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這三重境界其實也代表著三種不一樣的幸福。
01第一重境界的幸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在孩童時代,單純天真,眼神清亮,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看不見皮笑後面的肉不笑,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是它自己本身。
快樂其實很簡單,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本我的快樂滿足了,就覺得很幸福。
少數心靈如孩童般純淨的成年人,平和安寧,少欲少求,不知時光,過得也很愜意灑脫。
比如這樣一個故事,幾乎每個人都耳熟能詳:
有一個青年躺在沙灘邊曬太陽,一個智者問他為什麼不去交朋友呢?
他說和朋友交往,說不定有利益衝突,會鬧得不愉快。
智者又問他為什麼不結婚呢,他說結婚了,有可能會離婚,反而不開心。
智者又問他為什麼不去捕魚呢?他回答說,為什麼要捕魚呢?
智者說,如果你去捕魚的話,你就會賺很多的錢,這樣你就會買很多的船,請很多的水手,然後捕更多的魚。
青年問,然後呢?
智者說,然後你就可以愜意的坐在沙灘上曬著太陽,享受陽光了。
青年說,可是我現在不就正坐在沙灘上享受著陽光,無憂無慮嗎?
這個故事原意是嘲諷這個青年無所作為,虛度光陰,以此來教育那些懶惰不思進取的人,
然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每個人生下來一定要去打拼嗎?
在你被生活逼迫得傷痕累累的時候,是不是多少次在夢中也想結廬而居,簡單度日呢?李子柒的田園生活羨煞了多少人呢?
湖南衛視的「變形記」欄目,將偏僻山村心思純淨的孩子帶到光怪陸離的大城市,讓他們見識了繁華,喚醒了欲望,回去卻發現現實無法支撐起偌大的理想,這難道不是一種毀壞他們幸福的殘忍行為嗎?
你在看熱鬧,可是他們卻在你的熱鬧中體驗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哀,掛在天上的月亮,他們能採到嗎?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採菊可東籬,抬頭見南山,梅妻鶴友,不亦樂乎?
02 第二重境界的幸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多,我們越過世間萬物看到了事物背後隱藏的財富、權力密碼。 「花非花,霧非霧」,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
看到錢,會想到它是通過怎樣的途徑來的,換取它的是汗水、腦力、金錢還是尊嚴?
這不由讓人失去了純真和率真,變得思慮過多,畏首畏尾,從而產生焦慮、困擾、緊張等種種困擾。
這樣就不再幸福了嗎?顯然不是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處於這樣一個境界,我們在不斷的追求我們想要的東西,試圖讓自己更幸福。
但幸福是跟自己的渴求欲望息息相關的。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我有車有房、有兒有女,不愁吃穿,為什麼我感覺不到幸福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欲望是分層次的,低層次的欲望實現以後人就會渴望高層次的欲望。
當一個人沒有房子,無家可歸的時候,他會覺得如果他有一個房子避風雨,那就是最大的幸福,當他真的擁有一個房子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他會因為這個房子而感到很幸福,但是久而久之,他就會不滿足於一個房子,他想要再開創一份事業,那麼這個房子就很難給他帶來幸福感了,因為房子已經不是他的欲望所求了,這個時候創業成功就能給他帶來很大的幸福感。
對於飲食男女來說,幸福感是隨時在變化的。關鍵在於你的目標不能設立得太過高遠,最好是「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不然就要體驗癩蛤蟆吃不到天鵝的苦楚了。
幸福還是比出來的,因此要多縱向和自己比,少橫向和他人比。
有房有車,相對於那些沒房沒車的人來說,應該會更容易感覺到幸福,可問題是人們經常去比較的往往是比自己更優越的的人生。買了電梯房,就老看著人家的別墅;開著奇瑞,老盯著人家的保時捷;有兩個女孩,就老羨慕人家的一兒一女,如此比較當然心累,又如何能體會到幸福?!
只能哀嘆一聲,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了。
03第三重境界的幸福: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已經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經過初識,困惑之後的大徹大悟,失去其糟粕留其精華的山水,是更有韻味的山水。
近年來,簡約的生活方式喧囂塵上,斷舍離成為一種風向,物品過多擠掉了房子的空間,欲望過多擠佔了心靈的空間,人們發現原來拋棄了繁雜的欲望,其實可以生活得更純粹。
某知名大學一對夫妻辭職,回到山村裡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種,採訪的時候,男教授不著上衣,挑著擔子,臉上露出孩童般單純滿足的微笑,他們坦然說,相比以前的各種繁雜的人生,這樣與世無爭的生活更幸福。看透了,也就簡單了。
我歷經繁華,只想歸來還是那個純淨的少年。
心無塵埃,了卻生前身後事,拋卻功名與厚祿,回歸初心,做回自己,看山就只欣賞山的美,看水體驗水的柔,心境平和,返璞歸真,是以天人合一,這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結語:三重境界,三種幸福,不一樣的追求,能做到一種,就是開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