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好的小說,首看敘述「基調」

2020-12-25 紫翹書桌

「下午的音樂會還沒散場,裡面金鼓齊鳴,冗長繁重的交響樂正到了最後的高潮,只聽得風狂雨驟,一陣緊似一陣,天昏地暗壓將下來。仿佛有百十輛火車,嗚嗚放著汽,開足了馬力,齊齊向這邊衝過來。車上滿載搖旗吶喊的人,空中大放焰火,地上花炮亂飛,也不知慶祝些什麼,歡喜些什麼。歡喜到了極處,又有一種兇獷的悲哀,凡啞林的弦子緊緊絞著,絞著,絞得扭麻花似的,許多凡啞林出力交纏、擠榨,譁譁流下千古的哀愁;流入音樂的總匯中,便亂了頭緒——作曲子的人編到末了,想是發瘋了,全然沒有曲調可言,只把一個個單獨的小音符叮鈴噹啷傾倒在巨桶裡,下死勁攪動著,只攪得天崩地塌,震耳欲聾。」——《連環套》(1944年)

01

一部好的小說,往往一開始就定準了敘述的基調

在講述寫作使用的技巧之前,我們先來弄明白什麼是「基調」和「聲調」。

小說創作中的基調,指的就是敘述基調,它是通過富有個性特點的語言調子、色彩氣勢、節奏等語言材料所顯示出來的作品基本調子。敘述基調之中包含著不同的敘述「聲調」,是以對生活的入微觀察、深切感受、親身體驗為前提的,是一種蓄久積深的態度,是一種自然宣洩。不同的敘述聲調的匯合交融、渾然一體,構成了一部小說敘述基調的主旋律。

也可以說,基調是小說內容、形式、思想藝術組合起來的基層情致,是作品風格的外在顯現,如喜劇明朗歡快,悲劇壓抑傷感,諷刺小品辛辣幽默等。

張愛玲是感傷型作家,她的大部分時間都無法排遣來自靈魂深處的感傷,文學作品中籠罩著某種疼痛,而疼痛來自不合理的現實秩序對人性的極端壓制。由疼痛而產生了悲憫,她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平等的權利,她的感傷是針對人與人之間賴以相處的和平之愛的缺失。

她的小說幾乎都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展示人的精神的墮落與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與悲哀。

生活塑造了人生,人生又奠定了創作基調

張愛玲的生活塑造了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又奠定了她文學創作的基調。

有著貴族家世的她,血管裡流出的是另一種氣質。其祖父張佩綸是晚清大臣,也是李鴻章的幕僚。張愛玲的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女兒,可謂是出自相府的千金小姐。李鴻章早年因周氏夫人沒有生下兒子,便過繼了幼弟昭慶的兒子李經方為子。後來趙氏夫人與李鴻章結婚,於1864年生下了李菊耦。

幼年的菊耦與兄弟一起在家塾中讀書,老師不僅為人謹慎,又有學問。所以張愛玲的祖母不僅能作詩,還善彈琴,也會弈棋煮茶,特別是對書畫具有一定的鑑賞力。她對歷史典故也很熟悉,與張佩綸結合後,有一次被問及「燭影斧聲」,即宋太宗弒趙匡胤的千古疑案,她回答得有理有據。

曾樸著的《孽海花》中就生動記述了一段張愛玲祖父母婚姻佳話。其中的擇婿就是指李鴻章家族中的那些女性,李鴻章並不重男輕女,況且他的女兒都文墨精通,聰明過人。在菊耦23歲時,她才被許配給李鴻章親自挑選的女婿張佩綸。

當時張佩綸犯事發配回來,已經40歲,相貌粗鄙,並且其繼室在發配期間已過世,李鴻章卻對其欣賞不已,認為張佩綸的才幹堪稱「今世藺相如」。

《孽海花》中的原文寫道:

