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是父系社會為主,那麼李唐到底是鮮卑王朝,還是漢人王朝?

2020-12-17 鮮花暢談歷史

在古代是父系社會為主,是以父系組成血緣群體,不論以前還是現在都是屬於父系社會,所以李唐肯定是漢人王朝,不能因為李淵的母親是鮮卑族,身上有著鮮卑族的血脈,就認定李淵不是漢人,李唐王朝不是漢人王朝。

中國古代大約六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以父系社會為主的時代,還形成了父系氏族制度,這是在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演變中和男人在各個階段承擔起的責任而決定的,漸漸的原有的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男人開始為首佔據一個主導的地位。而父系氏族制度裡面男性的色彩佔據主導地位是非常明顯的,婚約也開始慢慢的發展成為可以一夫多妻制,財產也是由家裡的男丁來繼承,孩子的姓氏隨著父親的姓等。

父系氏族制的出現,對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哪怕是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還是春秋戰國乃至於後面的唐宋元明清都是以男性為主導地位的,包括一個國家的帝王繼承也是由父親傳給兒子去繼承的,而從血緣關係來說的,也是遵循父係為主,漢人建立的王朝,就沒有出現過其他非漢人繼承權利的存在,除非是王朝發生政變,有人篡奪了政權,不然這種事情,基本上不可能發生。

雖然李唐王朝的血緣略微的複雜了一些,唐高祖李淵的身上流淌的血脈有一半是來自於鮮卑族。李唐是隴西貴族,西涼開國的帝君李暠就是他們的先祖,遠祖則是西漢的飛將軍李廣,隴西李氏的發展從十六國時期就開始了,在亂世中慢慢地茁壯成長成為一代世家大族,是中原五姓七族高門。唐朝建立後,李姓開始成為皇族的姓氏,而李唐的開國皇帝又是來自於隴西的李氏,所以在唐朝李氏的發展到了頂峰,而唐朝的皇帝有喜愛給那些臣子賜姓,所以在當時很多人的姓氏都是由皇帝賜姓而來的。

隴西李氏是鮮卑族而非魏晉的舊族,是由民族融合出現的新士族。而當時鮮卑族的獨孤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在漢化的過程中改姓杜,而其中有一小部分人遷出來前往隴西郡,而在那裡與漢族的李氏開始了混居的生活,所以這就形成了鮮卑族和當時的漢族結合形成了一個新的群體。

而漢族在於其他少數民族通婚比較常見的時候是在五胡十六國的時候,而當中最負有盛名的就是隋唐兩個朝代都與鮮卑族的獨孤開始通婚,所以隋朝和唐朝的帝王血脈都有鮮卑族的影子。

而鮮卑族又不止獨孤一個姓氏,還有皇族姓氏拓跋,除此之外就是最為出名的宇文氏族以及獨孤氏族了,而西魏八柱國的獨孤信也是來自於北魏的鮮卑族群體,而獨孤信又育有七個女兒,大女兒獨孤氏是北周皇帝的皇后,四女兒嫁給了李虎的兒子李,也就是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基本上獨孤信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三代王朝的皇帝,三代都是外戚,所以獨孤氏有多麼的厲害,就擺在那裡了。

獨孤信的七個女兒之中有三個都是皇后,除了大兒女是嫁給了鮮卑族的皇帝之外,其餘的兩個都是嫁給了漢族人民,而其中七女獨孤伽羅名氣盛極一時,嫁給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就這樣,鮮卑族的獨孤氏和唐朝、隋朝以及北周都是有親戚關係的,隋煬帝還是李淵的表哥。

而楊堅和李淵都是漢族人,一個是弘農楊氏一個是隴西李氏,在當時都是名氣很大的世家大族,所以隋朝和唐朝都是帶著鮮卑族一半的血脈的,那麼這兩個王朝到底屬於什麼王朝呢?

