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寬仁新星]編者按:
「愛上這份職業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是從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是從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贊同開始,是從心電圖曲線重新波動開始……」
——在重醫附二院這所百年醫院裡,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醫生。從畢業小萌新,到醫學界「後浪」,他們在一次次與死神與病魔的較量中練就盔甲,直到獨當一面。他們是在不斷蛻變、成長的寬仁新星,為了他們深愛的白衣戰袍,為了病人的性命相託,他們揮灑著青春,秉承醫者初心,正在逐夢前行。
從門診,到病房,從手術臺,到實驗室……上遊新聞帶你們走進這一群「寬仁新星」,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看見他們,了解他們,信賴他們……
「我老了以後能放心讓自己的學生看病嗎?」張劍波在重慶醫科大學醫學影像系做兼職班主任時與學生們見面時他這樣問道。作為青年醫生,一路從青蔥的醫學生走過來,他始終以一個奮鬥者的姿態不斷成長和學習。他深知,醫生是個大器晚成的職業,知識的學習,經驗的積累,能力的增長,需要時間磨礪,需要臨床浸泡,需要科研突破,這其中,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前輩們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作為後輩,我們也必須順著這樣的腳印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最後患者和家屬才會放心把生命交到我們手中。」
[本期寬仁新星]張劍波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胃腸肛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中共黨員
磨礪成長
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無寸鐵
「最初選擇學醫這條路,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但如果要說,我一直告誡自己,既然選擇了,就一定要做好,要對得起病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張劍波一直說自己是平凡的人從事著平凡的工作,從醫之路的開端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在重慶醫科大學一路從本科、研究碩士生、博士走過來,走著大多數青年醫生都要走的必經之路。但他拒絕平庸,在從醫這條路上,他一直心懷熱愛,不斷突破自己,奮力向前。
當他還是一名研究生時,剛從學校踏入臨床,進入當時的普外科實習,第一次看到王繼見主任「左右開弓」,左右手都能主刀,而且還做得那麼精細,他被深深震撼了。各位老師風格各異的手術技巧,讓他如同看「神仙比武」,從事外科的念頭在他心中逐漸堅定。涵蓋專業廣泛的普外科的學習讓他因此打下了紮實的外科基礎,他決定向普外科中最具有挑戰的胃腸肛腸外科發起衝擊,但這一次他卻差點半路折戟。
胃腸肛腸外科是外科裡出了名的又累又苦的科室,不僅急症多,而且重症多,診斷難,風險大,一個肚子痛有可能還沒診斷清楚病人就沒了,醫患糾紛也多。因此非常考驗一名醫生的臨床技術和緊急處理能力。張劍波也因此對自己要求苛刻,不容許自己有一丁點的錯誤。可越是想做好,越不容易做好,一次遇到病人肺栓塞,結果沒搶救過來,又一次遇到一位休克的老人,結果在去做檢查的路上就突然心跳停止了,也沒搶救過來。接連幾次的打擊,讓張劍波開始懷疑自己可能不適合留在胃腸肛腸外科,他接連幾天覺都睡不著,反覆想著自己處理的每一個細節,整個人都陷入了消沉和抑鬱之中。他找到主任說自己不想留在科室了,主任看著年輕人,笑了笑對他說:「要不你先去其他科室輪轉一下,再回來試試。」
在武俠小說中,能練到最高境界的高手都要心無旁騖,懷揣赤子之心方能成功。張劍波放下自己心中的雜念,在其他科室輪轉了整整兩個月,這兩個月裡他把自己全身心地浸泡到臨床中,除了治病救人,他什麼也不想,這兩個月裡他的臨床技術突飛猛進,交到他手裡的病人都能管理得井井有條。看到一個又一個病人康復出院,他的自信心也逐漸找了回來。兩個月後,他「滿血復活」回到胃腸肛腸外科,然後又一頭扎進病房,最忙的時候持續一個月一個人管30個病人,每天早上七點到醫院,晚上十點過後才下班,辛苦的付出換回來了豐富臨床經驗的積累和技術能力的大幅提升,科室主任和上級老師也很欣慰看到他的成長,在他研究生畢業後將他留在了胃腸肛腸外科。
張劍波常對自己和學生說「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無寸鐵。」尤其是作為一名醫生,首先要做到手裡「有活兒」,技術過硬,才能真正擔起作為醫生的責任,擔起病人的性命相託。
做專做精
厚積薄發才能走得更遠
