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2021-01-20 映雪麻麻

小李的母親因病過世了。

在葬禮結束兩個月以後,小李4歲的兒子突然說了這樣一句話「姥姥什麼時候來看我?」

這句話不僅讓小李一下子傷心起來,同時也激起了她的一系列思考:「我是什麼時候明白「死」這件事的?我現在該對孩子解釋「死」麼?這樣會不會太殘忍了?」

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

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

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死亡不可避免

親人的離世會讓人感到難過,未來自身的死亡會讓人感到恐懼,總之死亡常常是不好的事情。

可是,忌憚它的悲傷色彩,就不給孩子進行解釋,是十足的掩耳盜鈴的行為,因為死亡終究無法避免。

「死」讓孩子有壓力

死亡無法避免,又具有濃重的悲傷色彩,如果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方面的教育,那麼當死亡在不經意間橫亙在孩子面前時,他幼小的心靈將會承受非常大的壓力,要經歷痛苦的掙扎。

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擔心自己會死、擔心父母會死,整天處在焦慮之中,這種精神損耗非常巨大,對孩子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不可估計。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勢在必行。

不過,正如小李一樣,很多家長自己都還不知道自己怎麼明白「死」的,他們也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必要的「死亡」教育,那麼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下邊這3點建議,希望家長自己理解以後,再教給孩子。

委婉告訴孩子死的必然性

「死亡」教育的起點,就是讓孩子明白死亡的必然性。

這個觀點相當具有衝擊力,要能夠委婉地教給孩子,家長首先自己得接受死亡是必然的這一觀點。

然後再由特殊到一般地給孩子舉例說明死亡,比如盤子碎了是一種死亡,花謝了也是一種死亡,可惡的蚊蟲被打死也是一種死亡,再到寵物離世,最後到人的死亡。

讓孩子知道足夠多例子以後,他慢慢就能理解死亡的必然性了。

讓孩子明白死是生的起點

死亡是必然的,但如果家長只讓孩子明白這個事實,只會讓他產生悲觀情緒,那才是真的殘忍。

所以,家長同時還要讓孩子明白:死並不是結束,死是生的開始。

比如,盤子碎了,它的碎片還會被重新利用;

花謝了,會有果實結出來;

小狗死了被埋在地下會變成養分,滋養地上的花草樹木等等。

這樣給孩子進行解釋,他就會漸漸明白,死去的事物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死亡並不只會帶來悲傷。

