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系朱兵團隊在國家以下尺度環境拓展的投入產出模型研究中取得...

2021-01-10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9月5日電 9月4日,清華大學化工系朱兵教授課題組和荷蘭萊頓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阿諾德·圖克(Arnold Tukker)教授課題組等研究團隊合作在國家以下尺度環境拓展的投入產出模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貿易全球化背景下,環境拓展的投入產出(EE-IO)模型逐漸成為評估區域環境壓力(如物質足跡、碳足跡、水足跡等)、追蹤區域間環境影響隱含轉移的有效工具。近年來,EE-IO模型不斷發展,逐步從國家尺度的評估拓展至國家以下尺度的多區域評估,將國家以下尺度的投入產出模型嵌入到全球國家間投入產出模型成為了一種被廣泛認可的框架。其核心過程是構建多邊區域貿易投入產出關係,連結區域和全球尺度的模型。針對這一過程,目前學界常用的「等比例的區域貿易結構假設」連結方法可能無法充分體現國家以下尺度(如中國各省)在國際貿易上的結構差異,從而導致模型結果的偏誤。為此,課題組通過開發從大量包含地區和行業信息的貿易數據中提取省域貿易結構的方法,重構了中國省域物質足跡的EE-IO模型。為了進一步揭示傳統的「等比例的區域貿易結構假設」連結方法可能對模型造成的潛在誤差的大小,本研究在統一的核算框架下,通過比較研究,系統分析了基於「等比例的區域貿易結構假設」方法與基於「區域貿易數據」方法的模型差異,量化評估了兩類連結方法對於EE-IO模型的影響。

中國23類資源的物質足跡中進口所佔的比重(上圖);採用「等比例的區域貿易結構假設」方法與採用「區域貿易數據」方法核算的23類資源的分省物質足跡差異分布箱型圖(下圖)

對世界重大經濟體(如中國)而言,其廣袤內部區域往往具有較大差異。研究結果表明,「等比例的區域貿易結構假設」的連結方法部分忽略了不同省份國際貿易的結構差異,會對各層級物質足跡和物質隱含流動結果帶來顯著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藉助基於「區域貿易數據」重構貿易結構的方法,確保物質足跡EE-IO模型的可靠性。此外,雖然此前研究表明,足跡家族中其他環境指標對於模型數據的敏感性相對小於物質足跡,但仍然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等比例的區域貿易結構假設」是否會對其他足跡的EE-IO模型產生類似的不確定性影響。

相關研究成果《利用區域貿易數據改進國家以下尺度的投入產出模型:案例研究和比較分析》(Improving subnational input-output analyses using regional trade data: a case-study and comparison)發表在環境領域的權威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上。

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生蔣萌和劉琳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化工系朱兵教授和萊頓大學阿諾德·圖克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清華大學化工系副教授陳定江、博士畢業生王濤和博士生任子健參加了該研究工作。研究的合作者還包括萊頓大學保羅·貝倫斯(Paul Behrens)助理教授、中科院地理所唐志鵬副研究員、華東理工大學餘亞東副教授、北京大學朱晟君研究員。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21/acs.est.0c04728

