時的烏克蘭爆發動亂,親俄派總統亞努科維奇下臺,烏克蘭與俄羅斯關係降到冰點,禁止向其出口發動機等軍工製品,導致大批軍企陷入困境,其中也包括「動力沙皇」馬達西奇。這時候,中國投資方找上馬達西奇,達成了收購協議,約定向馬達西奇提供1億美元流動資金,未來再提供2.5億美元的投資,馬達西奇要在重慶設廠,生產和維修發動機。
此事被美國安插在烏克蘭內部的眼線得知,為阻止中國獲得先進發動機,美國向烏克蘭政府施壓,要求阻止馬達西奇收購案的進行。迫於美國壓力,烏克蘭方面最終以「反壟斷」名義凍結了馬達西奇公司的股份,於是有了今天雙方對簿公堂的一幕。
從利益上講,馬達西奇與中國合作有益無害。在此之前馬達西奇的主要客戶是俄羅斯軍工業,但自克裡米亞事件後兩國關係持續惡化,烏克蘭在斷供軍工產品的同時也將自己陷入市場困境中,而俄羅斯卻趁此機會大力發展本國動力系統,即使俄烏關係在日後修復,俄羅斯也不可能再買它的發動機了。這種情況下,與中國合作成為最佳選擇。
近些年,中國雖然在軍工領土取得了巨大進步,多型發動機基本實現自產,但與美、俄、歐傳統動力供應商相比差距不小,從烏克蘭引進先進發動機技術有利於對本土軍工體系的完善。同時,中國軍民用市場都有巨大的缺口,如果烏克蘭能拿下這個市場,本國軍企面臨的市場困境自然迎刃而解。另外,中烏自上世紀90年代後就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再度合作不存在任何障礙。
然而,馬達西奇卻放棄了最後一次起死回生的機會。拒絕中方的收購案後,馬達西奇面臨的困境得不到根本好轉,暗中作梗的美國也不會好心挽救烏克蘭的軍工業,去購買馬達西奇的產品。再過幾年,烏克蘭軍工市場進一步枯竭,不僅是馬達西奇,曾創造了無數軍工神話的世界頂級軍企都難逃破產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