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隔,你我心間相依;天地之距,你我永不分離。
隨著藍光BD的發售以及即將上線網絡平臺的預告,時隔了近一年之久的《天氣之子》又將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野當中,自然,導演新海誠的上一部現象級作品也一定會重新被提及,電影首映直到現在的這段時間內,除了電影之外,我還詳讀了《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的原作小說和外傳作品。
稍微了解了新海誠導演對於創作兩部作品時的心理意願,時隔一年,我將以電影為主,並且必要時結合小說外傳中部分觀眾所沒有了解到的細節,重新對比深度分析兩部作品,《天氣之子》真的不如《你的名字》嗎?《天氣之子》真的有評價的那麼不堪嗎?(本文含有劇透,如果真的還沒有看過兩部作品或者是其中一部作品,請酌情閱讀。)
先說我的結論:《天氣之子》可能不完美,也可能存在爭議,但它依舊十分優秀。
《你的名字》是近年來動漫電影的集大成作品,各方面都十分優秀,而《天氣之子》在故事情節的流暢性,故事的完成度,豐富度等等都不及《你的名字》,這點毋庸置疑,但《天氣之子》有它的亮點,它具備《你的名字》中所不具備的東西,正是這個亮點,如果你是《天氣之子》的受眾群體的話,你會被它更深的震撼到,而導演的目的就是讓喜愛《天氣之子》的人獲得他們的感動,從結果來看,導演的目的達到了,這部作品的目的也達到了。(下文將稱《你的名字》為《君名》)
不完美——內容的豐富度
相似的時長,卻沒有同樣豐富的內容。這是我在看完兩部電影以及各自的小說之後所得出的結論,《天氣之子》的內容簡單明了,但是整個故事的完成度以及豐富度是比不上《君名》的。《君名》在清楚介紹了故事的主要矛盾點,也就是三葉和瀧互換靈魂這一主要情節的同時,還通過三葉的外婆一葉,妹妹四葉,以及電影後半部分的瀧的探索,和種種事件的謎團,共同描繪出了一個充滿使命感和神聖感的宮水神社,揭開了糸守鎮1200年一遇的災難的命運,構造了一個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世界,這種世界觀的構造也和本部電影的浪漫主義風格相互匹配,極大的增加了電影的豐富度和完成度。
而反觀《天氣之子》,作品本身除了一個「晴天巫女」的世界觀的設定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特殊的內容,導致其作品本身的故事一眼望去沒有《君名》故事的厚度,但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天氣之子》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在構造世界時,本身會被現實世界所限制,《君名》由於作品本身為浪漫主義題材,並且因為情節的特殊性,可以採用雙線敘事的手法,但《天氣之子》則不行,因此受篇幅時長的限制,內容的豐富度上難免會有所欠缺,這也是沒法避免的。
另外有趣的一點是,《君名》作為浪漫主義題材的作品,對內容的細節有些是可以給觀眾留白的,給觀眾以想像的空間,比如最後三葉的父親宮水俊樹為何依舊聽從了三葉的勸導,組織鎮上的人進行避難,電影中是沒有說明的,留給觀眾自己去思考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在《君名》小說的外傳當中,好多電影中留白部分的細節都做了非常完整的補充。
除了父親組織避難的原因外,還有兩人交換靈魂時如何適應身體、敕使為何敢幫助三葉炸掉發電站以及三葉父母之間的往事等等,都有詳細的解釋補充。(感興趣的可以去買外傳看看,內容很有意思)這對於《君名》本身豐富的世界觀和內容又做了很多補充,故事得以更加完善,但本身內容不算豐富的《天氣之子》卻並沒有外傳小說給予補充,而原作小說也沒有補充太多相關細節,以至於兩部作品的豐富度上相差了更多。至於為什麼新海誠不在《天氣之子》小說中補充細節,以及新海誠導演的水平是否退步了這些與導演本身問題,我會在下文表達我的觀點。
不完美——故事的節奏、流暢度
「情節倉促,故事不流暢」。我在初次看完《天氣之子》後,再次回味劇情時,就是這樣認為的,換句話說這點也正是《天氣之子》的不完美之處,除了15歲的帆高怎麼能扣動手槍扳機等一些可能不是很合乎邏輯的情節之外,最大的問題在於劇情確實有些過於倉促,在帆高遇到陽菜並與她一起從事為別人帶來晴天的工作後,帆高對於陽菜的情感發生了變化,從友誼上升為了愛。
而劇中的陽菜也對帆高有了同樣的情感,但陽菜內心對於帆高的情感變化並未提及,甚至可以說從開始二人相遇到最後帆高追回陽菜,故事只是以帆高為第一人稱來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從始至終,陽菜的內心感受與變化沒有直觀明確地表達出來,而梵谷與與陽菜選擇一起出逃的關鍵性情節的決定又有一些突兀,我本想在《天氣之子》的小說中尋找一些陽菜的內心細節,但令我失望的是,小說中也並未提及多少。
這點上《君名》的表現近乎是完美的,兩人的內心情感表達得十分清晰明了,電影的前半部分以三葉為主,瀧為次要的形式表達了二人內心的變化,而且在外傳小說中又以瀧為主視角,補充了瀧對三葉的感覺是如何變化的,對於人物情感的刻畫十分細膩。導致這點問題的原因,我認為還是像上文說的一樣,本身在有限的時長中,把二人的內心清晰的表達,不是一件易事,而且二者故事的題材不同,由於《君名》題材的特殊性,可以雙線敘事,更好的表現二人的內心,《天氣之子》只以帆高為第一人稱一直到電影結束,想要講完故事,又想描述細膩的情感,只好作出取捨。
