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 一同戰「疫」 | 記中建集團青年援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2020-12-22 光明時政

  編者按:

  當前,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正處於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要部署,全國上下眾志成城。

  在北京團市委的號召下,首都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廣大團幹部、團員青年立即行動,投身於疫情防控工作中來,為遏制疫情擴散、奪取防控鬥爭勝利貢獻出青春力量。

  北京青年特推出「北京青年 一同戰『疫』」系列優秀案例報導,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奮鬥的北京青年加油,為中國加油!

  

   ①馳援防疫一線的先鋒帶頭人

   ——中建一局援建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項目總指揮鄧委

  1月27日,農曆大年初三。面對湖北武漢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湖南老家的中建一局三公司武漢分公司黨總支書記、總經理鄧委心裡想到:「必須馬上回武漢,做好抗疫工作。」

  「心中是有恐懼的,但任務當前,也沒時間去想恐懼,唯一的想法是趕緊調集人手,抓緊完成任務。」鄧委說。放棄與妻子、孩子團聚的機會,這位「逆行者」驅車6小時,毅然返回到武漢抗「疫」最前線,帶領全體黨員投身到不見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

  全心全意保障員工安全

  「時刻準備著,勇敢戰鬥在第一線!」這是鄧委在防控緊急會議上所強調的一句話。他帶領在武漢的員工站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緊急開展物資協調、周邊防控、摸排交底、信息報送等任務。有時候晚上凌晨一點,這位80後「逆行者」仍在一線緊張地安排工作。在寒冷的天氣裡,他馬不停蹄帶頭開展分公司及各項目的防控工作,積極與周邊地區進行協調,組織各方資源準備應急物資,並對所有職工進行摸排與交底,牽頭建立了信息報送機制,及時掌握並反饋分公司職工健康情況。

  勇擔使命馳援火神山

  鄧委在接到中建一局緊急援建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項目任務後,勇擔使命,任項目總指揮。他緊急集結在武漢的管理人員,迅速召開支援動員會。經過三個小時的緊急協調,鄧委迅速集合工人進入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投入機電安裝的工作中。機電安裝工程對傳染性醫院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按期完工,勢必影響著各個檢查設備的正常運轉,進而影響著整個病區的清潔保障工作,影響著醫院的正常交付使用。

  鄧委帶領團隊所有人員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平均每天只休息二、三個小時。很多時候他們顧不上吃飯,顧不上喝水,有的人嘴上起泡,喉嚨嘶啞。鄧委不忘關心其他管理人員和工人的身體狀態,實時檢查人員的疫情防控工作,合理安排施工流水作業,使所有人員保持戰鬥力,促工程緊張開展、高效有序。

  爭分奪秒再戰雷神山

  在按時完成火神山施工任務後,按照上級指示,鄧委帶領團隊轉場武漢雷神山醫院進行支援建設。他牽頭集結一局安裝公司、華北公司、一公司、五公司等兄弟單位攜手決戰支援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負責C5號樓電氣工作、給排水以及通風空調系統工作。由於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面積大,功能區域多,機電安裝工藝也較平常建築不同,擴散性地鋪設電纜、通給排水管道、如何快速將材料運送到指定地點都是本次援建施工難點。

  建設過程中,他帶領團隊與時間賽跑、與疫情競速,不分晝夜、連續奮戰在建設一線,召開施工前碰頭會,討論圖紙、施工細節、人員分工及後勤保障等工作;應用BIM技術,模擬整體效果和分流路線快速確定方案,快速推進各項工作進展;通過採取三班倒的形式,全天不停歇組織大家全力以赴投入到建設;組織工人在單程2公裡、狹窄泥濘的路線負重前行運輸材料,每日人均2萬步以上,為材料快速到位提供保障;組織成立後勤保障對工人進場進行安全教育與檢查,每日發放口罩700餘個、測溫450人次,確保不落一天,不漏一人。