「莊侖樵接著說:『相女配夫,真是天下第一件難事!何況女公子樣的才貌!門生倒要請教老師,要如何格式,才肯給呢?』威毅伯聽後哈哈一笑竟說:『只要和賢弟一樣,老夫就心滿意足了。』說完竟『很注意地看了他幾眼』,莊侖樵心領神會,馬上託人提親,『威毅伯竟一口應承了』。 」

基調,是作品風格的外在顯現

《孽海花》裡的莊侖樵,當時幾乎人人知道,這是在影射張佩綸。不過兩人成親以後,張佩綸的仕途並沒有起色,菊耦38歲開始守寡,靠嫁妝維持生活。後來張愛玲無意間看到一張祖母中年時的照片,表情「陰鬱嚴冷」。而菊耦也讓女兒著男裝,讓下人稱呼女兒「少爺」,這種陰陽顛倒是一種朦朧的女權主義,她希望女兒剛強,將來的婚事能自己拿主意。

果然,菊耦的女兒張茂淵、兒媳黃素瓊(後改名黃逸梵)都脫離舊式家庭,到海外求學,自食其力,主張做新女性。張茂淵長年單身,而黃素瓊衝破婚姻,成了「出走的娜拉」,她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雖然出身豪門,但由於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所以童年並不幸福。

婚後的黃素瓊與張志沂每日都爭吵,終於日益升級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諸多原因致使她多次出走國外,後來一生漂泊在海外,最後孤苦地客死國外。作為張佩綸的兒媳婦,她接受了新思想,無法容忍丈夫張志沂不務正業、吸食鴉片、娶姨太太的行為,更看不慣他無所作為,這使兩人的婚姻最終破裂。

家族的日趨衰敗,家庭的不幸,父母的離異,自然給女兒張愛玲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這種陰影體現在她的作品裡,對她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是她文學作品基調悲涼的根本原因。

童年陰影,是長大後抹不去的傷

02

「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人世間男女之間的故事,無怪乎被一個「情」字糾纏。

張愛玲能一遍又一遍回憶當初與愛人纏綿悱惻的情節,由此告訴自己,對方仍值得珍惜。實際上她心裡很清楚,有什麼是值得珍惜的?

她說:「女人就是比較念舊,不是對這段感情放不下,而是對自己曾經那麼全心全意的付出感到不甘心,至於什麼是值不值得,這樣的概念很淡。會時常回憶起,曾經過往的點點滴滴,對方的一點好處或是一點真心,都拿得起卻放不下。」

想要不再回憶以前的感情,對於一個不冷血的女人來說,是困難的。那些經歷過的感懷無法輕易抹去,「念舊」這種感情是會隨著時間沉澱的。在一段感情中,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覺,但那種銘心或是刻骨的感覺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淡忘,也沒有誰對誰錯之分。

張愛玲就是特別念舊和重感情的人,這奠定了她在文學創作中的基本格調——悲情。

她的小說主要表現舊小說情調與現代趣味的統一,有著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在中國現代小說和西方小說中,她找到了適合自己表達的調子。

從一個人的作品中,可以體現出她的情感

在張愛玲的《連環套》裡,女主人公霓喜一生都在一群男子身邊周旋。正如連環套一樣,環環相扣,情節緊湊又自然,而這其中的每個人物都不是多餘的,他們都對霓喜的生活有或多或少的影響。比如梅臘妮,她是霓喜被第一任丈夫雅赫雅拋棄的一個潛在導火線,她的告密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文中的每處伏筆都是精心設計過的,其中的一位人物——師太每天讀《南華日報》的伏筆設置,使霓喜發現自己被第三個丈夫拋棄這一事實顯得真實而自然。

在當時的中國女性作家中,張愛玲對女性有著深切的同情,並關注女性悽慘、悲涼的命運,描摹出一系列舊時代女性的群像,表現出處於男權世界裡的女性的悲劇命運。霓喜的三個丈夫都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合法」丈夫,在動亂和戰爭的背景下,《連環套》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位依附男性而生存的女人,與那時的社會有著真實的契合。

