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來勢兇猛,菜市場是否真的消失

2020-12-1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00:00/00:00 標清 診斷

&nbsp&nbsp&nbsp&nbspcode:

&nbsp&nbsp&nbsp&nbspvid:

&nbsp&nbsp&nbsp&nbspuuid:

&nbsp&nbsp&nbsp&nbsprequestId:

&nbsp&nbsp&nbsp&nbsp播放時間:

&nbsp&nbsp&nbsp&nbsp11月28日,一篇名為《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的文章引起熱議,人們把目光從社區團購補貼的「薅羊毛」,轉移到菜市場,開始關注個體菜販們的命運。近日,記者走訪了廣州多家肉菜市場,聽取菜販們的心聲。

&nbsp&nbsp&nbsp&nbsp菜市場的生意越來越難了

&nbsp&nbsp&nbsp&nbsp還沒到中午12點,廣州天河區楓葉路的上社菜市場已經沒多少人了,一些攤主們在攤位上無聊地玩起了手機。雖然這裡鄰近城中村和大型社區,但自疫情至今,已經有三個攤位走人了。肉檔的檔主小劉說,現在的生意太差了,她每天要少賣上千塊錢的肉;賣雞蛋的田大姐也說,這幾個月她每天營業額少了一千多,收入幾乎減半。而攤位每個月租金就要五千,按照很多檔口現在的情況,其實大家都是在苦苦支撐。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鄰近城中村的上社菜市場卻菜多人少

&nbsp&nbsp&nbsp&nbsp但攤販們認為最大的衝擊不是疫情也不是網際網路,而是在隔壁新開的樂易購超市,因為那裡的菜更便宜。市場的紅蘿蔔賣三塊多,樂易購賣九毛八,比批發價還低。 「這裡的青菜賣六塊多,他們賣三塊。市場六月才從原址移到這裡,樂易購九月一開,生意一下就不行了!」而在該市場五百米的半徑內,至少還有10家賣菜的便利店,以及盒馬、美團、叮咚、樸樸等網商及社區團購。

&nbsp&nbsp&nbsp&nbsp而附近信華花園邊上的臨時市場更是冷清。「自疫情之後就沒什麼生意了!」正在水果攤邊打盹的攤主告訴記者,以前還是有些年輕人來買的,但現在基本只有大媽了,她們斤斤計較,又喜歡挑,稍微差一點的水果就不要,「太難侍候了」。旁邊賣青菜的大嬸指著堆得很高的菜攤說,從早晨到現在,幾個小時才賣了兩百多塊錢的菜。記者注意到,這個市場已經有約三分之一的檔口不賣果蔬,而是賣起了衣服及雜貨。

&nbsp&nbsp&nbsp&nbsp在廣州老城區裡,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11日下午3點,荔灣區中山八路周門街市裡已經只剩不到10個顧客了,比看檔的檔主還要少,偶爾有兩三個人聚在一個檔口挑選,都會引來隔壁幾個檔主的吆喝。肉檔口上鮮紅色的燈還亮著,但因為鮮少有人路過光顧,年齡大一點的檔主都坐在檔口裡,或伏在案板上閉目養神,或找臨近的檔主相互攀談。「你看這,」一個檔主指著攤位前空蕩蕩的走道說,「以前哪有這樣的?」

&nbsp&nbsp&nbsp&nbsp雷阿姨經營了十幾年的雞檔就在街市入口附近。她說,今年賣的雞明顯少了很多。原本每天可以賣三四十隻,如今只能賣20隻左右,但今年鋪位的租金卻漲了1700元,每個月的利潤幾乎都給了鋪租。還有不少的檔口連租金都付不上,被迫離開了。「像我對面的檔口,羊肉、豬肉、牛肉、冷凍雞腿都有賣過,都換了四五個人了。」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一些檔口已經關了

