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代皇帝總是稱自己為天子,認為君王受命於天,自己的行動代表了上天的意志。這種說法當然只是一種迷信,但回顧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每當王朝興衰的時候,總會出現一種奇怪的規律,每一個朝代,不論長短,基本上都逃不過這一怪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難道王朝興衰真的是上天的旨意嗎?
王朝興衰的奇特規律
我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皇權社會,一般來說,人們都認為王朝的興衰與帝王的品行和決策有關,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明君就可以造就貞觀之治的盛世,像商紂王這樣的昏君就免不了亡國的結局。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處於王朝興盛之時的君王也有碌碌無為之輩,而處於王朝衰敗期的君王也不乏勵精圖治之人。實際上,王朝的更替與一個看似很不起眼的因素有關,那就是君王的壽命。
通常來說,王朝興盛的時候,君王的壽命都比較長,而當王朝由興盛轉為衰敗時,君王的壽命就會大大縮短。這個規律看似只是一種巧合,但如果只有一兩個朝代如此也就罷了,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擺脫不了這一規律。
王朝興衰規律在歷史中的具體表現
1、秦國:國家興盛時君王壽命長
先以秦國舉例。秦國自前898年建國,最開始只是周室的一個附屬,後來逐漸壯大,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大秦王朝。在走向統一的道路上,秦國誕生了很多長壽且能幹的國君。
春秋時期,在位50年的秦文公將秦國勢力大幅擴張,為秦國開創了一片新天地。在位39年的秦穆公,成為了西方諸侯霸主。在位40年的秦景公,將秦國的範圍擴大到中原。在位36年的秦哀公,幫助楚國實現復國。
到了戰國後期,尤其是最後150年的時間內,這種規律就展現得更明顯了。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一共在位24年,軍事上所向披靡的秦昭襄王在位時間竟然達到了56年,最後建立大秦帝國的秦始皇嬴政雖比不上秦昭襄王,但也在位長達37年,是歷史上很多君王望塵莫及的一個數字。
2、東漢:王室衰敗時君王壽命短
東漢王朝自公元25年被漢光武帝劉秀建立,前後共經歷了195年,但其興盛期只經歷了短短的四朝。到了中後期,朝廷一片腐敗,王室衰微,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值得注意的是,東漢十二位皇帝中,有九個皇帝都很短命,而且短命的皇帝都是在中後期上位的。
清朝學者趙翼曾經如此說過:「東漢諸帝多不永年」,大部分的皇帝都是在壯年逝世。漢章帝劉炟、漢安帝劉祜、漢順帝劉保、漢桓帝劉志都只活了三十多年,漢和帝劉肇只活了26歲。其中還有幾位皇帝壽命短的驚人,比如漢殤帝劉隆竟然只有1歲,漢質帝劉纘只有8歲。
3、後代的興衰也逃不過這個奇特的規律
之所以先拿秦漢舉例,是因為在這兩個朝代,君王壽命影響朝代興衰的現象最為集中和典型,後來的王朝幾乎都是這兩個朝代的翻版。
我們都知道唐朝興衰的轉折點以安史之亂為分界線。在安史之亂以前約117年的時間裡,一共出現了十位皇帝,在位20年以上的有三位,盛世君王李隆基更是執政時間高達44年。而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國力大不如前,在175年的時間裡出現了14位皇帝,執政時間在20年以上的只有一位,時間不足10年的高達六位。
宋朝亦是如此。在衰敗的南宋時期,前後共計153年時間,出現了9位皇帝,但在位時間不足10年的竟有5位。其中的宋理宗趙昀雖然在位時間能夠和李隆基媲美,但是他在位期間,朝中的奸臣把握著大宋的江山,他只不過是個在皇位上坐了40年的傀儡罷了。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規律?
「政貴有恆,不求多易。」
為政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持續且穩定,不能經常進行政權的搖擺變化,但是怎麼能做到穩定呢?我們現代社會可以通過法律對社會各階層進行規定,維持社會平穩發展,但在古代那樣的皇權社會中,皇帝可以一言以興邦,手中掌握莫大的權力,根本不受法律的束縛,此時要想實現政權穩定,就只能將希望寄託於君王的壽命之上。
因為每個帝王都有不同的戰略和決策,秦文公在位50年,意味著他有半個世紀的時間完成向東擴張的戰略。秦穆公在位39年,他就有充沛的精力解決秦國側後部的種種威脅。秦孝公在位24年,也就表示商鞅能夠在他的支持下推行改革政策長達24年。秦始皇在位37年,也就給自己實現一統天下的霸主夢想爭取了近40年的光陰。
反觀東漢,那些短命的君王即便提出了對國家有利的戰略方針,也沒有辦法長時間的貫徹下去,很多政策剛剛執行到一半就因為另一位君王的上位而被迫停止。長久以往,政局動蕩不堪,別有用心者就能輕易地趁虛而入。東漢中後期嚴重的宦官和外戚專權現象就是因為君王的短命而愈演愈烈。
參考文獻《尚書》《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