對於霓喜的第一任丈夫而言,她是買來的家奴;第二任丈夫把她收留為妾,也是出於同情而非真愛;霓喜和第三任丈夫是典型的依附式的姘居的情人關係,由於沒有得到婚姻的保障,在孤苦無依的生存環境中掙扎的霓喜,註定如漂浮的浮萍,無根可依。

在悲苦的生活中,張愛玲又把霓喜表現得如野草般強勁地活著,這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所謂「連環套」,隱指陷入生活困境之中的女人為了獲得生存的希望,不得不掙扎於不同的男人之間。霓喜的這一生就沉淪在命運給她設計的婚姻「連環套」中,她的命運被掌控在一個又一個男人手中,直到沒有了可以綁住男人的資本而被拋棄。

一直被禁錮在套子裡的人,註定了她的悲劇人生

小說的「基調」是悲涼的,人物形象鮮明,入木三分。在《連環套》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可恨、可悲而又可憐的女性。她的婚姻帶有明顯的舊時代色彩,沒有愛情可言,只是一種交易——物質和欲望的交易。男人們與其同居,卻從不給她一個正當的名分,一旦有了新歡就將她拋棄。她年輕貌美、聰明精幹、潑辣、風流、刻薄、虛榮,她輾轉在幾個男人之間,得到了有限的物質生活和作為附贈品的孩子,她將自己的大半生年華付諸於此。她孜孜不倦地繼續著自己的連環套,直到沒有可以套住別人的資本。

霓喜年輕貌美,有很多垂涎她的男人,也有低俗的惡習。她貪圖財物,對人刻薄又刁蠻,為人虛榮,總想著從男人身上得到物質的享受。她認為,拴住男人的方式除了自己的姿色以外,還有孩子,但她沒有成功。最後,晚年的霓喜過著孤單而寂寞的生活。她是那個時代不幸女人的縮影。

「霓喜知道她是老了。她扶著沙發站起身來,僵硬的膝蓋骨克啦一響,她裡面仿佛有點什麼東西,就這樣破碎了。」

這是張愛玲的《連環套》的結尾。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她一無所有,除了五個兒女。而對於孩子們,霓喜是沒有愛的,他們長大後面臨著與他們母親同樣的命運,這就讓小說有了更深層次的「悲情」。

《連環套》是採用舊小說的形式書寫的,比如「這孩子諸般都好」「見了這等人物,如何不喜」「一個鯉魚打挺,躥起身來」「鳳尾森森,香塵細細」「有海又有天,青山綠水,觀之不足,看之有餘」等,這些語句帶有明顯的舊小說痕跡,放在現代小說中別有一番風味,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命運同舊小說形式一樣,最後終會被拋棄。

作品,是一個時代的映射

03

悲情,是張愛玲寫作中的基本格調。

她的小說中有許多古典小說的主題、意象,又融合了西方小說的技巧和現代派的表現手法。這些東西,令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別具一格。

從張愛玲的教育背景看,她就讀的教會中學是一所由美國聖公會主辦的貴族學校——聖瑪麗亞女中。張愛玲一心想去海外留學,可惜戰爭爆發,她的留學夢成為泡影,她最終改念了香港大學。大學前兩年,她將學習精力放在英文寫作訓練、名家作品選讀等課程上,但在第三年的英文課程中,張愛玲的注意力就一直停留在英國小說名家的作品中。

她是個非常有創作自覺性的小說家,對小說文體深有心得,在她創作的小說中,靈感的取得就是來自海外的類型小說。她喜歡在創作之前先研讀英國小說中的世態人情,然後將其充實到自己的見聞以及身邊的故事之中——這樣的寫作,也就是最初的模仿,是符合邏輯的。

有了18世紀的英國小說為借鑑,張愛玲的「悲情創作」就有了參照,她的小說與簡·奧斯汀、毛姆等人的作品是可以進行共同研究的。在張愛玲的文章和談話中,她也多次提到蕭伯納、毛姆等英國作家。

