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陸水月
戰火從未平息,阿里和美團在生活服務領域再度開槓。
毫無疑問,佣金自然是首要的攻擊點。3月16日,在「2020年商家大會」上,阿里本地生活又扔出重磅炸彈。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王景峰在會上透露,阿里本地生活將繼續為全行業提供佣金減免,其佣金將整體低於其他平臺3-5%。
針尖對麥芒,其實就在3月9日,美團啟動的「春風行動」升級版中,美團也明確了給予優勢商家返傭的政策。
何為返傭計劃?其實從3月起,美團在「商戶夥伴佣金返還計劃」裡,就對全國範圍內優質餐飲外賣商戶,按不低於3%-5%的比例將外賣佣金直接打入商戶的美團帳戶,可用於線上營銷和流量推廣。
美團和阿里一前一後,前者返傭,後者減傭。雖是一字之差,在競逐中,誰多了幾分決勝千裡之外底氣呢?
一字之差
阿里減傭和美團返傭,這背後蘊含了怎樣的生活服務運營之道?又折射了怎樣的立場和思考邏輯?
減免佣金本質上是一種補貼手法,通過降低佣金來調整商戶的成本,來激發商戶的參與度或者活躍度。毫無疑問,價格刺激,在短期內的效果可見,尤其是對小型商戶起到明顯作用。實際上這一減傭政策容易讓商戶形成低流量的成本錯覺,一旦價格刺激停止,商戶的粘性以及平臺脈衝式交易量或將遭到質疑。
另外,商戶減免下來的錢不一定會再投入到線上運營中,如此一來沒有實現開源,商家和平臺將很難做大規模。
再來看看返傭政策。返傭本質上是一種價格鼓勵,通過返還佣金來做增量,頗有幾分「滾雪球」的效應。因為,與直接減少外賣商家佣金相比,此政策讓商家後續的經營活動留存更多資源,刺激商家來做增量,如此一來,商家、平臺、用戶的協同發展更有持續性。
由此可見,減傭側重於減負,返傭側重的是帶動外賣增長。
實際上,阿里此番通過減傭應對美團的返傭,這其中的邏輯並不難理解。如今外賣市場已經是增量市場的博弈,而無論是在流量、騎手還是供應鏈等方面來看,美團均具有先發的優勢。阿里想在本地生活領域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價格刺激是最簡單粗暴的打法。
殊不知,增量市場的博弈並不是依靠野蠻的價格手段來贏得戰鬥的。
對商戶減傭補貼,對消費者給予優惠,雖然短時間會有一定效果,但是持續時間不長,反而對商家造成了不利影響。從如今的外賣市場競爭格局來看,阿里減免佣金策略效果並不理想反而還留下了「後遺症」,即一旦開始收費,商戶必然會再次流失。
此前地歌網對外賣佣金的爭議也有過很多討論,外賣佣金是可變成本,如果沒有足夠的訂單,費率幅度實際上對營收產生不了實質性的影響。訂單量才是商家做外賣的核心之核心。商戶遲早還是回歸到價值平臺中來。
從減傭和返傭的邏輯中可以折射出的是,追趕者阿里將是美團長時期內的敵手,至於能否扳回一城,且看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一路追擊。
大力出奇蹟?
