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指揮官竟然環境?日本古代軍事戰略 應仁之亂

2021-01-09 騰訊網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武家崛起

第九講 應仁之亂

主講人:管領細川洪銘

整理人:管領細川洪銘

一 關東亂局

上一回我們講到,1449年,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繼位。

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449-1473在位)

足利義政昏庸無能,沉迷酒色,根本無力管控政局。基本被各地守護大名架空。幕府逐漸混亂起來,而實行二元政治的關東成為了亂局的導火索。

在以前的課中,我們講過,室町幕府在關東設置有鎌倉公方一職,同時設有關東管領,由上杉氏世代擔任。幕府的本意,本來是希望兩者互相制衡,鼎力合作。然而,這種二元政治導致關東政出多門。政局一片混亂。兩者也很快自相殘殺起來。早在六代將軍足利義教在位期間,就爆發了所謂「永享之亂」(1438)。1425年,第四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持去世,因為無人繼嗣,足利義持之弟足利義教被擁立為將軍,鎌倉公方足利持氏(足利基氏的孫子)對此十分不滿。招兵買馬,準備叛亂。1438年,足利持氏擅自為嫡子賢王丸足利義久元服,取名。(按照慣例,大名世子元服取名應該報由將軍,通常會有將軍賜字)根本不把幕府放在眼裡。關東管領上杉憲實進諫,不納,反出兵討伐上杉憲實。上杉憲實向幕府求救。幕府藉此機會出兵討伐足利持氏,削弱關東公家勢力。足利持氏乾脆扯旗叛亂,兵敗被幕府擒獲,不久後自殺。到了義政上臺之後。關東的局勢更加混亂。

足利持氏自盡

足利持氏的兒子足利成氏在叛亂中僥倖逃脫,1449年(寶德元年),成氏被舊部擁立為鎌倉公方,幕府不知出於什麼目的,竟然首肯,足利成氏正式就任鎌倉公方。足利成氏認為其父之死是因為關東管領上杉憲實不忠所致,故極力與上杉氏對抗,他表面上擺出不計前嫌的樣子,實際陰謀消滅上杉氏。享德三年(1454年)12月27日,眼瞅著要過年了,足利成氏把繼任的關東管領上杉憲忠(上杉憲實的兒子)請到了鎌倉府邸,擺了個鴻門宴,將其殺死。幹完這票謀殺案之後,足利成氏手下的軍隊立即夜襲上杉家族在上野國的領地,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使之蒙受了巨大損失,家族成員倉皇逃竄。足利成氏乘勝追擊,又數次打敗上杉氏,奪取上杉氏大片領地。上杉氏到了家族滅亡的地步。只得向幕府求救。幕府下令以今川範忠(今川義元的曾祖父)為主帥討伐足利成氏。這就是所謂「享德之亂」

自徵討令發布開始,幕府軍以最快速度集中了各方力量,向足利成氏的主城——鎌倉城發起進攻。不巧的是,當時足利成氏的主力部隊正在戰略要地古河城(今茨城縣古河市)屯兵,鎌倉城只有一些老弱病殘。於是很快,鎌倉城就被幕府軍拿下。足利成氏乾脆放棄鎌倉,以古河城為據點盤踞下來。自稱「古河公方」儼然成為獨立王國。古河城是一個靠河的城市,處於關東的水路樞紐地帶,也是戰略重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同時,古河城的周圍都在足利派家臣的掌握之中,經濟基礎和人員基礎都非常強大,易守難攻。幕府軍和上杉軍幾次進攻,都被足利成氏打退,但足利成氏也無力擴大勝局,雙方對峙下來。為了佔據優勢,雙方在交界處紛紛增設防務,修築了許多城池。例如,上杉家族修建的河越城(今崎玉縣川越市)和江戶城(由上杉氏部將太田道灌修建)兩座城池。這兩座城市在以後的歷史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關東地圖(請在地圖上找出古河城)

古河渚(我老婆)