她創作的《連環套》,故事情節同笛福的《摩爾·弗蘭德斯》的敘事方式酷似。《摩爾·弗蘭德斯》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書寫,書中的主人公從18歲到60歲一直以罪人的身份出現。女主人公弗蘭德斯生於監獄,在孤兒院長大,給貴族家庭當僕人。她被主人家的大公子誘騙後,被迫嫁給她所不愛的二公子。婚後五年,丈夫病死,弗蘭德斯成了寡婦。過了一段淫蕩的生活後,她再嫁給一個在殖民地擁有田產的人。不久,她發現丈夫就是自己的親哥哥。

笛褔的小說《摩爾·弗蘭德斯》中的主人公與張愛玲《連環套》中的霓喜十分相像:第一,主人公都是養女;第二,主人公都是通過一次次的非法同居來謀生;第三,兩人都有美貌並被男人熱烈追求,最後落魄,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這本小說對於當時的中國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笛福的作品被稱為「英國小說中的巨著」,雖然女主人公遭遇了諸多不幸,但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她又體現了其特立獨行的人格,雖然經歷坎坷,但對生活充滿熱愛。

悲情,是張愛玲寫作中的基本格調

兩部著作還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小說的敘述方式。兩者都是採用主人公晚年回顧自己一生的方式開始敘事的,帶有傳記式的性質。印度商人、英國小官吏、西班牙修女等人,共同構成了廣東養女的世界,這也是當時中國殖民地的現實環境。張愛玲在創作中模仿了《摩爾·弗蘭德斯》小說中的文體,試圖通過這種獨特的文體來進行寫實。

當然,兩者也有不同之處。《摩爾·弗蘭德斯》中,晚年的主人公以懺悔的姿態來回顧往事,回憶過程中,她對自己的美貌和狡詐而沾沾自喜。在笛福的筆下,那些接近摩爾的人沒有一個人認識到她的真實面目,所以這部小說成了一個極具反諷意味的作品。

笛福當時處於「小說興起」的時代,他作品中出現的諷刺,是根據他的個人主義以及他對「精神拯救」的關心得出的結論。笛福在文學創作中,把人物與自己認識到的世界關聯起來,通過觀察,再把自傳回憶錄和流浪漢小說文體糅合進去,最終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創作方式。

傅雷曾經批評張愛玲的《連環套》缺乏主題。對於這一點,張愛玲則指出,現代文學作品中不再那麼強調主題,只是讓故事自己說話,讓讀者獲取所需。她還認為,自己寫實的信念和方式是正確的,如果讀者不能理解,可能是因為新舊文人當時各自的局限性——「鴛鴦蝴蝶派」的舊派文人覺得張愛玲塑造的人物沒有「才子佳人」那般多情,而新式文人又覺得她的寫作不夠健康,缺乏明朗的主題。

在《連環套》中,張愛玲認為自己有一種新主題,她感動於霓喜對物質生活的單純的愛,霓喜在得到男人愛的同時卻得不到安全感,這兩者不能兼顧,也就是小說的矛盾點每次都使得霓喜人財兩空。文中的「我」是第三者,「我」在遇到老年霓喜後前去拜訪,聽到了霓喜對往事的回憶,其中並沒有摻雜敘事者「我」的評論。

在文學作品中,文學形勢創新更為重要

對照張愛玲的其他作品,可以發現這部小說與笛福的不同之處在於,張愛玲是有意識地經營小說,絲毫沒有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她以第三人稱來敘事,也不帶「我」的情感糅合。這樣就使得故事發展的三個高潮有些單調和重複,可是,在小說開頭設置雙層敘事結構,也是一種文學形式的創新。由此可見,在文學作品中,文學形式創新比主題自覺在創作中更為重要。

