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眼起源,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現代藝術。

2020-12-18 ROCKRIDE莫克雷德

中國諺語:人在做,天在看。

上帝之眼,又叫「全視之眼、全知之眼」,代表「上帝」監視人類的法眼,意思大概就是「全宇宙都在我視線範圍,老大哥我看著你呢!」的意思。

追根溯源

荷魯斯之眼

關於上帝之眼的概念起源,有人認為它源自古埃及的荷魯斯之眼。荷魯斯之眼是一個自古埃及時代便流傳至今的符號,也是古埃及文化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符號之一。

沃婕特

沃婕特是太陽女神,這個眼睛的意思是:沃婕特無所不見,察知世間萬物。

王寧祿(NIMROD)

在古埃及法老圖像中,鷹頭神荷魯斯具有神聖的意涵,代表著神明的庇佑與至高無上的君權。古埃及人相信荷魯斯之眼能在法老重生復活時發生神秘的作用。

也有人認為「全視之眼」發端於古巴比倫王寧祿(NIMROD),這個名字來自希伯來文的「MARAD」,意思是「反叛者」。寧錄就是那位負責監督巴別塔的興建者,並將全人類組織起來反叛上帝的人。

寧祿要在巴別塔上用「全視之眼」注視全地。這將讓所有的臣民陷入驚懼與恐慌。

荷魯斯
荷魯斯

全視之眼元素的「現身」。

荷魯斯是鷹頭神及太陽神的化身,荷魯斯之眼是能察知世間萬物的神聖之眼,代表著神明的庇佑與至高無上的權力。

全視之眼

有學者認為,美國國徽背面的金字塔圖案頂部的全視之眼的概念,即來源於古埃及的荷魯斯之眼。官方的說法是在上帝的注視下完成光明正義的事業。

在以馬杵斯的晚餐

1525年,義大利畫家蓬託爾莫(Jacopo Pontormo1494–1557 )創作的《在以馬杵斯的晚餐》(the Supper at Emmaus)中,耶穌頭頂上方出現了全視之眼,這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法中,眼睛圖案(通常包圍在三角形內)明確象徵著基督教的三位一體。

美國國徽及一美元紙幣的背面的上帝之眼(Eye of Providence),又稱全視之眼(All Seeing Eye),代表著上帝監視人類的法眼,常見的形式為一顆被三角形及萬丈光芒所環繞的眼睛。

廣為人知的是,上帝之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標誌。上帝的全視之眼在基督教聖經中被多次提及。和現在常見形式較接近的上帝之眼則可追溯17、18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形式為一顆漂浮在半空中的眼睛,有時會有雲霧或光芒環繞。