&nbsp&nbsp&nbsp&nbsp每當有人路過攤位,雷阿姨都會很熱情地把身子越過案臺向他們打招呼。市場裡面競爭很大,同樣是賣雞的攤位有十多個,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看到,雷阿姨的攤位比其他攤位的生意要好。來雷阿姨攤位的基本上都是老顧客,阿姨都叫得出顧客的名字和他們常買的部位,他們來菜市場也都會幫襯雷阿姨。雷阿姨的服務也很好,儘量滿足街坊們的需求,雞腿去骨、去皮、雞爪剪指甲……有時候就算顧客沒要求,她也會主動提出幫忙切好,還要切得小塊一點,她覺得這樣能留住更多的顧客。「不怕顧客要求多,就怕顧客不來買。」

&nbsp&nbsp&nbsp&nbsp這樣的害怕不是沒有道理的。有十幾個以前常來光顧的老熟客,如今路過雷阿姨的攤位時,有時會匆匆瞟上一眼,然後擺擺手走過。「他們都說子女已經在網上買過雞了。」就連餐廳也開始選擇在隨時能送達的網際網路買菜平臺上訂貨,固定在雷阿姨這裡採購的大客戶從十幾家減少到如今只剩幾家。

&nbsp&nbsp&nbsp&nbsp穿過周門街市,旁邊還有一個面積小一點的東方街市,這裡的氣氛也與周門街市相差無幾。東方街市原本有兩個出入口,由於疫情管控,其中一個出口被封了起來,旁邊一個賣芋頭、土豆和玉米的檔口就跟著遭了殃。檔主阿叔告訴記者,他已經在這個檔位做了十幾二十年,今年眼看著生意越來越差,五千塊的租金都快付不上了。「但我沒有一技之長,只能繼續賣菜。」

&nbsp&nbsp&nbsp&nbsp阿叔還在檔口養了一隻黑白相間的貓,下午沒有人的街市過道就成了它的樂園。它肆無忌憚地扒拉著對面菜檔的泡沫箱子,將周圍幾個原本昏昏欲睡的檔主引出一陣笑,過了一陣又慢悠悠地跑到出口去了。

&nbsp&nbsp&nbsp&nbsp記者還走訪了位於白雲區的江南果菜批發市場。這裡是廣州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無論是網際網路生鮮平臺、大型連鎖超市,還是菜市場的菜販,每天都會從這裡進貨。市場管理人員說,因為大客戶增多,菜市場的不景氣對這裡影響不大。不過有不少供貨商反映,這幾年來拿貨的個體菜販的確是變少了,拿貨的數量也減少了不少。

&nbsp&nbsp&nbsp&nbsp生鮮電商來勢兇猛

&nbsp&nbsp&nbsp&nbsp12月11日,京東集團表示將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雙方將在數據、技術、倉儲和短鏈物流等領域開展緊密合作,更好地紮根於下沉市場。

&nbsp&nbsp&nbsp&nbsp對生鮮電商這一領域,無論是實體超市還是電商企業都開始加速布局,尤其是疫情發生之後,線上處於短板的傳統菜市場生存空間正在被擠壓。據了解,在生鮮電商方面,入京僅數月的叮咚買菜在6月公布計劃,預計今年將在北京開設超過200家前置倉,僅兩個月時間,叮咚買菜訂單量增長超過兩倍。

&nbsp&nbsp&nbsp&nbsp此外,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如美團、拼多多、京東、滴滴等都紛紛湧入這一賽道,創建或投資社區團購平臺。騰訊投資了生鮮連鎖品牌誼品生鮮、生鮮電商平臺每日優鮮、社區團購平臺興盛優選,以及永輝超市。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在本身的電商渠道上就有生鮮零售,現在也在布局社區團購。美團除了與生鮮超市、菜市場合作配送生鮮,今年7月成立優選事業部,將「社區團購」業務定為一級戰略項目,滴滴目前專攻社區團購,今年6月上線的橙心優選目前已經覆蓋7個省市,10月日訂單量超過280萬單。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200多家社區團購企業。從2019年1月至今,國內社區團購類領域共發生26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上百億元。