「你是浮塵中開出的一朵花,帶著一爐沉沉的女人香。在你的世界裡,原本只是在寂靜地等待著,那個懂你的男人。」

關於「愛情」這個人類永恆的主題,無論從誰的口中訴述出來,都有著別樣的美。這種情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強烈依戀、親近、嚮往、無私以及無所不盡其心的關係,通常是「情」與「欲」的對照,愛情的核心是情愛。

在張愛玲的文學世界裡,男女的情愛,被描述得透徹,而她在自己的真實情感世界裡,卻無可救藥地迷茫著。在此處可以用一個詞,即「悲壯」來形容,她內心是柔軟而熱烈的,她與愛人的愛情也轟轟烈烈。

張愛玲生而缺愛,一部分是其家庭因素造成的,另一部分則是自戀造成的。故而她在愛情裡尋找到的並非純粹的感情,其中糅雜著強烈的索求。這就是她的文學作品給人帶來悲涼感的原因。

悲涼感,其實就是「感傷主義」,這種「感傷主義」起源於18世紀中後期的英國。當時由於現實矛盾的加劇,人們對理性社會產生懷疑但又無可奈何,所以寄希望在藝術和情感之上,藉此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和逃避情緒。

到了19世紀初,傳統小說大都以情節為基礎,遵循因果規律,重新組織現實生活。而「感傷主義」則開闢了一種以心理為載體,摻和了外部現實世界投影的敘事方式。「感傷主義」排斥理性、崇尚感情,所以也被人稱為「前浪漫主義」。它注重內心情感,誇大感情的作用,強調感情的自然流露,重視自然景物的描寫,特別是強調個性和個人的精神生活的刻畫。

任何一篇作品,都需要深入分析、理解其思想內容、體裁、主題、結構、語言,並理解它的風格,理解它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好的文學作品,都會有一個統一完整的「基調」,它是一個整體概念,是層次、段落、語句中具體思想感情的綜合表達。