2018年4月,阿里95億美元重金拿下餓了麼,之後就是餓了麼原班人馬洗牌,架構調整之後,成為阿里出擊本地生活服務的一個抓手。
在「投入資金沒有上限」的金主爸爸的底氣支撐之下,餓了麼的首要KPI是在外賣市場上與美團外賣二分天下。阿里「救火隊長」王磊走馬上任,一上來就打「資金牌」。從30億元補貼的「夏季攻勢」到三個百億的「暖冬計劃」,價格戰的硝煙在生活服務領域的上空蔓延。
然而,餓了麼重啟一周年,王磊並未拿下50%市場份額。此後,王磊話鋒一轉,認為競爭已經不再是他最看重的事,餓了麼、口碑更應該關注數位化產品和服務的升級。這就是後來餓了麼在改革中所談的「新服務」。
燒錢換不回市場份額,阿里轉而希望通過流量手段來扶持本地生活服務,也就是拼爹的流量。
餓了麼口碑嘗試和阿里生態中的各個端打通,已獲得更多的流量扶持。淘寶APP、盒馬與餓了麼戰略性打通,此外作為阿里第二流量支柱的支付寶更是對餓了麼大開流量的閥門。就在日前(3月10日),支付寶宣布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變臉後的支付寶在首頁給予阿里本地生活服直接進行導流。
阿里對餓了麼直接的流量灌入,其中效果在阿里最新的財報中有顯示,2019年Q4以餓了麼為主的本地消費收入同比增長47%,新增消費者中有48%來自支付寶APP。
然而,單純的流量扶植能夠支撐阿里對抗美團嗎?答案是否定的。
從結果來看,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大力並未出奇蹟,砸錢、砸流量之後,美團外賣超過60%的市場份額巋然不動。這是為何?要解此題,不妨從本地生活服務業務特性來分析。
近日,支付寶在本地生活服務確實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螞蟻金服CEO孫權開始兼任阿里本地生活服務董事長,看來阿里是將「支付寶APP+口碑/餓了麼+支付寶生態」作為敲門磚撬開本地生活操盤手的大門。
支付寶的導流效果看得見,並不見得其在用戶習慣培養就能夠取得勝利。試想,會有多少人在點外賣的場景中會打開支付寶?儘管支付寶一直以來要「去工具化」,但是,其交易的DNA始終是無法被磨掉。
相反,支付寶在平臺化的變革中,其作用更體現在通過小程序以及to B的基因來在商家端,在生活服務供應鏈端發力。
據地歌網了解,此前阿里通過支付寶小程序和阿里小程序將將餓了麼、口碑、盒馬、飛豬、高德地圖相關本地服務 BU 都通過底層和小程序形成數據打通,服務關聯。然而,打通只是第一步,轉化才是硬道理。
實際上,阿里生活服務的變革是有諸多質疑的。
魔方之缺
如果把資金、流量、全場景看做是阿里數位化賦能的三板斧的話,如今大斧落下,阿里本地生活服務的競爭效果實際上是不明顯的。
回歸到外賣業務本身,它是一個複雜的從B到C的行業供應鏈,參與者需要沉下心來把用戶、供給和履約同時都做好,並不斷優化三者的服務能力,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服務系統。因而這一商業模式的核心要素無外乎有三個:流量、商品/服務、供應鏈。
在流量上,阿里雖然有支付寶、淘寶、天貓、高德等多個號稱國民級流量入口的打通,目光拉得更高一些,阿里還建構了支付、物流、雲計算、大文娛、新零售等生態版塊,它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為數不多的高逼格生態體。毋庸置疑,支付寶、阿里雲、螞蟻金服、高德地圖等商業基礎設施,絕對是行業頭牌。因而,阿里可以賦能。
然而,阿里拼盤式的組合終是難以發揮拳頭般的力量,再說了,在流量對抗上,美團還有騰訊流量生態這一桿大旗。
流量決定商家的活躍度,也決定了即配方面的騎手的勢能。然而,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商家才是外賣競爭的核心本質。
實際上,對於餐飲而言從供應鏈到後廚管理,再到訂位、排隊、電子點餐、評價、付費等整個鏈路的SaaS系統,而商家對於這條「數位化」的依賴非常強大,不僅是數位化產品的易用性體驗,還包括用戶習慣、鏈路真實貫通能力等因素。
換言之,一旦商家要「上線」必然和平臺形成深度的綁定,那麼,平臺在商家端的競爭如何?從生活服務十幾年的發展歷史來看,美團合併點評之後,在商家端的實力更是如虎添翼,從近幾年外賣博弈中也可知,美團外賣商家的滲透率也高於餓了麼。
由此可見,餓了麼重啟之後儘管步步為營,但收效實際不明顯。
阿里一直在建構其商業基礎設施壁壘,在其轉動的魔方中,由電商生態延展而來的有菜鳥物流、阿里雲、大文娛、阿里投資等。
阿里電商儘管作為行業第一,卻受到京東和拼多多的雙重牽制;菜鳥物流標準並未成為獨家,京東從中殺出了一極;阿里雲漸入佳境,建構起了雲技術底層;雙H戰略之一的大文娛,依然流血不止。
不難發現,阿里魔方轉動,還缺生活服務這一面需要破解。
在生活服務這盤棋中,首當其衝流量將是阿里實物電商之外的一顆大力丸。因而,阿里不遺餘力地做布局,其在線上線下布局了3公裡生活服務圈的局,要建構的是數位化的生活,用阿里的話說就是建構生活服務作業系統。
其次,外賣作為一個萬億的市場,生活服務作為一個高頻剛需的行業,都將是阿里要爭奪的一塊肥肉。
可是,從當前二強較量的態勢來看,商家難破解,流量打通之後如何做轉化,沒有狼性一般的運營是做不了外賣的。這都是阿里這一缺失的魔方中需要破解的長期命題。
顯然,在很長時間內,阿里本地生活仍將坐在老二的交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