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易,何生盒!」
對於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來說,盒馬生鮮就像是「臥龍」一樣的存在。
作為曾背靠阿里,叱吒一時的中國首家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ta輝煌過:
易果生鮮曾先後完成7輪融資,累計融資超59.3億元。2017年8月,易果生鮮更是獲得天貓3億美元D輪融資,一時風光無二。
但是,創業從來都是九死一生,即便是生鮮電商開創者易果生鮮,也沒有例外!
雖說,YQ裡社區團購的興起,讓一度陷入倒閉潮的生鮮電商煥發出了新活力。然而就在各種生鮮平臺勢力卯足勁,意圖捲土重來的時候,這家成立15年、號稱拿下生鮮電商領域最大融資、曾獲得阿里系連續四輪領投的明星創業公司,可能要說再見了。
誰能料到輝煌過後,曾是資本寵兒的易果生鮮,最終還是走到了破產重組的地步,難免令人唏噓不已!
壹
這是創投圈又一個令人唏噓的隕落案例:
10月13日,新加坡早報消息,易果生鮮、雲象供應鏈以及安鮮達在7月30日已經進入自願破產重組。
10月14日,《聯商網》從易果生鮮的多位前員工處得到消息,已證實易果生鮮進入破產重組。
想當年,易果生鮮作為國內首家生鮮電商,一度受到資本所追捧。如今時過境遷,易果生鮮最終還是沒能熬過「保質期」。
易果生鮮墜落的速度讓外界震驚:入局十五年的老玩家以敗北告終,這對於2020年最熱的風口——生鮮電商行業會是一個怎樣的打擊呢?
其實,放眼瘋狂燒錢的生鮮行業,你會發現易果生鮮的結局似乎早已註定!
生鮮電商有多難做?前赴後繼、屍橫遍野。
據不完全統計,2018-2019年倒閉的生鮮電商品牌有36家,較為知名的還有小象生鮮、呆蘿蔔等。如果算上那些叫不上名字的中小企業,更是數不勝數。
「別低估生鮮的燒錢速度」是生鮮圈子中很多從業者的口頭禪,因為生鮮賽道跟其ta行業有著很大的區別。
生鮮賽道是一條比較長的賽道,而這場漫長戰役中,所有玩家都要穿越零售死亡谷。
所謂零售死亡谷,指的是在連鎖零售開出很多店後,首先會產生管理和IT成本上升,而這會導致虧損和負現金流的出現。
這意味著,需要開出更多的店,體現出優勢來覆蓋管理成本。在找到共性的基礎上,總部要去上遊整合供應鏈來降低成本或研發新產品。只有從上遊擠出利潤或開發更高利潤的產品,這樣零售企業才算是走出了死亡谷。
在這條路上大家都需要比拼很久,拼到誰最後剩下來,所謂「剩者為王」。
貳
難道生鮮電商平臺跟生鮮有保質期一樣,不能積累沉澱嗎?
不然,其實易果生鮮,是倒在了黎明之前!
公開資料顯示,易果生鮮2005年成立於上海,致力於向都市中高端家庭提供生鮮食材,有著「中國首家生鮮電商」的名號。
易果生鮮曾先後獲得阿里、蘇寧、KKR投資等資本的青睞,前後7輪共獲得超59.3億元的融資,一度成為行業翹楚,堪稱行業獨角獸;
2005年,淘寶還成立沒多久,京東也處在舉步維艱的局面,這時在生鮮電商領域裡殺出了一個易果生鮮。
作為生鮮電商的試水者,也是國內首家生鮮電商,易果生鮮自然而然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
在眾多的投資方裡面,阿里巴巴可以說是易果生鮮發展路上最重要的那一個:
2013年易果生鮮獲得阿里巴巴的數千萬美元A輪戰略投資;緊接著在2014年,阿里巴巴聯合雲鋒基金對易果生鮮進行B輪投資;而後在2016年易果生鮮再次獲得阿里巴巴領投的C輪投資;2017年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對易果生鮮進行了3億美元的投資,也就是說阿里巴巴前前後後共領投了易果生鮮的四輪融資。
隨著資金的增加,易果與阿里之間的業務捆綁也越來越緊。
2013年,易果取得了天貓超市生鮮的運營權。D輪融資後,易果與天貓進一步融合,取得了天貓生鮮的獨家運營權。這也成為易果生鮮的重要轉折點,之後易果生鮮的訂單量增加了400%,阿里也解決了人貨場的流量問題。
2015年和2016年,易果還與天貓共同組建了冷鏈物流安鮮達,專注冷鏈物流;並向上遊布局了雲象供應鏈平臺,並開始向「具備供應鏈、冷鏈物流和生鮮大數據能力的綜合型平臺」轉型。
叄
天眼查顯示,易果生鮮的運營主體上海易果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2月,註冊資本約361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張曄,據計算,阿里系持股超過38%。
