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詛咒》解讀10_第9章_練就最好的自我

2020-12-15 自我學堂

第九章煉就最好的自我

在傳統上,心理學的研究過多地集中在人類行為中的消極面,為此而受到一些批評。由此,美國的心理學出現了兩次變革運動:第一次是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人文主義運動,由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其他人發起,他們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所提倡的對人性的冷酷和悲觀觀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把人類描繪成無意識衝動和衝突(主要涉及性和攻擊性)的沸騰鍋。行為主義把它們描繪成環境中獎懲的不幸奴隸,聰明的老鼠在生活的剝皮箱裡推槓桿。作為一種平衡,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人的成長潛力和積極的經驗,並把他們的注意力轉向理解人們如何變得適應良好、富有成效和充分發揮作用。

第二次變革運動是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積極心理學運動,探索人類行為的有益方面,側重對人類諸如希望、智慧、同情、愛、寬恕和自我本質等積極品質的研究,而不是諸如攻擊、抑鬱、焦慮、強姦、自欺欺人、操縱和精神機能障礙等消極的一面。

本書取名為《自我的詛咒》,似乎與人文主義運動和積極心理學運動強調的人類生存光明一面背道而馳。正如作者在本書一開始所承認的,此書對自我的描述缺失有點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造成個人和社會問題的自我方面,而較少關注它的許多好處。本書的目的是讓讀者理解人們心智中損害我們福祉的某些心理機制,從反面促進人們變得更加適應、更富有同情心、更體貼、更寬容和更滿足,積極和消極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闡述自我的詛咒並不是說「自我」是一個壞東西,或者說它應該被根除。「自我」既是我們最大的盟友,又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人們在生活中所面臨的許多最大的鬥爭,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自我所做的。問題的核心是,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自我」,解決好「自我」所帶來的問題,在本章中,作為本書的總結,作者提出了四種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1:讓自我平靜下來

作者在書中指出,他最初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他的大部分自我思想是無用的,甚至有些是破壞性的。作者本人屬於那種善於思考、做事有計劃、聰明而又理性的那種人。然而,作者認識到了他自己常常因為過度的反省而給自己製造了麻煩,當他的「自我」平靜下來時,他親身體驗到了生活質量的提高。

作者開始懷疑,人們的「自我」可能是一種不愉快的,有時是難以忍受的負擔,大多數人會利用各種「放鬆活動」來幫助他們暫時擺脫這種「心理負擔」,一些這樣的活動是相對溫和的,例如,無目的在網上瀏覽、隨意看看電視節目、讀書、聽音樂、做運動等,包括一些極限運動。還有一些這樣的放鬆活動是有害的,例如,抽菸喝酒、使用違禁藥物等。

人們的「自我」是一種心理過程,包含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和有意識的認知活動,並伴有情緒反應,包括一些消極的情緒,例如,憂慮、內疚、尷尬、羞恥和憤怒等,這種心理過程消耗著人們的心理能量,為此,必須時不時進行放鬆,否則,人們會陷入一種緊張不安、心事重重和不快樂的心境中。為此,作者提出,人們針對此問題的最重要的技能莫過於學會如何儘量減少自我的侵犯。

進一步,作者建議一種使自我平靜的方法——冥想,簡單實用,隨時隨地,不受場地和時間限制。冥想有很多種,幾乎適合任何口味——超越冥想、禪宗、洞察冥想(內觀冥想)、正念冥想、引導意象等等。儘管存在差異,所有的冥想練習都強調減少不必要的自我對話。許多冥想技巧都是在一個特定的哲學或靈性傳統中進行的,許多剛開始冥想的人被他們第一次遇到的傳統所拒絕。然而,從平靜自我的角度來看,它們可能都是有效的,一個人的選擇是個人偏好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讓自我平靜下來,那麼任何哲學包袱對練習冥想都是不必要的。