  最終,項目團隊按時完成橋架523米、電線電纜3500米、電線配管1500米、排水管道830米、給水管道1780米 、通風管道3400米的敷設安裝。面對仍在蔓延的疫情,他不停地為支援項目建設而四處聯繫。同事問他:「害怕被感染嗎?」他說:「抗疫一線的女醫生們都不怕,我也不怕。央企黨員要有擔當,我相信我會帶領我的團隊打贏這場『戰役』。」

  ②夫妻二人的責任擔當

  ——中建一局援建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者劉東明

  「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是將就。」這句話是中建一局三公司武漢國際博覽中心項目技術員劉東明同志的微信籤名。這個春節,他為自己的平凡信仰加上了勇敢的註解,他的「不將就」就是在決戰書上按下指印的義無反顧,是奔赴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無悔逆行,是夜以繼日搶建醫院的不餘遺力,更是家國有難挺身而出的責任擔當。

   夫妻二人分赴戰場

  2019年春節時,劉東明還在白雪皚皚的東北老家,坐在炕上陪著奶奶、姥姥嘮嗑,身邊圍著妻子和女兒。鐵鍋燉,大暖炕,在這個春節卻成為了詩和遠方,父母和孩子也變成了電話那頭的牽掛,而劉東明的妻子作為護士已奔赴疫情一線。

  劉東明所在社區自發組織了一個志願者群,群裡都是「擺渡人」,義務接送醫務工作者上下班,劉東明也在其中。他早已蓄勢待發,隨時準備為這些白衣「天使」服務。同時,他也在等待中建一局馳援火神山醫院的徵集令,並在家時刻待命。  

  2月3日上午10點30分,劉東明接到中建一局援建火神山醫院的通知後,立即請纓,來不及收拾行囊便奔赴火神山醫院。後來,網絡上4000萬網友在線當起火神山醫院的「雲監工」,劉東明成為了那些視頻裡,一個小小的移動的點。

  勇赴火神山的逆行者

  去往火神山醫院的路上,劉東明曾感慨萬分:「路過曾經的繁華地帶,已是一片冷寂,而越往火神山的方向,越多車輛。到了火神山,看到幹得熱火朝天的兄弟們,我突然感受到了昂揚向上的鬥志。」

  劉東明是技術負責人,負責病房區、治療室等功能房電氣工作、給排水以及通風空調系統工作。他在現場施工,身後有小山丘般的物資等著他調度,一間間病房等著他完成最後一道工序。「現場就是戰場,時間就是生命。」劉東明說,他要把自己百分百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為了搶工期,他們每天凌晨3點多入睡,早晨6點鐘起床,一天只睡2個多小時。他與妻子唯一的交流就是在微信上互報平安。「我們少睡一會兒,工程就能進展地快一些,這是給病人們搶時間。這樣做,值!」劉東明說。火神山醫院的水電安裝完畢,劉東明又馬上趕往下一個建設地——雷神山醫院。

  數千建設者中的一員

  疫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中建一局三公司接到命令後,第一時間成立支援雷神山醫院建設領導小組,緊急調動機電建設人員等資源支援武漢分公司,成立2個臨時黨支部、2個黨員突擊隊、1個青年突擊隊,與全國各地數千名建設者一起築牢疫區「生命防線」。

  劉東明身穿中國建築的黃色馬甲,挺直腰板站在紅旗下,面戴口罩不露聲色,給人一絲不苟的印象。第一次採訪並不順利,電話的那頭,風聲、呼喊聲、機械工作聲,混響雜糅,劉東明扯足嗓門說了一句:「實在抱歉,我現在實在沒有時間接受採訪,工期太趕了!」此後幾次碎片化採訪,才漸漸讓我們了解了這個平凡可敬的人。「我只是數千名建設中的一員,沒啥特別的。團隊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我們齊心協力做到了。」劉東明說。

