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武漢工作十年,在創造四項「世界之最」的漢秀劇場等多座武漢地標建築裡,都烙印著他奮鬥的足跡。他叫徐小洋,中建二局援建雷神山醫院臨時指揮部副指揮長、華東公司湖北分公司總工程師。多年來,他帶領的徐小洋職工創新工作室「轉戰」於城市各大標誌性建築間,創造專利數十項。
自我加壓,細部處理保障密閉
2月3日,雷神山援建的消息傳來,徐小洋迅速報名「請戰」。他說,「如果不去,我會後悔一輩子,我必須到雷神山上去,到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和他一起同行的,還有徐小洋職工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在雷神山醫院爭分奪秒建設的緊張時刻,徐小洋為工作室成員「再加壓」——原本板材之間的縫隙,經過打膠,已經密實,但徐小洋覺得還不夠,提出要添加更多步驟,增添多重保障。而這,是原本設計中沒有的工序。
徐小洋說,「既然把雷神山的這片區域交到了我們手上,我們就要讓它經得住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對得起祖國的信任!」徐小洋的「較真」不是沒有原由。因為傳染病房建設最怕病房內帶病毒的空氣會洩露出去,所以都建成了負壓病房。病房裡面的氣壓要低於病房外的氣壓,這就對房間的「密閉性」提出了超高要求。
經過實踐,徐小洋職工創新工作室針對病房漏風點梳理了一套「五封法」,對板材之間、板材與框架之間、框架與框架之間、管線周邊、門窗周邊可能存在的漏風點進行更為周密的封堵,這套工作室「獨創」的密閉辦法,在整個雷神山醫院各建設區域得到推廣實施。
為了加快進度,工作室還創造了「三不合作免返工法」,即針對土建和機電交叉合作,導致返工的情況,做到工作交接到位、管線外漏提示、專人留守協助。土建和機電安裝人員「抱團施工」,但凡機電安裝涉及到牆板拆除等情況時,土建人員就可以立即修復。
2月4日凌晨3點,組織援建團隊集結雷神山待命。2月5日,室內支架安裝,2月6日,病房電氣、水電安裝,2月7日,牆板封閉打膠、頂棚吊頂打膠……作為根據協調需要而入場最晚的一支臨時「作戰」部隊,中建二局與其他團隊一起,同步完成建設任務,創下了施工效率與質量「雙高」的佳話。
交付當天,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醫院的代表看到病房時,不禁豎起了大拇指,稱讚道,「從網上看知道你們做得好,但沒想到你們能做這麼好!」
四項「世界之最」,情定「紅燈籠」
2012年8月,徐小洋職工創新工作室迎來一個挑戰性工程——武漢秀場。該項目是國內第一座大型水秀表演劇場,結構小而複雜。地下四層,最深處達32米;地下室結構複雜,包括一個超大異形架空水池,內部結構還有各類超大弧形梁、多角度的斜拋撐、超重精密埋件、超高單片弧形獨立柱;屋頂採用大跨度鋼結構桁架屋蓋,外部設置世界唯一的可自由移動的柱狀環網索幕牆結構(又稱外輪輻)等等,該項目施工組織難,技術難度大。
在項目開工之初,工作室提出了課題《水秀表演劇場綜合施工技術》,對整個項目的技術工作進行了整體規劃,並聯合高校和中建集團技術中心等技術精英團隊,共同對技術難題進行研究並提出解決方案。根據研究討論的結果,編寫並獲批了包括《精密埋件安裝專項方案》、《表演水池施工專項方案》、《鋼屋蓋整體提升專項方案》、《外輪輻安裝專項方案》等各類針對項目具體難題的施工方案,指導現場施工,確保了現場生產的圓滿完成。
在此項目實施過程中,徐小洋創新工作室成員發表了《超高鋼管混凝土導管法一次灌注技術》等十餘篇論文,申請了各類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共計十項,總結形成一項北京市工法、一項國家級工法。
課題經周緒紅、肖緒文兩位院士帶隊的專家組評定,課題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兩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徐小洋先後被評為上海市職工科技創新標兵、中國建築施工優秀項目總工程師等榮譽稱號。
創新再出發,築就「精武」新高度
2017年12月,徐小洋職工創新工作室向超高層建築發起挑戰。精武路超高層塔樓最大高度330m,從進場之日起,徐小洋職工創新工作室就組織專家對超高層塔樓重難點進行剖析,對塔吊等大型方案進行會審。
隨著工程的不斷推進,難度也在逐漸增高。項目施工至60層,大概280米高度時,由於外框結構沒有樓承板,此時如何澆築鋼管混凝土成為難題。塔樓外框為18根方鋼管混凝土柱,砼澆筑後,鋼管內混凝土的密實度是保證鋼管混凝土柱質量的一項重點。
徐小洋職工創新工作室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能否從280米往上,採用頂升法,一次性將混凝土頂升40米?這一提升所克服的重力大致相當於一次性將100輛小汽車抬高40米,在280米高空上演萬噸「舉重」,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這一高度和重量級的混凝土泵送在國內尚未有先例,項目部試驗操作具有「開先河」的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一個名為「高性能組合結構建築建造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的攻關課題,也在徐小洋和技術團隊手中逐步誕生,這一課題已被列為「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課題」,並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課題示範項目。與現行組合結構建造模式相比,該課題所倡導的組合結構建造一體化設計,將大大提高組合結構建築建造的信息化、一體化水平,減少周期、人員消耗和材料損耗,從而實現高性能組合結構建築綠色建造的目的。
創無止境,翻越一個又一個技術高峰,徐小洋職工創新工作室的初心始終未變——「讓建築經得住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溫源 通訊員郝帥 胡珍豔)
[ 責編:張悅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