爭議點——電影三觀以及新海誠導演的相關問題
「這電影三觀不正,為了個人犧牲了群體」「看來《君名》是新海誠的巔峰了,他的水平倒退了」這兩句話可以大致概括去年電影上映後大部分對於這部電影整體的評價與爭議了,不光是對電影,也是對新海誠導演的一些否定。我並不想對三觀到底正不正這個問題探討太多我的觀點,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不需要也不能由別人去分析之後得出所謂的答案,為什麼我把這個爭議拿來和新海誠導演放在一起討論,正是因為這就是新海誠自己的目的。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在對比分析這兩部作品前開頭提出的結論,《天氣之子》雖然整體上不及《君名》,但它有它的亮點,而導演的目的就是讓喜愛《天氣之子》的人獲得他們的感動,受眾的不同是我認為《天氣之子》爭議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海誠導演在《天氣之子》小說的後記中寫了如下一段話,解釋了他對於劇本的選擇:「電影並不是學校的教科書,電影沒有必要作為正確的榜樣,毋寧說,應該去敘說教科書裡沒有提到的東西,……,我要用不同於教科書、不同於政治家、不同於評論家的語言來敘說。我要以不同於道德或教育的標準來寫故事,這才是我的工作。如果我因此挨批,那也是無可奈何吧,我只能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寫成故事。」
在書中讀完這段話時,我內心不由得產生了對新海誠的佩服,新海誠沒有想再次複製《君名》的成功,而是將自己對電影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沒有退步,相反他的心境已經通過《君名》極大的進步了,哪怕自己已經預料到了會引來巨大的爭議,他也欣然接受,因為自己想用電影傳達出去的東西,有人能接受到他的用意,這就是對他最大的安慰了。如果你能理解並接受到了新海誠導演的良苦用心,至於三觀是正還是不正,相信你自己內心的判斷就好,在我看來這是沒有確切答案的。
依舊優秀——《君名》所不具備的亮點
在看過了這兩部作品後,起初我會不自覺地將兩部作品聯繫到一起,因為我認為這兩部作品有幾乎一樣的情感內核,都是描寫少年少女間奇幻的戀愛故事,但通過對小說、外傳以及電影了解程度的深入,我發現我錯了,兩部作品看似故事的框架相似,實則內核卻不同。
《君名》是浪漫主義題材的作品,其描繪的故事,是生活在現實當中的我們大多數人所渴望而不可及的,也是我們想通過電影這個載體所看到的最好的故事,三葉和瀧之間因為靈魂的相連與命運的安排,不斷在既定的命運中掙扎,最後走在了一起,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希望看到的,而《天氣之子》則恰恰相反,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故事開始便反映了我們不希望看到,但卻無比真實的事情,壓抑的主色調,烏雲密布的天空,帆高被家暴而出走、陽菜因為生活貧苦而選擇了風俗店、做著不被別人理解的事情而不斷受阻。
正因如此,電影的爭議很大,關於導演的言論也非常多,兩部電影的受眾群體自然就被區分開了。也正是受眾群體被分開了,如果你理解了導演的目的和意義並且接受它,你會發現,這部電影具有《君名》所不具備的東西——自由與真實。《君名》雖然美好浪漫,但始終是虛幻的,是人們精神上的寄託,而《天氣之子》裡面無不透露著世間殘酷的真實,摯愛的離去、他人的阻礙、社會的不公、人心的險惡都在電影中通過導演的方式映射了出來,世間並不都是教科書上「正確的事情」。這也是新海誠想通過電影傳達的,而新海誠面對世間的真實,他的態度呢?
帆高和陽菜就是答案,兩個15歲的少年,不顧旁人,不屈服於命運,始終抗爭,永不放棄。藉助兩個15歲的少年,表面上表達了他們之間豁出一切,追尋自由的愛,更深一層則是新海誠自己對於不那麼美好的現實的態度,反抗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但敢於反抗的人,是真正的勇士,正如作品中須賀大叔所言「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市場的」。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在這個失常的世界中,做一回真正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呢,雖然後果可能不一定很好,但青年時代不就是不斷試錯、不斷前行、不斷成長的時代嗎?因此我認為,這便是《君名》中所沒有的,《天氣之子》中最優秀最突出的亮點了。
你會再回味一次嗎
因此結合上面我對於這兩部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君名》作為近年來的現象級作品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只想通過我自己的分析,讓觀眾能夠再仔細的回味一下兩部作品,無論票房和現在的口碑如何,這兩部作品都是不可被忘卻的優秀之作,不管你喜歡哪一部作品,只要你真正地理解了你所愛的,真正明白了你從作品中獲得的東西,我覺得那就是對導演最好的安慰與回報了吧。
最後,希望新海誠導演能夠再次磨練出新的作品,再次帶給我們無窮的感動,再次讓我們本來枯燥的生活,多一份樂趣和回味吧。
也感謝每一位參與製作的人,和每一位認真思考的觀眾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