太田道灌 江戶城(今東京)的修建者

足利義政聞訊,大怒,長祿二年(1458年),幕府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發現關東的問題還沒解決,乾脆就免了足利成氏的鎌倉公方職位,另立自己的一個兄弟——足利政知作為鎌倉公方,同時命令他儘快啟程去關東地區接任。然而,足利政知在關東素無根基,作為外來戶,也沒得到上杉氏的支持,根本沒人鳥他。足利政知只好自己率部在堀越城(今靜岡縣伊豆之國市)駐紮下來。自娛自樂,後人稱之為「堀越公方」。至此,關東出現了三股對峙的勢力:第一股是足利成氏,他佔據東部的安房、上總、下總、常陸和下野5個領國;第二股是上杉家族,佔據西部的相模、武藏和上野;第三股則是沒什麼戲份的足利政知,他只佔據著西南角的伊豆一國。關東局勢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更加混亂了。這時,幕府又爆發了應仁之亂,根本沒工夫管關東的破事。關東頓時一片混亂。上杉氏與古河公方從長祿3年(1459年)至文明9年(1477年)圍繞武藏國五十子地區展開反覆拉鋸戰,互有勝負,兩敗俱傷。統稱「五十子合戰」(限於篇幅,不詳細講,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看)

雙方廝殺一直持續到15世紀70年代,誰也沒佔到什麼便宜,這時上杉氏自己又亂起來了。上杉氏在室町時代分為山內上杉氏,扇谷上杉氏等分支。山內上杉家和扇谷上杉家雖是同族,但是關東管領被山內家繼承,扇谷家以分家的形式存在,所領不及山內家的家宰(執事管家 家臣之首)長尾氏領地的一半。在與古河公方的戰爭中,扇谷家支援山內家,特別在扇谷家的家宰太田資清(道真)、資長(道灌)父子的活躍下,增加了實力,對山內上杉氏逐漸不滿。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上杉氏家譜

這時,點燃這個火藥桶的是長尾景春,長尾景春是山內上杉氏的家宰長尾景信之子,因不滿主公上杉顯定製定弟弟長尾忠景繼承家督。文明7年(1475年)長尾景春佔據武藏缽形城,翌年6月掀起叛亂,攻打上杉顯定在駐營的五十子之陣,大敗上杉顯定,又得到古河公方的支持,勢力越來越大。上杉氏派太田道灌率軍徵討,文明12年(1480年)6月、景春最後的拠點日野城(埼玉縣秩父市)被道灌攻陷、長尾景春逃走,投奔扇谷上杉氏。引起了山內上杉氏的極大不滿。兩上杉氏矛盾一觸即發。古河公方足利成氏藉機在文明14年11月27日(1483年1月6日)趁機與以山內上杉氏代表的幕府和解,是為都鄙合體。至此,享德之亂終於結束。文明18年(1486年),因功高震主,道灌被主君上杉定正暗殺。因為收留長尾景春,加上扇谷家因為在關東的領地問題而與山內家對立,新仇舊恨一起算,長享元年(1487年),兩上杉氏正式決裂,展開了長達十餘年的混戰史稱「長享之亂」,與山內家擁立的堀越公方足利政知相對,扇谷家則接近古河公方成氏,這將成為我們在第二章戰國時代篇的內容。

關東諸勢力分布圖

二 應仁之亂

關東亂成一片漿糊,幕府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不久,就爆發了所謂「應仁之亂」,應仁之亂的導火索是足利義政自己和他的正室日野富子。

影視作品中的日野富子

日野富子是足利義政的正室。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惡女」,為人善妒殘忍,詭計多端,橫徵暴斂,可以說是蛇蠍心腸。與足利義政真是「魚找魚 蝦找蝦 烏龜專找大王八」。康正元年(1455年)日野富子嫁給足利義政,但十年都沒有生出子嗣,足利義政的其他妻妾也沒有生育。萬般無奈,在這樣的情況下,足利義政只好勸說自己的弟弟、已經出家的足利義視還俗,作為幕府將軍的繼承人,日野富子把妹妹良子嫁給了足利義視,加強了兩家的關係。誰知第二年,日野富子卻又生了一個兒子,即足利義尚,這樣,使得足利義視的地位頓時尷尬了起來。