&nbsp&nbsp&nbsp&nbsp打開美團優選,記者發現在短短一千米範圍內就有15個美團提貨點,「只要有實體店就可以做團長。」一位便利店店主說道。

&nbsp&nbsp&nbsp&nbsp在周門街市僅隔一個街區的小巷裡,鄭團長經營著一家社區團購提貨點,不到20平方米的店面裡已經堆滿了大包小包的生鮮和日用品,目前每天都會有500多件商品在這裡流轉。據鄭老闆介紹,他從5月份開始經營,目前同時代理了美團優選、橙心優選、興盛優選和廣州本地的十薈團這四個平臺的社區團購,他手上現在有一個280人的微信團購群,裡面都是住在周門社區附近的居民,其中老年人並不在少數,年齡最大的甚至有八十多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社區團購提貨點生意火爆

&nbsp&nbsp&nbsp&nbsp根據艾媒諮詢,2019年社區團購規模達到340億元,預計中國社區團購市場到2022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發展來勢兇猛。

&nbsp&nbsp&nbsp&nbsp記者將菜市場和多家網際網路生鮮平臺上的商品進行比較,發現相比傳統菜市場,團購平臺的確存在相當的價格優勢。平臺上的土豆、芋頭、山藥等蔬菜的特惠價格通常是菜市場的一半甚至更少,雞蛋、雞肉、豬肉、牛肉等也便宜不止一半,砂糖桔等水果甚至常常出現1.98元/斤跌破批發價的價格。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菜市場真的會消失嗎

&nbsp&nbsp&nbsp&nbsp不少菜市場的經營者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對市場的前途深感憂慮。他們認為,網際網路資本來勢洶洶,一些平臺本來就有流量優勢,為了搶佔新客戶不惜重金補貼,在疫情的影響下,許多人也開始接受電商,改變了原有的消費習慣,菜市場會不會真的要走向消亡?

&nbsp&nbsp&nbsp&nbsp記者致電廣州市肉菜市場行業協會,工作人員表示暫時沒掌握詳細的市場數據。不過該協會日前曾向媒體透露,廣州共有620餘家菜市場,如今正在以每年5家左右的速度消失。

&nbsp&nbsp&nbsp&nbsp在一家網際網路企業擔任高管的唐先生最近也對電商賣菜作了研究,他告訴記者,時下的網際網路巨頭的「賣菜熱」跟前幾年的「共享經濟熱」差不多,都是先拼命砸錢擠走對手然後借壟斷優勢牟利,這中間泡沫太大了。例如根據2020年Q3美團社區團購的財報來看,營業收入達到了82.3億元,但卻虧損了20.29億元。他介紹,在網際網路「菜市場」這個風口,風光進入、黯然退場的玩家不在少數,例如美菜網、易果生鮮以及上蔬永輝等。他認為,菜市場的功能不是電商可以取代的,例如它可以現場體驗、挑選,也更放心,而且它絕對不只是一個賣菜的地方,還是社交場景的重要承載地,不僅承擔著本地居民的信息交流,同樣也為個體之間情緒感染和鄰裡互助提供了可能。

&nbsp&nbsp&nbsp&nbsp記者也注意到,僅在天河區楓葉路,半年來已經有如「蕃薯藤」、「我的菜籃」等四家賣菜的便利店倒閉。

&nbsp&nbsp&nbsp&nbsp「團購給予了年輕人更多的選擇以及貼合年輕人生活習慣的服務。」華南現代服務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文丹楓博士認為,低價是所有網際網路企業的慣用手段,用低價吸引客戶,當客戶群穩定之後價格就會慢慢提升,所以長遠看來並不需要擔心價格上的競爭,最大的競爭在於服務。例如美團買菜將菜譜與原材料相結合,解決了年輕人「選擇困難症」的問題,價格並不是主要吸引他們的原因,年輕人要求更多的是便利性,而對比之下菜市場就失去了競爭力。但如果菜市場最後走向了消亡,市場被壟斷,從多元選擇變為了單一選擇,最後受到傷害的還是消費者。菜市場原先都是「守株待兔」,服務現在已經不能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了,想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生存,必然要尋找新的優勢抓住年輕群體。

