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離不開嚴謹的構圖,它是攝影藝術性的基本法則。例如怎麼規劃照片中的元素,如何才能讓照片符合大眾的審美觀,並擁有誘人的視覺魅力。然而,這些都離不開攝影構圖技巧,特別是色彩元素構圖技巧運用。
既然色彩元素攝影構圖技巧如此重要,那今天閃光燈小編給大家分享幾個色彩構圖思路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攝影愛好者。溫馨提醒,它不僅適用於單眼相機,同時還適用手機拍攝噢!
一.自然光下,產生顏色效果
既然是利用自然光拍攝作品,那就可以根據一天中不同的拍攝時間,可以使用自然光對照片進行色彩構圖。一般通俗做法是拍攝具有某種顏色的物體來構圖,而現在可以換個構圖思路,可以從研究光的顏色開始,這就是利用光線中的顏色進行構圖。
例如,運用色彩構圖的拍攝時間可以定在早晨和晚上。如果要非常準確的話,那就是黎明和黃昏。在清晨時分,有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光線的顏色會呈現清冷柔和的藍色。
在這裡,你可以毫不費力找到顏色鮮明的物體,因為大自然將一切都沐浴在奇幻的光芒中,幫你解決了全部工作。一般在城市的港口或海濱市區的天際線在這一時間段的環境更理想,藍色的光線照亮了一切。
在日出之時,光線一般會呈現閃耀的紅色、橙色、黃色等顏色。而在黎明之後、日出之前,周圍環境呈現出一種驚豔的顏色,這是拍攝特定構圖的完美之選。夕陽西下,在熱烈而溫暖的光芒中,想想那些簡單易行而又高效的事情!
二.色彩平衡重要性
使用色彩進行攝影構圖時,必須要注重平衡的重要性。要做到一切都適中,不要過分的壓制照片中的任何元素。例如色輪,它能展示出不同色彩之間的關係,以便於讓你在構圖時靈活運用。色輪上的顏色是互相補充的。
例如在色輪上,「藍色集」與「綠色集」互相鄰近。所以,一張色彩平衡的照片應該是一條潺潺的小溪(藍色),靜靜穿過寧靜的森林或草地(綠色)。這不僅體現了色彩平衡,更可以讓照片的觀賞者倍感放鬆。
如上圖,照片種的色彩元素可以充當線索的作用,有利於吸引觀察者的注意力,從而突出結構中的特定部分。而對比度自然是這個平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攝影的藝術表現力包括多個方面,其中色彩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以及影響力的重要元素。如果懂得如何利用色彩,那麼就可以讓你的作品提升不止一個檔次。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正是關於運用色彩提升作品觀賞水平的5 個技巧,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簡潔背景+小片色彩
如果想利用色彩元素快速吸引觀賞者的注意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尋找純色或接近純色的背景,再加入一些與背景色區分度較高的色彩元素。這種拍攝方法相當於用整個畫面來充當陪襯,更好的突出攝影主體;如果背景和主體的色彩互為補色,效果會更明顯。
紅色的門,藍色的牆,色彩對比十分鮮明
需要注意的是,你需要在取景、攝影構圖以及拍攝角度方面多下些功夫,儘量消除畫面中存在的「競爭」色彩,以免分散主體注意力,或讓畫面顯得凌亂。
納入其它色彩元素,對比效果就差多了
二.控制曝光,分離背景
如果找不到「乾淨」的背景,你也可以通過控制曝光的方法來實現鮮豔色彩元素與背景的分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個整體黑暗的低光環境,首先讓主體離背景遠一些,然後再使用閃光燈TTL或其它光源來照亮主體,並以主體為基準進行曝光。
這樣的話,那攝影主體的亮度就會比周邊環境亮得多,照片的背景會呈現為接近黑色。如果你再調低半擋曝光,主體的色彩會顯得更鮮豔濃鬱。
你也可以採用完全相反的方案:選擇鮮豔、高亮的背景(如日落時的天空)逆光拍攝,以背景為基準曝光,把主體處理成完全漆黑的剪影。拍剪影的操作方案有兩種:先平均測光,再調低曝光補償,直至主體變黑;或使用點測光模式,在背景中選擇測光點。