足利義尚

然而,激化雙方矛盾的不是日野富子,(平心而論,日野富子與應仁之亂關係不大,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其持負面評價)而是足利義視的好友山名氏的山名宗全和足利義政的側近、足利義尚的乳父伊勢貞親(此人的外甥就是著名的北條早雲,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北條早雲並不是營銷號所說的浪人)。對伊勢貞親來說,足利義尚越早繼承幕府將軍,對自己就越為有利,所以他不希望義政、義尚父子之間還有一個千斤頂的過渡期存在。因此處處針對足利義視和山名宗全。文正元年(1466年)七月,伊勢貞親誣告足利義視謀反。得知伊勢貞親進讒言以後,足利義政躲到了時任三管領之一同時也是足利義視的監護人細川勝元家中,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關係較好,細川勝元的正室就是山名宗全的養女(而非許多公眾號說的兩人一開始就矛盾重重),趁機與山名宗全聯合,將伊勢貞親放逐出了京都(文正政變)。然而,伊勢貞親集團滅亡後,細川勝元獨霸幕府,而在驅逐伊勢貞親時十分活躍的山名宗全反倒失了寵。於是,兩人矛盾不斷激化,不滿的山名宗全暴露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他開始支持三管領之一的畠山氏的畠山義就奪取畠山家的家督,希望攪亂政局以獲得更多的利益。渾水摸魚。

影視作品中的山名宗全(這個片子我看過 後面來了一個光頭)

文正元年(1466年)十二月,畠山義就在山名宗全的支持下上洛,次年(應仁元年,1467年)正月,畠山義就與堂兄弟畠山政長(得到細川勝元支持)在京都的上御靈神社交戰(御靈合戰),應仁之亂爆發。足利義政原本是站在細川勝元和畠山政長一方的,但是因為畏懼山名宗全、畠山義就的軍力,臨時又改變了自己的立場,最後兩頭不討好的他乾脆下令誰都不要幹涉,任由兩個畠山家的大佬合戰,誰贏誰當家督。御靈合戰的最終結果是畠山政長敗北,畠山義就獲勝,畠山氏的內戰成為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徹底決裂的導火索。細川勝元非常不滿,五月,細川勝元突然對山名宗全發難。細川一族與支持的大名紛紛率軍上洛,山名家在各地的領地也遭到了細川派勢力的攻擊。山名宗全也不甘示弱,拉攏許多大名上京大戰,應仁之亂爆發以後,經過三個多月的沉澱,終於釀成了無法想像的大動亂,戰場從平安京開始向地方蔓延。全面內戰爆發了。

細川勝元

雙方軍隊在京都周圍開戰,細川方面有斯波義敏、畠山政長、赤松政則、京極持清等,大本營在將軍駐地幕府,稱東軍。兵力號稱16萬,擁立義視。山名方面有斯波義廉、畠山義就、一色義直、六角高賴,朝倉孝景等,大本營在幕府以西的山名宗全邸,稱西軍。兵力號稱11萬。本來與義視關係較好的山名宗全為了與東軍抗衡,倒向日野富子和足利義尚,擁立足利義尚。5月26日,兩軍開始大戰。最初東軍稍強。搶先一步,搞偷襲,攻破幕府所在地花之御所和皇宮,將將軍,天皇都攥在手裡,成為所謂「官軍」,並猛攻西軍陣地,所幸猛將朝倉孝景擊退東軍,使得西軍轉危為安。(西軍:搞偷襲,不講武德)8月,我們以前講過的大內氏的家主大內政弘率軍2萬東上京都,支援西軍,西軍展開反攻,10月激戰於相國寺,未決勝負。此後京都地區的戰鬥進入膠著狀態,戰亂逐漸波及地方。雙方不僅在京都,在地方分別支持東西軍的大名也互相殘殺,一片大亂。整個日本也陷入混亂。在交戰中,因主要在城市巷戰,雙方都放起火來,把附近的民居寺院全部付之一炬,攻擊對方,繁華的京都頓時成為一片焦土,影響極其惡劣、