&nbsp&nbsp&nbsp&nbsp原廣東省電子商務市場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財經大學碩士生導師李徵坤博士認為,傳統行業和網際網路結合本身就是一個發展趨勢,社區團購發展迅速的原因是因為消費者有需求,有需求就會形成市場。社區團購這種形式本身也是一種變革,他並不是消滅傳統布局,而是讓傳統的東西以一種新的形態呈現,如果菜市場仍保持僅僅是線下的形式,一味地守舊,它最終也會成為一種落伍的形態,生命力會受到衝擊。他建議,對於扶持菜販,政府可以介入,例如減輕攤位租金、幫助菜販連接線上、線下等,但不能因為要保護舊事物而抑制新事物的發展。

&nbsp&nbsp&nbsp&nbsp暨南大學教授、廣東亞太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廣東省物流與供應鏈學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陳海權告訴記者,從長期長遠的角度來看,可能菜市場消失的局面會出現,但是短期內不會。因為中國當下絕大部分農產品沒有品牌、分散、毛利很低、損耗率高,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家有整合能力的網際網路公司,而且每個消費者需要的東西都不一樣,城市中買菜70%~80%是家庭主婦和老人來決定的,只要有這個群體存在,菜市場就不會消失。當前我們國家需要在制度上營造一種環境,讓賣菜的人也能活下來,例如國家的《反壟斷法》就是要保證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nbsp&nbsp&nbsp&nbsp陳海權教授認為,生鮮到家還有蠻漫長的道路,消費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改變的。這幾年的生鮮電商發展迅速,網際網路巨頭們都在瞄準最後一公裡布局,想搶一杯羹,疫情確實讓這些巨頭們看到了商機,它們通過釋放流量、補貼吸引來爭取市場,但是疫情不是常態,我們巨頭的供應鏈能力也沒有那麼強大,目前還是分散的增長。這個階段可能對農貿市場是有一個小小的衝擊,但是它沒有控制供應鏈,甚至沒有做到品牌優勢的時候,事實上是很難搶到先機的,就像過去的摩拜單車一樣,也是通過人海戰術,但它的成本很高,它的價格也會上來,菜市場這種價格優勢依然是存在的。

&nbsp&nbsp&nbsp&nbsp在由當年的走鬼市場改建成的天河區信華花園臨時菜市場,記者注意到檔口的上方,貼著這樣的標語:「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讓個人的小期盼,與城市的大情懷相融。」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項仙君 實習生陳昕杭 李倩華