對學習這些技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從各種各樣的書籍、磁帶、CD、課程和網站中進行選擇。冥想練習也許是學習 「按需」減少自我對話的最好方法。

解決方案2:培養自我懷疑精神(Ego-Skepticism)

「自我(ego)」給人們帶了的另一個問題是,使得我們難以區分現實和自我製造的虛構。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包括對他人和我們自己的感知,幾乎總是一些真實的、客觀的事件和我們對它們的主觀解釋的混合體。真實世界和由「自我」轉動的世界是如此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以至於我們很少認識到我們的體驗受到了「自我」的汙染。

每個人天生就帶有無可爭議的自我中心意識(egocentric)。沒有人能從自己的視角以外的任何角度看世界,也沒有人能完全擺脫通過自我服務的濾鏡來感知世界的傾向,使得我們很難將實際事件與我們的解釋區分開來。人們的自我中心主義不僅超出了為了保護自己幸福的尺度,而且往往會傷害到其他人。而且,即使我們認知到我們的觀點可能被我們的利己主義觀點所汙染,

解決辦法是培養一種健康的、對自我(ego)保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即承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並不總是準確的,並對自己對事件的解釋持懷疑態度。當然,通常來講,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知覺和信念是準確的,別人的看法和信念是扭曲的。而且,人們還高估了他人的自我中心主義,低估了自己的自我中心主義。就是針對這種普遍的自我中心主義,作者提出人們應該持有一種自我懷疑精神,不必堅持我們總是正確的。

解決方案3:減少自我主義和自我防禦

作者認為,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中,不僅還有自我中心主義傾向,還帶有自私自利的自我主義(Egotism)。人們傾向於歪曲事實,儘可能正面地反映自己,這種由自我主義所產生的自我防禦(Ego-Defensiveness)是許多痛苦和機體功能障礙的根源。

那些威脅我們的自我(ego)的事件顯示出了我們的能力、願望的或道德水準比我們看待我們自己的要低,也就是對人們自尊心的打擊,這通常是令人不安的。為了保護我們的自我(ego)免受攻擊,會使得我們變得防禦性、不愉快,有時是侵略性的。無論是在個人關係還是整個社會中,大量的衝突都源於人們各自的自我(egos)之間的爭鬥。

當一個人經歷失敗、批評、拒絕或其他一些貶低自我(ego)的事件時,自然的反應就是無意識地啟動心理防禦機制,有些人可以做到隱藏對他人的防禦反應,這可能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可能會受到傷害,並伴有焦慮、怨恨和憤怒的情緒反應。而且,人們還可能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帶著這些感覺,被自我(ego)的傾向所驅動,如此的事件會一直縈繞在他們的腦海中。

作者在此提出兩種減少自我主義的策略。第一種策略是,要認識到自我(ego)其實只不過是人們對自己的一種心理上的想法或形象而已,是一種幻覺。當人們的自我(ego)受到威脅時, 這種威脅僅僅是發生在人們自己的心智中,想開了,通常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含義。例如,人們常常為一些「丟面子」的事情而感到尷尬或羞恥,只要「臉皮厚一點」也就過去了。作者認為,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保護自己的心理形象真的沒有必要。

作者提出的第二種策略是,培養持續的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態度。正如人們可能對他人有同情心一樣,人們需要對自己也抱有某種同情心。研究自我同情的心理學家克裡斯汀·內夫認為,人們可以從對自己採取一種仁慈、理解、非評判和接受的態度中獲益。自我同情的態度不包括自我憐憫、自我放縱或以自我中心主義。相反,它包括接受一個事實,即一個人並不完美,因此,經歷失敗、挫折和損失等是一種非常正常的事情。當人們不快樂的時候,自我同情包括溫和地承認自己的缺點,而不是不適當的自我批評。本質上,自我同情包括以仁慈、關心和寬恕來接近自己,認識到我們畢竟只是生物學動物類別的一種:人類,在本質上具有某些動物的屬性。

