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更替都遵循一種奇怪的規律,難道這都是天意?

2020-12-22 歷史真鑑

前言:古代皇帝總是稱自己為天子,認為君王受命於天,自己的行動代表了上天的意志。這種說法當然只是一種迷信,但回顧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每當王朝興衰的時候,總會出現一種奇怪的規律,每一個朝代,不論長短,基本上都逃不過這一怪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難道王朝興衰真的是上天的旨意嗎?

中國古代講究君權天授

王朝興衰的奇特規律

我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皇權社會,一般來說,人們都認為王朝的興衰與帝王的品行和決策有關,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明君就可以造就貞觀之治的盛世,像商紂王這樣的昏君就免不了亡國的結局。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處於王朝興盛之時的君王也有碌碌無為之輩,而處於王朝衰敗期的君王也不乏勵精圖治之人。實際上,王朝的更替與一個看似很不起眼的因素有關,那就是君王的壽命。

通常來說,王朝興盛的時候,君王的壽命都比較長,而當王朝由興盛轉為衰敗時,君王的壽命就會大大縮短。這個規律看似只是一種巧合,但如果只有一兩個朝代如此也就罷了,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擺脫不了這一規律。

秦始皇

王朝興衰規律在歷史中的具體表現

1、秦國:國家興盛時君王壽命長

先以秦國舉例。秦國自前898年建國,最開始只是周室的一個附屬,後來逐漸壯大,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大秦王朝。在走向統一的道路上,秦國誕生了很多長壽且能幹的國君。

春秋時期,在位50年的秦文公將秦國勢力大幅擴張,為秦國開創了一片新天地。在位39年的秦穆公,成為了西方諸侯霸主。在位40年的秦景公,將秦國的範圍擴大到中原。在位36年的秦哀公,幫助楚國實現復國。

到了戰國後期,尤其是最後150年的時間內,這種規律就展現得更明顯了。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一共在位24年,軍事上所向披靡的秦昭襄王在位時間竟然達到了56年,最後建立大秦帝國的秦始皇嬴政雖比不上秦昭襄王,但也在位長達37年,是歷史上很多君王望塵莫及的一個數字。

秦昭襄王

2、東漢:王室衰敗時君王壽命短

東漢王朝自公元25年被漢光武帝劉秀建立,前後共經歷了195年,但其興盛期只經歷了短短的四朝。到了中後期,朝廷一片腐敗,王室衰微,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值得注意的是,東漢十二位皇帝中,有九個皇帝都很短命,而且短命的皇帝都是在中後期上位的。

清朝學者趙翼曾經如此說過:「東漢諸帝多不永年」,大部分的皇帝都是在壯年逝世。漢章帝劉炟、漢安帝劉祜、漢順帝劉保、漢桓帝劉志都只活了三十多年,漢和帝劉肇只活了26歲。其中還有幾位皇帝壽命短的驚人,比如漢殤帝劉隆竟然只有1歲,漢質帝劉纘只有8歲。

漢和帝劉肇 劇照

3、後代的興衰也逃不過這個奇特的規律

之所以先拿秦漢舉例,是因為在這兩個朝代,君王壽命影響朝代興衰的現象最為集中和典型,後來的王朝幾乎都是這兩個朝代的翻版。

我們都知道唐朝興衰的轉折點以安史之亂為分界線。在安史之亂以前約117年的時間裡,一共出現了十位皇帝,在位20年以上的有三位,盛世君王李隆基更是執政時間高達44年。而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國力大不如前,在175年的時間裡出現了14位皇帝,執政時間在20年以上的只有一位,時間不足10年的高達六位。

宋朝亦是如此。在衰敗的南宋時期,前後共計153年時間,出現了9位皇帝,但在位時間不足10年的竟有5位。其中的宋理宗趙昀雖然在位時間能夠和李隆基媲美,但是他在位期間,朝中的奸臣把握著大宋的江山,他只不過是個在皇位上坐了40年的傀儡罷了。

唐玄宗李隆基 劇照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規律?

「政貴有恆,不求多易。」

為政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持續且穩定,不能經常進行政權的搖擺變化,但是怎麼能做到穩定呢?我們現代社會可以通過法律對社會各階層進行規定,維持社會平穩發展,但在古代那樣的皇權社會中,皇帝可以一言以興邦,手中掌握莫大的權力,根本不受法律的束縛,此時要想實現政權穩定,就只能將希望寄託於君王的壽命之上。

因為每個帝王都有不同的戰略和決策,秦文公在位50年,意味著他有半個世紀的時間完成向東擴張的戰略。秦穆公在位39年,他就有充沛的精力解決秦國側後部的種種威脅。秦孝公在位24年,也就表示商鞅能夠在他的支持下推行改革政策長達24年。秦始皇在位37年,也就給自己實現一統天下的霸主夢想爭取了近40年的光陰。

