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生命出徵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赴武漢5位專家群體素描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劉宏 羅國金)號令如山風雷動,白衣戰士勇向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解放軍總醫院聞令而動,聽令景從,充分發揮專家技術優勢,首戰「用強兵、出重拳」,派出專家醫療隊,奔赴武漢抗「疫」前線。這其中就有第二醫學中心的5位專家。
葉平,老年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專業技術三級,總醫院首批研究型人才,國內血脂及動脈粥樣硬化研究領域專家。
↑葉平在中部戰區總醫院。王皓宇 攝
葉平,有著江浙女子的清秀溫婉和軍人的雷厲風行。2月9號上午她接到通知加入專家醫療隊馳援武漢時,距離出發只有3個小時!葉平馬上開始收拾行李,她的愛人一邊往行李箱裡放她常用的藥物一邊叮囑她:「記得按時吃藥,你睡眠不好,血壓高,得注意休息」。他們的獨子早已成家,葉平走後只有愛人一人在家,臨行前她撂下一句「你管好自己,我就放心了」就匆匆出了家門。
專家組到達武漢後,迅速對中部戰區總醫院及漢口院區全部在院的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進行了會診和排查,並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長給出指導意見。葉平強調,對危重患者的治療必須系統化和標準化,針對老年人患新冠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點,除了治療新冠肺炎,還要對老年基礎內科病診治和臨床用藥進行嚴格把關,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者的病情平穩,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亡率。
一次會診,葉平發現一名患者心衰定量標誌物——血BNP水平非常高。憑藉豐富的老年病治療經驗,她及時指導修訂了治療方案,患者病情明顯好轉。
武漢每一天的疫情通報都牽動著第二醫學中心各位老年病專家的心。作為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老年醫學重點學科所在單位,中心診治經驗豐富的老年病專家團隊時刻關注著疫情發展,討論並交流著各自專業的見解。
2月11日,老年腎臟病科主任程慶礫在科室微信群裡轉發了一篇文章《最新病例研究:除了肺,腎臟可能也是新冠病毒主要攻擊靶點》,他判斷如果數據確切,腎內科醫務人員該奔赴抗疫一線了!他還曬出了一張照片,一個行李箱、一套迷彩服和一雙作戰靴,他做好了隨時出徵的準備。
一周之後的深夜,程慶礫、張熙和張智健3位專家馳援武漢!
程慶礫,老年腎臟病科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腎臟病學組組長、全軍血液淨化專業專家,擅長各種腎臟疾病的臨床、病理診斷及治療,尤其是老年急性腎損傷、慢性腎臟病和缺血性疾病的診治。
↑程慶礫在中部戰區總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供圖)
程慶礫在武漢出生,直到6歲才隨父母離開。看到故鄉遭受的苦難,心裡非常難受,特別期待為家鄉父老貢獻自己的力量,如今終於有機會了!
到達武漢後,他作為前方專家組成員參加各類會診,僅在中部戰區總醫院就會診患者160餘人,危重症患者50餘人。他還直接參與感染科ICU工作,主動要求做主診醫師,帶領2組醫生管理危重患者,日夜堅守在最困難的地方。大家發現程慶礫每次進監護室待的時間都很長,怕他體力消耗過大,其他醫護人員經常催他早點離開「紅區」休息。其實他們都不知道,程慶礫肩周炎很嚴重,每穿脫一次防護服就要經歷一場疼痛。在監護室多做一些工作,仿佛能讓他忘記疼痛!