自我同情並不意味著一個人從不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難過,這也不意味著人們應該簡單地接受自己的缺點而不去努力改進。我們可能會因為做錯了事情而感到懊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能會努力改進自己。但是,我們可以用一種自我同情的方式來處理失敗、錯誤和過犯,而不需要採用自我防禦和自我憎恨的方式。

解決方案4:優化自我控制

人類擁有自我最大的好處是它允許人們對自己的思想、感覺和行為進行刻意地控制,自我控制是人類文明重大進步的基礎,許多人類複雜的行為沒有自我控制是不可能的。

自我控制通常被視為需要巨大的努力來抵抗某些壓倒性的衝動,或迫使人們以抗拒自己的方式行事。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這正是自我控制的感覺。例如,試圖抵制吸菸誘惑的吸菸者和試圖使自己學習的無動機學生正在傾注他們所有的意志力來挫敗他們的衝動和自然傾向。然而,自我控制的最佳方法可能與人們通常想像的有所不同,也就是從改變認知入手,一個人試圖對抗的許多欲望,都來自於他對自己面臨的問題的特殊的思考方式。例如,一個脾氣火爆的人,改以更溫和的方式解釋事件,比起在他被激怒後試圖控制他火熱的反應更為明智和容易,這也是一種更有效的治療壞脾氣的方法。通過練習自我平靜、培養自我懷疑、提前降低自我(ego)防禦來實施自我控制,比在情況失控後試圖施加意志力要好得多。

當我們試圖改變或控制「自我」時,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反哺「自我」。許多改變自己的努力都建立在這樣一個信念之上:成功的生活需要人們不斷地為自己設定目標,然後盡全力去追求。這從功利主義的視角來理解,在邏輯上是合理的。但是,這些刻意和強制性的自我控制的努力會反哺「自我」,強化它的詛咒。一方面,追求未來長期的目標會導致今天的生活目標變成是一種明天某個目標的實現過程,今天只不過是通往未來某個目的的一種手段,讓我們忘記,我們真正擁有的唯一的生活就是今天的生活。思考未來的能力讓我們專注於遙遠的獎賞,分散我們對今天生活的注意力。我們今天的感覺的好壞不是因為一些重要的事情真的發生了,而是因為我們對朝著未來目標前進的感覺是好是壞。

