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客家蓑衣情

2020-12-25 吉安新聞網

     

       

■鄭志強文/圖

以前,蓑衣是井岡山客家人在田間勞動的必備之物。它用從棕樹上剝下的棕皮,以精緻的工藝編織成厚厚的衣服,來做遮雨的雨具。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蓑衣有了化纖產品出現,手工編織的蓑衣就漸漸消失了。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3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蓑衣。《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蓑思,何蓑何笠。」唐代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宋代蘇軾《浣溪沙》:「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從唐宋文人的詩詞中可以看出,蓑衣在一千多年前,已經是尋常百姓家裡必備的避雨工具了。

蓑衣編織的工序大致有採集棕皮、撕開棕皮、溼水、搓繩、陰乾、揉搓、穿繩、封領、結扣、晾曬等十餘道工序。蓑衣,取材於一種叫棕樹的常綠喬木。古時候,山村房前屋後,坑壠塅角,隨處都可以看見棕樹。一棵棵棕樹,是山村一道獨特的靚麗風景,更是製作蓑衣的寶貴資源。幼齡棕樹,呈「叢生」狀。隨著樹齡增長,棕樹由「叢狀」漸漸變成「柱狀」,呈圓柱形,高達數米。叢生於莖頂的棕葉,葉片呈扇形,自然向外展開。這種棕葉,用處多多。嫩葉,可以製作草帽、搖扇等用品。老葉,客家人常用其捆綁粽子,俗稱「粽帶」。製作蓑衣的材料,是一種暗褐色的棕皮纖維。這種棕皮纖維位於棕葉下,一節一匝,緊緊包裹圓柱形的棕樹主幹,樹越往上長,包裹長度越長。

清明前後,草長鶯飛。這個時節,是取棕皮纖維的最佳時間。昔日山村,常見鄉親腳踏扶梯,手持割刀,一層一層地剝取棕片,俗稱「割棕」。

棕片準備就緒,師傅上門縫製蓑衣。制蓑師傅的工具簡單,僅是一根比筷子略細帶孔的特製針,俗稱「蓑衣針」。另外,還有一個裝油的盒子。製作中,不時用「蓑衣針」醮油,油起潤滑作用。

制蓑衣前,師傅習慣地從棕片中一根一根抽出質地較好的棕絲,用一對竹製的手搖紡器,先紡成足夠量的棕線,為後面「縫線」做好準備。紡好棕線,師傅就量身製作蓑衣,一般根據身高,分小號、中號、大號幾種。先選10多張底部質地堅硬的棕片,依次緊密排列在一個大碗或小的盆子周圍,製作領口,俗稱「制領」。這種領口類似於那種沒有衣領的「和尚領」。領口塑形製成後,就將棕片一張張疊加,分裡外兩個面,鋪張開來。然後,用穿好棕線的「蓑衣針」,一針一針地將裡外兩個面縫合連綴,分別製作肩部、背部、尾部,俗稱「定位」。定位後,接著就是「制模」。制模前,選好橫面寬縱面長的棕片,自領口下,依次裡外包裹先前定位製作的肩部、背部、尾部,將這些部位拼接起來。

緊接著,是縫線。縫線分表面和裡面。表面,棕線密密麻麻,緊密有序排列遍布,不留間距。裡面,棕線稍留間距,間距幾釐米。最後一道工序,安背帶。將紡好的兩根棕帶,安裝在裡面左右兩邊,即肩部至臀部位置。和衣服相比,蓑衣沒有袖口,整件蓑衣像一隻大蝴蝶,兩翼微微上翹。穿蓑衣時,兩手穿過背帶,背帶緊貼肩部和兩側腰部。兩邊系得緊緊的背帶,將背上的蓑衣略往內收攏,形成「屏障」,遮擋自肩部至腿部的雨水。除這種蝴蝶形的蓑衣,另外還有一種「蓑衣裙」。製作原理,和蓑衣大致相同。不過,蓑衣裙沒有領口,只有「橫軸」。蓑衣裙和「圍裙」相似。裙上端(「橫軸」)左右兩邊分別留有系帶。繫緊帶子,就可把胸前至下腿肚位置圍起來,遮擋前面的雨水。