  「明月田」的由來

  劉東明希望「武漢的疫情快點過去,讓天空恢復藍色」。他認為,天空應該是藍色的,藍天底下應當是幸福的一家人,是千千萬萬戶的人家。綠色的樹,再也不必掛上紅色的疫情口號,街上車水馬龍,萬人空巷,陽光下,每個人勇敢地露出了自己的笑容。

  「明月田」是他的微信名,很美,總能讓你想到一輪皎潔的明月掛在田野上,照亮了田野的歌聲。但這個名字有另一層浪漫的生活哲學,它取自一家三口之名,中間被守護的「月」是他剛滿三周歲的女兒。「疫情結束後,我最想最想做的事情是給女兒補一個生日蛋糕。」劉東明說。

  「明」與「田」一人在為病人搶建醫院,一人在醫院救治病人,這個春節他們錯過了與親人的團聚,錯過了女兒三周歲的生日。他們以身體健康為賭注,與時間賽跑,與疫情競速,在藍天下,完成了一次勇敢的逆行。他們是平凡的人,也是可愛可敬的人,他們「敬畏生命,舍小我,成大家」。

   ③疫情阻擊戰的「先行者」

  ——中建二局華東公司湖北分公司辦公室主任、80後黨員姚樹青

  「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總要有人站出來。能夠抵抗疫情的,除了藥物,更是人心。」中建二局華東公司湖北分公司辦公室主任、80後黨員姚樹青如是回復給他的父親。

  疫情突發,姚樹青深知此次抗疫戰鬥,在漢員工信息報送能否準確,人力物力調配是否及時,這些是我們能否取得這場攻堅戰勝利的基本保障。為了所有兄弟們,他毅然退了回家的機票,千萬歸鄉人裡選擇逆行,姚樹青再一次沒能完成對父母的承諾。

   主動請纓,全力做好一線建設者的後勤保障

  1月29日上午收到公司援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消息時,姚樹青在工作群裡說的第一句話不是「我能去!」,而是「我現在就去聯繫防疫用品和生活物資」。在他的心裡,迎戰是身為一名「後勤兵」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定要為在一線工作的建設者兄弟們提供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寧肯我多跑幾趟,也不能讓他們跑一趟。」在防疫物品處於極為緊缺的狀態時,姚樹青緊急驅車四處採買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用品,一家一家地跑,一盒兩盒地湊。功夫不負有心人,29日下午,第一批應急的2000個口罩和500套防護服準時送達指揮部。考慮到兄弟們的生活需求,他把被褥、勞保用品與食品飲料等生活物資也陸續準備齊全。

  然而隨著交付節點的臨近,一線建設持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一批應急防護物資不到兩天時間就所剩無幾。「所有同仁們,我們即將有一批兄弟奔赴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一線,他們的生命安全問題馬虎不得。如果你有口罩、護目鏡等防護用品資源,請第一時間與我聯繫。」幾分鐘之內,姚樹青編輯的這條消息在華東公司各個員工群,再到員工的家屬群、同學群中瘋狂轉發。當天,價值50餘萬元的口罩、護目鏡、消毒液等防疫物資籌集完成,整裝待發。

  「與子同袍」,把每一名工人當作自己的親兄弟

  醫院建設現場人員複雜,如何準確的記錄每一名援建人員的信息極為關鍵。姚樹青為此做了一個冊子,上面登記著每一名一線員工的詳細信息。記錄每人每日健康狀況,向指揮部進行日報告零報告是姚樹青每天都要進行的工作。

  平時多在辦公室工作的姚樹清,第一次長時間地在建設現場奔波,他卻一點也沒感覺到不習慣。他從早上六點開始,為現場每名員工發放口罩,測量體溫,一個一個地排查、問候,下午四點再進行一遍,晚上10點回到指揮部討論第二天的工作安排。這樣地工作狀態下,姚樹青沒有一天休息超過5個小時。就連每日每人的兩個口罩,姚樹青都堅持分開發放,「工人兄弟們防護意識低,直接給他們怕會汙染了,放我這我幫他們保存。」