相關焦點

  • 《自我的詛咒》解讀2-第1章-自我意識的動物
    然而,我們人類的這種「自我意識」並不完全是一種福祉,有時候是一種詛咒,給我們人類的生活許多的問題和不快樂。對於哪些沒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它們的日子似乎也過得不錯。但是,具有自我意識,為我們人類開闢了一個充滿體驗、機遇和挑戰的全新世界。
  • 《自我的詛咒》解讀6_第5章_自我之間的衝突
    在前面幾章中,作者主要闡述「自我」為人們自身帶來的麻煩。而在本章中,作者轉而討論人們由於各自的「自我」之間的衝突而引發的社會衝突,包括「自我」可能在人際關係中所引起的麻煩,諸如互相不信任、互相不支持、個人衝突,以及傷害他人的攻擊行為等。
  • 《自我的詛咒》解讀7_第6章_拿生命來冒險
    中國有句俗語「死要面子活受罪」,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是因為我們人類有一個被稱為「自我」的心理機制。一些當代理論家也認為,「自我」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推斷他人可能在想什麼,這種能力伴隨著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有了自我的恩惠,人們可以思考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並擔心自己給他人留下的印象,為此,他們還可以冒著生命危險以給他人留下一個期望的印象,或者說以增強他們的自我(ego)。在本章中,作者試圖闡述我們人類的「自我」是如何引導我們去做那些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構成威脅的事情的。
  • 《自我與身份》解讀5_第4章_自我、自我概念和身份
    本章討論了兩個核心議題:「對自己的一種了解感」和「當下自己為何許人的動態建構」。從另一個視角來理解,「自我」意味是一種「自我反思能力」:人們將自身作為思考對象的能力,這是「自我」的主體性-主我,強調了「自我」的動態特徵。;「自我」還是一種記憶結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例如,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這是「自我」的客體性-賓我,強調了「自我」的穩定特徵。
  • 《自我與身份》解讀3_第2章-1_自我作為心理-社會動態過程系統
    在第一章中,是將「自我」作為行為和社會科學中的「一種具有組織功能的心理建構」為話題展開討論的,也就是說,「自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且,這種影響是通過自我反思能力實現的。而在本章(第二章)中,則將「自我」作為一種心理-社會的動態過程系統(a Psycho-Social Dynamic Processing System)。
  • 3個關鍵詞解讀宮崎駿動畫電影:自我、和平、夢想
    然而,在熱愛生命這個大主旨之下,宮崎駿的作品無論是明暗交錯的困境解讀、還是歡快清新的生命歌頌,也都在通過三個細分的主題,對生存與生活,以及人性內心進行著深層次的思考與反省!而這三個細分的主題用三個關鍵詞來代替的話,便是:自我、和平以及夢想。
  • 《規劃最好的一年》:自我設限式的人生,該如何被顛覆?
    《規劃最好的一年:今年必須是突破的一年》是一本關於自我管理的管理學書籍。這本書告訴我們,人們之所以總是陷入無法完成自己立下的目標的泥淖,多數時候都是因為他們心理層面的自我設限,從而束縛了他們邁開步伐的動力。當我們學會人生不設限,並且以積極的心態、有效的方法去付諸行動以後,就會感受到掌控自己人生的美妙感。
  • 自我鼓勵,做內心有力量的人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自我關係出了問題,如果我們想去讓自己和自己的關係修好,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自我鼓勵,因為這裡面會涉及到自我認知、自我認同,然後做鼓勵。我們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作為第一本書,以一個童話故事讓你身臨其境的感受心理諮詢的過程,回到自身;第二本《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會給你自我心理治療的方法,這本書也是鼓勵諮詢非常經典的一本書,它的作者是琳·洛特、芭芭拉·曼登霍爾,而琳·洛特是正面管教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鼓勵諮詢師課程的創始人
  • 快手主播自我介紹如何控場 主播自我介紹要如何說合適
    很多人感嘆,直播越來越難了,帥哥美女雲集的主播圈不好混,多少人開著直播混著時間,那麼快手主播自我介紹如何控場?主播自我介紹要如何說合適?
  • 《偽物語》——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去完善自我
    在觀眾平常所看到的TV動畫中,畫面縱橫比多為16:9,而《物語》中出現的寬熒幕,畫面縱橫比則為2.35:1。就如同綠葉叢中的幾朵鮮花,它們往往也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作品就藉此來突出其所想讓觀眾注意的重點。
  • 《共情溝通》:深度解讀高敏感人士溝通和自我保護,活出人生價值