反觀東漢,那些短命的君王即便提出了對國家有利的戰略方針,也沒有辦法長時間的貫徹下去,很多政策剛剛執行到一半就因為另一位君王的上位而被迫停止。長久以往,政局動蕩不堪,別有用心者就能輕易地趁虛而入。東漢中後期嚴重的宦官和外戚專權現象就是因為君王的短命而愈演愈烈。

秦國軍隊

參考文獻《尚書》《史記》《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王朝的興衰在天命還是民心,道家文化與國運,冥冥中自有天意
    當時的朝代更替對於封建帝王來說就是天命的交替,武王克紂正是這樣的一個實例,當時人們稱這次事件為周武革命,革命這個詞我們沿用至今,其實這個詞恰恰天命學說的表現,革命即是天命的革新交替,所以即使到了周朝,人們依然認為周武王是順應天意來討伐商紂王的,但是我們知道周朝之後,祭祀活動並沒有像商朝那樣的興盛了,如果武王真是順應天意繼位,那麼周朝應該更加篤信天意和命運,從而加大祭祀的力度啊,然而我們看到的周朝確實開始大肆的推行禮制
  • 古代一個重大歷史規律:被司馬遷一語道破,揭開了王朝更迭的秘密
    古代一個重大歷史規律:被司馬遷一語道破,揭開了王朝更迭的秘密 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這是公認是事實。如果把古代王朝建立到滅亡做一個總結,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古代歷史北伐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是為何?
  • 古代中國改朝換代頻繁,為何日本沒有發生過朝代更替?原因很簡單
    然而那終究只是幻想罷了,朝代最長的也就是400年而已,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自詡為皇帝,並且將後世的皇帝取名為二世、三世以至於萬世。不過僅僅在他死後不久,由於秦二世的胡作非為,秦朝僅僅持續了15年就滅亡了,那麼古代中國改朝換代頻繁,為何日本沒有發生過朝代更替?
  • 古代王朝更迭頻率極快,秦朝之後大多王朝不足300年,這是為何?
    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之中,王朝的更替頻率確實是比較高的。在這其中壽命最長的朝代,當屬夏商周,夏朝所書寫出來的歷史長達471年,商朝存在了554年,而周朝所存在的時間足足有791年。然而就在公元前221年的時候,秦始皇在當時統一了六國之後,雖然還給黎民百姓一片和諧的生活環境,但從那以後似乎王朝的更迭速度越來越快。很多的王朝都沒能書寫下300年的歷史。更何況還有很多短命的王朝,足足連百年時間也不到。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中國古代賦稅的利與弊:利大於弊的賦稅,如何推動王朝的滅亡?
    賦稅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稅收,它能給朝廷帶來巨額收入,賦稅的變化,也和朝代的更替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起源很早,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賦稅制度開始完善和統一。由於不同的朝代,賦稅制度也是不一樣的。秦朝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賦稅五花八門,比如:齊國的均地分力、與之分貨。而每個國家的賦稅不一樣,卻面臨著改革。
  • 《易經》:一個人的財富,不單純是勤勞,而是遵守這3條規律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周易》的人。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周易》。
  • 讖語在古代歷史有什麼價值?
    雖然叫法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預言,是上天對人間的預警,「預言」是指天意在人間的傳播,是上天對人世間社會生活的一種幹預。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帝王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是天之子。讖語,其實就是上天安排新天子接管人間的合法憑證,這種理論現在看來是有些可笑,但在封建君主專制的古代卻非常的合理。因為古代帝王都是以「君權神授」自居,說自己是代表著上天的旨意,那老百姓能咋辦嘛,這不講道理啊,所以沒辦法,只能找上天來約束帝王了。
  • 在古代是父系社會為主,那麼李唐到底是鮮卑王朝,還是漢人王朝?
    在古代是父系社會為主,是以父系組成血緣群體,不論以前還是現在都是屬於父系社會,所以李唐肯定是漢人王朝,不能因為李淵的母親是鮮卑族,身上有著鮮卑族的血脈,就認定李淵不是漢人,李唐王朝不是漢人王朝。中國古代大約六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以父系社會為主的時代,還形成了父系氏族制度,這是在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演變中和男人在各個階段承擔起的責任而決定的,漸漸的原有的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男人開始為首佔據一個主導的地位。
  • 夏王朝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恐龍化石都找到了,它究竟在哪?
    夏王朝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恐龍化石都找到了,它究竟在哪?當我們都在上中學歷史課時,第一課是背誦中國歷史王朝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我們的印象中,夏朝是中國的第一個朝代,也正是因為夏朝的存在,中華文明才有了五千年的歷史。
  • 中國歷史發展規律,聽說都藏在這本漫畫書裡
