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的畫,是最難處理的,也是最好看的。
學過美術的都知道,明暗交界線上是最重要的部分,而在逆光的畫面中,四周的暗色調凸顯了明暗交界線,令人眼前一亮,讓人感覺到世界的光明。無論畫畫的作者還是觀賞作品的受眾,都比較有感覺。
逆光的畫面是很難處理的。因為,逆光的遠景是亮的,明度高很顯眼,反而近景相對較暗,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這需要藝術家非常多的經驗,才能掌控處理好微妙的光影關係。
翻閱藝術史,在整個文藝復興時代,所有的畫家都在研究光線的明暗變化與表現力。
比如達文西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雖然運用很多的明暗,但邊緣依然銳利,但明暗不曾獨立出來。
而義大利現實主義畫家卡拉瓦喬,把用明暗表現體積和空間、營造神秘氛圍發展到了極致。他為了突顯明暗的表現力和衝突效果,大膽簡化顏色,將畫面背景大量的使用褐色。後來人們戲稱這是「醬油調子」時代。
倫勃朗也喜歡在幽暗的背景前營造光線效果,亮部顏色稠厚,暗部薄潤透明,明與暗兩個區域的不同手段互相配合,獲得了充分的塑造感和戲劇化的魅力。
美國油畫家Mike Malm,就是營造逆光的高手。他的作品主要以人物繪畫為主,通過光線的微妙變化,不但呈現了視覺上光感藝術,還將一種精神層面的視覺效果傳遞給觀看者。
在他的作品中能看見傳統油畫的身影,因為人物描繪均以實景實物去觀察,去實現創造繪畫。但,每一個觀看看畫作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到另外一種視覺印象。
在Mike Malm的油畫作品中,沒有卡拉瓦喬和倫勃朗的暗色背景,以光照亮度為視覺中心,設定在人物的頭部或者某個部位,聚集的光感將人物與背景間產生極大的明暗反差和分界,統一而簡明的視覺效果,強烈的衝擊感由此產生。
光線照射所產生的亮度值反差感,是畫作成功的關鍵,也是藝術家在作品中非常注重的一面。因為,邊緣線的處理是,將二維平面空間表現出三維立體空間的效果的關鍵,這個難題在中國第三代油畫家身上才逐漸解決。
人類都是崇尚光明的,因為光明給人善良、仁慈、溫暖、安全的感覺。這是因為人類的祖先在與殘酷的大自然作鬥爭中,危險多數都是來自黑夜,野獸四伏,而白天中危險少的很多。在後來,人類發現火的作用,它可以帶來光明,嚇跑野獸。逐漸我們給美好的事物都是來自光明,而黑暗總帶給人邪惡和醜陋做了一個定義。
在Mike Malm在畫面中,可以發現每一個女孩都是如此天真、善良、無邪。哪怕是即將變成黑夜的黃昏,一盞明燈也照亮了希望和未來。這都會畫家有意要傳達給我們的!
做一個單選調查,您是否願意知曉,逆光畫面什麼如此觸動我們的心靈?我會根據調查結果,調整未來發文計劃,為大家帶來更多的藝術知識。
單選|是否願意知曉,逆光畫面什麼如此觸動我們的心靈?
本文插圖,全部來自美國油畫家Mike Malm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