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gada症候群: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2021-01-12 健康界

1992年,Brugada兩兄弟報導了一組家族遺傳性疾病,其臨床特點包括特徵性心電圖和高猝死風險的室性心律失常,1996年由嚴幹新和Antzelevitch兩位電生理學家命名為"Brugada症候群"。

作為上個世紀最後一個被命名的臨床心臟症候群,Brugada症候群的認識取得了較大的變化。2002年和2005年, 曾發布過兩次專家意見,對Brugada心電圖的診斷標準達成共識。2012年,再次發布了專家意見,對Brugada心電圖的新診斷標準達成共識。

一、認識歷史

Brugada心電圖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正常變異。早在1953年和1975年Osher及Calo等人就分別注意到右束支傳導阻滯及相關的右胸導聯的ST 段抬高的心電圖徵象,但當時認為是由心肌損傷所致。

上世紀八十年代,東南亞青年人群中一種「睡眠死亡」及「夜間猝死綜合症」引起了人們的重視。1986荷蘭Pedro Brugada醫生在一個反覆暈厥的3歲波蘭男孩身上,看到了上述心電圖表現。患兒姐姐也有類似心電圖及臨床特徵。

         

圖1 患兒及其姐姐心電圖改變

1992年,Brugada兄弟在JACC上發表了關於此類心電圖異常的第一組病例,描述了8例心臟性猝死患者,其心電圖顯示「右束支傳導阻滯」,QT間期正常伴胸前導聯V1~V3持續性ST段抬高,無電解質紊亂、心肌缺血及明顯結構性心臟疾病。但是當時他們對該病症發生心臟性猝死機制並不清楚。

圖2 Brugada兄弟最早發表的病例報導

1993年Sumiyoshi提出Brugada 兄弟提出的這一症候群是突發性室顫的一種亞型;同年義大利多為學者認為這一症候群屬於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初始型或隱匿型,揭開了這一疾病認知爭議的先河。Brugada兄弟加入論戰陣營,認為這種疾病並沒有心臟結構異常,所以和ARVC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圖3 Naccarella發表評論文章,稱上述心電圖改變,實際上就是ARVC的隱匿或者早期改變,並不是一種新的臨床症候群

圖4 作者發表簡潔回信:親,不要混淆概念……

其後,類似的報導逐漸增多,1996 年,華人學者嚴幹新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探討了心電圖上J波的細胞學基礎,並首先以Brugada 兄弟之名來為這一症候群命名。

這一症候群被提出後, Martini 開始宣稱其才是最早的發現者,並表示他們在1989 年就已經描述了這一症候群。查閱其當年的文章,可見其報導中僅有兩例患者具備類似心電圖改變,其患者心肌細胞活檢,可見明顯的心內膜纖維化,所以可能仍然是心肌瘢痕有關。

圖5 Martini在1989年所報導的6例患者心電圖匯總

二、分類及心電圖標準

2002年首個關於Brugada 症候群的有國際影響的研討會召開,從基礎研究、基因層面、診斷的補充及電生理等方面進行了討論,並首次展示了該症候群等心電向量圖,同時也討論了該症候群的體育運動和治療的指南。2005年這一專家共識得到修訂,兩次共識將Brugada心電圖改變分為三型。

1型為穹窿型,表現為ST段抬高≥2 mm,隨後是倒置的T波;

2型為馬鞍型,表現為ST 段抬高≥2 mm,抬高的ST段逐漸下降,最低點≥1 mm,隨後是正向或雙向的T波;

3型表現為右胸導聯ST段抬高<1 mm,馬鞍型或穹窿型。

圖6  三種類型Brugada症候群的心電圖特點

隨著認識伸入,人們發現,上述標準中的2型和3型心電圖之間形態差異很小,藥物激發試驗能使3型變為2型心電圖,對於預後判斷和危險分層沒有意義。基於此,2012年最新專家共識中,將原2型和3 型合併,並對右胸導聯上的心電圖給出了更為細化的形態學標準和新的量化診斷標準。

