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顏料坊的變遷沉浮,看傳統與現代的矛盾

2020-12-16 冷眼禪意

《顏料坊的孩子》以溫婉清幽又略帶憂傷的筆調,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記憶深處素雅的蘇州日常,在這份日常中表達了作者對往昔的懷念與追憶,也體現出了時間車輪下人的無奈與成長。

這部小說為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住在蘇州河畔的姜家是一個顏料世家,在歷史的輾轉中,顏料坊歷盡滄桑,最終傳到了姜思爸爸姜琰的手上,但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卻因為各種原因,面臨著消失的可能,爸爸對此情況既擔心又毫無辦法。姜思在這種淡淡的憂傷中慢慢地長大,不知是先天的天賦還是後天的薰陶,小小年紀的姜思竟然對色彩有著極高的敏感度和感受力,同時又非常喜愛畫畫。這一切都被媽媽看在了眼裡,慢慢的爸爸也轉變了要把配製顏料的手藝傳男不傳女的思想,不再刻意迴避姜思,開始將一些祖傳的手藝講給姜思、姜年這一對孿生姐弟。後來,爸爸卻在一次意外中去世,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一家人都傷心不已,但也同樣讓一家人變得更加堅強。姜思更加堅定地選擇了繪畫,她堅守著自己的夢想,她用手中的畫筆來記錄、描述這個世界,她相信,天堂中的爺爺、爸爸會陪著她一路走下去。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蘇州一家人的故事。

一、蘇州河畔的人家

姜思、姜年是一對孿生姐弟,他們出生在顏料世家,他們的名字也來源於當年祖先的「思年堂」,這一家四口居住在蘇州河畔。

姐姐姜思乖巧懂事,她會像每一個蘇州河邊的女孩一樣,把碗筷裝進竹籃,用麻繩繫著從窗戶放到蘇州河裡,讓蘇州河的水「幫」她洗碗;她會跟著爸爸媽媽推著載著水罐的木車,穿過悠長的巷子,去七星泉打水;她會被媽媽帶到繡坊去,做一身只有蘇州女孩才能穿出味道的旗袍;她還會跑到畫坊裡,去看年畫的製作過程。

弟弟姜年則是一個比較淘氣的小男孩,他會跟別的小男孩一塊去孫叔叔家看小人書,他會跑到同學家的船上,想跟著同學學習搖櫓,他還會幫爸爸找七星泉變綠的原因。

這是一個四口之家,他們生活在蘇州河畔。由他們的生活,我們看到了蘇州的白牆黛瓦、庭院天井,看到了蘇州的霏霏細雨、幽深曲巷,看到了蘇州的小橋流水、搖櫓慢行,更看到了蘇州各式作坊的精工細研、悠悠歷史。這一切似乎讓所有人眼前浮現出了那個記憶中的小巷、那個夢裡的水鄉,這是蘇州人的水鄉生活,這是蘇州河畔的人間煙火。

二、爸爸的煩憂

在蘇州,每年的六月初六有曬書的習俗。這天,姜思被媽媽早早叫起,幫著曬書,其中有本爺爺親手畫的畫冊,是姜思的最愛,因為,這本書裡有著兒時的記憶。結果,這本畫冊卻被弟弟姜年的朋友薛小萌不小心弄壞了。於是,薛小萌的父親薛正浩來修補畫冊,而薛正浩也是蘇州城裡有名的補畫師。

畫面上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汙洞,在補畫薛的手中,經過了多種工序和悉心的製作,恢復了原樣,整幅畫又重新鮮活了起來,這一切,在這幾個孩子的眼中是那麼的神奇。而補畫薛在面對畫冊時的那種專注、精工的樣子,也讓這幾個孩子看到了敬畏、看到了工匠精神。

之後,在兩位爸爸的閒聊中,姜思知道了因為傳統手工藝製作過程的細緻、複雜,這些作坊手工藝已經慢慢被淘汰。所以,不論是自己家的顏料坊還是薛叔叔家的裝裱修補生意都陷入了困境,而面對這種現狀,爸爸他們都無能為力。