朝倉孝景(西軍猛將 文武雙全 多次打敗東軍 並著有《朝倉十七條》)

應仁之亂勢力圖

隨著大內政弘以及西國山名軍的上洛,東軍在戰場陷入了劣勢,足利義視見勢不妙,擔心自己會成為東西兩軍和談的犧牲品,便逃出了平安京,前往伊勢國躲藏。足利義視雖然逃出京都,但是足利義政卻沒有怪罪弟弟,反而一直給他加封領地,眼瞅著足利義視的威望一天比一天高,擔心對足利義視的控制力變弱的日野富子與哥哥日野勝光一同請求讓伊勢貞親返回幕府,對付足利義視。日野富子的這一舉動最終將足利義視逼到了幕府的對立面。應仁二年(1468年)十一月,足利義視逃入西軍陣中,被山名宗全擁戴為幕府將軍,在西軍內部施行將軍的職權,室町幕府分裂。東軍和西軍支持的人竟然完全顛倒了過來,令人大跌眼鏡。雙方持續對峙,在京都及周邊地區展開拉鋸戰,誰也奈何不了誰。

應仁之亂

應仁之亂

長期的戰亂以與盜賊橫行使京都市街地荒廢。由於守護大名的介入,使戰線拉長,眾大名不能在京都附近進行戰場。這導致東西軍的厭戰氣氛增大。1473年(文明5年),3月18日山名宗全以及在5月11日細川勝元相繼病死,12月19日義政將將軍讓位給義尚後隠居。1474年(文明6年)4月3日,宗全之子山名政豐以及勝元之子細川政元達成了議和。義視放棄將軍之位。之後仍然有殘存勢力繼續進行小規模戰爭,但影響不大,1477年(文明9年)11月11日堅持作戰的西軍強硬派大內政弘撤回到領地周防國,西軍在事實上已經瓦解。11月20日,幕府為了祝賀「天下靜謐」進行祝宴,使維持了十年的應仁之亂終於完結。然而,室町幕府的權威,也隨著應仁之亂而一去不返。

三 亂世降臨

長達數年的應仁之亂,使得京都化為一片焦土,室町幕府威信一落千丈。應仁之亂後不久,細川政元就任管領。稱為細川氏領袖。1489年將軍義尚因過度沉迷酒色病死,無子。細川政元推舉關東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足利義澄為將軍,但在日野富子和與政元交替任管領的畠山政長的支持下,足利義視之子義材(後改名義稙)就任室町幕府第10代將軍。(義材的母親是日野富子的妹妹良子)政元對這一結果不滿,開始與幕府拉開距離。義材就任將軍後,生父義視和政長的權勢大漲。日野富子感到上當受騙,又與細川政元勾結一起。(真不愧攪屎棍)

細川政元

明應二年(1493年)富子與細川政元合作,廢除義材的將軍之位,改立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足利義澄作為將軍,此事史稱明應之變。(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足利義材逃走,投奔大內政弘的兒子大內義興,妄圖再舉。明應之變後,細川政元全面掌握政權,時人稱為「半將軍」室町幕府僅剩的一點威信也蕩然無存。將軍完全淪為強力大名的傀儡。中央威信喪失,許多地方領主也紛紛效仿,將當地統治者趕跑,自立為主,地方紛紛自立,互相攻打,亂成一團,許多史學家認為,應仁之亂及明應之變後,日本就進入所謂「戰國時代」。(1467-1573)

足利義材

大內義隆(毛利氏崛起之前 大內氏是中國地區實力最強大的大名)