  一線工人們都說現在最怕的就是姚樹青又來現場「找茬」了。有一次姚樹青按照名單排查沒有量體溫的工人,發現有一名工人的手被彩鋼板劃傷了,工人自己沒在意,繼續進行安裝工作,姚樹青卻急了「現在是什麼時候,能不能對自己上點心!」他硬拉著工人到測溫點,消毒、包紮,「下次再有這樣的事情被我發現,我就在現場天天盯著你們!」

  短短一周的時間,現場很多工人姚樹青都能叫得出名字。「今天中午周黃是不是還沒吃飯?我得給他送份飯。」誰沒領口罩,誰沒吃上飯,姚樹青比他們本人還著急。然而就在這日復一日瑣碎的惦念中,現場一線人員與病毒之間的城牆一點點築起。

  抗擊疫情,讓黨旗飄揚在每一個需要援助的角落

  為了及時準確地傳達局和公司的指示與部署,讓黨旗飄揚在每一個需要援助的角落,指揮部緊急成立臨時黨支部,姚樹青當選組織委員,同時當選援建現場監督護航隊隊長。組織協調防疫物資與應急生活物資,做實做細員工健康督察,保證物資採買、發放等關鍵環節的清正廉潔,從早上六點到凌晨兩點,姚樹青一直不曾停下腳步。

  為了把防控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實處,黨徽、鋼筆和一本工作手記成為了姚樹青這幾天的好夥伴。鋼筆寫下每一件防護用品的來源和去向,筆記本記錄下每一個工作環節的貫徹和執行情況。保證每一份應急物資分配到點,促進醫院建設工作紮實有效開展,現場700餘名工人和90多名管理人員,姚樹青個個放在心上。

  通過朋友了解到武漢市協和醫院急需N95口罩的求助信息後,剛剛從指揮部回到家中的姚樹青輾轉反側無法入睡。他請示領導後,裹上兩層棉服,帶上600支N95口罩,再一次在空無一人的城市街道中穿行。「多一份保障,多一分安全。我們無法像醫護人員一樣救死扶傷,但是我們都在為早日戰勝疫情而努力著。」

  戰鬥還沒有結束,接下來的日子裡,姚樹青已充分做好隨時出徵的準備。

  ④合力攻堅

  90後兄弟雷神山「戰役」再出擊

  ——中建二局華東公司

  湖北分公司武漢越秀翰悅府生產經理丁禮幸

  湖北分公司總部工程部經理李強

  一個馳援前線「衝鋒陷陣」,一個坐定後方「運籌帷幄」。中建二局華東公司湖北分公司武漢越秀翰悅府的生產經理丁禮幸,和湖北分公司總部工程部經理李強在雷神山醫院建設這一戰上,合力攻堅,全力以赴打好「配合戰」。

  身為二局援建指揮部的「元老」,李強和丁禮幸總結出來了一套獨屬他們的「作戰方針」:丁禮幸在前方帶領工人焊接吊裝樣樣搶先,李強在後方統籌現場資源調配,安排工人衣食住行。兩人每隔四小時電話聯絡一次,溝通下一步工作計劃。「有時候接起電話還沒等我張口,他就知道我想問什麼了。」李強說。 

  有一天,在經歷連續三個通宵高強度工作後,丁禮幸兩眼一黑,身子不聽使喚的栽了下去。李強主動接手丁禮幸的全部工作,他說,「兄弟累倒了,還有我!」而心疼兄弟的丁禮幸,剛清醒一點,便急著回到工作崗位,他憨笑著說,「讓大家擔心了,我這點小傷跟醫院建設相比不算什麼。」

  在完成建設任務,大部隊撤場後,他們又堅持留下來,完成最後的驗收。看到病房投入使用的當天,李強在朋友圈寫道,「我們爭分奪秒搶回來的生命交接棒終於成功傳遞下去。」

[ 責編:邱曉琴 ]