對這一題材而言,點測光方案要更優越一些,理由很簡單:曝光補償的最小調整單位是三分之一擋,不連續;而點測光調整曝光則不受擋位限制,更精細,你可以對畫面中色彩最鮮豔的部分測光,使其具有最佳表現力。
三.利用整體色調營造氛圍
當畫面整體充斥著某種單一、特定的色調時,這種色調往往能帶來對應的情感氛圍。
例如,暖色調一般是給人以「熱情,積極」的情感,但各種顏色之間又略有差別。而紅色也會給人「積極,有活力」的感覺,而橙色主要表現「溫暖」,黃色則是「大氣,豪華」或者「明亮,歡快」。
但是,暖色調表達的也未必全都是正面情緒。如果是過於濃烈的紅色就會富有侵略性,同時會讓人想起「血腥暴力」的負面意向;而暗調的粉紅則讓人感覺特別陰鬱。
和暖色調一樣,冷色調創造的情緒,也可以分為正反兩個方面。藍色作為冷色的典型代表,除了「寒冷」之外,也能帶來「平靜」的感覺;而綠色除了平靜之外,還會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
但與此同時,淺色調的藍色少了「平靜」的意向,配合低影調卻能創造「清冷」「壓抑」之感;而綠色如果用在人工物品上,會讓人感覺「違和」「詭異」。
四.消除反光與散射光
當你的拍攝對象是樹木、葉子或者是溪流旁的石頭時,那麼就很容易受到反光和漫射光的困擾。這時畫面中會多出一些白色高光,最終會影響景物本身色彩的表達。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考慮在鏡頭前加載偏振鏡。通過扭動偏振鏡外圈,你可以有針對性地消除反光和漫射光,還原景物的色彩和質感。
需要注意的是,偏振鏡具有消光作用,在側光光位下最為明顯,而在順光、正逆光光位下作用不太大。此外,消光也並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拍攝大片的綠色植物時,過度去除反光可能會造成顏色不真實,同時也會喪失立體感。
如下圖,過度消除反光之後,樹木的葉子都過於飽和,虛假,沒有細節,看著很「平」,拍攝效果其實並不好。
五.針對性調整特定色調
如果發現拍攝畫面中存在多種色調,那麼就先想好你需要重點表現哪一種,想要什麼樣的效果,然後再使用白平衡模式或者後期調整等手法強化該色調的表現力。
例如「葉子+天空」的經典題材,如果你拍攝的是紅葉,可以用「陰影」白平衡,讓葉子看起來更紅;如果你拍攝的是金黃的樹葉,可以考慮「陰天」白平衡,讓葉子更黃;如果你想表達的是「天空好藍」,就用「鎢絲燈」白平衡。
不過,要用白平衡調整法,你必須讓主體佔據畫面的大部分。因為白平衡是作用於整個畫面的,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其它物體的色調。
你也可以通過後期軟體來針對性地調整某種顏色。以Photoshop CS6 為例,你可以通過「圖像-調整-色相」界面,來對各種顏色進行針對性的加深/減弱:
自然界中的色彩往往並不單一,而是比較複合的,天空中青色-藍色可能會交雜在一起,紅色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和洋紅有所交集;而不同色彩景物的邊緣,可能也會發生相互交融、滲透的現象。
如果你只是針對其中某一種或幾種顏色而進行大幅度調整,這樣往往會出問題。例如你想讓天空更藍,調高藍色飽和度,就會變成這樣:
可以看到,綠色植物和藍天的邊緣處出現明顯的藍邊;天空的顆粒感也顯著增強(因為只加深藍色而不加深青色)。
你也可以調節整個畫面的整體飽和度。不過,這種針對整體的飽和度調整對突出主題意義不大,畢竟「都飽和」等於「都不飽和」;而且,飽和度太高的圖片,很容易給人一種豔俗、辣眼、很 low 的感覺:
溫馨提醒:P 圖是有風險的,因此在後期操作時需要謹慎,最好是P 圖前留存檔,在調整上要適量度。
本文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因無法知曉作者信息而無意侵犯某個媒體或個人的智慧財產權,請來信或來電告之,本公眾微信編輯將立即刪除推文。
廣州攝影俱樂部微信:gzshe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