教孩子熱愛生活尊重生命

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最終要落腳在讓他熱愛生活、尊重生命上。

在孩子明白上邊的兩點以後,家長就要適時告訴他,生命是有限的,是珍貴的。

所以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愛自己的同時不傷害別人,尊重其他生命。

總之,「死亡」教育並不是家長對孩子單向的輸出,而應該是雙向學習,在讓孩子明白死亡的同時,家長自己也能對生命產生更深刻的認識,變得更加熱愛生活、敬畏生命。

相關焦點

  • 「人死了,是去哪兒了?」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自殺,在中國孩子的認知裡,似乎已經成為抵抗家長、逃避痛苦的最後退路。「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並不代表他們懂得生死。孩子們通過不正當渠道在潛意識裡獲得的對死亡的認知,註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死亡教育》的作者鄒餘華教授,如此說道。
  • 「媽媽,這些人死了以後去哪裡了?」面對「死亡」家長如何對答?
    不是一場災難死亡了數千人,而是死亡這件事情發生了數千次。很多網友都紛紛評論自己孩子看到新聞後都會問自己什麼是死了?這些人死了以後去哪裡了?我還能在電視再看到他嗎?他們的眼神中透露著對這些為這場災難努力的英雄們的擔憂和不舍。面對孩子們這些充滿童真的問題,大人們總是束手無策。
  •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比性教育更重要的是死亡教育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死亡是一個諱莫如深輕易不會提及的詞彙。因為大眾默認死亡是不吉利的事,並且本能的害怕並逃避這個話題。就比如說,選個電話號碼這種小事,大家也會刻意避開「4」這個數字,只因為它是死的諧音。
  • 《尋夢環遊記》:如何從娃娃抓起,開展「死亡教育」
    今天,我要從三大方面來和大家探討「死亡教育」這個話題:一、什麼是死亡教育(What);二、重視死亡教育的現實意義(Why);三、如何針對4歲以上的孩子開展死亡教育(How)。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希望借著對死亡課題的討論,使學習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並將這種態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死亡教育最早源於美國。
  • 漫畫:怎樣向孩子解釋「死亡」
    最後的話 《摩登家庭》裡有一集,4歲的Joe問Jay「爸爸,我會死嗎」,Jay卻滿不在意地回答: 「不會。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又一次跟Joe聊了這件事。 Jay說:「我們都會在某天死去不假,但像你年紀這麼小的人,會活很久很久。」 「但重點是,知道我們會在某天死去是件好事,因為這能提醒我們更珍惜活著時的每分每秒。」 「你會難過是很正常的事,因為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
  • 家長正確教育孩子,如何防止孩子沉迷網路遊戲
    導致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使人免疫功能降低,引發心血管疾病、腸胃神經功能病、緊張性頭痛、焦慮、憂鬱等,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以上幾點危害並不是筆者危言聳聽,各位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還是要注意加強對孩子的教育。
  • 《尋夢環遊記》直擊中國教育難題:「死亡教育」也可這麼溫馨上演
    或許對於家長們來說,至今都有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要向孩子們提及"死亡"的問題。每當家裡有人去世的時候,家長們總是避諱著孩子,不願意和孩子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家人的表情都如此的凝重。在面對孩子的逼問,家長們也無從解釋,因為他們從小也沒有接受過類似的"死亡的教育",不知道如何將這個沉重的概念去告訴孩子。
  • 育兒研究所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我該如何給他解釋……
    任萍介紹,在育兒過程中,經常有父母吐槽,現在的孩子就像是一本「十萬個為什麼」,對凡事都充滿著好奇,但父母卻無法每次都給出孩子完美的答案。比如,家長提問家中老人去世,孩子一直處在傷心難過之中,自己無法給孩子解釋「死亡」的概念,更不知如何引導孩子走出悲傷。
  • 市人大代表討論防範校園霸凌:建議"反校園欺凌"教育設為必修課
    原標題:建議「反校園欺凌」教育設置為必修課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如何防範校園霸凌,一直是值得關注的社會話題。前一段時間,影片《少年的你》再次引起對校園霸凌的討論。   昨天北京市人代會報到時,有代表提議將 「反校園欺凌」教育納入中小學課堂,設置為必修課;還有來自學校的代表分享了防範心得,如將小學廁所從密閉改成半密閉、加強安保制度等。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感嘆生命教育缺位之時,也必須看到其中不容忽視的因素——我們的孩子亟待補上挫折教育課。01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
  • 解我青少年教育:家長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孩子進入青春期,隨著而來的就是叛逆期,這是一個令所有父母都頭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得了心理病,他們跟瘋子似的,管不得,罵不得,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溝通呢?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這其實就是生命教育能夠告訴孩子的,人生並不都是快樂的,也會有分離有失去,而如何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失去,如何面對分離,這才是爸爸媽媽該告訴孩子的,也是孩子成長前所應學到的一課。 如何給孩子講好一個生命的故事 其實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來說,給他們進行生命教育的方式並不一樣。
  • 《尋夢環遊記》觀後感:面對「死亡」教育,中國家長別再保持緘默
    但是實際上,對於「死亡」本身的恐懼並不是孩子天生自帶的,往往都是從家長身上傳過去的。反正又不會死,今天和明天有什麼區別? 所以,既然「死亡」是必將到來的盛宴,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怎麼告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孩子第一次碰到「死亡」這件事情的時候,大多數家長都會編制一個非常美好的謊言來安慰孩子幼小的心靈。例如「睡著了」、「離開了」、「去很遠的地方了」。
  • 《尋夢環遊記》:中國孩子最缺的「死亡教育」,這部電影給補上了
    在《尋夢環遊記》中,給了我們談"死"色變的中國家庭一個很好的"死亡教育切入點",這是拍給所有人的動畫片。在墨西哥中的亡靈節不是灰暗恐怖的,而是迎接亡靈歸家的節日,沒有過分悲傷的氛圍,用金黃燦爛的萬壽菊鋪成一條路,將死者的遺像擺放在布滿萬壽菊和其生前最愛的食物,讓萬壽菊獨有的氣味和耀眼引導亡靈回家。
  • 《小鳥的葬禮》:我們需要給孩子怎樣的死亡教育?
    前不久看到一位朋友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琪琪養的菜青蟲死了,她難過地哭了。我說那就把它埋在花盆裡吧。埋好之後琪琪又忍不住哭了。孩子的世界就是這麼真實,開心是真的開心,難過也是真的難過。」換成作風簡單粗暴的家長,或許就不會陪著孩子埋葬小青蟲,而是直接來一句河東獅吼了:「哭什麼哭,不就是死了一隻蟲子嗎!」可以想見,這兩種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怎樣的差距。
  • 不放心孩子,家長蹲點拍照片和視頻,幼兒園教育如何讓家長放心?
    不放心孩子,家長蹲點拍照片和視頻,幼兒園教育如何讓家長放心?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大多數處在3-6歲之間,許多孩子表達並不是那麼清楚,這導致如果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很難給家長說明清楚。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你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紀錄片選取了鏡子的題材,將孩子與家長作為鏡子的兩面。並非以教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為目的,紀錄片的推出是為了警醒當代家長對教育事業的鬆懈,讓家長們重新審視自身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個父母一生中的必修課。不僅是孩子需要得到教導,對於家長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 幼兒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困惑?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從幼兒園的選擇、特長的培養、擇名校等一個也不能被拉下,對孩子的教育傾盡全力,這個方向是對的,這些作法不一定完全可取。上面所說的起跑線,我認為應該是家長對孩子良好的言行、生活和學習習慣的教育和引導。二是父母教養孩子的方法不一致問題。
  •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寶媽提問: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孩子老愛發脾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建議可以先找到原因,再決定如何教育。
  • 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你與孩子分清界限,才是真正愛的教育
    你或許跟其他家長一樣都曾經有個疑惑: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所謂青春期的叛逆?我覺得不是的,孩子步入青春期後是否出現叛逆言行,其實是基於過去孩子跟父母的親子關係如何息息相關。孩子一生有4個階段:0-6歲幼兒期,手把手言傳身教;7-12歲少兒期,牽引他一起走;12-18歲青春期,陪伴他放開手;18歲以上青年期,支持他看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