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古代的父系社會為主,而楊堅和李淵的父親都是漢人,母系血統基本上都被稀釋掉了,在當時就顯得不是那麼的重要了,而到了南北朝時期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的現象越來越多了,他們都不擔心這個問題。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李唐王朝就是漢人王朝。

相關焦點

  • 我國歷史上的王朝,為何不能像日本那樣萬世一系
    文|小河對岸日本的皇室被稱為萬世一系,而從日本有信史記載以來,也的確沒有發生過像我國歷史上那種異姓改朝換代之事。而我國歷史上的王朝,長則二三百年,短則數十載,改朝換代極為頻繁。那為何我國歷史上的王朝,不能像日本那樣萬世一系呢?從外部地理上來看。
  • 五胡亂華真相,王朝滅亡前的反壓迫鬥爭
    什麼是五胡亂華五胡亂華發生於西晉末年,一般認為,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國力嚴重被削弱,北方民族趁機入侵,佔據黃河流域亦即中原,建國稱帝,打破了漢人王朝先例,從劉淵李特開始,出現了眾多少數民族政權,即是一場劫難,也是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民族大融合。五胡亂華的結果眾多少數民族消失,匈奴羌氐鮮卑番號再不見於史書,哪裡去了呢?變成了漢人。
  • 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為何沒有一個能夠決定自己接班人?
    1、中國古代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簡史,沒有一個不折騰 咱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之後的接班人情況。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到底是立呂后的兒子劉盈(即後來漢惠帝),還是立寵妾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劉邦自己的意見是希望後者,但是天下人全部反對。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這句就已經說明了當時太子之爭如何劇烈。
  • 我國古代對母親的稱呼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是一個遷移變換的過程。由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更是一個漫長的時期。而在父系社會成立之後的是一個以奴隸制度為主的封建王朝。這個封建王朝也統一為特點建立的土地十分廣大,擁有從東海到西海蔥嶺的廣大國境。
  • 在中國古代小腳趾甲是兩瓣的,為何會有不是純正漢人的傳聞?
    中國歷史上關於小腳趾甲是兩瓣,或許不是純正漢人的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在歷史上卻有一些跟這有關的奇聞趣事。更神奇的還是,他發現那些跟他一模一樣狀況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人的身上都流淌著鮮卑族的血。他們的祖先或者父母當中至少有一個人是鮮卑人。即便他們已經經歷了漫長時間的融合變為漢族,但始終不是純正漢人。這也只是記載在一些野史上,並沒有任何的證據,所以也只能當一個參考罷了。但是不少人認為小腳趾甲是兩瓣的應該不是純正漢人,算是鮮卑人的後裔。
  • 古代封建王朝快要滅亡的時候會出現什麼跡象?
    古代封建王朝的氣數就好比人的生命,剛開始年輕的時候強盛,隨著時間的發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到了生命(王朝)快要終結的時候,各種併發症隨之而來,讓腐朽的身體(王朝)雪上加霜,走向滅亡。有的君主以民為主,那麼這個君主在位的時候,國家就相對安定,人民有地種,有糧吃,有家住,這是老百姓最基本的利益保障。如果不能保障老百姓的最基本的生存,他們就會聯合一起推翻這個朝代。每個王朝末期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最典型就是隋朝了。
  • 如果你的小腳趾甲是兩瓣,那或許不是純正漢人,而是哪個民族呢?
    各位看官們,當你們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不妨脫掉自己的鞋襪,認真看一看自己的小腳趾甲到底是完整的一片,還是兩瓣?關於小腳趾是兩瓣,長期一起來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小腳趾甲是兩瓣的人是純正的漢人」,而另一種說法是「小腳趾甲是兩瓣的人或許不是純正的漢人,身上有某一個在已經消亡的民族的血脈」。那麼,小腳趾甲是兩瓣到底是不是純正的漢人,還是另一個某一個民族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從歷史和科學兩個角度一探究竟。
  • 聊一聊古代漢人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態度!
    這種現象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是根本不會出現的,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傳播到後面的互相通婚、融合血緣關係,這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以維護自己的安穩統治為訴求的皇權統治者的統治下,上層貴族與底層的漢族老百姓們對於其他少數民族的態度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古代漢人對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態度。
  • 成吉思汗到底是蒙古國的,還是我國的?現在終於說清楚了
