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
秋天的第一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七月節,
秋,揫也,
物於此而揫斂也。
《慎子·外篇》有:
氣之揫斂而有質者為陰,
舒散而有氣者為陽。
暑去涼來,
孟秋開始,
明日立秋
秋日氣候開始由熱轉涼,但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未真正入秋,大熱的末伏還在立秋以後,也把立秋到秋分的日子稱為「長夏」。
東漢崔塞《四民月令》,
朝立秋,冷颼颼。
夜立秋,熱到頭。
立秋以後,
一場秋雨一場寒。
立秋三候。
初候,涼風至。
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
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立秋後,
偏南風逐漸減少,
開始刮偏北風,
涼風,吹散了灼熱的暑氣。
二候,白露生。
茫茫白露生,晨起有微寒。
叢中走一遭,草露溼人衣。
烈日雖炎,熱根已斷。
熱中帶涼,通身舒泰。
三候,寒蟬鳴。
《爾雅》曰寒螿蟬,
小而青紫者。
物生於暑者,
漸感陰氣始而悲鳴於野。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
在周代,逢立秋,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迎秋,
舉行祭祀,
宋時,立秋當日將盆栽梧桐放在大殿中,
等到「立秋」時辰一到,
太史官便高聲奏:秋來了,
應聲摘下一兩片葉子,
為報秋。
此身願作君家燕,
秋社歸時也不歸。
立秋,祭祀土地神,
遂有秋社,始於漢代,
一般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秋收已畢,祭神答謝,
為秋社。
夏日,
天氣炎熱,食慾大減。
飲食清淡,體重輕。
秋風一起,胃口大開,
以肉貼膘,補營養。
燉肉、烤肉、紅燒肉,
為貼秋膘。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打開,各種蔬果輪番登場。
益食清熱、潤燥、清新安神的食品,芝麻、蜂蜜、銀耳都是上等選擇。
立秋一過,
清商時序,萬物收斂。
入目景異,秋意襲來。
煎香薷飲,一枕新涼。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