作者|端木向宇 《暢銷書女王: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

授權|子語文化

排版|小雅

審核|李子語

【熱點話題】關於#寫作#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與紫翹書桌討論~

相關焦點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如何叩開出版社的大門
    寫作就是要建立「讀者意識」。「所謂得讀者,則得天下也」,文章不只是寫給自己看的。作者開始寫作時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寫出來就好,不管讀者的需要與反應。接下來,作者進入了創造價值期,文章是為了讀者而寫,讓讀者感覺到文章對其有幫助、有價值。
  • 她用《傳奇》寫自己的傳奇:張愛玲33堂寫作課,華美與蝨子的悲美
    這段時間陸續收到不同版本的張愛玲傳記,靜靜重溫了一下那些璀璨的文章和身世,當年書中不完整的幾楨豁然開朗,一個片段接一個,高清的浮現於眼前,我為她小說痴迷的同時,也不禁再次感到一種宿命與愴然直擊心房,讀她的故事就是讀她的人生,已分不清哪些是虛浮於水面哪些是真實存在,無論如何,好過於沉在史海成為密辛。
  • 從小說到教程 《蔡駿24堂寫作課》揭秘20年小說創作經驗
    人民網北京1月7日電 近日,蔡駿的首部寫作指導書《蔡駿24堂寫作課》由時代華語出版。該書是蔡駿基於自己20年創作經驗,為讀者系統梳理的一套實用的寫作教程。主辦方供圖    關於如何講好故事、如何架構一本小說,蔡駿在這本書中傾囊相授。他希望能通過這本書與熱愛寫作的朋友分享自己寫作的經歷,同時幫助更多人解決寫作難題。    在日前的專訪中蔡駿談到,24堂寫作課並沒有按部就班以一種模式去教大家如何寫作,這本書更加偏重於實踐,偏重自己的個人經驗的總結,是一本實操性較強的書籍,容易讓讀者接受。
  • 《寫作七堂課》,不只是套路
    圖片來自《寫作七堂課》《寫作7堂課》從寫作的底層邏輯破題,不僅有效地解決了以上問題,還告訴我們寫作不僅僅是簡單的套路問題,更應該多了解寫作本身,從掌握寫作的"元知識""第一性原理"圖片來自《寫作七堂課》3.框架式寫作特別適用某一領域專業知識的學習。
  • 《創意寫作七堂課》:凌晨老師的科幻創作經驗談
    《創意寫作七堂課》封面內容簡介《創意寫作七堂課——你也能寫出一個好科幻故事》是由著名科幻作家、科幻教育家凌晨老師總結多年創作心得,針對廣大科幻愛好者和有志於科幻創作《創意寫作七堂課》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創作出版的。全書分為三部分,分別從「認識科幻文學」「科幻文學規律」和「創作科幻文學的技巧」三方面,幫助創作愛好者們更細緻地了解這個創作門類的必要知識。在書中,作者以廣博的科幻文學知識,將科幻文學掰開揉碎,幫助寫作愛好者們深入了解一個好的科幻故事、科幻小說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 《秋葉特訓營 寫作七堂課》——七個好習慣
    寫作,看上去好像不需要什麼投資,能通過寫作發展自己的副業,增加收入,是很多人的目標,讀完了《秋葉特訓營 寫作七堂課》之後,我明白了,寫作能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這些。我最近在考駕照,一起學車的人裡,有位五十多歲的大姐,在我的觀念裡,年齡大一點的人學習能力肯定不如年輕人,可是這位大姐竟然學得又快又好。
  • 秋葉大叔《寫作七堂課》:寫作變現逆襲的3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而百萬暢銷書作者、秋葉PPT創始人秋葉在他的新書《寫作七堂課》中,為我們系統地總結了寫作常用的7種方法,建立寫作思維,拓寬寫作視角,提升你的寫作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秋葉《寫作七堂課》1、寫作第一層次:搭建寫作骨架操作方式:框架式寫作、聯機式寫作
  • 《寫作七堂課》:養成這些寫作習慣,你也可以寫成10w+
    寫作自然位列其中。很多人就有問題了「我不知道該寫些什麼」,「我不知道怎麼寫」,作為新手小白該如何入手呢?此時,你可以去看看秋葉寫的《寫作七堂課》,該書側重於「底層邏輯」,只要你潛心學習,認真練習練習再練習,你的寫作水平一定能與時俱進,還愁沒有收入嗎?秋葉大叔說了:寫作是每個人都能掌握得技能。
  • 《創意寫作七堂課》:你也能寫好科幻小說
    這種文學形式,就是科幻小說。凌晨,著名科幻作家,擔任過多個科幻徵文比賽評委,深為投稿者的熱情感動,也感受到了大多數投稿者對科幻小說創作教材的急切需求。於是,她奮筆疾書,將25年來的科幻創作經驗一一總結,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些作者。
  • 觀察|復旦創意寫作師生,如何從一本有關寫作的小說說開去
    「為什麼小說寫的是狗不是貓?」……12月1日,一堂特別的寫作課在上海機遇中心「開講」。在兩個半小時裡,作家、復旦大學中文系講師張怡微和17位復旦大學2020級戲劇(創意寫作)MFA學生對美國作家西格麗德·努涅斯的小說《我的朋友阿波羅》展開研讀與討論,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宏圖也作為特邀嘉賓來到現場。12月1日,一堂特別的寫作課在上海機遇中心「開講」。
