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五指山市毛陽鎮牙力村的豆角地裡,黃慶文(左一)向菜農介紹葉片上的病蟲害。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5月13日一大早,剛趕到五指山市毛陽鎮牙力村的一處田壟間,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助理農藝師、五指山市生態科技特派員黃慶文便被幾名農戶團團圍住。
「黃老師,你瞧我家種的豆角,葉片上全是被蟲啃出來的洞,用了藥也不見好轉,這可怎麼辦?」村民王玉群拉著黃慶文正準備往自家地裡去,迎面又碰上幾個同村村民攥著生了炭疽病的辣椒,前來求「方子」。
受持續高溫天氣影響,眼下牙力村的瓜菜地裡備受蟲害困擾。「往年一到這個時候,只能揪下病葉或拍照拿去農藥店,讓人幫忙開些藥回來試試,也不見好,經常花些『冤枉錢』。」王玉群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自從村裡來了生態科技特派員,他們在田間地頭就能接受專家的「貼身指導」,種起地來心裡也踏實了許多。
現場「把脈開方」後,黃慶文的眉頭卻愈發緊鎖,說道:「這片地連續種了七八年的豆角,土壤已經『生病』,用藥除蟲只是治標不治本。」一旁的牙力村黨支部書記王澤南點了點頭,搭茬道:「每年種第二茬豆角時,死苗是常有的事,有時甚至根本不出苗。」
蟲害、死苗問題如何破解?黃慶文提出要用嫁接技術種植高產瓜菜。「這可太好了,早就聽說嫁接苗抗病性強,但我們對嫁接技術不了解,也不知道該去哪裡學。」聽到黃慶文要教鄉親們學習瓜苗嫁接技術,王澤南黢黑的臉上「多雲轉晴」,當即承諾將在村裡協調騰出10畝田地,用於試點推廣嫁接技術。
之所以對黃慶文如此信任,是因為他早有成功先例。
2018年至2019年,黃慶文在五指山市番陽鎮擔任科技掛職副鎮長、生態科技特派員期間,其引進經過篩選的「馳譽505」青瓜苗,並先後組織60餘名農戶到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實地學習青瓜嫁接技術,讓當地青瓜的畝產量從5000斤增長至10000斤。
「我們種了十幾年的青瓜,品種更新換代慢、品種繁雜,一直面臨著存活率低、產量低、價格低的『三低』困境。」番陽鎮番陽村村民張海林還記得,那時候黃慶文手把手地教他們學習嫁接技術,統一按照專家指導的方式來種,地裡的青瓜畝產果然足足翻了一番。2019年,張海林種植6畝青瓜,刨除成本,光這一項收入便達15萬元。
儘管如今黃慶文不再負責番陽鎮的科技幫扶工作,當初由他引進的青瓜嫁接技術和管理經驗卻早已在當地傳播開來,並通過專家「傳幫帶」,留下了一群「帶不走的技術能手」。
「選派任職時間總會結束,我希望不光能為農戶解決眼前的難題,更要從技術支持和技術培訓等方面入手,不斷提升產業造血能力。」黃慶文期待著,接下來,他會把更多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推廣應用到生產中,推動牙力村及周邊村莊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