稚氣的姜思問爸爸,為什麼我們不做管狀顏料呀?爸爸惆悵地說:「畫畫就是個文雅的事,顏料又是講頭多,我打聽了管狀顏料的製作程序和工藝倒是不難,但總怕保不住祖先留下的那個品質,砸了思年堂的牌子啊。」

爸爸的話惆悵而又無奈,但在惆悵與無奈中又有一種秉承和堅守,在爸爸的身上姜思看到了一份文化的底色、一份匠人的精神,而這份底色、這份精神又讓姜思有了不一樣的領悟。

一天,姜思又一次跟著爸爸去七星泉打水時,才知道七星泉的水已變綠了,爸爸變得更煩心了。因為,只有七星泉的水才能讓思年堂的顏料展現出最好狀態,現在水變綠了,這讓本就舉步維艱的顏料坊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因為受到汙染,七星泉的水從清冽甘甜變成了綠色,再後來,七星泉被填埋了,據說,市政會進行全城水網改造,以後就不會再用井水了。這一切讓長年飲用七星泉水的人們,既惋惜又無奈。七星泉既是他們生活的水源,又承載了他們太多的記憶,這裡填埋的絕不僅僅只是一眼泉水,填埋的更是一種生活、一種記憶。

七星泉的被填埋和被替代,既是一種現實的情況,又是一種傳統被現代所替代的隱喻。由此,我們不禁要為書中的那些染坊、繡紡、畫紡的命運而暗暗擔心,更為這些傳統的手工藝能否繼續傳承而捏把汗。

傳統小作坊它們是否也會像七星泉那樣被現代工程所替代,還有那些傳承了幾代人心血的手工藝又是否最終只能成為人們的記憶。而這一種替代,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得到了,還是失去了?現代人的得到難道必須是以失去為代價嗎?而現代人失去的,難道僅僅只是一種生活、一種記憶嗎?

因為七星泉的汙染,姜思看到爸爸日漸緊蹙的眉頭,乖巧的姜思也感覺到了一絲淡淡的憂傷。

三、姜思畫筆下的世界

平靜的日子被打破,爸爸因為意外去世了,一家人都傷心不已,但生活還要繼續。媽媽扛起了這個家和顏料坊,因為,現在只有她才能扛起這個家、這個顏料坊,她要去替爸爸養大這一對兒女,她要去替爸爸好好經營顏料坊,她要讓自已成為一個更堅強的媽媽,因為她的孩子需要她,因為她的孩子在看著她。

媽媽帶著一對兒女來到了顏料坊,面對著所有的工人,媽媽說承諾會把顏料坊辦下去,工人們望著這個新寡的女人,眼光裡面充滿了敬佩和讚許,姜思、姜年望著這個和平時有點不一樣的媽媽,眼光裡充滿了驚喜和期望。

姜思目睹了爸爸出意外的全過程,父親的鮮血讓姜思聯想到了顏料的紅色,自此她的畫中再也不出現紅色。姜思的繪畫老師韋隸民發現了這個問題,並將這個情況告訴了姜思的媽媽,媽媽很錯愕,但媽媽更懂得這個敏感而又執拗的女兒。

媽媽以自己為了更好的研究顏料為藉口,讓姜思教她畫畫。在一次學畫的過程中,媽媽刻意拿出了胭脂膏讓姜思試色,面對這深深淺淺的紅色,姜思仿佛又看到了父親去世時的場景,而那一盒盒深淺不一的紅色,更像是挑釁似地望著姜思。

拿著媽媽遞來的畫筆,姜思無意識地用畫筆在畫紙上或點或擦或掃,落筆從最初的緩慢變成了急促,既沒有什麼章法也沒有什麼技巧,更像是一種宣洩,在這種宣洩中,姜思撲到了媽媽的懷裡,痛哭了起來。

媽媽摟著姜思的肩膀,什麼話也沒有說,任由女兒在自己的懷裡哭泣,媽媽知道,這個懂事的女兒太需要一場酣暢的大哭來宣洩對父親的思念和內心的積鬱。在姜思漸漸平靜後,媽媽再一次給姜思遞上了吸滿了胭脂的畫筆,媽媽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姜思,這個眼神教會了姜思勇敢和堅強。