    二混子陳磊領銜半小時漫畫團隊,僅通過手繪漫畫和段子,就讓讀者讀懂了複雜的中國古代經濟名詞。透過經濟看歷史,一不小心看透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本周,《輕閱》為你購物街剁手書單——《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經濟篇》。沒有枯燥的理論和難懂的術語,一起在哈哈大笑中,從經濟角度揭開中國改朝換代背後的歷史規律吧!
  • 每個朝代都想千秋萬代,可為什麼卻難有撐過300年的王朝
    事實上人類的歷史演進又何嘗不遵循這樣的規律呢?歷史並不是一個個孤立事件的簡單組合,而是一條永續發展的長河。歷史上發生的任何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一點一滴匯聚才創造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之中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事卻彼此互相影響著,從而造就了不斷向前遞進的歷史進程。
  • 王朝更替,因果輪迴,屢試不爽!
    曹魏取代了漢朝,司馬氏竊取了曹魏政權,後來司馬氏又滅掉了蜀漢,所以漢室後裔都對司馬氏一族十分痛恨,很想除掉司馬家族,漢室後裔的這個夙願在劉裕身上得到了實現。古代人壽命短,劉裕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必須為年幼的兒子做打算,只有清理障礙,兒子才能從他的手中順利接手劉宋江山。 歷朝歷代,很多年幼的皇帝都受到了大臣的壓制,搞不好就出現"挾天子令諸侯"的情況,縱觀朝野上下,司馬家造反的機率最大,而且司馬家有反撲的慣例,有了前車之鑑,劉裕越發覺得兒子鎮不住這群亂臣賊子,所以對司馬家痛下殺手。
  • 是天意還是人為?
    前幾天,武漢的上空出現了超大的「雨後彩虹」,一時間滿屏的朋友圈都被這碩大的光圈給霸佔了,能夠有幸親眼看到這美妙奇景的人們都樂開了花。 按照老人的說法,能夠遇到彩虹這樣的天象奇觀,那就是祥瑞之光,一定會有好事降臨的。
  • 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為何沒有一個能夠決定自己接班人?
    數遍中國古代所有大一統王朝,漢唐宋明清,再加上2個短命的一統王朝,二世而亡的秦和隋,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一個歷史規律,那就是開國皇帝的接班人,必然經歷了一番慘烈的鬥爭,這個過程伴隨了無數的陰謀和詭計,數不清的人頭落地,帝國的二代皇帝們,登上大位時沾滿的鮮血,一點也不比開國皇帝少。
  • 五行學說,在朝代更替、中醫、養生等方面,都發揮了哪些作用?
    在這多種學說的湧現下,其中有一家是專門研究陰陽五行的,被稱為「陰陽家」。其代表人物叫鄒衍,是戰國時期齊國人。他也被認為是「五行」的創始人。所謂的五行,想必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了。即:金、木、水、火、土。鄒衍認為,天地有五行,從天地剖判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五行中,並沒有哪一個是長盛不衰的,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關係。
  • 古代為什麼只見公主遠嫁,不見中原王朝娶外族女?
    這一戰讓犯邊的匈奴一看強大的漢朝也不過如此,於是犯邊的頻率更加多了。當時大漢剛立朝,歷經秦末戰亂和楚漢相爭,國力十分凋零,就連大臣出行都只能坐牛車。 首先,公主是皇家宗親,皇室身份是一種象徵,普通的王公大臣都不夠格。將公主都嫁過去了,可以表示出中原王朝與異族人和親的誠意。
  • 古代打仗,被俘虜的女性都承受什麼樣的折磨,方式一種比一種殘酷
    只不過,戰爭的開始就是一場災難,他傷害的人力物力都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戰爭的輸贏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所以每一個王朝的更迭都有無數無辜的生命犧牲。我們也都知道,古代對於女子來說是十分禁錮的,她們除了待在閨房或者相夫教子之外不能幹任何事情,就算是想要為國家效力都是不可以的,因為在古代,女子參軍是違法的。但是,戰爭一旦開始,所有人都是一條繩上面的螞蚱,女子雖然不能參軍,但是也不會因為沒有參與戰爭而不被俘虜,跟參與戰爭的男性來說,女子被俘虜的下場更慘。
  • 中國封建王朝難破300年,日本卻能延續上千年,為什麼會這樣?
    中國之所以是例外,並非沒有遵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規律,而在於地理因素。中國古代奴隸時期的王朝,本族的入侵取代了異族的入侵,純粹是因為周圍根本沒有足夠強大的異族有能力入侵中原。這就是奴隸時期王朝能夠存續長久的根本原因。然而,封建時期就不同了。
  • 這些生物違背生命規律?死亡對它們來說太難,人類都比不上它們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球也孕育出了很多生命,每種生命體生存在地球上都要遵循地球的自然發展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長久的生存,不被淘汰。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時間了,地球在這期間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生物由於難以適應地球的環境,最終也走向了滅絕,所以要想要在地球上長期的生存,還得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
  • 歷史上真正罵他的,基本都是漢朝人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可以說沒有之一,他一生的功績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基本都是利在千秋的大功績,比如一統六國,建立一個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又比如書同文、車同軌,再比如統一度量衡,而最重要的就是廢分封,改郡縣。秦始皇明明做了這麼多偉大功績,為何還被後人稱之為暴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