易果成立之初,是一家向普通消費者提供新鮮食材的企業,隨著阿里的幾輪投資,易果逐漸從臺前走向了幕後。
從面向C端的生鮮電商,逐漸轉型為供應鏈企業,專注為包括盒馬、大潤發、餓了麼等阿里平臺提供生鮮供應鏈服務,也因此進一步加深了對阿里的依賴。
與阿里的深度捆綁,也使易果業績飆升。
易果集團聯合創始人金光磊曾透露,2017年易果集團GMV達100億,較2016財年披露的36億元增長178%,預計將在2018年實現盈利。
但與此同時,亮眼的成績單也來自對天貓超市高度的依賴。根據2017年的數據,易果生鮮的訂單有九成來自天貓超市。
易果生鮮的基因是平臺撮合生意,事實證明單純做撮合是行不通的。
生鮮電商不是簡單地把物流和信息流連接起來,而是要從上遊供應鏈貨的源頭做到集約化、統一化和標準化,生鮮產品的差異化更大,因此標準化的難度更高,但只有標準化才能提高運營和效率,而易果生鮮一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隨著盒馬與易果生鮮的業務漸漸重疊,易果生鮮也開始被阿里邊緣化。
2018年,在盒馬接手阿里原先授予易果生鮮天貓超市的獨家運營權之後,易果生鮮開始了命運的轉折,慢慢逐漸從消費者視野裡「消失不見」。
肆
易果生鮮倒下的根本原因在於其不做自營或者沒做好自營。
據悉,易果生鮮大多採取中心倉模式運營,也就是將產品從自家的倉庫,直接配送至最終客戶手中。而近年來,像盒馬這樣的前置倉配送模式,從社區輻射的3公裡範圍內為消費者送貨,在配送時間方面和成本方面都更有優勢,與阿里的基因也更契合。因此,易果生鮮在競爭中就自然地被擠佔了空間。
在失去了阿里巴巴的資金與業務支持後,難以自我造血的易果最終黯然退場。
從2018年底開始,易果生鮮就頻頻被曝出資金鍊斷裂、公司大規模裁員、旗下平臺暫停服務等傳聞。去年12月11日,易果生鮮旗下主打淨菜配送服務平臺——我廚官網和App早已暫停服務。
而且連年來,瘋狂燒錢擴張的易果生鮮也為其當初的瘋狂付出了代價——近60億元融資打了水漂,還背負了巨額債務!
天眼查數據顯示,該公司涉及到的訴訟近50件,其銀行帳戶及其子公司股權被查封或凍結,嚴重缺乏清償能力。根據易果生鮮提交的財務報告及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易果帳面總資產為34.3億元(含對外投資21.06億元),總負債為23億元,難以回收變現。
從獨角獸到沒落,易果生鮮的隕落引來一片唏噓。
有業內人士惋惜道:「今年疫情拯救了整個生鮮電商行業,很多生鮮平臺的銷量暴增數倍,而易果卻倒在了黎明前一刻,令人遺憾。」
當一個行業的鼻祖都以極其慘烈的方式轟然倒塌,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伍
對於傳統生鮮電商企業來說,易果生鮮的破產重組,給這個行業敲響了下注單一巨頭的警鐘,並且倒逼企業始終保持著對行業商業模式革新。
從易果生鮮的崩塌獲得了幾點體會,僅供大家參考:
1、當資本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資本是趨利的,企業發展不能單純依賴資本的力量,企業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修煉好內功才是根本。
2、銷售不能過度依賴單一渠道;
易果生鮮曾經90%訂單來自阿里,阿里改變了策略,易果生鮮還沒適應就潰敗了。
3、順勢而為,一味的燒錢,背離商業本質行不通;
主次業要分明。過多的對外投資無法及時變現,拖死自己。
4、再大的獨角獸,沒有了血液(現金)也會倒下;
多米諾骨牌一旦倒下,將沒有一個倖存者。易果的離去,意味著生鮮電商的新一輪洗牌開始。
易果生鮮能否順利重組存在諸多疑問,但可以肯定的是,生鮮電商已是頭部玩家的天下,留給易果生鮮的機會並不多了。
參考資料:
劉曠《易果生鮮:犧牲了自己,成就了盒馬鮮生?》、
南方都市報《易果生鮮敗退!留給果業人什麼樣的思考?》、
21Tech《阿里系棄子易果生鮮破產 CEO張曄稱已確定重組方》、
鈦媒體《首家生鮮電商「易果生鮮」破產重組,成也阿里敗也阿里》、
中國企業家雜誌《燒掉近60億融資,還負債23億!易果生鮮破產「重組」還有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