&nbsp&nbsp&nbsp&nbsp李倩華 陳昕杭 項仙君

相關焦點

  • 社區生鮮團購真的是一門「鷺鷥腿上劈精肉」的生意嗎?
    相比馬斯克造的火箭,生鮮社區團購真的是一門很粗俗的生意嗎?社區生鮮團購做的好不好關鍵,其實還是在解決電商最本質的問題:選品和供應鏈的管理問題。選品考驗團長對小區用戶和生鮮的了解程度,供應鏈決定是否能拿到便宜好賣的生鮮,並且能把生鮮準時的送到客戶手上。三、從交易成本看社區團購接下來我們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看一下為什麼社區生鮮電商能夠存在。
  • 消失的菜市場:網際網路巨頭不講武德吞噬一切?
    臨近中午,在廣州體育東路菜市場,一個菜檔老闆娘正根據顧客下單將菜打包,等待送貨小哥上門。她口中抱怨的「美團他們」,指的是美團買菜等各類生鮮電商們和最近火爆起來的社區團購們。 疫情催化之下,今年以來社區團購模式變得非常火爆。通過招募社區「團長」,熟人拉新人以確保引流,並採用先拼團後採購、送貨的預售模式,社區團購平臺基本不佔用周轉資金。
  • 生鮮電商的市場分析報告
    隨著「生鮮」在電商領域中熱度的持續升溫,多家生鮮電商企業得到資本投資,新的生鮮垂直電商平臺不斷湧現,但好景不長,很多初創型生鮮電商企業由於存在供應鏈,燒錢補貼等問題,面臨倒閉,被併購的局面。但與此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定數量的「明星生鮮電商企業」。近兩年來,生鮮電商行業發展日趨合理性,融資事件數量相對較少,但融資金額較大,資本向頭部企業集中的特點愈發明顯。
  • 「特寫」消失的菜市場:網際網路巨頭不講武德吞噬一切?
    她口中抱怨的「美團他們」,指的是美團買菜等各類生鮮電商們和最近火爆起來的社區團購們。疫情催化之下,今年以來社區團購模式變得非常火爆。通過招募社區「團長」,熟人拉新人以確保引流,並採用先拼團後採購、送貨的預售模式,社區團購平臺基本不佔用周轉資金。
  • 前瞻生鮮電商產業全球周報第25期:戰疫聯盟!「員工共享」助力生鮮...
    本來生活民生保障生鮮商品 21城可實現次日達2月5日,生鮮電商平臺本來生活方面表示,對於民生保障生鮮商品如湯圓麵點、米油、海鮮、蔬菜、肉類組合等,用戶在1月30日至2月10日當天18點前下單,能實現當天發貨、次日送達。
  • 這家「網紅菜市場」為啥被稱為「生鮮聯合國」?
    原標題:北京有家老外和明星追捧的"網紅菜市場",因國際範被譽為"生鮮聯合國"初夏的三源裡菜市場,海鮮攤位上澳洲龍蝦探著須子,像在伸懶腰。隔壁的菜攤裡,各種進口的蔬菜嬌豔欲滴……從名不見經傳的路邊小菜場,到如今備受北京城裡中外「老饕」們追捧的「朝聖地」,被譽為「生鮮聯合國」的三源裡菜市場見證了一段中國走向世界、世界擁抱中國的歷史記憶5月8日,在三源裡市場72號商鋪,外國顧客在選購海鮮產品。
  • 社區團購=私域+下沉+生鮮 +C2B+社區電商
    增長是零售業永恆的話題,電商平臺這些年做全球市場
  • 又一家生鮮電商倒下!易果生鮮破產重組,60億打了水漂?
    對於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來說,盒馬生鮮就像是「臥龍」一樣的存在。 作為曾背靠阿里,叱吒一時的中國首家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ta輝煌過: 易果生鮮曾先後完成7輪融資,累計融資超59.3億元。2017年8月,易果生鮮更是獲得天貓3億美元D輪融資,一時風光無二。
  • 「數字黔農」智慧生鮮購物中心:打造貴陽「舌尖上的」社區菜市場
    「數字黔農」智慧生鮮購物中心正是看中了這一機會點,將菜市場與「網際網路+」掛鈎,徹底顛覆傳統生鮮採購的消費模式和購物體驗,其影響力在貴陽勢必會掀起一場「智慧」浪潮。社區內的農貿市場佔據著地理位置優勢,居民可以在離家很近的地方產生購買行為,市場享受著社區內帶來的客流紅利,提升了市場內攤位的商業價值。
  • 無印良品開菜市場?2020生鮮零售行業的7大商業模式,哪個適合你
    參謀君獲悉,日前,無印良品官宣將在中國施行MUJI marché(菜市場)生鮮計劃,其中國首店將入駐上海瑞虹天地。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無印良品首次將菜市場開到中國。與傳統生鮮市場不一樣的是,無印良品的生鮮超市內部設計仍以MUJI簡約風為主,除了售賣鮮魚、生肉、蔬果等生鮮農副產品外,還提供現場加工和用餐服務,消費者可親自參與食材的料理。