如今,也有很多飾品品牌開始嘗試用此元素融入藝術品。

藝術就是傳承,蘊含人類千百年來的文化內容。以藝術品為載體,與人們見面,訴說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拉斐爾:從神性到人性,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之光
    2020年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逝世500周年。或許你見過達文西筆下蒙娜麗莎的迷之微笑;也讚嘆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所展現的人體力量之美;拉斐爾,卻以溫暖圓融、優雅寧靜、亦神亦人的聖母子形象和宗教畫作,集百家之長後來居上,踏上了「文藝復興三傑」的光輝頂點。拉斐爾是典型的「藝二代」,也是紅極一時的「小鮮肉」,公子世無雙,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 祛魅 從文藝復興到現代歐洲繪畫之旅
    值此特展之際,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吳永強以「祛魅之旅——從文藝復興到現代歐洲繪畫」為題,結合「光影浮空」特展的重要展品,為觀眾分享了文藝復興至十九到二十世紀,歐洲藝術史中確立審美現代性的祛魅之旅。到20世紀初,這個詞被現代科學哲學所用,意指對知識的神秘性、神聖性、魅惑力的消解。後來被人文研究引申,用來指一種批判和質疑的文化態度。  藝術史的袪魅,在14世紀文藝復興至20世紀初的歐洲五百年藝術中,顯現為一個從脫離宗教神學開始的、不斷祛魅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審美現代性經年累積而致質變的過程。
  • 美第奇家族的佛羅倫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商業,權力和藝術
    幾個世紀以來的學者已經解析了其中所隱藏的涵義和符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極具價值的藝術品和建築,它們的存在證明了時代的力量結構和財富分配。美第奇家族,在13世紀通過在商業和銀行業的成功在佛羅倫斯獲得了財富和政治權力。他們的作品使這個城市的許多文化和藝術生活黯然失色。
  •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一、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指的是14-17世紀初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掀起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它是封建制度開始解體、資本主義產生關係形成過程中的產物,首先出現在義大利,隨後波及到歐洲各國。
  • 佛羅倫斯為何能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世界藝術的中心?
    佛羅倫斯是因藝術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在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人才優勢,迅速發展起來,自此後,一直作為義大利,乃至歐洲的文化中心而存在,到現在依然是全球很有影響力的藝術中心,文化地位相當高,以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藝術氛圍吸引著許多遊客前去觀光。
  • 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完美代表——達·文西的藝術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給人類留下了燦爛的遺產,一直受到後世的敬仰,同時也對後世藝術產生了持續的影響。提起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的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藝術大師,他們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巔峰。
  •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三傑之拉斐爾
    與列奧那多·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他的畫面上始終洋溢著明淨的色彩、柔和的光線和寧靜而優雅的節奏感,這都得益於他受到的早期教育,靈感家拉斐爾的父親是烏爾比諾公爵的宮廷畫師,他幼年便從父學畫。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拉斐爾於1520年高燒猝逝於羅馬,終年37歲,葬於萬神廟。
  • 西方史綱:文藝復興只是文藝?
    當我們覺得這份光輝實在太耀眼的時候,實際上是人分享了神性,或者說神的光輝被轉移到人身上。在這一時期,人的自信、樂觀、堅定通過一個個接近神的藝術傑作被樹立起來,正所謂「大寫的人站起來 了」。第二大貢獻是道德改造。人生在世,什麼才是值得追求的?基督教認為是上帝的恩典,文藝復興認為是世俗的幸福。
  • 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天才——米開朗基羅
    文藝復興的光芒是如此的閃耀,在這個時期誕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藝術家,給世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在文藝復興盛期的「文藝復興三傑」中,米開朗基羅是一位集繪畫、雕塑、建築、詩歌於一身的偉大藝術家,特別是繪畫與雕塑方面成就巨大,雕塑上被稱為是代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最高峰。
  • 上帝說了算——早期基督教藝術與美學思想的開山之祖
    奧古斯丁認為一切「美」都源自上帝,他主張藝術應拋棄現實世界而反映上帝的美,達到為宗教服務的目的;另一方面,欣賞藝術作品的公眾應該從這些作品中領會到上帝的理念。追溯其所構建的神學及美學思想,就像從中世紀穿越一個時光隧道,隧道的另一頭則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奧古斯丁——這位影響了整個中世紀美學思想的奠基者,就是一條與過去時光並未斷裂的紐帶。
  •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遠見
    近代文明對「物」的把握和研究成了風尚;但是,對「物」的運用,在西方近代的文明史發展中,可有兩種相當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自然科學的發展算是一種藝術的發展又是另一種。前者盡物之用,把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用做生活的提升,或是充做「競爭」的文化用途;而後者則是把物作為無用之用。
  •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藝術、文化和生活》明首博開展
    來源:潘子璇 拍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藝術、文化和生活》明天上午將在首都博物館正式開展,包含提香、波提切利、佩魯吉諾等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古羅馬時期的雕塑、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建築構建等百餘作品
  • 歐洲文藝復興對西方現代繪畫的重要影響
    文藝復興的說法實際有一個暗含的前提,即某項東西的衰落。那麼是什麼東西衰落了呢?這我們得要從東羅馬帝國的拜佔庭藝術說起。在整個接近千年的漫長中世紀,拜佔庭藝術佔據了主角,而拜佔庭藝術首先是宗教藝術,即其根本之目的是為宗教服務的。
  • 文藝復興的藝術殿堂
    歷史悠久的託斯卡納首府佛羅倫斯宛如一幅文藝復興時的油畫,徐志摩曾富有詩意地稱之為「翡冷翠」,賦予這座城市以色彩。沿著阿諾河行走,城內遍布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珍品。置身其中,你一定不會錯過這座「鮮花之城」的藝術瑰寶——烏菲茲美術館。它不僅是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美術館,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美術館之一。
  • 歐洲身、心分離的體育觀念,文藝復興時期為何會逐漸「合流」?
    一、文藝復興背景下對於體育態度產生轉變1、 人文主義思想促使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對人之現實存在的關注。這種從人的完整性角度對人本質的關切,引發了人文主義者對人的教育和培養的理論思索。"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達到頂峰
    如果我們記住語境的局限來使用這個詞並談論文藝復興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我們認為其代表著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的文化斷裂則是對歷史的一種篡改。在最具體的意義上而言,這個詞是歐洲藝術與學術繁榮的一個標籤,大約從14世紀初直到16世紀末。我們無法用一條清晰的脈絡將「文藝復興」從「中世紀」當中剝離出來,而能夠指出的是在高層文化上的漸進變化。
  • 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已經有了現代西方服裝的影子
    文藝復興之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已經有了現代西方服裝的影子。Dolce&Gabban杜嘉班納2013秋冬系列,被公認很好地再現了文藝復興之巴洛克風情的金碧輝煌。相對法國時裝業對全世界的改變,腦藝復興創造了近代文明的義大利,卻因為戰敗,文化影響力局限在一隅,只好沉湎在文藝復興的榮光裡。
  • 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才華橫溢的天才拉斐爾
    拉斐爾,「文藝復興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義大利最著名的藝術大師之一,代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巔峰。他是一個天才,為世人留下了許多曠世傑作,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天才,卻在僅僅三十七歲的時候驟然辭世,給後世留下光輝文化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遺憾。
  • 古希臘後「失蹤」的畢達哥拉斯主義,為何能文藝復興時期「復活」?
    而畢達哥拉斯主義也不是在文藝復興才復興,其實在中世紀晚期就已經開始被人提及,和新柏拉圖主義一起進入到文藝復興,為之後文藝復興思想理念的影響都是意義深遠的。輪迴說正面和基督教的傳統教義產生的衝撞,讓文藝復興的神學家增加了更多想像力和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機會,這樣的教義也是畢達哥拉斯復興的因素之一。三、文藝復興時期畢達哥拉斯主義為什麼會復興?
  • 文藝復興時期裡「怪咖」的八卦
    提到文藝復興一定會想到文藝復興三節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但其實文藝復興時代的經典大師遠不只有這些響噹噹的名字,它的美妙之處就在於每一位藝術家都承載這文藝復興時代的一部分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