1型為穹窿型,心電圖詳細特徵如下。①在QRS終末部位,ST段快速上升,抬高≥2 mm,然後ST段呈凹面向上或直線型緩慢下降,也有少數穹窿型的ST段抬高在l~2 mm之間;②無明顯的r'波;③最高的抬高部位不對應J點部位;④抬高的ST段在40 ms處,高度下降至≤4 mm;⑤ST段抬高的最高點在>40 ms但<80 ms處;⑥繼以負向而對稱的T波;⑦QRS時間長於右束支阻滯,V1和V6導聯形態不匹配。

圖7   Brugada症候群1型心電圖改變

2型為馬鞍型,心電圖詳細特徵如下。①r'波抬高(通常與J點不對應)≥2 mm;②r'波的降支與ST段的起始重疊(不易識別);③ST段抬高的最小值≥0.5 mm;④V2導聯上ST段後繼以正向T波,V1導聯上T波形態多變;⑤r'波形態特徵對於鑑別診斷十分有用;⑥QRS時間寬於其他原因引起V1導聯上出現r'波的QRS時間,V1和V6導聯形態不匹配。

圖8 Brugada症候群2型心電圖改變

三、其它心電圖標準

①Corrado指數:V1和V2導聯上高聳的QRS-ST(STj)和ST80的比值。Corrado指數>1為陽性,為Brugada心電圖改變;指數<1,提示其他原因引起V1導聯上出現r'波;

圖9  Brugada症候群及早期負極Corrado指數計算示意圖

②β角:S波的上升支與r'波降支之間的夾角,β角>58°為Brugada心電圖改變;

③r'波三角:高聳的r'波最高點之下5 mm處的底線,底線>3.5 mm為Brugada心電圖改變。

圖10   Brugada症候群β角及r'波三角底線測量示意圖

右胸前導聯向上移動至第2或第3肋間隙,或者使用雙極胸導聯可增加檢出這些異常的敏感性。左側胸導聯S波增寬是RBBB的特徵,但是大多數BS患者無這種特徵。

四、Brugada 模式與症候群

並非所有具備上述心電圖改變的患者,均可以診斷為Brugada症候群。其實只有1型Brugada心電圖有較強的診斷意義,2型Brugada心電圖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如患者表現出自發或藥物誘發的1型心電圖特徵,並有以下條件之一者,即可確診Brugada症候群,①家族史:家族成員心臟猝死<45歲或親屬中有1型心電圖者;②心律失常相關的症狀:暈厥、夜間瀕死樣呼吸;③心律失常: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若患者無上述臨床表現,僅有心電圖異常,則認為刺死患者猝死風險較低,僅診斷為Brugada模式,而非Brugada症候群。

五、發病機制

許多許多不同的因素可能導致了這類臨床表現,包括右室畸形、心肌鈉通道的SCN基因突變、自主神經張力、發熱以及古柯鹼和某些精神藥物的使用。雖然遺傳性因素佔重要地位,但與之有關的基因突變,其實可以在很多心肌病和離子通道疾病中存在。

圖11 與Brugada症候群相關的基因突變,實際上這些基因突變也見於其它離子通道疾病

鈉通道基因突變: 鈉通道的缺陷減少了鈉離子的內向流動,從而縮短了正常動作電位的持續時間。右心室流出道的心外膜有一明顯而短暫的外向離子流,稱為Ito,它在鈉離子內流減少的情況下導致動作電位明顯縮短。鈉通道異常與ST段抬高之間的關係尚不完全清楚。心室肌包括至少3種在電生理上存在差異的細胞類型:心外膜細胞、心內膜細胞和M細胞。BS患者在右胸前導聯出現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的原因被認為是,心外膜細胞和可能是M細胞而非心內膜細胞的動作電位發生了改變。因此產生的跨心室壁復極離散度導致跨壁電壓梯度的出現;跨壁電壓梯度在心電圖上表現為ST段抬高,以及非侵入性心電圖定位顯示,跨心室壁的復極離散度僅存在於右室流出道。