「天寒籠當衣,地凍蓑作被。」除了擋雨,蓑衣還可當被蓋,抵禦風寒。一件件蓑衣,給一代代井岡山客家人帶來多少溫暖和慰藉。

在井岡山城一個靜靜的夜晚,我突然想起了井岡山客家的蓑衣。客家的蓑衣極為平常,它和鐮刀、鋤頭、竹笠ー樣終年被農事纏繞著。

但我很少聽到有關歌唱井岡客家蓑衣的歌謠。蓑衣一直很古典地沉睡在我遙遠的記憶之中:一蓑風雨,一葉孤舟,一彎寒月,一壺老酒,一江碧流……

然而,井岡山客家的蓑衣一直沒有這份靈動。它僅是在四季的風雨中為主人遮風擋雨的ー個家用物件,與鋤頭、莊稼等一直靜默和諧地相處著。農人出工了,它就跟著農人上山。黃昏的時候,它又跟著農人踏歌歸來,帶著一身泥水,帶著初夜微涼的憂鬱。它和農人一起勞累和憔悴,即使歲月的風霜雨雪撕裂了它的前襟,但它總歸會在黝黑而深邃的夜中誕生或者寂滅。

在井岡山市上海知青紀念館一個角落,一個披過蓑衣的上海知青,忽然想起了久違的蓑衣。他的眼中噙滿淚水。回到上海,在喧囂和煩躁的人流之中,在漠漠映射的都市燈光之下,他翻撿起塵封的記憶,依稀感覺到千裡之外的井岡山,那蒼黃而斑駁的木壁之上,第二故鄉的蓑衣,還依然眷戀著他已經蒼老的容顏。