  • 生鮮電商APP:商品展示之篩選與排序
    編輯導語:生鮮電商APP中的商品幾乎都以商品卡片的形式呈現,承載商品卡片的最主要頁面有搜索結果列表頁和類目導覽列表頁2種。本文主要對這兩類頁面中的篩選與排序功能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本文的分析主要基於盒馬、七鮮、小象生鮮3款生鮮電商APP。
  • 萬億生鮮市場開始,中老年為何「拋棄」菜場轉入社區生鮮店?
    作者 l 黃小米 編輯 l Mico前言:疫情讓生鮮品牌們迎來了大量中老年消費者。在各生鮮電商平臺,用戶數規模和日活躍用戶數持續走高。這其中,中老年用戶在疫情期間成倍數增長。
  • 京東進軍社區團購:2億美元求購生鮮電商平臺美家買菜
    劉強東出手,京東要收購這家公司  見習記者吳雨其近日,京東已對生鮮電商平臺美菜網旗下的美家買菜開啟了收購計劃。京東社區團購預再添一名「大將」!生鮮供應鏈企業的轉型在2014年之前,從訂單密度上看,生鮮消費市場toB較多,toC的生鮮電商還難以成熟,因此,誕生了宋小菜、美菜網、唯捷城配、九曳供應鏈等生鮮供應鏈企業、B2B生鮮電商。
  • 餓了麼、大潤發、永輝...他們在10家生鮮電商下了單,六大問題被曝光
    來看安徽消保委生鮮電商消費評測結果評測對象(10家)本次通過10個平臺進行了38次消費,購買了357件商品,涉及34家商戶:平臺生鮮電商:京東到家、餓了麼、美團、淘鮮達、合肥優選垂直生鮮電商:美菜商城、每日優鮮
  • 疫情之下,社區生鮮線上商城是否可以站穩腳跟?社區生鮮配送商城開發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生鮮食品作為居民生活的剛需品,在零售市場處於不可撼動的地位。社區生鮮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和疫情爆發加速了新業態的崛起,生鮮電商平臺成為新藍海市場。在疫情防控期間,全民宅家隔離,許多線下門店加入到關店潮,為滿足「宅經濟」催生到家的新需求,生鮮電商平臺開始異軍突起,讓線上購買生鮮成為了一種「必然」。
  • 萬惡的生鮮電商,請問你給三農留下了什麼?
    編輯導讀:受2020年疫情影響,我國生鮮電商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各巨頭紛紛入局。風口之上的生鮮電商,還存在著哪些問題?本文作者從資本、產品、供應鏈和三農四個視角出發,圍繞生鮮電商展開了討論,與大家分享。
  • 引色光生鮮燈,菜市場高品質光源引導者
    農貿市場的燈光照明,關係著廣大老百姓的「菜籃子」,據市場調查,目前國內關於這類細分市場的照明還沒有專業的品牌,大家更樂意稱呼菜市場的燈具為「生鮮燈」,整個燈具的市場基本上都來自廣州中山古鎮「作為燈飾之都,生鮮燈的生產企業都處於初步發展期,很多企業都想做品牌,我們一直專注做好光,看的好的光,真實的光」中山市引色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餘偉如是說。
  • 生鮮零售 疫情之下的火爆是否是曇花一現
    回顧起來,若不看因疫情而來的突然利好,生鮮電商在2019年的整體表現並不好。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 年我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045.3 億元,同比增速56.33%,過去5 年CAGR 達到74.42%。
  • 產品需求文檔:C端生鮮電商APP
    編輯導讀:生鮮電商行業整體保持穩定增長的發展態勢,2019 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達1620.0億元。預計2020年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638.4億元。隨著電商滲透率加強、用戶習慣養成,及新冠疫情時期出現的需求激增,中國生鮮電商平臺將成為新興成長市場。
  • 聯手bilibili大IP《靈籠》,戰馬飲料能量覺醒來勢兇猛
    聯手bilibili大IP《靈籠》,戰馬飲料能量覺醒來勢兇猛 來源:財訊網 • 2020-10-30 0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