微觀結構異常與纖維化: BS通常不伴有結構性心臟病。標準的心臟檢測,包括超聲心動圖、負荷試驗和心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常顯示無異常。然而,把BS歸類為表面正常的心臟疾病可能更準確,因為一些證據顯示,BS患者的心臟有輕微的結構性或微觀異常,包括右室流出道的擴張以及局限性炎症和纖維化。自發性1型心電圖模式患者與藥物誘發性1型心電圖模式患者和對照者相比,心臟MRI顯示的右室流出道明顯擴大,而且左右心室的射血分數也輕度降低。這些差異沒有足夠大,不足以幫助診斷,卻提供了心臟存在輕微結構性異常的進一步證據

室性心律失常與2相折返: 在心外膜內,不應期不同的相鄰心肌細胞可通過一種獨特的折返類型(稱為2相折返),來產生啟動持續性心律失常的觸發因素(如,緊密偶聯的早搏)。在鈉通道缺陷的心肌細胞中,初始除極減弱(0相),Ito的平衡作用(1相)可能更加明顯。在Ito子流更大的右室流出道心外膜中,這種現象更為突出。綜合效果是導致初始除極減少,由此減少了維持2相除極狀態的鈣通道的激活。因此,心肌動作電位的2相可被明顯縮短。鈉通道功能受損的細胞可能無法傳播動作電位,從而導致局限性傳導阻滯。然而,由於2相的縮短,這些相同的細胞比周圍細胞的不應期更短,並且更早恢復興奮性。局限性傳導阻滯和不應期縮短這兩者一併提供了局部折返的基礎,此情況下的局部折返稱為2相折返。由2相折返所致的緊密偶聯室性早搏,可能會促發持續性室性心律失常。

圖12  Brugada症候群及正常人動作電位的區別

自主神經張力: 夜間發作的相關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自主神經張力的藥物調節所致典型心電圖變化的改變,提示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張力的失衡可能在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發熱: 體溫升高可增加Brugada心電圖的檢出率。

古柯鹼濫用: 古柯鹼的作用類似於Ⅰ類抗心律失常藥物,通過阻滯心臟鈉通道產生局部麻醉作用;這可能解釋了古柯鹼與Brugada模式的關係。

精神類藥物使用: 其他能阻滯心臟鈉通道的藥物包括過量的神經阻滯藥物或三環類抗抑鬱藥,與一過性Brugada模式心電圖相關。

六、藥物激發試驗

在Brugada 2型心電圖模式患者中,使用藥物後,偶爾可顯露處Brugada 1型心電圖模式。然而,並不是所有的Brugada 2型心電圖模式患者都需要進行藥物激發試驗。對於有經證實的VF、多形性VT、原因不明且高度提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暈厥或者有夜間瀕死狀呼吸的患者,沒有必要做藥物激發試驗。不管藥物激發試驗的結果如何,這些有症狀患者中的大多數都會接受ICD。

對於靜息心電圖顯示為Brugada 2型或3型心電圖模式,且有小於45歲發生SCD的家族史和/或有Brugada 1型心電圖改變的家族史,建議進行藥物激發試驗。

對於靜息心電圖顯示為Brugada 2型或3型心電圖模式,但無症狀且無SCD家族史的患者,不推薦進行藥物激發試驗。

一些鈉通道阻滯藥物可用於藥物激發試驗,但沒有證據表明哪種藥物對BS的診斷更有效。不同藥物的推薦劑量包括:

氟卡尼–2mg/kg,靜脈給藥,持續10分鐘;或者400mg口服

普魯卡因胺–10mg/kg,靜脈給藥,持續10分鐘

阿義馬林–1mg/kg,靜脈給藥,持續5分鐘

吡西卡尼–1mg/kg,靜脈給藥,持續10分鐘

圖 13 使用阿義馬林激發試驗前後心電圖改變

終止藥物激發試驗的指徵包括:

出現診斷性的Brugada 1型心電圖模式、

Brugada 2型心電圖模式患者的ST段抬高大於等於2mm

出現室性早搏或其他心律失常

QRS波群增寬,增寬大於等於30%基線值

七、基因檢測

BS的基因檢測通常涉及SCN5A基因測序,SCN5A基因負責編碼心肌鈉通道的α亞基;BS基因檢測目前已商業化,且該檢測可有助於證實疑似診斷為BS的患者是否存在基因突變。

