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是父系社會為主,是以父系組成血緣群體,不論以前還是現在都是屬於父系社會,所以李唐肯定是漢人王朝,不能因為李淵的母親是鮮卑族,身上有著鮮卑族的血脈,就認定李淵不是漢人,李唐王朝不是漢人王朝。
中國古代大約六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以父系社會為主的時代,還形成了父系氏族制度,這是在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演變中和男人在各個階段承擔起的責任而決定的,漸漸的原有的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男人開始為首佔據一個主導的地位。而父系氏族制度裡面男性的色彩佔據主導地位是非常明顯的,婚約也開始慢慢的發展成為可以一夫多妻制,財產也是由家裡的男丁來繼承,孩子的姓氏隨著父親的姓等。
父系氏族制的出現,對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哪怕是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還是春秋戰國乃至於後面的唐宋元明清都是以男性為主導地位的,包括一個國家的帝王繼承也是由父親傳給兒子去繼承的,而從血緣關係來說的,也是遵循父係為主,漢人建立的王朝,就沒有出現過其他非漢人繼承權利的存在,除非是王朝發生政變,有人篡奪了政權,不然這種事情,基本上不可能發生。
雖然李唐王朝的血緣略微的複雜了一些,唐高祖李淵的身上流淌的血脈有一半是來自於鮮卑族。李唐是隴西貴族,西涼開國的帝君李暠就是他們的先祖,遠祖則是西漢的飛將軍李廣,隴西李氏的發展從十六國時期就開始了,在亂世中慢慢地茁壯成長成為一代世家大族,是中原五姓七族高門。唐朝建立後,李姓開始成為皇族的姓氏,而李唐的開國皇帝又是來自於隴西的李氏,所以在唐朝李氏的發展到了頂峰,而唐朝的皇帝有喜愛給那些臣子賜姓,所以在當時很多人的姓氏都是由皇帝賜姓而來的。
隴西李氏是鮮卑族而非魏晉的舊族,是由民族融合出現的新士族。而當時鮮卑族的獨孤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在漢化的過程中改姓杜,而其中有一小部分人遷出來前往隴西郡,而在那裡與漢族的李氏開始了混居的生活,所以這就形成了鮮卑族和當時的漢族結合形成了一個新的群體。
而漢族在於其他少數民族通婚比較常見的時候是在五胡十六國的時候,而當中最負有盛名的就是隋唐兩個朝代都與鮮卑族的獨孤開始通婚,所以隋朝和唐朝的帝王血脈都有鮮卑族的影子。
而鮮卑族又不止獨孤一個姓氏,還有皇族姓氏拓跋,除此之外就是最為出名的宇文氏族以及獨孤氏族了,而西魏八柱國的獨孤信也是來自於北魏的鮮卑族群體,而獨孤信又育有七個女兒,大女兒獨孤氏是北周皇帝的皇后,四女兒嫁給了李虎的兒子李,也就是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基本上獨孤信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三代王朝的皇帝,三代都是外戚,所以獨孤氏有多麼的厲害,就擺在那裡了。
獨孤信的七個女兒之中有三個都是皇后,除了大兒女是嫁給了鮮卑族的皇帝之外,其餘的兩個都是嫁給了漢族人民,而其中七女獨孤伽羅名氣盛極一時,嫁給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就這樣,鮮卑族的獨孤氏和唐朝、隋朝以及北周都是有親戚關係的,隋煬帝還是李淵的表哥。
而楊堅和李淵都是漢族人,一個是弘農楊氏一個是隴西李氏,在當時都是名氣很大的世家大族,所以隋朝和唐朝都是帶著鮮卑族一半的血脈的,那麼這兩個王朝到底屬於什麼王朝呢?
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古代的父系社會為主,而楊堅和李淵的父親都是漢人,母系血統基本上都被稀釋掉了,在當時就顯得不是那麼的重要了,而到了南北朝時期漢族和少數民族通婚的現象越來越多了,他們都不擔心這個問題。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李唐王朝就是漢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