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7月17日電 在呼倫貝爾扎蘭屯市達斡爾民族鄉,有一個名叫「滿都」的村子,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這裡黃牆紅瓦的農家院錯落有致,整潔的村道兩旁點綴著蔥鬱的果樹。走在村道上,家家戶戶的墨綠色垃圾桶成為村裡的獨特一景。在生活垃圾處理站,兩臺「閃蒸礦化」焚燒爐正開足馬力運轉,每天它們能「吃掉」6噸生活垃圾。
據了解,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達斡爾民族鄉在滿都村成立了保潔辦公室,同時聘請貧困戶擔任保潔員,建設「閃蒸礦化」處理站,購置各類環境整治車輛,發放戶用垃圾箱,並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實現物業化管理、市場經營化。
村裡不僅建起了垃圾處理站,村裡旱廁改水衝廁所的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
村民王志新家的衛生間就是在半個月前剛剛改造完成的。一個不到3平米的空間內,有一個衝水式馬桶和壓力罐。馬桶上還貼著一張「廁所革命」聯繫卡,上面標有維修、監督和村級聯繫人的電話,明亮整潔的衛生間如同城市家庭一般。
有面子更有裡子。滿都村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以龍頭企業為先鋒,形成了「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模式,依託滿都拉糧食加工、鑫三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以入股的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
扎蘭屯滿都拉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6年,年產量可達1萬噸,可實現年產值2500萬元。滿都村利用扶貧資金在該企業投入股金80萬元,以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村集體每年保底收益為5萬元。同時該公司採取「黨組織+公司+基地」的模式,通過訂單種植、訂單收購實現帶動基地農戶240戶,其中貧困戶50餘戶增收致富。
今年,滿都村將利用村集體經濟發展肉牛或奶牛養殖等項目,對特別貧困戶或邊緣戶進行產業差異化分紅,確保脫貧成效更穩、更實。
村集體經濟越來越有活力,脫貧攻堅的腳步越來越穩健,居住環境越來越美,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滿都村正在打造成一個樣板村,一個達斡爾民族鄉的樣板村、呼倫貝爾市的樣板村。(工人日報記者 鄧崎凡 曹玥 李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