對於臨床診斷為BS的患者,基因檢測也可能用於家族性篩查和風險分層。然而,BS的基因和臨床異質性限制了基因檢測的實用性,因為沒有SCN5A基因突變並不能排除BS,而檢測到SCN5A基因突變也不能確診BS。

因為BS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伴不同的外顯率,所以確診BS患者的所有一級親屬都應進行篩查,即臨床病史詢問和12導聯心電圖檢查。僅表現為Brugada症候群心電圖者,不建議進行基因檢查。

八、器械治療

診斷為BS的患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通過ICD終止任何室性心律失常。預防BS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初始藥物治療嘗試取得的成功相對較少,所以幾乎所有BS患者的一線治療是植入ICD。然而,出現復發性室性心律失常導致ICD電擊的BS患者可能需要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治療,以降低ICD的電擊頻率。與BS患者不同,僅呈現Brugada心電圖模式的患者不需要任何特定治療。、射頻消融是Brugada症候群患者的一個替代選擇。

圖14  射頻消融可以改變ST段抬高模式,有助於減少室速發作

九、藥物治療

對於在SCA後存活的BS患者或者有被認為有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導致暈厥的病史的患者,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在以下兩種情況中可考慮使用:

對於拒絕植入ICD的患者,或因期望壽命減少或嚴重共存疾病而被認為不適合植入ICD的患者,建議採用奎尼丁或胺碘酮進行初始治療。

對於植入ICD的患者,若因復發性心律失常導致ICD電擊,建議使用胺碘酮治療,但奎尼丁也是此類患者的一種選擇。

西洛他唑是一種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可破壞血小板聚集,它已被批准用於治療間歇性跛行;西洛他唑可能通過介導因心率增加所致的鈣離子流增加和Ito減少,從而為BS患者提供有益的效果。