  •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今天我就把這兩個關鍵影響我們品讀張愛玲的兩大障礙,逐一的對其分析和解讀,從而為你閱讀她的作品掃清障礙,同時也就基本可以完成了我對文章題目的一個系統性闡釋。因為之前自己一直寫一些關於文學理論上的文章,應網友要求,最近有針對性的對一些作品做一些實踐性的解讀,從而讓我們把讀書能力通過實踐,轉化為一種寫作能力。有人說過,好文筆是讀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
  • 如何設計、講好一堂英語寫作課?
    明老師說 作為英語教師,如何設計一堂好的寫作課?又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掌握英語寫作?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好的寫作技巧呢?
  • 從張愛玲《茉莉香片》,聊聊「天才作家」的寫作藝術和悲美人性
    張愛玲不愧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天才作家」。張愛玲在小說、散文和劇評領域都有涉及,尤以小說成就最高,「張愛玲體」小說遠超同時代作品。她在小說選材立意、人物塑造和語言技巧等無不彰顯獨特魅力,她沒有任何流派,卻獨樹一幟,為中國小說史做出獨特貢獻。《茉莉香片》是張愛玲的一部經典中篇。
  • 《秋葉特訓營 寫作七堂課》丨你想要寫作乾貨都在這裡
    自媒體時代,很多人都想靠寫作賺些外快。寫作班沒少報,錢沒少花,感覺也學了不少東西,但打開電腦,還是半天憋不出幾行字。別著急,那是因為你還沒有遇到,秋葉大叔的這本《寫作七堂課》。這本書基本涵蓋了從寫作思維、寫作工具到寫作習慣的所有知識點,看完之後你會覺得:原來寫作如此簡單!再也不會感覺無從下筆。秋葉大叔這位火遍全國的「知識網紅」,可是位傳奇人物。
  • 寫作課|如何從一個「點」設計出完整而精彩的故事?
    因此,我們把小說的創作步驟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層面的設計,第二部分是敘述層面的安排。除結構模式的選定外,課上我們還會給大家一個敘述藍圖的設計表格,幫助各位理順作品結構,完成敘述藍圖。所謂敘述藍圖,就是一份小說寫作的「施工圖」,它是故事設計和作品敘述的重要過渡部分。
  • 寫了小說大綱,還不能提筆寫作,可能漏了這一步
    準備寫小說,已經有了大綱,可為什麼還是寫不出來?其實你是漏掉了一步——理性到感性的過渡。寫作也是一樣,有了大綱,想真正寫出文章,就得找到那座橋,這座橋就是小說的口吻、基調。魔幻小說作家馬爾克斯說,構思大綱,只為了啟發行文基調,當你寫出第一句話的時候,也就確定了基調,然後以此不斷生長。正如他的小說《百年孤獨》的第一句話:「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一定會想起,父親帶他去看冰塊的那個下午。」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幽默+毒舌,聊聊作家寫作那點有趣事
    理察.科恩曾是英國知名出版社的出版發行總監,經他編輯的作品曾有多本榮獲普立茲獎、布克獎、科斯塔獎……同時他也是《紐約時報》及倫敦主流報刊的撰稿人,還是英國金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教授了7年的創意寫作課。而《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就是源自科恩在高校的授課內容。
  • 張愛玲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為什麼引發爭議的總是選角?
    繼入圍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後,近日,改編自張愛玲小說、導演許鞍華新作《第一爐香》接連入圍第25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和第3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然而,9月初曝光預告片以來,該片在國內觀眾中頻頻引發爭議。男女主演馬思純、彭于晏分別和張愛玲筆下長了一張粉撲子臉的葛薇龍、「連嘴唇都是蒼白的」喬琪喬頗有反差。有人甚至調侃:這樣的《第一爐香》,怕是要成為「第一爐鋼」。「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張愛玲」,張愛玲小說改編電影,為何這麼難?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雖然張愛玲這個名字一直都是近些年文學圈的「頂流」話題,各種假「張愛玲語錄」,在社交帳號上隨處可見,甚至泛濫成災,但因著「2020年,愛玲愛玲年」,張愛玲又再度被高度聚焦在燈光之下:張愛玲的作品又一次系統再版,生前未發表的作品又被發掘,小說《第一爐香》被拍成電影,成為熱門話題……700多封信編成兩本書《紙短情長》和《書不盡言》
  • 小說寫作技巧心得116條
    17:在安靜的環境下寫作。 18:注意標點,斷句,錯字。 19:要有毅力,不可半途而廢。 20:對自己的小說負責,用心去寫。 21:勇於創新。 22:看完別人的小說後要寫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