姜思的畫不再迴避紅色,恢復了正常。姜思用自己的畫筆畫著身邊的一切,甚至幫姜年完成參加學校科學小組試驗而畫顯微鏡下的顏料,這個把科學與傳統連接起來的實驗讓這姐弟倆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

同時,又有一個好消息。韋隸民老師決定讓姜思參加一個未來藝術家培養的公益活動,當然,這一切都必須通過畫作進行選拔。畫什麼去參賽呢?姜思找不到感覺。

當晚,姜思夢到了和爸爸、媽媽、弟弟一起去七星泉打水,夢裡, 這是在爸爸去世後,姜思第一次夢見爸爸,夢醒了,眼淚流了下來,姜思心裡有了決定,她要用畫筆畫下和爸爸在一起的記憶,畫下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最終,姜思的畫因色彩、情緒、技法等各方面都非常純熟,毫無懸念地被送去參加比賽了。

在等待參賽結果的日子中,又迎來了姐弟倆的十二歲生日,媽媽將爺爺的畫冊當作生日禮物送給他們,接過這份承載著太多記憶和意義的特殊禮物, 姜思的眼裡盈滿了淚水。

這部小說講述了蘇州古城顏料坊一家人的故事,整個故事自始至終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在這種憂傷中,我們看到了古城往昔的生活畫面,看到了古城的一步步變遷,看到了古城在傳統與現代中的無奈選擇,也看到了傳統與現代文明的矛盾、對峙和難以調和。