戰國時代最經典的特徵是「下克上」,所謂「下克上」指下級代替上級、分家篡奪主家、家臣消滅家主、農民驅逐武士等等下級消滅上級的現象,標誌者地方統治秩序的全面崩塌和「禮崩樂壞」。例如,在應仁之亂期間,許多守護長期在京都參與對峙,無暇管理領地,便將領地內的事務交給守護代(代理守護),這些守護代大多是出自當地的國人眾(即地主豪強),在當地宛如地頭蛇一樣。許多守護代乘機驅逐守護,取得當地統治權、戰國時代,許多大名都出自守護代,此外,普通的家臣,國人眾,甚至浪人和一些來歷不明的人在戰國時代都可以通過種種手段驅逐當地守護,奪取當地統治權,然後互相攻打,可以說,至此,幕府的地方統治全面崩潰。

戰國時代的另一大特點則是「足輕」的崛起,在以往的戰爭中,武士及其侍從都是戰爭中的主力。然而,進入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足輕」階層悄然崛起,所謂「足輕」,一般由富農或者自耕農組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天武天皇時期(673-686在位),很早就有記載,基本屬於臨時招募,但進入戰國時代,才開始大規模出現,他們平常從事勞役,戰時成為步卒。在戰國時代,接受弓箭、槍炮的訓練,編成部隊。配合武士作戰。儘管足輕的戰鬥力和裝備無法與武士相提並論,許多足輕不著盔甲,甚至連鞋子都沒有,赤足上陣(故而得名足輕)士氣不高,但數量眾多,許多大名大量招募足輕補充軍隊,使得軍隊數量擴大數倍甚至數十倍。足輕的大量使用,意味著戰國時代的戰爭無論從規模和形態,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正在抵禦騎兵的足輕(戴鬥笠者)

那麼,戰國時代的日本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又會有哪些風雲人物呢?敬請期待《日本古代軍事戰略》第二章 戰國時代,2021年初推出,敬請期待。

課後習題

1 室町時代中期 關東爆發了哪些內亂?結果如何?

2 應仁之亂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影響

3 戰國大名相對於室町時代的守護大名,有何區別?