    中華文明的發展也與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分割不開,它們在不斷的中華文明添磚加瓦。雖然人們在談論歷史時總是更加關注秦朝和清朝,畢竟秦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清朝則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終章。但仔細了解後就會發現,中國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有很大研究價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元朝。
  • 漢匈之戰後,匈奴古訓:千萬別在漢人面前建城
    中國古代至少有匈奴、鮮卑、羌、柔然、党項等160個少數民族。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就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這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碰撞。 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周代的犬狄。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匈奴逐漸強大,成為秦漢的主要競爭對手。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五種混亂,隋唐時期突厥人興起。宋代,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也逐漸增多。 明代,韃靼、蒙古、瓦拉和女真仍然很強大。
  • 明朝並不是古代王朝中最強盛的,可是為何卻能圈粉無數?
    中國歷史傳承久遠,封建王朝更迭很頻繁,歷史上的朝代也有很多,明朝並不是古代王朝最強盛的,可是為什麼卻能夠圈粉無數呢?說出幾點原因,大家還是非常認可的。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明朝是一個很具影響力的朝代,它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的。
  • 她什麼時候替父從軍?
    那麼,「正版」花木蘭到底姓不姓花,借著真人版電影的上映,倒可以說說。  木蘭是哪朝人?  她和《木蘭詩》出現在兩個年代  考據花木蘭,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這和《木蘭詩》的出現年代,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
  • 東胡系與草原系不同視角
    那麼,長期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都是誰呢?主要是東胡系。如五胡十六國的拓跋鮮卑,建立了北魏王朝;如兩宋之際的契丹和女真,建立大遼和大金。大遼算是半隻腳踏入中原,大金則是連頭帶屁股一起進來了。在150人以內,可以維持一個熟人社會,而超過150人則要進入到陌生人社會。所以,可以用鄧巴數來理解這種部落制的社會基礎。為什麼草原不能自發演化出集權王朝呢?因為集權王朝的標配是官僚體系。但官僚體系太昂貴,而遊牧經濟和部落制的草原,根本就養不起。草原的單于或大汗,怎麼收稅?
  • 東漢和西漢是一個王朝嗎?東漢是西漢的延續還是一個獨立的王朝?
    但是大家是否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大家是否是按照現代國家的標準去套古代王朝的邏輯呢?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東漢和西漢究竟是不是同一個王朝。再者,劉邦建立的王朝從來也不將自己稱為「西漢」,劉秀復闢的王朝也從來不將自己的王朝稱為「東漢」,硬要說這個歷史上存在一個名叫西漢的王朝,一個名叫東漢的王朝,相類似的有什麼呢?西方人為了貶低東羅馬,強加給人家一個「拜佔庭帝國」的稱號,實際上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叫作拜佔庭帝國的國家,拜佔庭只是一個古代的小型殖民城市的名稱,君士坦丁堡恰好建在了拜佔庭的原址上而已,拜佔庭帝國這一稱呼從何說起呢?
  • 為何古代西方國家稱帝國,而中國卻稱王朝,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為何古代西方國家稱帝國,而中國卻稱王朝,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人類文明發展到如今,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各不相同的人種,文明之間,也誕生了差異非常大的文明,在歷史上東西方都曾經建立過龐大的國家和政權,但是細心的讀者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國會常常以王朝稱呼
  • 如果甲午戰爭和日本打的,不是清朝,而是漢人王朝,會不會打贏?
    搞笑吧,兩邊十餘萬以上的軍隊會戰,騎馬不慎,摔也摔死了不止那麼多。再有兩邊軍隊衝鋒時,特別騎兵,折損率絕對在一成以上。你以為小書生騎著瘦馬逛大街呢?再有朱元璋殺死了他死後十幾年才死的人,等等。所以明史可以看,當著娛樂就可以,千萬別當真。滿清入關後,中國軍事技術倒退了幾百年!大明並不是被清軍打敗的,而是亡於李自成。明末和西方列強已經開戰了,明朝勝了荷蘭。
  • 司馬氏的西晉王朝有多窩囊?看看洛陽城被匈奴人攻破的過程與慘狀
    當一個腐朽透頂的王朝,面臨新興勢力的窮追猛打時,場面會有多麼恐怖?看看西晉末年洛陽城被匈奴漢國攻破時的過程,我們就能深刻體會到那種慘烈、絕望與無助。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西漢時嚴禁邊民內遷的規定被打破;從那時開始,一直到魏晉時期,陸續有大量歸附的遊牧民族遷入內地。按照部族區分,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等大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