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鈦媒體APP
天圖萬境的實時渲染技術
目前,國際電影產業已經進入重工業時代,影片對特效/技術的要求日益增高,對電影製作的規範化、流程化與標準化也更加迫切。
然而,儘管我國的電影市場年度票房已超過了600億規模,這兩年佳片不斷湧現,但在頭部之外,腰部和尾部電影的質量依然良莠不齊。尤其是在類似於科幻等大製作的題材方面,囿於人才、流程、標準和軟硬體配套設施的不足,《流浪地球》頗有「孤篇蓋全唐」的意味。
成立於2019年的北京天圖萬境科技有限公司,其推出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 「虛幻視覺」應用,就可以為電影工業體系提供「虛實結合、實時渲染、所見即所得」的技術,打破此前電影製作長周期、低效率和缺乏標準等在內的許多瓶頸。目前,該技術已實現產品化,成功應用於實際拍攝。
技術與商業模式
據了解,天圖萬境「虛幻視覺」技術的開發早在四年前就已啟動,公司的核心團隊希望這套技術能助力中國電影產業的智能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探索出一套電影工業4.0全新生產系統,並推動中國優質文娛內容的快速和持續創新。
虛幻視覺技術以5G和AI技術為基因,以圖形算法、大數據、人工智慧應用為技術支撐,提供「所見即所得」的交互式視覺效果。
創始人高天羿向鈦媒體介紹,以前的影視劇拍攝存在著諸多難題:
編劇在創作時,不知道劇本內容在技術上是否可以被實現,所以創作思路收到極大限制,也因為無法看到後期渲染效果,常常會出現「所寫難拍攝」的現象;演員在綠幕下表演時,經常面臨難有「身臨其境」感的痛點;對於導演來說,就不能及時指導演員調整他們的表演;由於渲染效果的未知性,攝影師需要耗費時間拍攝大量的備用鏡頭……
天圖萬境CEO高天羿在向來賓介紹技術
而如今,在實時合成的技術之下,編劇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釋放。
天圖萬境的CTO、導演圖拉古的團隊經過長期的技術開發,創作並積累了大量的虛幻視覺場景(資產和技術儲備),包括太空想像、特異生物、各種復古場景和現實場景,場景中的季節、天氣、時間、光線變幻等都由計算機算法智能模擬並真實呈現,且所有備選場景都部署在雲端伺服器,編劇在創作期間便可挑選合適的場景作為參考。
導演、攝影師和演員則可以協同工作。導演可以實時指導演員表演,攝影師只拍有效鏡頭;演員也無需因為轉場而亂序拍攝,順序拍攝能更好地調整情緒,並且可以通過看實時剪成的完整片段,調整自己表演的不足和節奏。
與此同時,譬如,當導演在現場完成了6個鏡頭的拍攝時,剪輯師可能已經完成了前5個鏡頭的剪輯,使後期製作的步驟前置,並大規模縮短了影視劇的完整製作周期。
此外,天圖萬境的這套系統還可以進行雲協同、雲創作、雲監理;隨著5G的發展,當網絡傳輸速度不再成問題,導演就可以遠程指導演員,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下疫情給影視拍攝製作帶來的不確定因素。
由此可見,通過實時渲染技術的撬動,影視製作中編劇的創造性思維可以被充分調動、影視劇的拍攝效率得以提高、質量得以提升,並且傳統影視拍攝流程的相對封閉獨立性也得以打破。
對「虛幻視覺」技術未來的應用,圖拉古認為,經過高規格的影視拍攝驗證後,這一技術方案能夠充分被各行業的應用所兼容,比如網紅直播,在線教育與娛樂等。
圖拉古導演在拍攝現場
而在天圖萬境的商業模式方面,比起做實時渲染之類的一體機,企業更傾向於持續做機器視覺和新技術的研發。因此,天圖萬境主推to B業務,包括在全國開設連鎖影棚,為企業營銷提供生產線技術服務,也包括持續開發網絡電影。
「連鎖影棚可以普及我們的實時渲染技術。而網絡電影對我們的意義來說,在於通過自身團隊的特效拍攝,不斷去驗證我們的技術能否很好地運用於實踐,並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改進。並且,如今頭部網絡大電影的投入回報率能超過百分之百,甚至達到300%。」高天羿表示。
促進電影的工業化
實時電影生產技術對於電影行業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此前,天圖萬境已經拍攝的重工業科幻短片《2045》,從傳統的預算來看大約需要80萬元,而在採用了新型技術後,預算得以減半;拍一部類似《侏羅紀公園》這樣的影片,如果用了實時渲染技術,製片周期也至少能縮短到一半。
換言之,實時渲染技術若在國內得到推廣和普及,會縮短電影的生產周期、降低電影的生產成本,從而降低了電影生產的試錯成本,也就加速了電影的工業化。
每一個行業的工業化,自然還會對這個行業的崗位與人才流動產生影響。「實時電影技術的推廣,可能還會波及一些機械化的電影工種,它們會慢慢消失;那些職位會往前端更有創造力的人員去匯集。」高天羿這樣設想。
事實上,除了電影工業本身,與電影工業相關的產業也會隨著實時渲染技術的普及而發生突破性的變革。
高天羿向鈦媒體介紹,實時電影拍攝技術將促進完片擔保系統在國內的落地和發展,而完片擔保系統的引入本身又會反哺影視行業——加速金融行業與影視行業的資本流動。
完片擔保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的好萊塢片場,其作用是擔保影視劇按照預算完成製作,並送交發行方。而影片如果無法按預算完成,完片擔保公司將接手影片製作,保證影片拍攝完畢交給發行方。
對於完片擔保行業來說,出品方只會繳納3%左右的保費,這也意味著這個行業若要生存,需要影視行業極高的透明度,需要相關機構非常熟悉影視生產流程,並且對於劇本質量、資金籌集、影視製片過程有著很強的監控能力。
「當影片的剪輯效果能在拍攝初期得以呈現,影片的成品質量就有了一定的預見性,完片擔保這種原本在國內因行業不規範、風險大而無法引入的行業,就可以有一席生存之地了。」高天羿表示。
如果完片擔保行業能引入我國,資金自然也會同時湧入影視行業。
據《中國電影投融資調研報告2020》,目前的金融機構六成會在宣發階段介入項目;這意味著60%的金融機構對於拍攝+後期的電影製作完成度與質量有著隱憂。
而當完片擔保體系形成規模之後,原本因影視劇爛尾隱患而不敢投資的金融機構便會敢於進入行業,影視行業的資金會進入更加良性的流動體系。
那麼,對行業可能產生變革式影響的實時渲染技術,在國內何時能大規模落地呢?
在圖拉古導演看來,如今,業已成熟的技術離大規模應用之間,只差一部標誌性影片。「《流浪地球》是在青島搭的實景,等到下一部影片採用了『虛幻視覺、實時電影生產』的製作模式,並獲得了一定口碑,那就會是這個技術普及的時候。」(本文首發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