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導演大家都不陌生吧!第五代導演大學剛讀半年的頌蓮被貪錢的母親逼迫著嫁進陳家大院,成了老爺的第四房姨太。陳府有老規矩,姨太太們傍晚時分要站在自已的屋子前,等待下人送來的意味被老爺「臨幸」的大紅燈籠。 起初因為「新人」身份,頌蓮得到老爺最多寵幸,但也因此被其它三位姨太太尤其笑裡藏刀的二姨擠兌得叫苦不迭。因為涉世不深,生性反叛好強的頌蓮急欲爭一口氣,使計又成老爺身邊紅人,不想計被看穿,終敗於二姨太手下釀成悲劇。而三姨太的經歷雖與頌蓮迥異,卻也殊途同歸逃不出宿命。
這部作品在國內外獲得很多獎項。影片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比如,在刻畫人物上,畫面上都是顯而易見的,影片是根據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在繼承和發揚原著的主旨和風格上,又貫穿了張藝謀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下的封建家庭內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算計,暗鬥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整個影片的拍攝環境非常單一,就是陳家的大宅院,但是拍攝環境的單一併沒有埋沒了這部影片細膩的情感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所以說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在本片中紅、黑、白、藍四種顏色交替使用。大紅,本來是大吉大利在中國被認為最喜慶的顏色,在這裡卻成了一種束縛,一種壓迫。黑,最深沉安全的顏色,卻籠罩上了一層黑暗的封建勢力。白,那麼純潔透明的顏色,卻上演了人世間的世態炎涼,成了死亡的舞臺,如此的悽涼。藍色象徵著封建社會的兇殘和黑暗,大紅燈籠總是被深藍色的磚瓦牆所包圍封閉,也揭示出作品的主題,所謂紅色喜慶的背後,實質是被落後的封建思想所束縛,廣大被壓迫的女性最終不能逃脫悲慘的命運。
《大紅燈籠高高掛》瀰漫著封建腐朽的氣息,它已然成為一個符號,藏匿在陳府的角角落落:京劇式的音樂、紅紅的燈籠、捶腳。有形的、無形的,都一同籠罩在這封建的濃霧之中,讓人在這其中迷失了方向。所謂「不瘋魔,不成活」,真正的大師必然是要瘋魔的,只有沉浸其中、超脫其外,才能弄出真正的經典。而《大紅燈籠高高掛》更像是沉浸其中,而未超脫其外的作品。刻意為之的地方何止如上所述,陰森的封燈黑裹布、從不正面示人的大老爺、夏秋冬夏的輪迴……如此大規模地擺弄形式,在老謀子的片子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原著中後花園的紫藤下有一口井,這個被電影中的死人屋所取代。這裡是我對電影的改動最不滿意的一點。在原著中,蘇童幾次讓頌蓮走到水井邊去用井水照鏡子,每一次頌蓮都感覺到「堅硬的涼意,像石頭一樣慢慢敲她的身體。」而這個應該是作為電影手法最難表現的,所以張藝謀將紫藤架下的變成的「房頂上的屋子」,這樣頌蓮便沒有井水來訴說心事,沒有在井邊的遐想來推進故事的發展。有的只是冷冰冰硬邦邦的一件上了鎖的石屋,頌蓮也只是好奇,並未對自己的命運產生任何的「預感」。
色彩因人心間的痴怨和慾念而變冷,又因美好的期待和嚮往而變暖。再多的燈籠也無法照亮黑夜。因此不論梅珊、頌蓮如何掙扎也掙不出封建禮教的牢籠。橘色的光亮重重點染開來,卻無法溫暖人心。寂寞之感,如影隨形。 在這個沒有春天的陳家大院,女人是什麼?像狗像貓像耗子,唯獨不像個人。悲劇仍在更迭,輪迴式的結局將憂傷不斷延伸。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捶腳聲響徹這清冷的圍城。不知何時,女人的悲慘命運才能最終完結。那墜入深淵的無聲吶喊,在此響徹,張藝謀真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