相關焦點

  • 被塑料製品取代的天然雨衣-蓑衣,其精湛的製作工藝瀕臨失傳
    據考,棕蓑衣的製作與使用唐朝以前就在客家民間流傳,是日常農耕生活中不可或缺防雨工具。目前,在客家農村中一些老人還有在用純天然的棕蓑衣,年輕人幾乎都使用輕便的塑料製品。在農村蓑衣已經不常見,唯一可以常見的地方就是博物館和個別農莊了。
  • 全國臺企聯駐會常務副會長程金中一行到井岡山參觀考察
    在參加完第十七屆贛臺會後,9月25日至26日,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駐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程金中一行,在省臺辦副主任沈兵秋的陪同下到井岡山參觀考察。  程金中一行先後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小井紅軍醫院、黃洋界哨口營房等舊居舊址,每到一處,都認真聆聽關於井岡山革命鬥爭歷史講解,重溫當年井岡山那段血與火考驗的革命戰爭歲月,感受井岡山精神的強大力量。
  • 贛州「客家情」「陽明遊」「初心路」精品旅遊線路(廣州)推介會暨...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旅行社與飯店管理處副處長秦繼紅致辭推介會上,宣傳推介了贛州的「客家情」「陽明遊」「初心路」三條精品旅遊線路產品,重點介紹了「客家情」精品旅遊線路安遠、龍南、全南旅遊資源
  • 翼天文旅集團客家老街:全國最大規模的客家非遺展示基地
    魅力的夜晚沒有體驗過一個城市的夜景就不能說到過這個城市你可能曾領略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繁華重慶洪崖洞的宏偉上海外灘的浪漫而你一定沒見過國內最具客家特色的夜遊旅遊目的地
  • 綿延山水間的「紅色脈動」——井岡山大井村全力打造「紅色名村...
    放眼望去,青山環繞、古樹成林、清溪流轉;走近細瞧,革命舊址莊嚴肅穆,白牆瓦黛錯落有致,紅色元素耳目一新……行走在井岡山自然保護區大井林場大井村,濃鬱的紅色氣息撲面而來,美麗的鄉村畫卷盡收眼底。今年以來,大井村黨支部深入推進基層黨建「三化」建設,立足紅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推動「紅色名村」建設,努力做到「讓昨天光榮的今天更光榮,過去先進的現在更先進」,讓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厚植紅色底蘊,讓傳承更有溫度大井的一山一水,有道不盡的紅色記憶。
  • 童養媳悲歡 臺灣客家戲曲《花囤女》看一對姊妹兩樣情
    根據教育部門客語辭典,客家族群更為養女、童養媳取別稱為「花囤女」。象徵囤積花蕊,以備開花結子,瓜瓞綿綿。作家王瓊玲以童養媳題材,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合作編寫戲曲《花囤女》,描述一對雙胞胎姊妹作為童養媳的人生境遇落差。5日於臺灣戲曲藝術節演出記者會帶來演出精彩片段,預計於5月正式演出。《花囤女》描述一對雙胞胎姊妹作為童養媳的人生境遇落差。
  • 井岡山神山村脫貧奔小康告訴我們什麼?(圖)
    受客家文化影響,民風淳樸,立德講理、耕讀傳家。  過去,村民以種植水稻和砍伐毛竹為生,人均0.86畝耕地,為高山冷漿田,種一季稻,正常年份畝產300斤上下,不足維持口糧,困難時甚至一年要吃6個月政府返銷糧。村民住房為危舊土坯房,無自來水,旱廁,入戶為泥巴路。村裡沒有成規模產業,村民只能外出打工,村民外出最高峰時全村只剩38個老人和小孩。
  • 拍客| 指尖上的技藝 走近瓊海蓑衣阿婆龐學英
    拍客 | 指尖上的技藝 走近瓊海蓑衣阿婆龐學英 來源:南海網客戶端 作者:羚羊
  • 井岡山下後 萬嶺不思遊
    井岡山下後 萬嶺不思遊常琦彪11月13日晚,我們到達井岡山,住宿在井岡山景園大酒店,受到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熱情接待。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最先嘗試,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篇,形成了全國根據地的「井岡山經驗」,破解了中國革命一系列的重大問題。井岡山,因之成為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革命大本營,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展覽全面介紹了波瀾壯闊的井岡山鬥爭史。
  • 兒時食味:蓑衣蘿蔔
    後來,我在老電影院前面的小攤上看到有賣蓑衣蘿蔔的,蘿蔔一圈連著一圈,刀法均勻,粗細適當,拎起來像螺旋,更像一件絕美的手工藝術品。只看一眼,我就心生歡喜,賴在小攤前不肯走了。母親百般哄我,答應回家做給我吃,我才淚眼汪汪,遲遲挪動腳步。做蓑衣蘿蔔是有些難度的,切蘿蔔時,稍不留意就會切斷。