相關焦點

  • 心碎症候群是什麼意思什麼梗?心碎症候群並不代表心真的會「碎」
    心碎症候群是什麼意思什麼梗?心碎症候群並不代表心真的會「碎」時間:2020-06-29 16:47   來源:禮儀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心碎症候群是什麼意思什麼梗?心碎症候群並不代表心真的會碎 心碎症候群,是指人因經歷重大外部事件打擊,在產生極度哀傷或憤怒的心理時,所引發的胸痛、憋氣、呼吸短促等類似心臟病的症狀。 心碎症候群,並不代表心真的會碎,患者心臟通常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   原標題:心碎症候群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虎嗅網
    在這樣一個網絡發達的社會,在人性的陰暗面被越來越多曝光在眾人面前的社會,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能夠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多一點認識,對受害者多一分理解和尊重。一、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時間退回到1973年的瑞典銀行搶劫案件。
  • 劇烈運動警惕「運動性胃腸症候群」
    出現這些症狀怎麼辦?不要急,今天帶領大家認識一下運動性胃腸症候群。運動性胃腸症候群是指由運動引起的胃腸系統功能紊亂的一種病症 。大量研究表明, 運動性胃腸症候群的發病範圍廣 、頻率高 ,已成為影響運動員正常訓練和比賽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
  • 卡薩諾瓦症候群
    頻繁更換女伴的男性,被稱為「浪子」或是「好色之徒」(womanizer),小說家Peter Trachtenberg受到歷史人物啟發,將這種行為賦予了一個新的名詞「卡薩諾瓦症候群為什麼有些男性會像這位卡薩諾瓦一樣,喜歡周旋於女性之間、不斷更換愛慕對象呢?我們如何識別出這些「浪子」?如果遇到了一名浪子,又該怎麼辦?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卡薩諾瓦症候群」。卡薩諾瓦症候群,又稱「浪子症候群」,指的是男性持續不斷地尋求來自性伴侶/情感伴侶的注意和愛。
  • 確診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需要做哪些檢查?
    為什麼最後是這個MDS?確診MDS應該做哪些檢查?病人B投稿:有位親戚之前總會出現貧血、出血症狀,去醫院檢查之後被初步診斷為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請問這種情況要怎麼辦?MDS患者一般會有什麼臨床表現?有沒有什麼預示?病人C投稿:醫生晚上好!
  • 長得太漂亮也會帶來痛苦,不治之症歌舞伎面譜症候群是什麼病呢?
    這就是「歌舞伎面譜症候群」, 即Kabuki症候群(KS)。01什麼是「歌舞伎面譜症候群」?「歌舞伎面譜症候群」最早是在日本發現的,1981年,這種疾病被兩組日本研究疾病的人員報導。如果孩子的智力比正常孩子低,甚至三四歲還不會說話,那就要及時到醫院檢查,看看是不是得了「歌舞伎面譜症候群」。
  • 噬血細胞症候群是什麼?看泰安醫生怎麼說!
    「入院時患兒一般狀況差,發熱、精神差、腹脹、腹痛、面色蒼白等明顯症狀,經檢查確診為噬血細胞症候群。」 泰安市中心醫院兒內三科(兒童血液病科)王兆輝說。那麼噬血細胞症候群到底是什麼呢?噬血細胞症候群分為原發性(遺傳性)及繼發性。前者為存在明確基因缺陷或家族史。後者可由感染(主要為EB病毒感染)、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獲得性免疫缺陷(如移植)等多種因素引起。「這種疾病目前缺乏特異性診斷方法。」王兆輝說。現廣泛使用國際組織細胞協會制定的2004年診斷標準,滿足以下2條之一便可建立噬血細胞症候群診斷。
  • 從川普治療新冠,談一談「VIP症候群」
    這不由讓人想起一個詞:VIP syndrome(VIP症候群)。 1964年,Walter Weintraub首次描述了「VIP症候群」,這並不是一個實質的疾病,指的是醫生面對名人、富人、領導等VIP人物時,可能會背離通常的診治方式,而有可能導致不良後果。實際上,美國第一任總統有可能就是其中一位受害者。
  • Klinefelter症候群(XXY症候群)(男性)
    Klinefelter症候群又稱XXY症候群或克氏症候群,是由於男性患者細胞額外多出一條X染色體所致。Tuner症候群(女性,45,X0)、Klinefelter症候群(男性,47,XXY)男性新生兒的發病率為1/1000。是引起男性性功能低下最常見的疾病。
  • 雙手過膝,手指細長——「天才病」——馬凡症候群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個新聞:原本有望參加選秀進入NBA的新秀伊賽亞-奧斯汀被診斷出馬凡氏症候群,再也無法參與激烈比賽,籃球生涯徹底終結。那麼什麼是馬凡症候群呢?為什麼馬凡症候群奪去了他的籃球生涯?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天才病」——馬凡症候群。馬凡症候群又稱為馬方症候群,為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患病特徵為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勻稱,身高明顯超出常人,伴有心血管系統異常。該病同時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包括肺、眼、硬脊膜、硬顎等。
