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料坊的孩子》以溫婉清幽又略帶憂傷的筆調,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記憶深處素雅的蘇州日常,在這份日常中表達了作者對往昔的懷念與追憶,也體現出了時間車輪下人的無奈與成長。
這部小說為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住在蘇州河畔的姜家是一個顏料世家,在歷史的輾轉中,顏料坊歷盡滄桑,最終傳到了姜思爸爸姜琰的手上,但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卻因為各種原因,面臨著消失的可能,爸爸對此情況既擔心又毫無辦法。姜思在這種淡淡的憂傷中慢慢地長大,不知是先天的天賦還是後天的薰陶,小小年紀的姜思竟然對色彩有著極高的敏感度和感受力,同時又非常喜愛畫畫。這一切都被媽媽看在了眼裡,慢慢的爸爸也轉變了要把配製顏料的手藝傳男不傳女的思想,不再刻意迴避姜思,開始將一些祖傳的手藝講給姜思、姜年這一對孿生姐弟。後來,爸爸卻在一次意外中去世,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一家人都傷心不已,但也同樣讓一家人變得更加堅強。姜思更加堅定地選擇了繪畫,她堅守著自己的夢想,她用手中的畫筆來記錄、描述這個世界,她相信,天堂中的爺爺、爸爸會陪著她一路走下去。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蘇州一家人的故事。
一、蘇州河畔的人家
姜思、姜年是一對孿生姐弟,他們出生在顏料世家,他們的名字也來源於當年祖先的「思年堂」,這一家四口居住在蘇州河畔。
姐姐姜思乖巧懂事,她會像每一個蘇州河邊的女孩一樣,把碗筷裝進竹籃,用麻繩繫著從窗戶放到蘇州河裡,讓蘇州河的水「幫」她洗碗;她會跟著爸爸媽媽推著載著水罐的木車,穿過悠長的巷子,去七星泉打水;她會被媽媽帶到繡坊去,做一身只有蘇州女孩才能穿出味道的旗袍;她還會跑到畫坊裡,去看年畫的製作過程。
弟弟姜年則是一個比較淘氣的小男孩,他會跟別的小男孩一塊去孫叔叔家看小人書,他會跑到同學家的船上,想跟著同學學習搖櫓,他還會幫爸爸找七星泉變綠的原因。
這是一個四口之家,他們生活在蘇州河畔。由他們的生活,我們看到了蘇州的白牆黛瓦、庭院天井,看到了蘇州的霏霏細雨、幽深曲巷,看到了蘇州的小橋流水、搖櫓慢行,更看到了蘇州各式作坊的精工細研、悠悠歷史。這一切似乎讓所有人眼前浮現出了那個記憶中的小巷、那個夢裡的水鄉,這是蘇州人的水鄉生活,這是蘇州河畔的人間煙火。
二、爸爸的煩憂
在蘇州,每年的六月初六有曬書的習俗。這天,姜思被媽媽早早叫起,幫著曬書,其中有本爺爺親手畫的畫冊,是姜思的最愛,因為,這本書裡有著兒時的記憶。結果,這本畫冊卻被弟弟姜年的朋友薛小萌不小心弄壞了。於是,薛小萌的父親薛正浩來修補畫冊,而薛正浩也是蘇州城裡有名的補畫師。
畫面上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汙洞,在補畫薛的手中,經過了多種工序和悉心的製作,恢復了原樣,整幅畫又重新鮮活了起來,這一切,在這幾個孩子的眼中是那麼的神奇。而補畫薛在面對畫冊時的那種專注、精工的樣子,也讓這幾個孩子看到了敬畏、看到了工匠精神。
之後,在兩位爸爸的閒聊中,姜思知道了因為傳統手工藝製作過程的細緻、複雜,這些作坊手工藝已經慢慢被淘汰。所以,不論是自己家的顏料坊還是薛叔叔家的裝裱修補生意都陷入了困境,而面對這種現狀,爸爸他們都無能為力。
稚氣的姜思問爸爸,為什麼我們不做管狀顏料呀?爸爸惆悵地說:「畫畫就是個文雅的事,顏料又是講頭多,我打聽了管狀顏料的製作程序和工藝倒是不難,但總怕保不住祖先留下的那個品質,砸了思年堂的牌子啊。」
爸爸的話惆悵而又無奈,但在惆悵與無奈中又有一種秉承和堅守,在爸爸的身上姜思看到了一份文化的底色、一份匠人的精神,而這份底色、這份精神又讓姜思有了不一樣的領悟。
一天,姜思又一次跟著爸爸去七星泉打水時,才知道七星泉的水已變綠了,爸爸變得更煩心了。因為,只有七星泉的水才能讓思年堂的顏料展現出最好狀態,現在水變綠了,這讓本就舉步維艱的顏料坊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因為受到汙染,七星泉的水從清冽甘甜變成了綠色,再後來,七星泉被填埋了,據說,市政會進行全城水網改造,以後就不會再用井水了。這一切讓長年飲用七星泉水的人們,既惋惜又無奈。七星泉既是他們生活的水源,又承載了他們太多的記憶,這裡填埋的絕不僅僅只是一眼泉水,填埋的更是一種生活、一種記憶。
七星泉的被填埋和被替代,既是一種現實的情況,又是一種傳統被現代所替代的隱喻。由此,我們不禁要為書中的那些染坊、繡紡、畫紡的命運而暗暗擔心,更為這些傳統的手工藝能否繼續傳承而捏把汗。
傳統小作坊它們是否也會像七星泉那樣被現代工程所替代,還有那些傳承了幾代人心血的手工藝又是否最終只能成為人們的記憶。而這一種替代,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得到了,還是失去了?現代人的得到難道必須是以失去為代價嗎?而現代人失去的,難道僅僅只是一種生活、一種記憶嗎?