而在這種難以調和的矛盾中,我們又看到姜思一家人的悲歡離合,看到他們的不舍、堅守,看到了他們的無力、無奈,也看到了他們的選擇和成長。

相關焦點

  • 南京「老門西」顏料坊出土一隻木屐,破解了唐代木屐的形狀之謎
    古墓是否具有研究價值,是由陵墓內陪葬品決定的,在南京「老門西」染料坊遺址中,專家們曾發現一隻木屐,但這個不起眼的木屐,竟破解了唐代謝靈運當年所穿木屐的形狀之謎,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
  • 福州三坊七巷,裡坊制度活化石
    全國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市這坐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對福州人民來說,三坊七巷就是他們的家園,也是福州市的代表。坊巷內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築,三坊七巷起建於晉,完善於唐五代,明清時期最鼎盛,有多處國家、省、市級文化保護單位、歷史保護建築。
  • 廣州文創地標永慶坊和最美騎樓街恩寧路究竟有什麼好玩?
    文創地標永慶坊永慶坊是廣州文創精華的聚集地,各色有意思的小店齊聚,比如這些造型可愛又奇特的招財貓。最美騎樓老街恩寧路俗話說:「廣州看西關,西關看恩寧」。首先你可以取一張打卡地圖,然後跟隨著數字遞減的門牌號,依次尋找老廣州的文化符號,八和會館、照相館、士多店(雜貨鋪)、銅鋪、粵劇藝術博物館。
  • 世界十大頂級顏料品牌,你知道嗎?
    最初的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由手工研磨成細末,作畫時再進行調和 。近代由工廠成批生產,裝入錫管,顏料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顏料的性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調色時,化學作用會使有些顏料之間產生不良反應。因而,掌握顏料的性能有助於充分發揮油畫技巧並使作品色彩經久不變。
  • 純白調傳統建築!新加坡347㎡現代簡白共享公寓
    傳統建築,如何在維護同時具備新意?新加坡建築事務所Ministry of Design將空間視作一張乾淨畫布,利用純白色調覆蓋建物外觀,同步蔓延至室內結構與各式家具。從桌椅、梳妝檯到花瓶瓷器皆染上一層白,模糊了空間與物體之間的界線,也消弭了傳統與現代的隔閡,完整潔淨的空間輪廓,使居住者生活猶如畫筆顏料般勾繪出全新畫面。同時不忘保留傳統語彙,將充滿古樸韻味的鑲金木門與寫著「盧宅」的匾額予以延續外,亦於室內採以圓形窗洞展露斑駁紅磚層,使靜止的老時光在嶄新空間重新流動。
  • 永慶坊新店開業:肯德基廣州市場門店突破600家
    12月25日,以「綻放永慶,揚帆灣區」為主題的肯德基廣州市場第600家店開業慶典在永慶坊隆重舉行,來自政府、行業協會及媒體等嘉賓共同見證了肯德基廣州市場第600家店的誕生。跨界廣州博物館,打造肯德基「出彩廣州」博覽空間近年來,廣東肯德基一直以多種形式助力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承,致敬粵文化。厚重沉靜的博物館與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肯德基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 中國畫顏料使用的高端技巧
    傳統的中國畫顏料,它一般分成礦物顏料與植物顏料兩大類,從使用歷史上講,應先有礦物、後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煙、後有油煙。遠古時的巖畫上留下的鮮豔色 澤,據化驗後,發現是用了礦物顏料(如硃砂),礦物顏料的顯著特點是不易褪色、色彩鮮豔,看過張大千晚年潑彩畫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積的石青、石綠、硃砂 能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植物顏料主要是從樹木花卉中提煉出來的。
  • 石魯:20世紀中國畫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藝術家
    石魯(1919-1982),現代中國畫家。原名馮亞珩,四川仁壽人。早年就學於成都東方美專,1940年赴延安入陝北公學院,從事版畫創作,後專攻中國畫。後與趙望雲創立長安畫派。
  • 沒有顏料管 就不會有印象派畫家
    據說在倫勃朗的畫作中,那些複雜、暗淡、巧克力色的陰影僅僅是他把調色板剩餘的所有顏料混合起來,然後直接塗到畫布上的結果,因為人們後來在不同的層次發現了不同的顏料。  從古至今,尋找更加豐富、更加明亮的色彩素來是藝術的基本使命。新近由浦睿文化和湖南文藝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色彩的秘密生活》一書,帶領讀者從75種色彩中窺見色彩之於藝術、文化等領域的影響。
  • 中國最後的顏料大師:仇慶年的堅持!
    石青是一種礦物,常與孔雀石一起生長,石綠由孔雀石製成。按照質地粗細,石青個石綠有頭、二、三、四這四個深淺度不同的顏色。古代山水畫中的青綠畫法十分出名,代表人物有趙伯駒(南宋)、趙孟(元)、張宏(明)等。蛤粉,也稱蛤白,千年的蛤蚌殼磨成的顏料能使遠古的壁畫仍舊鮮豔。用蛤粉作畫時切忌回筆,還要做到每筆所含顏色保持一致,不然會導致回筆幹後花或不均勻。
  • 古人畫畫,還得自己做顏料?
    拿畫畫來說,顏料就是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坑。而在古代,有些顏料是即使有錢也買不到的奢侈品。東西方早期使用顏料的經歷幾乎是一樣的,都是利用天然的礦物質顏料在巖壁上創作,用粗獷的塗抹記錄當時的自然現象和生活日常。唐宋以前,中國畫幾乎都是重色,直到明清,中國畫還是以「丹青」命名。
