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一輛滿載生活垃圾的專用車駛入郟縣茨芭鎮垃圾處理站。處理站值班人員邢培遠按動電紐,垃圾裝填口的鐵門緩緩打開。滿車的垃圾通過裝填口傾倒入池,旋即被傳送帶送入巨大的直立反應器中。隨著垃圾車的離去,垃圾處理站又恢復了平時的寧靜。
「我們這套設備是利用熱解原理,使垃圾中的有機物在反應器中發生裂解,再經過一系列的處理,最終達到環保排放標準。」垃圾處理站技術負責人胡仲凱說,「一般情況下,經過這套設備處理後,一噸生活垃圾最終只能剩下20公斤左右的廢渣。」
處理站靠近大門的地方是控制室,控制室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垃圾在熱解反應器裡進行分解的情況。控制室設有報警裝置,一旦反應器裡溫度超標或者垃圾缺料,儀器就會自動報警。控制室的終端系統還與政府環保監測系統相連接,隨時接受遠程監測。
由於整個裝置全自動運行,能使垃圾密封貯存、自動上料、自動控氧、自動平鋪、自我裂解、自動除臭淨化,實現了24小時監控,處理過程省力、科學、智能,有效解決了生活垃圾分類難、無害難、減量難的技術難題,是目前全國最先進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
該項目由國家環保科學家、國家科技部創業創新人才、中國人民大學特約教授周悅先女士任總設計師設計建造的,是全國首臺套高科技農村生活垃圾熱解處理項目。項目佔地1000平方米,總投資300萬元,2019年12月底一次點火成功,每天能處理10噸左右的生活垃圾。
「垃圾站到處都是乾乾淨的,沒有噪音,沒有廢水,還沒有異味,要不是門口寫著『垃圾處理站』這幾個字,一般人根本看不出這是處理垃圾的地方。近段時間裡不斷有外地觀摩團來這裡參觀,前天鄭州高新區的好幾個領導還專門到這裡參觀了半天」。邢培遠說。
在垃圾站靠近大門的牆壁上,兩行鮮紅的大字格外醒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李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