相關焦點

  • 援建方解構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中國速度」
    沙見龍 攝(抗擊新型肺炎)援建方解構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中國速度」中新網濟南2月2日電 題:援建方解構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中國速度」作者 邱江波 沙見龍 李欣經過7000餘名建設者的日夜鏖戰,火神山醫院2月2日完工,只用了
  • 致敬「沉默的英雄」——記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
    新華社武漢4月2日電題:致敬「沉默的英雄」——記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新華社記者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10天左右雙雙落成,他們是「中國速度」創造者。「兩山」醫院運行近兩個月,收治5000多名患者,他們是「中國奇蹟」貢獻者。
  • 中建一局三公司:雷神山醫院是這樣建成的
    中建一局三公司青年突擊隊在雷神山醫院項目施工中。 劉記偉攝經過10多個晝夜的連續奮戰,武漢雷神山醫院於2月8日實現交付使用並接收首批患者入住。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是一場與病魔的生死競速,飽含著無數人的艱苦付出。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加減法
    「武漢雷神山醫院,休艙!」4月15日上午,武漢雷神山醫院正式關閉,結束了它在此次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特殊使命。武漢火神山醫院也在同一天關閉。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兩座被稱為「奇蹟」的醫院,在武漢疫情最危急的時刻火速建成,兩個月裡救治數千病患,最終迎來關門時刻。
  • 128步到3萬步:雷神山醫院「工地青年」的戰「疫」故事
    新華社發(陳鍾昊 攝)  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題:128步到3萬步:雷神山醫院「工地青年」的戰「疫」故事  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樊攀、王君璐  「您這裡還有富餘的煙感報警器嗎?」中國建築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援建武漢雷神山醫院生產技術組組長甘泉勝記不清自己第幾次這麼問了,在挖掘機、電鑽、焊槍等各種機械聲響混合的環境裡,他必須扯著嗓子喊,才能讓別人聽見自己說什麼。今年2月初,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上百家施工單位、上萬名建設工人同時施工,甘泉勝奔走其間,竭力為負責建設的病區協調物資。3萬步,是甘泉勝那段時間每天能走的步數。
  • 「兩山醫院」的「守護者聯盟」:中建三局承擔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2月2日、6日,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先後交付以來,「兩山醫院」實現高效運轉。截至4月1日,火神山醫院累計治癒出院患者達2766名,截至4月4日,雷神山醫院患者不足70人。武漢疫情防控形勢一天天好轉,但在「兩山醫院」裡,忙碌的腳步從不曾停歇。
  • 揭秘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背後的「中國力量」
    圖為新冠肺炎患者被轉運到武漢雷神山醫院接受治療。新華社發(高翔 攝)2月20日,武漢雷神山醫院開放所有床位,全力收治病人。這是2月18日首批兩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出院之後,雷神山醫院迎來的重大節點。在此之前的2月13日,火神山醫院首批七名符合出院標準的患者已痊癒出院。
  • 劉鋮:在火神山、雷神山工地創造中國速度
    但在親手建設醫院的中建集團三萬五千多名員工心裡,它們是2020年武漢抗疫史上兩座永遠的豐碑!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築面積分別為3.39萬平方米和7.99萬平方米,中建裝飾集團在疫情壓頂的情勢下,發揮集團優勢,與瘟神賽跑,克服重重困難,如期完成兩所醫院的內裝任務,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典範!
  • 沉默的英雄——記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們
    他們,就是僅用10天左右時間就建成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們!有了這兩家高標準傳染病專科醫院,數千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逆行者」的特殊使命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1月23日,武漢封城的同時,在鄂央企中建三局接到了建設火神山醫院的緊急任務。
  • 中建兵團決勝武漢雷神山
    來源:經濟日報圖片說明:1、2、雷神山醫院2月4日航拍 (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3、雷神山項目黨旗飄飄(中建集團供圖)4、5、6、雷神山項目施工現場(中建集團供圖)7、位於武漢雷神山醫院醫技樓的檢驗科室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交付背後,藏著這些秘密……