  • 人民日報海外版:讓精神高地井岡山走出「經濟窪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今天的井岡山,綠的更綠、紅的更紅——讓「精神高地」走出「經濟窪地」(中國脫貧傳奇⑥)井岡紅旗雕塑(資料圖片)2019年2月4日除夕夜,井岡山市神山村村民喜慶合影的畫面上了春節聯歡晚會。井岡山市委宣傳部供圖遊客在井岡山挑糧小道體驗紅軍生活。
  • 竹子是井岡山人的寶
    行走井岡山後,腦海中時常閃現著這麼一句話:「井岡歸來不看竹」。不知道還有哪兒的竹子,像井岡山的這樣,能夠深深地扎進你的靈魂裡。行在盤山公路上,放眼望去,無處不見竹子的身影。它們似乎鐵了心要頂格佔領這塊根據地,層層疊疊、密密麻麻、鬱鬱蔥蔥,從山腳到山腰,再遞升至山頂,牢牢地攥緊了生命的主動權。
  • 用客家方言寫客家風情
    在程老自立的「客廳大學」裡,他翻開《常青樹》,指著《客家文學開山祖程賢章》一文的標題,對我說:「什麼叫客家文學?」我說:「我既不是小說家,也不是文藝評論家,無能力給客家文學下定義。憑我個人的讀書體會,用客家方言,寫客家風情,就是客家文學。」程老說:「你只說對了下半句。」很顯然,他並不同意用客家方言寫客家文學一說。他暗示我,「用普通話寫客家風情」,同樣是客家文學。
  • 宋詩鑑賞:楊樸《莎衣》不愛錦衣愛蓑衣的隱士
    莎衣,即蓑衣,由蓑草編成,是漁人用來遮雨的雨具。作者借莎衣描寫了自己自由灑脫的生活,表達了嚮往自由、不慕榮華富貴的志向。莎衣軟綠柔藍著勝衣,倚船吟釣正相宜。我們看蓑衣是很粗糙的,而作者卻用「軟」和「柔」來形容它,並說穿著它比衣服還管用。這體現了作者對蓑衣的偏愛。作者可以穿著蓑衣、倚著船頭,或吟詩,或釣魚,這句點出了作者的隱士身份。「蒹葭影裡和煙臥,菡萏香中帶雨披。」
  • 井岡山革命歌曲背後的故事
    井岡山上採茶女 □揭震昆「井岡山上,喲嗬,嗬嗬咳,太陽紅囉嗬,太陽就是毛澤東囉。萬水千山都照亮呃,照得人心暖烘烘。哎哎哎,萬水千山都照亮呃,照得人心喲,暖烘烘囉。」他初中就讀於酃縣中學(炎陵一中前身),1949年參加工作,是《井岡山報》創刊者之一,先後在《井岡山報》和《江西日報》工作,1999年退休後,移居廣東深圳。工作之餘,唐山樵最大的愛好就是寫歌詞,題材多以歌頌井岡山革命精神、歌頌毛主席和黨的英明領導為主。《井岡山上太陽紅》《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兩首歌曲是他的代表作,並被收錄進《中國音樂家詞典》《中國音樂家名人錄》等書中。
  • 井岡山管理局考核組對井岡山保護區管理局領導班子和科級領導幹部...
    1月6日上午9點,井岡山管理局考核組到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保護區管理局領導班子和科級領導幹部進行考核。保護區班子成員、各林場正副科級領導、保護區管理局機關全體幹部職工約100人參加會議,考核組副組長胡泊主持會議。會上,考核組組長李春燕作動員講話。
  • 井岡山精神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
    井岡山星火相傳雕塑。視覺中國/光明圖片黨員幹部在井岡山重溫入黨誓詞。資料圖片井岡山壯美的自然景觀與燦爛的革命歷史交相輝映。圖為老區現貌。本報記者胡曉軍攝/光明圖片井岡山主峰五指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橫空出世,猶如一盞明燈驟亮於漆黑夜幕,指引著革命者前行的方向。「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 井岡山上祭英靈
    4月2日8時許,江西省井岡山市人武部組織幹部職工和文職人員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井岡山茅坪紅軍烈士墓前,緬懷革命先烈,進一步增強當好新時代紅軍傳人的堅強決心。身穿迷彩服,肩扛鐵鍬竹帚,冒著絲絲春雨,該人武部幹部職工沿著古杉參天、香樟環抱的27級臺階緩步而上,走進茅坪紅軍烈士墓園。
  • 梅州客家旗開得勝
    最終,梅州客家憑梁學銘、敦比亞的進球,以2∶0戰勝對手,收穫賽季開門紅。 首場比賽,梅州客家主帥馬塞洛祭出4231全攻全守陣型出戰,法國球員、泰超金靴敦比亞和奈及利亞國腳、韓國K2 聯賽銀靴吉森兩名新外援首發,單箭頭敦比亞身後有吉森、梁學銘、陳國抗提供火力支援,史亮、崔巍組成雙後腰,肖震、霍亮、楊一虎、梁諾恆坐鎮後防。新加盟球隊的興寧籍球員史亮戴上隊長袖標。
  • 2019贛州市客家文化暨東江源・三百山旅遊文化節開幕 - 科技新聞...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劉芝毅報導:9月27日,2019贛州市客家文化暨東江源・三百山旅遊文化節在江西安遠三百山遊客集散中心隆重開幕。  本次活動由贛州市人民政府主辦,贛州市文廣新旅局、安遠縣人民政府承辦,為期3天,圍繞探訪東江源、領略客家情、暢享激情風、搭建經貿臺等主題,推出了12個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包括採茶戲、跑馬仔等各種客家民俗表演以及書法、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