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你感受到我對了口型沒發出聲音的旋律了嗎?)
歌聽完了,那你們知道我今天寫什麼嗎?
對,你猜對了,就是尬聊。
尬聊通常存在於人們並不是特別熟悉的環境裡。陌生的對方;陌生的地點;陌生的話題;陌生的場合;陌生的領域等等。
但是大家都知道,我們始終不可能只活動在自己的舒適區裡,總會有許多需要和陌生人攀談的場合,畢竟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呀。
所以首先我要幫你們明確一個現狀:
聊天,不是商業會面,不是專業思辨,不是政治談判。
尬聊,無可避免,不論你口若懸河還是不善言談。
聊天,是正常人類閒談、打趣、消遣的方式。它可以在內容上空洞無物,但一定要讓自己和對方感到快樂。閒聊的最佳境界是,我們雖然感到付出的這段時間毫無意義,但還有點留戀。
所以如果當你想清楚了這一層,那麼現在就可以把你語言體系裡的「吃了麼」、「在幹嘛」、「睡了嗎」通通丟掉了,找到你自己最擅長、最活力、最快樂的領域,找到對方感興趣、舒適的領域,這兩個部分的交集處,就是你們愉快談話的起點。
避免尬聊的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控場率原則」。
足球比賽你看過吧?比賽結束以後會有技術統計,叫做雙方控球率。一般來說,最後贏球的往往是控球率高的球隊。我們把這個概念移植到談話中時會發現它的作用正是相反。閒聊的時候,不論是兩個人聊還是一群人聊,一旦某個人的「控場率」過高,就會令一場談話走向無趣。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始終是某個人在高談闊論,其他人沒有插話的機會,這樣的談話會很無趣。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原則後就好辦了,怎麼辦呢?
調整控場率。調整的目標不必非得是 5 ︰ 5,大體上保持 4 ︰ 6 或 3 ︰ 7 的比例就很理想了。自己說話過多的時候,及時停下來,把話題交給對方;自己話少的時候,擇機加入談話或者創建一個新話題。就像打桌球一樣,別人打過來的球先接住,然後再打回給對方。把「接住送出去」這5個字深深地印在腦子裡。
舉個例子:
甲:你家是哪兒的呀?
乙:哦,家在南京,你呢?
這裡面的關鍵點不是接住,而是送出去:「你呢?」
再舉個例子:
甲:哎呀這部電影太爛了,我都想退票了。
乙:我看網上評價也不太好(接住),你也覺得不好看是嗎?(送出去)
甲:拍的什麼嘛,為了搞笑而搞笑,而且段位也太低了。
乙:嗯,今年好像就沒幾部好看的國產片,搞得大家都不知道該看哪部電影了?(接住)你一般都喜歡看哪種類型的呀?(再送出去)
我們看,接住送出去,話就不會掉地上,就可以非常好地平衡兩個人的對話量,對話量平衡了就不會冷場了。有沒有發現,剛才我舉的例子有什麼規律嗎?沒錯,就是先跟隨對方或先表示類似的觀點,然後通過一個問題延續舊話題或創建新話題。
很多聊天會進行不下去,就是因為我們太急於表達不同觀點了,而且不同觀點是建立在「對方是錯的」這個前提下。
第二個原則:交換原則。
溝通交流的本質其實是一種交換,會聊天的人都是善於交換的人。怎麼才能不露痕跡地通過交換獲得理想的聊天效果呢?那這裡就要給大家引出「社會交換理論」,這是一個社會學理論。
什麼意思?就是所有的關係都建立在社會交換理論之上。如果我們和對方相處帶給我們的收益大於或等於要付出的成本,我們就更願意建立和維持這段關係。換句話說,當我們和某個人交往發現「無利可圖」的時候,這段關係就會很快結束。
我們有時候不願意和陌生人說話,其實就是因為還看不到預期收益,甚至擔心自己血本無歸。那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低,他就會想,我對別人而言沒什麼可利用的價值,所以不會有人想認識我。但實際上,社會交換理論中「收益」這個詞,既指有形收益也包括無形收益。每個人的價值一定包含了能為他人提供的無形收益:理解、尊重、同情、喜歡,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友情和愛情。
所以,當有人在心裡說:「你竟然這麼理解我的處境,並聽我傾訴,你一定是個不錯的人。」這種想法就不難理解了。收益,具體到聊天中,是個挺容易的事,它取決於你多麼在意對方。
好了,塘主想你學會了上面講到的東西,就再也不用擔心尬聊了。有點尷尬哈,尬聊你們是避免了,但是有人說沒人聊怎麼辦?關注綿花塘戀愛CLUB,把心儀的TA推給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