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提檔#
闊別233天,首部回歸院線的春節檔大片來了!
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主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宣布提檔9月25日,不僅正式吹響2020國慶檔前哨,也作為春節檔的頭號種子選手、為春節檔電影回歸打響了第一槍。
9月14日,《奪冠》發布了全新預告。
就像以往每次看到這部電影的預告時那樣,很多人又情不自禁地只因為兩句臺詞就溼了眼眶,並為之血脈僨張:「中國人,行的!」「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難以想像,等到十天後真的走進影院,與片中的女排姑娘們同呼吸、共命運時,我們該是怎樣的心潮澎湃、豪情萬丈!
中國女排代表什麼?女排精神是什麼?
從40年前,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到40年後中國女排成為舉世矚目的「十冠王」,「女排」和「女排精神」早已經融入了每一位中華兒女燃燒的熱血之中。
因此,要拍一部以中國女排為主題的電影,太難太難了!
早在《奪冠》籌備階段就曾引發全民討論,主題只有一個:誰能演郎平和朱婷?
當時最高贊的回答是:還是郎平和朱婷演自己最好。
直到鞏俐和朱婷的劇照一出,幾乎無人不贊一句:這選角,絕了!
《奪冠》的主創陣容,可以用「一手王炸」來形容。
讓鞏俐來演中年郎平、讓郎平的女兒白浪來演青年郎平、讓朱婷和女排姑娘們來演她們自己……我再想不到比這更完美、更匹配、更理想的選角了!
尤其是鞏俐,她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從內到外,完全成了郎平本平。
就連與郎指導朝夕相處多年、惠若琪為首的女排姑娘們,第一次在《奪冠》片場,見到鞏俐化身的郎平時,都愣住了!
「真的好像!」無論是推眼鏡的動作、手的動作、豎大拇指、說話的口吻和眼神、後仰的站姿和走姿……種種細節,都堪稱「完美複製」了一個郎平出來。
導演陳可辛曾透露:鞏俐、黃渤在內的所有主演,幾乎都拒絕了他三次以上,因為誰都知道這是一個巨大挑戰。
鞏俐更直言:「我父母和哥哥全是女排球迷,萬一要是演不好,我覺得自己就成了千古罪人。」
她追求的不只形似更是神似,坦言拿出「女排精神」來完成這部戲,「那幾個月我已經成為郎平了!」
拍裡約那場戲時,鞏俐被機器撞倒,手被絞進了機器裡,兩個指甲蓋都掀掉了一半,鮮血直流,她卻說「沒事沒事我還能再拍!」
首映採訪時,鞏俐說起女排,眼睛裡仿佛有光:「如果讓我再活一次,我願意成為一個排球運動員。」
不只是鞏俐,憑著女排精神,在片場像真正的運動員一樣在戰鬥,全劇組所有的參與者,幾乎都被女排精神感召,拼了!
黃渤,進組之前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學排球,練習到手都腫了卻不喊停:「能參與這部作品,本身就是榮耀」。
彭昱暢,為了一秒不到的「魚躍」動作,反覆練習,導演都喊「過了」他卻要求重來:「我可以再好一點」。
郎平的女兒白浪,在四個星期內減重30斤,刻苦練排球動作:「感覺就像是重走了一遍媽媽走過的路。」
吳剛練球練到胳膊都紫了、腫了,白浪拍照問郎平「媽媽這種情況怎麼辦」?郎平詼諧回覆:「多練練就習慣了!」
《奪冠》全片所有的排球運動員,幾乎皆由職業球員扮演。
朱婷、惠若琪等女排姑娘們演自己,而80年代國家隊的球員,則是劇組掃遍全國、從幾千名排球運動員中層層挑選出來的,無論身高、外形都做到了「宛若再現」的相似度。
日本女排球員,則是在日本導演巖井俊二的幫助下,找來日本前國手出演。
《奪冠》從2017年年底開始籌備拍攝,陳可辛面對重重困難,坦言一度懷疑影片能不能完成,「在這次拍攝影片的過程中,我才深深體會到了什麼是女排精神。」
他說:「每次想要放棄的時候,就想起郎指導說的,女排精神是什麼?不是一定要贏,而是明知道自己會輸,也要一分一分地贏回來,這是一部帶著使命感的電影。」
從鞏俐點頭接演,到中國女排全體真人出演,《奪冠》一步步走來,似乎每一步都在實現著奇蹟。
「我們不是模仿秀」,陳可辛的一句話,讓人對這部電影的「真」充滿期待。
《奪冠》面對「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這個命題,通過中國女排在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與美國女排的巔峰對決與2016年里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決賽上逆轉戰勝東道主巴西隊等歷史事件,致敬幾代功勳,再現中國女排一路的荊棘與榮光,詮釋了女排精神的誕生、傳承與發展。
《奪冠》因疫情撤檔前,曾舉辦過全球首映禮,首批看片的觀眾給出超高評價。
「太燃太熱血了!」「年度十佳預定!」「會被時代記住的作品!」
曾激情解說過女排賽事、80多歲的前央視主持人宋世雄激動表示:「這部影片反映了中國女排的精神,我向創作人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謝意,謝謝大家!」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開場10分鐘就想哭」。
那英和梁靜哭得滿臉淚水,「80年代女排奪冠時我才十幾歲,電影喚起了很多年沒有的那種熱淚盈眶」,那英說。
作為中國女排的資深球迷,馮紹峰說:「我對中國女排的感情是特別深的,他們伴隨著我的童年」更大讚「俐姐飾演的郎平形象讓我非常滿足。」
可以自信地說:《奪冠》之後,國產電影真的有了拿得出手的「體育大片」。
看完《奪冠》首映之後,刀刀對幾個名場面迄今難忘:
兩場大戰:電影一頭一尾選取了兩場比賽,一場是1981年第3屆世界盃,中國女排戰勝日本隊,拿到中國歷史上「三大球」第一個世界冠軍;另一場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中巴經典之戰。
時隔35年,三代女排完美書寫了「永不言敗、逆風翻盤」的女排精神。
兩次落淚:從不輕易掉眼淚的朱婷,在《奪冠》裡哭了兩次,也惹哭了很多觀眾。這位天才球員、擁有鐵一般意志的女孩,在讀到郎平發給她的簡訊時淚崩了。
那條簡訊中,郎平是這麼說的:「我的學生遍布全球,你是我最驕傲的一個。大戰當前,我相信你,你更要相信自己。」
《奪冠》的編劇張冀,沒有把文縐縐的臺詞硬塞給女排姑娘們,而是讓她們說自己想說的,就用她們平常的語言。
正因此,觀眾才能體會與女排姑娘「同呼吸、共命運」的熱血沸騰感——「女排姑娘」如此鮮活生動,她們是令萬眾歡呼的英雄,更是如此可愛的「人」。
時代會變,但女排精神不會變。
「中國女排」,這四個字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想必每個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比如9月14日在《奪冠》「拼搏版預告」中驚喜現身的李現,他特別出演80年代國家體委科教科王幹事一角。
作為中國女排的「頭號迷弟」,李現表示「拼搏」和「不放棄」兩個詞語,是他心目中對女排精神的最佳解讀:「我們身邊的年輕人,我們奮鬥的這一代的所有人,都需要這樣的精神。」
你的答案又是什麼呢?
9月25日,看《奪冠》重現拼搏傳奇,感受女排精神激蕩整個國慶吧!
今日主筆:某小刀。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