做事穩重、遇事果斷、對待病人盡心盡責,醫術上更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是張劍波身上散發出來的特質。領導和同事們都說,把病人交給他,是一件非常放心的事情;病人們也說,張醫生平易近人,負責認真,值得信任。但張劍波並不滿足自己的成長,因為醫學是不斷進步的學科,在他看來只有學的更多,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遠。2013年,他再一次走出科室,辭職去讀博。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學問要知不足。」我國醫學泰鬥、普外科開拓者裘法祖老先生這句話激勵了無數的醫生不斷前行,張劍波也希望自己能在胃腸肛腸外科這座高峰上能攀登得更高。為了能專心做研究,他乾脆辭職脫產讀博,踏踏實實做了兩年的實驗。讀博三年,當他的同窗和好友們都已經工作得風生水起,買車買房,他的生活卻只有宿舍和實驗室,兩點一線,從早上七點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一兩點才走是常態。博士畢業回家時,他的妻子告訴他,家裡存款只有不到一萬了。回望這段經歷,他說雖然少掙了兩年的錢,但卻為自己積累下了豐厚紮實的科研功底,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兩篇IF>5分的SCI論文,那些夜以繼日的實驗生活沒有白費,科研帶給了他獨特的思維和視野,這些足以為他積蓄起成長路上的巨大能量。
2016年,他再次回到重醫附二院胃腸肛腸外科工作,與第一次入職不同,這一次,之前積累下的豐富臨床經驗和技術能力以及紮實的科研功底為他鑄造了一副堅實的鎧甲,讓他在臨床工作中更加遊刃有餘,幫助眾多患者擺脫痛苦,成為科室人才梯隊中的中堅力量。為了將自己的專業做深做精,在微創腹腔鏡的時代,他追求更微創以及最大程度地減少患者創傷的理念。在科室王繼見主任的帶領下,一同在西南地區率先開展無氣腹單孔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這一手術是將懸吊式腹腔鏡技術與單孔腹腔鏡技術相結合,在發揮單孔腹腔鏡優勢的同時,更加安全。尤其適合於心肺功能欠佳、全麻手術耐受力相對低的高齡患者腹腔鏡微創手術。手術創傷更小,術後恢復更快,還可進一步減少住院費用,也更加經濟。目前科室的這一技術也在全國範圍內領先,得到患者的廣泛認可。
一把手術刀,一支腔鏡,可以說凝結著外科醫生的全部心血,也寄託了無數危重病人生之希望。在張劍波心中,他希望自己作為拿刀人,能通過不斷的鑽研,將技術錘鍊得更加精湛,用雙手去治癒更多的病人,「勿問貴賤,勿擇貧富,專以救人為心。」這是他一直堅定的選擇。
突破自我
基層歷練擔起青年醫生肩上的責任
在成長前行的路上,除了在專業領域苦下功夫外,張劍波還積極承擔了醫院黨委的委派,先後到巫山、奉節和彭水下鄉,這一次到彭水縣人民醫院掛職副院長已經一年多。基層的歷練,讓他感受到了作為一名青年醫生肩上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在彭水縣醫院掛職副院長一年多的日子,是張劍波再一次突破自我的一年。在這一年多裡,他分管科教及學科建設、醫療質量管理、對口幫扶統籌、等級醫院評審等多項工作,同時還對口支援普外科的臨床工作。期間,積極推進醫院的科教工作,組織開展多項全院科研學術培訓及學術交流活動,申報多項科研項目,助力科研及學科交流能力提升;拓展人才培養制度,助力學科人才素質提升;擔任創建辦主任,負責等級醫院評審工作,助力二甲覆審。在專業領域,還組織重醫附二院幫扶專家在彭水縣人民醫院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0餘項,梳理重點學科建設,助力臨床和學科綜合實力全面提升。
在基層歷練,張劍波承擔的管理工作更多,但同時仍然專注臨床工作,期間開展及指導了各種胃腸外科微創手術70餘臺次,而且還在門診遇見了一位十多年前的老病人。這名患者是張劍波剛參加工作時救治過的一名病人,那時做了四次手術,現在十多年過去了,患者聽聞他在彭水縣人民醫院開了專家門診,還專程來複診。看到多年前的病人依然健康地生活著,「我覺得所有的一切付出都值了。」
心懷熱愛,追逐前人腳步。在行醫路上,張劍波從未停歇探索生命科學的腳步,從未放棄給他人帶去生的希望的責任與使命,也從未放下作為一名青年醫生的擔當,在未來的日子裡,他仍將用汗水澆灌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
人物名片》》
張劍波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胃腸肛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寬仁英才」項目優青人才。主要從事胃腸肛腸外科的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及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胃腸外科及肛腸外科的微創手術治療。近年來致力無氣腹單孔腹腔鏡技術應用於大腸癌手術的臨床及基礎研究和腹腔熱灌注化療的臨床研究,在惡性腹水、腹膜轉移癌等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中國NOSES聯盟重慶分會理事、重慶抗癌協會造口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重慶市健促會普外科專委會委員,主持重慶市科委及衛健委課題各一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4篇,其中IF>5分2篇,CSCD核心期刊論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