  • 魔術師進永慶坊,解鎖嶺南文化的魔幻魅力
    這次,西關正當潮——嶺南文化之「粵趣魔坊」活動,帶我們換個方式「打開」傳統文化大門,用新的視角了解廣府文化。本次活動分別在永慶大街、鄉愁廣場、荔枝灣湧邊及古樹廣場四個區域設置「打卡點」,以情景互動及快閃式表演的方式,將嶺南文化與魔術糅合在一起,讓市民可以更好地感受歷史文化街區裡的嶺南傳統文化內涵和非遺手藝「粵味」。
  • 顏料的三原色是什麼
    顏料的三原色是: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稱之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顏色,而其他顏色卻不能還原出本來的的色彩。我們通常說的三原色,即紅、綠、藍。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顏色,同時相加為白色,無機顏料是一種色彩穩定,耐光性較好顏料,無機顏料是顏料中的一種;那麼,顏料的三原色到底是什麼呢?無機顏料又是什麼呢?
  • 英語課堂的「現代」與「傳統」
    因此,有部分教師會因「新」「舊」教學理念衝突而感到困惑——「現代」與「傳統」在英語課堂中到底能否兼容?革故鼎新,轉變課程理解。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發起者,是課堂的靈魂與中心。教師常常聚焦教材,關注教什麼、自己怎麼教,而不是學生學什麼,如何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因此,傳統英語教學的核心是「教」,它忽視了學習主體的需要,導致課堂成為教師表演的舞臺,將學生變為學習的看客。
  • 清朝到現代的女子服飾,各有各的特點,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文章《清朝到現代的女子服飾,各有各的特點,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系百家號趣史文化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文/小喬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升,人們對於服裝的款式更加的講究,做法更加的精良,雖然現在服裝的款式這麼多相信也有不少人想了解關於中國服裝發展史,下面小編就將為你詳細的講解從清朝到現代服裝的更替變化吧。清朝時期,由圖可以看出當時的女性的服裝的顏色風格十分深重,女性都把頭髮盤起來盤成一個髻,這樣顯得更加的溫婉賢惠。
  • 福州三坊七巷變身「豪華會所」 被稱為「酒肉巷」(圖)
    在著名歷史文化街區福州三坊七巷,一些名人故居和古建築被出租經營,還出現了消費不菲、門禁森嚴的富貴「私人會所」,三坊七巷甚至被稱為「酒肉巷」,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現在的三坊七巷維持魚骨狀的傳統格局,中軸為南后街,現已闢為福州市傳統手工藝、名小吃和海峽兩岸特色商品市場一條街。而街兩邊的三坊和七巷大多保持幽巷深宅風貌,成為都市鬧中取靜的黃金地,那些高檔「會所」大多藏身於此。   記者走訪發現,除了讓尋常人望而卻步的高檔消費場所,三坊七巷中的一些歷史建築在出租經營後並不對外開放。
  • 盤子女人坊攜手蓋婭傳說加碼漢服市場
    日,盤子女人坊旗下品牌從一漢服攜手蓋婭傳說在長沙舉辦了籤約儀式。盤子女人坊十七年來專注國風攝影領域,並在去年就已開始布局漢服市場,依託自身完整的國風產業鏈及系統化的運營體系,藉助蓋婭傳說的設計研發團隊就服飾相關文創產品聯合研發、品牌塑造推廣等方面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漢服市場的全面升級。這一次盤子女人坊的從一漢服與蓋婭傳說聯手,可謂是盤子女人坊在漢服市場布局上的再一次重磅出擊。
  • 顏料廠家解析——什麼是顏料的(混合)分散?
    (混合)分散是將潤溼和粉碎的顏料均勻地分布到需要著色的塑料中。從統計學角度上看,人們希望著色劑應平均分布於整個需要著色的容積內,即在不同位置取出很小的容積單元,應有等量的著色劑或相等的含色量。塑料著色時分散過程可分為兩步:第一步,製備預混料,即在預混機裡將一定量的塑料和相應處理過的顏料粉末互相混合;第二步,在塑料加工設備上對預混料進行最後分散。
  • 骨螺牛尿木乃伊,古代西方奇葩顏料是怎麼煉成的
    說到全世界最知名、最具有辨識度的藝術畫作,除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梵谷的《星月夜》、《向日葵》之外,在現當代畫作中,就屬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最為著名,更被無數現代藝術家二次創作。挪威藝術家蒙克的知名作品《吶喊》,因顏料成分氧化導致褪色。經過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分析畫作顏料後,終於找出蒙克《吶喊》褪色的原因。原來當時蒙克使用一種合成顏料-鎘黃),這種顏料如果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其化學成分硫化鎘會氧化成兩種合成化學物-硫酸鎘與碳酸鎘,導致顏色變成象牙白。
  • 中國年·看西安|小年夜,不倒翁小姐姐帶你逛六坊
    曲江小年夜的點亮,也標誌著「來曲江,看燈會,逛市坊,過地道中國年」模式進入加速階段。大唐不夜城作為「中國年·看西安」活動的核心區,一大波年味活動在今晚拉開帷幕,預示著2020「中國年·看西安」活動集體閃亮登場,拉開了中國年盛典活動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