在他們的努力下,ICU內9位危重患者在全部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和精細調整藥物治療後,病情平穩。一位患者成功拔管,兩位患者可以脫機訓練了。
1月24日,第二醫學中心主任李天志和政委李星傑的手機上同時收到一條簡訊:「武漢前線的戰友們在連續奮戰的狀態下會很疲勞,且有易感風險,保障他們可持續性、良好的工作狀態十分必要,是否有管理睡眠的保障需求?我一直在關注、分析、待命!」發簡訊的是老年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張熙。
↑張熙在火神山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供圖)
張熙是軍事睡眠醫學專家,開闢了我軍極端環境睡眠衛生保障與增強戰訓效能關鍵技術的研究,首次制定了《特殊環境官兵睡眠衛生保障指南》。
張熙從事神經內科研究多年,疫情發生以來,他一直關注著前方戰友的心理狀態和睡眠問題。到達武漢後,他一邊參與專家會診工作,一邊為一線醫護人員開展睡眠衛生保障,實時在線提供提高睡眠質量的訓練指導,近九成被指導人員表示睡眠質量得到了改善。
1978年出生的張智健,是第二醫學中心出徵的專家隊伍裡最年輕的一位。他是老年呼吸內科副主任,機械通氣領域專家,尤其擅長救治肺部感染和呼吸危重症。接到馳援命令,他對愛人說:「從軍十幾年,這次能去抗「疫」前線也算我沒白穿這身軍裝」。
2月19日抵達武漢後,張智健一頭扎進了重症監護室。第二天凌晨,他就完成了火神山醫院第一例氣管鏡檢查和肺泡灌洗。患者氣道打開時,飛沫會攜帶著病毒噴湧而出,近身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極大增加。張智健回想當時的情況時表示病人情況危急,來不及多想,而且他帶上正壓頭套,做好了自身防護。
↑張智健(左一)在中部戰區總醫院。王皓宇 攝
張智健戴著近視眼鏡,外面是護目鏡,再外面是正壓頭套的面罩,三層疊加下視野受限,厚厚的防護服讓動作受限,他憑藉著紮實的功底,手持纖維支氣管鏡,緩緩進、穩穩出,隨著大量痰液被吸出,患者血氧飽和度立即回升,搶救間的人都衝他豎起了大拇指。目前他已經做了十餘例高風險的經鼻氣管插管及氣管鏡下吸痰。
為了方便指導救治,他建了一個微信工作群。得知解放軍總醫院的呼吸科專家建群了,群裡一下子湧進來十幾個人,他們給這個群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張智健天團」。在群裡向他請教問題,匯報工作,交流探討。這個「團長」24小時在線,無論深夜還是凌晨。脫下防護服,他走上講臺,講解機械通氣相關知識,累計培訓200餘人次,為前方留下一支技術紮實的醫療隊。
每天晚上,張智健要確認過夜班醫生傳給他的患者監護儀和呼吸機參數才肯休息。有一次,他發現有個患者的呼出潮氣量與白天有變化,根據臨床經驗他判斷呼吸機有漏氣,便要求夜班醫生立即查看。夜班醫生檢查了呼吸機沒有發現問題,「肯定不對!」他從床上爬起來趕到重症監護室親自檢查,最後發現是積水瓶處沒有擰緊,出現了漏氣,「好險啊!」夜班醫生說,要不是發現及時,這個患者生命就有危險了!夜班醫生不知道,這是當天張智健第五次進入重症監護室。
疫情還牽動著第二醫學中心另外一位專家的目光。他在思考,能不能從別的角度來突破,比如不研究病毒本身,而研究它對人體的影響,從農曆春節到現在,他和團隊一直在做這方面的相關研究。
他就是老年血液病科主任醫師盧學春。他從事臨床血液病學二十餘年,擅長診治難治性造血衰竭性疾病及疑難血液腫瘤、實體瘤,在國際上率先報導三種創新療法。從2000年開始研究生物信息學和大數據,他希望藉助科技的力量,找到一種啟動人體抵禦機制的藥物,幫助重症患者恢復健康。
↑盧學春在火神山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供圖)
3月2日,接到赴武漢開展科研攻關的命令,他立即動身前往,成為第二醫學中心奔赴前線抗疫的第5位專家。
專家在武漢前線的一舉一動,讓解放軍總醫院黨委領導和第二醫學中心黨委時刻牽掛。第二醫學中心主任李天志和政委李星傑多次打電話轉達解放軍總醫院院長任國荃和政委徐寶龍的慰問與叮囑:要牢記安全第一,分分秒秒不可大意;要牢記醫者使命、專家重任和軍人職責,打勝仗,零感染!中心黨委和科室多次到馳援武漢的專家家中走訪慰問,並指派專人負責聯繫家屬,隨時解決專家們的後顧之憂。
↑第二醫學中心領導看望前方抗「疫」專家家屬(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供圖)
疫情尚未結束,戰士勇往直前。5位為生命出徵的勇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軍醫、白衣戰士的錚錚諾言:赴荊楚,救危難,不破疫魔終不還!
編輯:張驕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