    第一部分(從第一章到第八章),作者主要是在用她諮詢師和高敏感人士的雙重身份,給同行諮詢師提供更好溝通的工具。這一點從本書的原作名:Tools For Helpful Souls(直譯為:給助人者的工具)中也可以看出來。
  • 豆瓣9.0神片《小丑》:懂得反抗,才能活出自我、找到自我價值
    《小丑》(Joker)2019年10月4日在美國上映,票房爆了。據說早在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9月7日)首映之後,觀眾集體起立鼓掌長達八分鐘之久。在中國,這部電影也收穫了非常高的評價,豆瓣9.0評分。這一次DC憑藉它,俘獲了觀眾們的心。
  • 第10屆「做自己節」在京舉行:自我做主的人生閃閃亮
    第10屆「做自己節」在京舉行:自我做主的人生閃閃亮文/朱燕飛2021年1月1日,新精英生涯第10屆「做自己節」在北京市朝陽區清泉奧森一層會場舉行。自2011年以來,「做自己節」已成功舉辦10屆,在追求進步的青年人以及企業管理者、HR、學校教師等多個領域的人群中極具影響力,被媒體稱為中國最大的「個人成長公開課」。1-9屆的「做自己節」主題分別包括:做平凡生活的精彩英雄、給現實加點理想、從容做自己、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在熱愛的領域努力地玩、成為你想要的改變、向未來進化、人間超值得和「向內奮鬥,活出自己」。
  • 人物|馬斯克/豐田章男/曾毓群 車圈CEO自我修養指南
    特斯拉掌門人馬斯克、豐田執行長豐田章男、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這三人,在過去一周,發言集體在公眾面前亮相,馬斯克一如既往怒刷存在感,曾毓群和豐田章男則略顯不同。自我修養:思考未來從出生年代看,豐田章男、曾毓群、馬斯克三人分別是50後、60後、70後;從公司類型而言,特斯拉是造車新勢力當之無二的領頭羊,寧德時代是動力電池獨角獸,豐田則是全球傳統車企市值最高盈利能力最強的傳統汽車製造商,這三家來自美國、中國、日本的完全不同的企業,卻在過去的一周裡,其CEO言行表現了某種一致性,我們姑且稱之為車圈
  • 天蠍座周運「9.7—9.13」:積極自我評價,挖掘自身潛力
    【9.7-9.13】排陣羅列 9.7:正義 逆位 9.8:星幣九 逆位 9.9:寶劍二 正位 9.10:聖杯二 正位 9.11:愚人 正位 9.12:聖杯九 逆位 9.13:力量 逆位
  • 李公明|一周書記:鏡像中的女性與……自我和自由敘事
    (第9頁)這裡講的「兩個學術的線索」一是「女性的繪製自畫像行為的學術線索」,包含了作者對自我的期許和評價和對自己所在的環境和際遇的觀察和認識,以及女性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潮流;二是「女性自畫像」作品作為史料的學術線索,指的是女性自畫像反映了社會婦女的地位和狀態的變化,尤其反映出中國在接受現代化過程中女性觀看和被觀看二者相互迭照的歷史痕跡
  • 讀懂《應對焦慮》——自我救贖
    《應對焦慮》這本書是焦慮症與恐懼症患者全面可靠的,簡單易行的自我療愈手冊。《應對焦慮》一共分為九章,下面我和朋友們分享一下此書的內容和我學習的心得。第二章,放鬆精神。引導式內觀,使用心裡意象,改變行為方式和感知心理狀態。冥想,完全靜下來,專注此時此地。我是引導式內觀和冥想兩樣都做過,放鬆精神效果不錯。第三章,思考問題從現實出發。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自我接納比自我否定更快獲得成功!
    武志紅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中帶給了我們答案,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認知自我的工具書,讀完,內心沉重卻又豁然 — 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物。我知我愚笨,但我全然的接受自己。我知我身材矮小還很胖,但濃縮是精華,身寬體胖,我接受這樣的自己。我知我的自私,有時候對身邊人還很不友好,但我允許這樣的自我存在,人無完人。
  • 你的自我覺醒是什麼時候開始的?覺知,是自我覺醒的開始!
    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108篇原創內容。全文共計3082字,大約需要3-6分鐘時間閱讀豆瓣話題有一個熱度很高:你的自我覺醒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在這個話題下思考了很久。離婚幾年來,海王前夫兜兜轉轉一大圈,還是覺得髮妻最好,漂亮帶得出手,關鍵還識大體,於是沒皮沒臉的蹭著要回頭。考慮著孩子的情緒,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就默認了前夫出沒在新家,一切貌似破鏡重圓,可是她的內心卻一直不平靜,沒有辦法再重建信任。
  • 面試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是每一個職場中人都必然要經歷的一件事情,是日常工作中與陌生人建立關係、打開局面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甚至直接關係到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壞及以後交往的順利與否,因此,讓自己通過自我介紹,得到對方認識甚至認可,一種非常重要的職場技術。同時,也是認識自我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