相關焦點

  • 兩軍指揮官竟然環境?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 應仁之亂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武家崛起第九講 應仁之亂  主講人:管領細川洪銘  整理人:管領細川洪銘  一 關東亂局  上一回我們講到,1449年,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繼位。
  • 「應仁之亂」因何而起?
    作者:洪宇 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亂世「戰國時代」是因為一場必然的「意外」所引起的。在歷史上這一事件被稱為「應仁之亂」。 「應仁之亂」在日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自應仁元年(1467年)爆發,至文明九年(1477年),大亂持續了十一年,戰場從京都波及到全日本各地,最終導致中央政權的衰亡,開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這場動亂因為複雜和意圖不清,就連日本人也難以將應仁之亂描述清楚。人們搞不懂為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究竟誰獲得了勝利。
  • 作為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應仁之亂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什麼
    或許也有人能說出「東軍主帥叫細川勝元,西軍主帥叫山名宗全」。但除此之外就很困難了。最終,多半以「這場戰亂導致室町幕府走向衰亡,戰國時代開始了」這種固定句式收尾。關心它的人也不多。1994年NHK播放了以應仁之亂為題材的大河劇《花之亂》,結果成了歷代大河劇中收視率最低的一部(不過順便說一句,這一最低紀錄在2012年被《平清盛》打破了)。
  • 應仁之亂:11年激蕩歲月,室町幕府時代落幕,日本戰國時代的開端
    一、應仁之亂始末應仁之亂是指發生於1467年至1477年之間日本室町幕府時期的封建領主間的內亂。和世界歷史一樣,這樣的動亂無非也是為了權力之爭。但日本的這次動亂卻很奇葩,在吳座勇一著呢《應仁之亂》的「前言」寫道:「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最終究竟是誰獲得了勝利。」
  • 應仁之亂|鬥了11年,鬥出一個權威崩壞,拉開戰國序幕新篇章
    而日野富子,偏想要讓自己兒子繼承將軍之位,而恰好那時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兩雄為爭奪幕府實權介入將軍家內鬥,於是應仁之亂因此爆發了。如果你也這樣認為,那你就天真了。與其說繼承人問題是應仁之亂的原因,倒不如說它只是一個導火索。03應仁之亂引爆11年紛繁戰亂文正元年(1466)年12月26日,畠山義就率軍上京,在京都北部的千本釋迦堂布陣,而這背後之人恰恰是山名宗全(後來與之內鬥的細川勝元是他養女夫君)。
  • 最沒有存在感的歷史事件,日本戰國村鎮械鬥的開始——應仁之亂
    提起應仁之亂,即便是日本人,大概也就只是知道自從應仁之亂之後,日本便進入戰國時代,幕府對於各地方的控制力徹底喪失,舊秩序被徹底打破。但是如果讓他們說出應仁之亂的始末緣由,很多人也說不出來。但是,應仁之亂對於日本的影響,卻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日本作家吳座勇一的《應仁之亂》一書,也是汗青堂系列叢書之一,以奈良興福寺兩位首領的日記為史料,為我們詳細地還原了這場持續了十一年的動亂的始末。
  • 拉開戰國時代帷幕的山名家,為何應仁之亂後早早退出"戰場"?
    而政治上的衝突,家族內部的矛盾,為日後山名家的衰敗留下了伏筆,曾經輝煌一時的山名家,在應仁之亂後,也避免不了走向衰敗的結局。加上西軍決定擁立將軍足利義政之弟足利義視與京都當局相抗衡,讓整個戰局陷入長期的拉鋸戰之中。混戰持續了十一年,誰也奈何不了誰,戰爭使雙方都精疲力竭,也讓細川勝元和山名宗全先後耗盡了生命。1473年,兩人相繼死亡,戰亂多年的日本似乎終於要見到和平曙光。
  • 應仁大亂:絕代智將細川勝元與日本戰國時代的序幕
    三月,朝廷認為「文正」這個年號又是政變又是內戰的,不大吉利,便下旨改元「應仁」,結果僅僅在改元的兩個月後,日本發生了更大的戰亂——被後人稱為日本戰國時代開端的「應仁·文明之亂」。五月,細川勝元與畠山政長、斯波義敏、赤松政則等大名組成同盟,發兵包圍了將軍的御所「花之御所」,將天皇遷移至御所中,控制了幕府將軍與天皇,隨後對山名宗全、畠山義就、斯波義廉發起反擊,應仁之亂爆發。由於細川勝元的本陣在京都東邊,而山名宗全的本陣在西邊,所以兩軍也被稱為東軍與西軍。
  • 209 應仁之亂,毫無結果和意義的戰亂
    東亞歷史第209篇:日本的戰國及江戶時代。 紛亂的日本南北朝對峙情況,在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終於畫下休止符。足利義滿統一日本,又推動了極具禪宗色彩的「北山文化」,文史、建築、雕刻、繪畫、戲劇、茶道、庭院藝術都蓬勃發展,達到一個巔峰。然而,自此以後室町幕府就漸漸走下坡路了。
  • 《花之亂》跌落大河劇史上超低谷底,這段歷史日本人都「不待見」
    在小學時就出現在教科書中的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亂之一,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可同樣的,這段歷史也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應仁之亂最為困難的問題是,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最終究竟是誰獲得了勝利。