因為七星泉的汙染,姜思看到爸爸日漸緊蹙的眉頭,乖巧的姜思也感覺到了一絲淡淡的憂傷。
三、姜思畫筆下的世界
平靜的日子被打破,爸爸因為意外去世了,一家人都傷心不已,但生活還要繼續。媽媽扛起了這個家和顏料坊,因為,現在只有她才能扛起這個家、這個顏料坊,她要去替爸爸養大這一對兒女,她要去替爸爸好好經營顏料坊,她要讓自已成為一個更堅強的媽媽,因為她的孩子需要她,因為她的孩子在看著她。
媽媽帶著一對兒女來到了顏料坊,面對著所有的工人,媽媽說承諾會把顏料坊辦下去,工人們望著這個新寡的女人,眼光裡面充滿了敬佩和讚許,姜思、姜年望著這個和平時有點不一樣的媽媽,眼光裡充滿了驚喜和期望。
姜思目睹了爸爸出意外的全過程,父親的鮮血讓姜思聯想到了顏料的紅色,自此她的畫中再也不出現紅色。姜思的繪畫老師韋隸民發現了這個問題,並將這個情況告訴了姜思的媽媽,媽媽很錯愕,但媽媽更懂得這個敏感而又執拗的女兒。
媽媽以自己為了更好的研究顏料為藉口,讓姜思教她畫畫。在一次學畫的過程中,媽媽刻意拿出了胭脂膏讓姜思試色,面對這深深淺淺的紅色,姜思仿佛又看到了父親去世時的場景,而那一盒盒深淺不一的紅色,更像是挑釁似地望著姜思。
拿著媽媽遞來的畫筆,姜思無意識地用畫筆在畫紙上或點或擦或掃,落筆從最初的緩慢變成了急促,既沒有什麼章法也沒有什麼技巧,更像是一種宣洩,在這種宣洩中,姜思撲到了媽媽的懷裡,痛哭了起來。
媽媽摟著姜思的肩膀,什麼話也沒有說,任由女兒在自己的懷裡哭泣,媽媽知道,這個懂事的女兒太需要一場酣暢的大哭來宣洩對父親的思念和內心的積鬱。在姜思漸漸平靜後,媽媽再一次給姜思遞上了吸滿了胭脂的畫筆,媽媽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姜思,這個眼神教會了姜思勇敢和堅強。
姜思的畫不再迴避紅色,恢復了正常。姜思用自己的畫筆畫著身邊的一切,甚至幫姜年完成參加學校科學小組試驗而畫顯微鏡下的顏料,這個把科學與傳統連接起來的實驗讓這姐弟倆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
同時,又有一個好消息。韋隸民老師決定讓姜思參加一個未來藝術家培養的公益活動,當然,這一切都必須通過畫作進行選拔。畫什麼去參賽呢?姜思找不到感覺。
當晚,姜思夢到了和爸爸、媽媽、弟弟一起去七星泉打水,夢裡, 這是在爸爸去世後,姜思第一次夢見爸爸,夢醒了,眼淚流了下來,姜思心裡有了決定,她要用畫筆畫下和爸爸在一起的記憶,畫下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最終,姜思的畫因色彩、情緒、技法等各方面都非常純熟,毫無懸念地被送去參加比賽了。
在等待參賽結果的日子中,又迎來了姐弟倆的十二歲生日,媽媽將爺爺的畫冊當作生日禮物送給他們,接過這份承載著太多記憶和意義的特殊禮物, 姜思的眼裡盈滿了淚水。
這部小說講述了蘇州古城顏料坊一家人的故事,整個故事自始至終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在這種憂傷中,我們看到了古城往昔的生活畫面,看到了古城的一步步變遷,看到了古城在傳統與現代中的無奈選擇,也看到了傳統與現代文明的矛盾、對峙和難以調和。
而在這種難以調和的矛盾中,我們又看到姜思一家人的悲歡離合,看到他們的不舍、堅守,看到了他們的無力、無奈,也看到了他們的選擇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