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貴大樓是什麼樣的?相信大多數人聽到這一名詞,腦海裡都會浮現出一些諸如上海中心大廈、帝國大廈之類的高樓吧。但實際上這些大樓都沒拿到過全球最貴大樓的稱號,倒不是說這些建築不夠出色,而是有其他建築的細節可能要花的成本會更高。現如今我國大陸地區其實是還沒有出現過全球最貴大樓的,但是在1985年的香港卻有出現過,這座樓叫做滙豐銀行大樓。
其實最早的滙豐銀行大樓早在1865年就出現了,只不過第一代的滙豐銀行大廈其實原名叫做沃德利大廈(獲多利大廈),是當時滙豐租下當作總部使用,結果用著挺習慣就將地皮買了下來。第二代大廈在1886年建成,只不過也是沒用多久就在1933年重建了,重建後的大樓在1935年啟用,高70米據說是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建築物,甚至被人們當作香港當時第一座裝有空調的建築。
然而到了第三代,還不是現在人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大樓,一直到1985年建成的第四代滙豐銀行大樓,才是成為了全球最貴大樓的存在,雖然高度只有約180米,但是當年可是花了3萬公噸鋼,4500公噸鋁才建成的。也似乎正是因為耗材多,所以這座大樓才成為了當年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其成本高達52億港元,大約相當於那時候的10億美元。同時也是那個時候全球第一座耗資10億美元以上的建築。
其實現在來看這座大樓的表面,是很難感受到這座大樓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畢竟雖然大樓有經過精心設計,但是看起來卻並不是很特別。那麼這座大樓當時全球最高的價值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畢竟高度也才約180米左右,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大樓建設的配件大多數都是預製的,很多結構件都是在英國製造再運到香港進行建設的,而玻璃、鋁製外殼和地板都是在美國製造,服務設施組件則是在日本製造。
在那個進口價格極為高昂的年代,這座大樓的成本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重要的是,這座大樓還採取了很多當時非常先進的技術來修建,比如當時最新的結構技術,使得這座大樓可以在12級的大風裡保持屹立不倒,7級地震也不在話下,光是玻璃牆的花費就高達每平米500美金,再加上其他方面這座建築也採取了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成本在那個時候高達10億美元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其實雨融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這座大樓的夜景要比白天好看得多,因為整座建築安裝的燈光和照明裝置都讓這座大樓顯得格外耀眼。所以我覺得如果你想到這座大樓參觀參觀打卡一下,那麼夜晚絕對會是最好的選擇,畢竟這座建築的夜景要比內部更有看點,除此之外這座建築就沒有太多可以旅遊的價值了,你們覺得這座建築以現在的審美來看待是否好看呢?
其實可能會有粉絲好奇,為什麼要在標題裡強調現在這座大樓位於我國境內,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這座大樓在建成時香港還沒有回歸,所以在剛剛建成的時候,這座大樓是不屬於我國的,現在才算是在我國境內,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這座大樓如今在我國境內卻少有人知的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