  • 東西軍相互徵伐,這場戰亂席捲半個日本,而室町幕府還在飲酒作樂
    百家原創作者:阿青聊歷史中國古代的戰國史,想必大家都比較了解,那是一個梟雄輩出的時代,當然今天小編不是給大家講中國的戰國,而是我們的鄰國,一衣帶水的的日本戰國史。日本的戰國時代是日本中世的終末、近世的開端。
  • 王奇生 |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作戰能力與指揮官素質
    徐永昌在1939年11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徐州會戰以來,我對敵用兵常以五師對敵一師,而每感力量不足,近數月中,已有兩、三次獲敵小冊子記載用兵,亦謂其兩大隊可抵我一師(我師步兵九營,敵則十二營),是每營抵我四營半。「一師可抵我六師」,此誠可作敵我用兵之標準預計矣。身為師長的丁治磐有更直接的體驗。
  • 光杆皇帝的絕地反擊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 太平記(1)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武家崛起 第五講 太平記(1) 主講人: 楠廷尉橘洪銘 整理人:楠廷尉橘洪銘 一 鎌倉幕府統治的崩潰 元日戰爭後,不久。
  • 古代軍事戰略大師迦太基人漢尼拔
    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一位,他的高超技藝是出色戰爭天賦,他指揮戰爭就像是在完成一件藝術品一樣,在他的一生中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戰爭有無數多個,其中以少勝多的案例在他的身上頻繁上演,憑藉他的一己之力,如日中天的古羅馬共和國差點走向覆滅,羅馬元老院對他聞風喪膽,他就是北非古國迦太基的著名將領漢尼拔。
  • 彼岸花開(59):應仁之亂,緣起
    內藤湖南是相當看重應仁之亂歷史地位的。形容應仁時代是同整個日本有著種種重大關係的時代,尤其是對平民力量興起最為重要的時代,所以也是平民最值得謳歌的時代。源平以後,成為守護、地頭的許多人家大抵皆因應仁之亂的長期爭亂而破落。應仁以後的一百年間是整個日本財富轉換的時期。在其之前的很多家族幾乎都衰落凋零,而延續至今的都是後來興起的家族。從這一點上來說,應仁之亂使日本完全改天換地了。
  • 解放軍報評選出2020年度十大國際軍事新聞
    NO.2 中俄兩軍交往合作務實高效事件回放:6月,中方代表出席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的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閱兵活動;8月,中國軍隊派出6支參賽隊赴俄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20」並取得佳績新聞點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各國間軍事交流活動有所減少。在此背景下,中俄兩軍交往合作依然保持良好勢頭,進一步體現了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和中俄兩軍關係的高水平。
  • 「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相差千年,為何總被拿來比較
    中國的三國時期,廣義上講是從190年董卓進京,至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結束; 日本的戰國時期,廣義上是指從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開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徹底消滅豐臣氏結束。 那麼,年代相差千年、發生地點完全不同的兩個歷史時期為何會被放在一塊做比較呢?
  • 日本人評點出的古代8大武將,織田信長竟僅排第八,真田幸村第二
    日本古代戰事頻繁,出現過很多勇武之輩,而日本素來崇拜英雄,所以這裡排個日本古代的八大名將排名。TOP、8 織田信長織田信長用十五年的時間推翻了名義上管治日本逾200年的室町幕府,並使從應仁之亂起持續百年以上的戰國亂世步向終結。
  • 遊戲舊事:拓展即時戰略遊戲新玩法,《戰爭指揮官》別具一格
    除了近現代戰爭背景,旗下還有著鼎鼎大名的《哥薩克》和《徵服美洲》系列,這兩款遊戲在玩家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了早先同樣表現中世紀戰爭的《帝國時代》和《全面戰爭》系列。2002年時,由於《突襲》的資料片《永遠的突襲》大受好評,CDV嘗到了二戰類即時戰略遊戲帶來的甜頭,於是就加緊開發《突襲2》並將《閃電戰》提上了日程,以繼續延續《突襲》系列的霸主地位。
  • 戚繼光:中國古代超一流指揮官,無愧於 「封侯非我意」的誓言
    所以戚繼光一旦招募士兵,按照兵法訓練成軍之後,戰績十分可觀,但說到底就是正規軍打流寇的,甚至流寇都算不上,流寇好歹有個半軍事化管理呢,倭寇大概就是山賊級別吧。後來崇禎年代的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哪個殺流寇殺的比戚繼光殺的倭寇少了?戚繼光真正的貢獻在於兩點:第一,他寫了兩部兵書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