  • 馬凡症候群多常見於高個子,具體是什麼疾病?主要有這5種症狀
    導語:麻煩症候群是由以為法國的醫生最先報告的,因為他的名字叫做馬凡所以由此而得名。患上麻煩症候群的患者四肢、手指還有腳趾都粗細都不均勻,所以被稱為蜘蛛人,這類疾病對於關節、視力和心臟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威脅到生命。
  • 來大姨媽前易怒,注意經前症候群!
    為什麼?因為她們易怒!這是經前症候群的症狀之一,讓我們一起了解經前症候群吧。什麼叫經前症候群?經前期症候群(PMS)是指女性來月經前出現的一系列生理和情緒方面的不適症狀,與疾病無關,月經結束後會自行恢復正常,但症狀嚴重時會影響正常生活。經前期症候群有隨年齡增長逐漸加重的趨勢,常在40歲左右或在圍絕經期開始變得嚴重。
  • 克氏症候群是什麼病?具體會有這些表現,比較罕見
    克氏症候群,是一種先天性的睪丸發育不全以及染色體異常的病症。這種病人在青春期之前跟別的孩子沒有什麼不一樣,到了青春期,其生理病症才會逐漸顯露出來。成年之後患者的病症會更加的嚴重,大部分的患者會出現女性化的特徵以及不孕不育,因為克氏症候群會使得患者睪丸精管纖維化以及沒有精子產生。
  • 代謝症候群,到底是什麼病?做哪些檢查才能確診?
    實際上,學術界對代謝症候群的認識,也在不斷更新。對於咱們普通百姓來講,需要弄清楚一些基本問題,比如,代謝症候群到底是1種什麼樣的疾病?如何衡量?怎樣預防和應對?咱們現在就來解析。症候群,在醫學領域,通常是1組問題的匯總。症候群,不是1種疾病的名詞,而是表明1 種狀態。代謝症候群的相關定義在不斷刷新,不同地區的指標存在差異。
  • 梅傑症候群功能性疾病與器質性疾病有什麼區別?
    在醫學上,我們將梅傑症候群成為內臟功能失調性的疾病,但梅傑症候群所導致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眼瞼痙攣,面肌痙攣,口周痙攣等,因此我們說梅傑症候群也是一種綜合性的面部疾病,容納心理症狀以及身體上的危害,如此給患者帶來的症狀極為嚴重,因此在中醫學上,其治療也要針對性和綜合性治療而不是單一的頭疼醫頭,腳痛治腳。
  • 坐骨神經痛和梨狀肌症候群的區別是什麼?
    關於坐骨神經痛和梨狀肌症候群的區別,首先我們要明白,坐骨神經痛是一種症狀表現,梨狀肌症候群是一種疾病。同一種疾病引起的症狀都是相似的,但引起一種症狀的疾病卻有很多種。我們來看一下兩個名詞的解釋。梨狀肌症候群是指梨狀肌發生損傷、痙攣、變性等情況導致坐骨神經的梨狀肌出口狹窄,導致該孔穿行的神經血管受到牽拉或者壓迫產生的相應的臨床症狀。
  • 可能是多囊卵巢症候群!
    可能是多囊卵巢症候群!「為什麼會我突然得這個病?」「這個病嚴重嗎?」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了解關注一下「多囊卵巢症候群」。關於多囊卵巢症候群01▶這是個什麼病?◀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是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的常見內分泌代謝疾病。在育齡婦女中,其患病率約為5%~10%。根據2003年鹿特丹診斷標準,我國育齡期婦女的患病率為5.6%。那麼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有什麼症狀或表現嗎?
  • 揭開吉蘭巴雷症候群的神秘面紗
    近日,西安市中醫院針灸康復科住院部收治了一名因四肢對稱性弛緩性癱瘓1月餘的37歲男性患者謝某,入院時中醫診斷:痿證,西醫診斷:吉蘭-巴雷症候群。吉蘭-巴雷症候群是什麼病?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該如何預防呢?
  • 什麼是格林巴利症候群?這種疾病可以治癒嗎?治療手段有哪些呢?
    01什麼是格林巴利症候群?格林巴利症候群嚴重嗎?1、格林巴利症候群的定義格林巴利症候群是神經系統疾病,具體表現為多發性的神經炎。他的多發性體現在,他會對許多周圍神經、多根脊柱神經,甚至腦神經產生傷害。2、格林巴利症候群的治癒率與致亡性格林巴利症候群在發病之後2周會達到高峰,高峰期可持續數天或數周,之後又會慢慢恢復,大多數患者可以在幾周或幾個月內恢復神經功能,但有少數患者可以遺留較為持久的神經功能障礙,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病死率大概為3%,死亡的原因一般為嚴重心律失常、呼吸衰竭感染等併發症,也半數病人可以痊癒,另外的10%-15%的病人可留下後遺症。
  • 小心是克氏症候群
    他們,可能是罕見的克氏症候群患者。 在幾千人自發組建的克氏症候群貼吧上,多數患者都有著類似的遭遇: 由於公眾普遍缺乏對克氏症候群患者的認識,患者青春期時往往羞於就醫,從而延誤了就醫診治。除了疾病本身,克氏症候群引起的患者極度自卑等心理障礙也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