供稿:化工系

編輯:李晨暉

相關焦點

  • 投入產出模型在評價中應用的局限性
    投入產出模型的假定及其局限性_R&D投入產出活動與產業溢出效應研究 本章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基礎是投入產出分析,主要是利用河北省2010年42部門價值型投入產出表以及河北省統計局科技處及其他部門所提供的R&D活動相關資料進行計算分析。
  • 講座預告 | 投入產出模型及其在經濟分析和政策影響中應用
    投入產出模型及其在經濟分析和政策影響中應用講座時間:11月30日(周一)14:00-15:00Zoom會議ID: 885 8156 5867主講人:楊翠紅主講人介紹:楊翠紅,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現任中國投入產出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曾任國際投入產出協會副理事長(2013-2018)。
  • 安東尼·戈丁等:用投入產出模型評估宏觀經濟面臨的轉型風險——以...
    文/法國開發署GEMMES宏觀建模團隊負責人、法國巴黎北部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安東尼·戈丁,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博士研究生保羅·海迪拉茲羅,法國開發署研究官員勞航·伯格達導語低碳轉型將影響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發展路徑,並可能對宏觀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 【第4個模型】投入產出模型,讓你的人生收穫滿滿
    很多時候,大道至簡,所謂投入產出模型,最簡單的原則就是: 投入=產出or投入>產出 當然我們可以做如下的圖:
  • 地球環境所等在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中獲進展
    地球環境所等在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中獲進展 2020-08-31 地球環境研究所 【字體:根據模型運行結果,山前衝洪積物對伊犁黃土的貢獻最大,其次為河流衝積物,而遠源的沙漠物質在伊犁黃土中佔較小比例,這與課題組前期研究結論相同,表明上述模型在黃土物源定量示蹤研究中均具有潛力。
  • 力學所納米結構陶瓷塗層界面粘結性能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在納米結構陶瓷塗層與合金基底的界面粘結性能、納米結構塗層的導熱性能和彈性性能等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揭示了界面粘結性能及相關力學性能的微結構尺度效應及其物理機制。  陶瓷塗層由於具有良好的熱絕緣、抗氧化及耐腐蝕等優異性能,在機械工程、化工、生物醫療、電子、航天航海等眾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 南京大學張永光教授團隊在全球變暖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上升,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應),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在全球尺度定量化評估CO2施肥效應,並分析其時空變化格局,有助於準確評估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以及其變化趨勢、降低未來氣候變化預測的不確定性十分重要。
  • 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
    微納界面體系的基礎研究屬於化工-化學交叉前沿,既不適用傳統唯象理論,也無法採用量子力學開展研究,如何發展合適的定量模型來描述界面作用機理是微納界面體系研究面臨的瓶頸和挑戰。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趙雙良教授(現加入廣西大學)課題組聚焦這一學科前沿,發展及應用統計力學模型並結合計算機模擬,對微納界面體系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在界面體系熱力學及分子擴散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中科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王奉超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Andre Geim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國家基金委八大學部公布「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 南昌大學餘強團隊:Caco-2細胞單層模型在食物-腸道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應用現狀及未來趨勢綜述
    南昌大學餘強團隊:Caco-2細胞單層模型在食物-腸道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應用現狀及未來趨勢綜述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南昌大學餘強課題組針對已分化Caco-2細胞單層模型,綜述了該模型作為體外特異性腸上皮細胞模型的應用現狀和解決現有局限性的新方法,以指導其在食物因子與腸道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
  • 科技經費投入呈現三大突破 基礎研究經費增長22.5%
    國家統計局、科技部和財政部8月27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22143.6億元,比上年增加2465.7億元,增長12.5%;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23%。
  • 投入產出分析:你的產品多久能盈利,你心中有譜嗎? - 人人都是產品...
    而每次都在這沉默中,老闆都以三兩句釋放壓力的牢騷,結束了會議。而在上上周,同樣的場景下,我被點名了!!!!做PM就不能讓別人說你是不行,就算是女PM 也不能允許有人說這話(哈哈哈)前情交代完了,那就來說說看Sue梳理的這個投入產出模型吧,希望有小夥伴可以探討探討。
  • 總書記關心的這個國家實驗室,這兩年又取得了多項重要突破
    「蛟龍號」模型。遺憾的是,人類對2000米以下深海了解限於「點和線」,不夠全面和立體。比如,在神秘的深海中,海水運動有何種規律?海溫變化如何影響氣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觀測海洋的動態並準確預報?通過衛星遙感、水下機器人、超算等技術,實現對海洋表層、海洋深處、海底等的立體觀測,相當於把深海大洋置於人類的監測視域之內,建立可靠準確的模擬系統,實現目標海域「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
  • 國家基金委八大學部公布「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特別注重我國特色資源的研究和深度利用。  (8)可持續的綠色化工過程  主要研究方向:複雜體系化工基礎數據的精準測量與建模;限域空間或極端條件下的質荷與能量傳遞和反應;複雜化工體系介尺度理論與方法;基於原子經濟性和宏量製備的化工過程及過程強化技術。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除了為人熟知的免疫防禦功能,巨噬細胞也發揮著一些重要的非免疫作用,例如在胚胎發育中它們還參與了造血微環境形成、骨和神經系統發育等。對於如此重要的細胞群體,我們不禁要問:「它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但很多時候越簡單越本質的問題反而越難以準確作答。
  • 浙大科學團隊無機材料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這時候,高超團隊搬出了他們的研究老夥伴,石墨烯。他們希望能在「一片片」的石墨烯中製造出一些褶皺,將高分子的可拉伸「線團結構」拓展成為石墨烯中可拉伸的「紙團結構」,來提高石墨烯的延展性。團隊借鑑生物學理念,從肌肉和關節的拉伸中尋找答案,設計出類似傳統拉縮式燈籠的結構,並用3D技術列印出來,通過限位壓縮定型,形成一些「褶皺」。這時候,石墨烯材料可以拉伸100%。
  •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王久林教授團隊在本徵安全鋰硫電池研究取得...
    這主要源於電池中高度易燃的有機溶劑和硫正極(黑火藥),以及循環過程中形成的高度活潑鋰枝晶。如何構建本徵安全的鋰硫電池,同時不犧牲其電化學性能,是鋰硫電池推向實際應用進程中的主要挑戰。上海交通大學王久林研究員團隊從2007年就著手研究高安全鋰硫電池,創製的S@pPAN硫複合正極材料具有本徵不燃優點(熱裂解的PAN為固體阻燃劑),並採用多種阻燃添加劑消除了有機溶劑燃燒隱患(Angew.
  • 青島科大李龍博士、錢翌教授團隊在環境傳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1-01-03 09:38:46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環境水體中陰離子含量如硫酸根濃度為重要的水質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