    2月8日,武漢雷神山醫院交付使用,收治第一批30名新冠肺炎患者。早在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也順利交付使用,並於次日正式接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疫情面前,兩座醫院共同組成了阻擊新冠肺炎戰場上的新堡壘。
  • 約4萬名建設者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兩山速度...
    「與雷神山醫院相伴,永生難忘!」4月15日晚,中建三局員工章幹抑制不住一整天激動的心情,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從建設到維保,他在雷神山醫院戰鬥了79天。  當天上午,雷神山醫院舉行休艙儀式,站在建設者代表隊伍裡,驕傲和自豪從章幹的內心深處升騰:「時間作證,我們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 建證戰疫: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守護者聯盟」
    」2月2日,火神山醫院交接,中建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周乃翔在現場提出要求,維保團隊必須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提供周到服務和及時維保,為醫院高效運轉提供有力保障。2月5日上午,周乃翔會見火神山醫院院長張思兵。周乃翔說,「建成火神山醫院是中建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保障火神山醫院正常運轉是中建義不容辭的職責。」
  • 雷神山醫院的工人們:建完火神山,再戰雷神山
    2月8日,開設1600張床位的武漢雷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使用,目前首批醫療人員已經集結完畢,隨後將承擔救治任務。從1月26日開始施工建設,雷神山醫院工程工期短、任務重,參建單位先後投入逾萬人的建設隊伍日夜兼程,抓緊施工。
  • 「讓建築經得住檢驗」 ——記中建二局援建雷神山醫院臨時指揮部副...
    他叫徐小洋,中建二局援建雷神山醫院臨時指揮部副指揮長、華東公司湖北分公司總工程師。多年來,他帶領的徐小洋職工創新工作室「轉戰」於城市各大標誌性建築間,創造專利數十項。  自我加壓,細部處理保障密閉  2月3日,雷神山援建的消息傳來,徐小洋迅速報名「請戰」。他說,「如果不去,我會後悔一輩子,我必須到雷神山上去,到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 建設雷神山醫院 他給女兒取名叫「媛涵」(援漢)
    2月8日,雷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使用!這是繼火神山醫院之後,武漢新建的第二個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專門醫院。醫院十餘個晝夜拔地而起,「火雷速度」讓世界驚嘆,而這樣日夜不眠不休的工作背後,是一群再普通不過的建設者們。
  • 新華視點:與疫魔競速,以精準阻擊——直擊火神山、雷神山兩所醫院...
    新華社武漢2月1日電 題:與疫魔競速,以精準阻擊——直擊火神山、雷神山兩所醫院七大焦點問題  新華社 「新華視點」記者徐海波  好消息從武漢防疫一線傳來——武漢火神山醫院2月2日將完工,雷神山醫院也將於2月5日建成。與疫魔競速!自緊急開工以來,武漢市這兩所醫院的建設一直備受關注。
  • 今年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中建集團創新高
    「國企好新聞」評選所獲獎項作品文字類一等獎致敬「沉默的英雄」——記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文字類二等獎約4萬名建設者10天左右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兩山速度」彰顯中國力量>文字類三等獎從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看中國制度優越性文字類三等獎10天10夜!
  • 科創新動力丨科技支撐創造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奇蹟
    這是對兩山醫院全體建設人員和集團全體幹部職工的極大鼓舞和激勵,是對集團勇擔央企使命、奮力完成兩山醫院建設的最大褒獎和肯定。為何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成功建成兩所醫院?2020年第14期《求是》雜誌刊發周乃翔書記署名文章《踐行初心使命奮力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強調,「科學技術是戰勝疫情的銳利武器。」
  • 專家: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標準高於「小湯山」
    專家: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標準高於「小湯山」 2020-01-30 22:53:44專家認為標準高於「小湯山」  中新社武漢1月30日電 (韓成林 王騰 徐金波)受邀擔任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專家顧問——原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院長張雁靈,30日為即將投身兩座醫院即將上崗的醫護和管理人員進行上崗培訓,並認為上述醫院建設標準高於「小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