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川普終於鬆口表態,如果「選舉人團」最終投票給拜登的話,他將選擇離開白宮。至此,相當於變相承認了自己在這次總統大選中敗北的事實。
隨著2021年1月20日這個「總統就職日」的臨近,這場曠日持久的「驢象之爭」終於落幕了。同時,川普也即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第10位沒能成功連任的總統。
自1789年立國以來,231年中已有45人先後擔任過美國總統。而從20世紀至今只有6位總統在競選連任時失敗,只擔任過一個任期,他們分別是威廉·塔夫脫、赫伯特·胡佛、傑拉爾德·福特、吉米·卡特、喬治·布希和唐納·川普。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吉米·卡特總統為何會在競選連任時失敗。
不可否認,民主黨人卡特競選連任失敗是多方原因造成的。雖然主要是國內的經濟因素拖累,但一系列的國際因素也是不能迴避的,尤其是那場「伊朗人質危機」。
伊朗作為一個中東大國,不僅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更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早在19世紀時,英國和俄國就為了爭奪這片地區而大打出手。那時的美國還是二流國家,只好跟在列強身後撿點殘羹剩飯。在這種背景下,禮薩·汗率領巴列維王朝在夾縫中艱難的生存,並且還逐步崛起。
由於受到地緣政治影響,禮薩·汗逐漸疏遠了英國和俄國,反而與德國頻頻示好,終於遭至了英國的報復。二戰後,德國法西斯被擊敗,英國勢力趁機重返中東,在驅除禮薩·汗以後,扶持了他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
隨著英國的衰落和美國的得勢,巴列維王朝開始投靠美國,在它的扶持下獲得了一段快速發展時期。不過,隨著伊朗實行了一系列開明和自由的經濟與文化政策,終於徹底觸怒了國內的宗教保守派勢力。
作為反對派中影響力最大的人物,霍梅尼迅速崛起並且披上了宗教的神秘外衣。他不斷呼籲伊朗人民抵制暴政,抵制巴列維政權,在遭到迫害後,只能流亡國外。
隨著如火如荼的遊行和暴亂,禮薩·巴列維眼見無法控制局面,只好在1979年1月17日離開了伊朗。兩周後,霍梅尼就以勝利者的姿態返回國內,受到了數百萬伊朗民眾的夾道歡迎。就這樣,這位被稱為「伊斯蘭復興戰士」的霍梅尼成功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
伊斯蘭革命爆發後,整個伊朗都同仇敵愾。他們在一方面恢復伊斯蘭教義的同時,另一方面開始對美國進行積極的清算。
1979年11月4日,深受極端宗教思想蠱惑的伊朗青年學生們包圍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隨後,這些憤怒的人群還將52名美國外交官和家屬全部扣押,要求美國引渡逃亡國外的巴列維國王受審,引發了「伊朗人質危機」。
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譁然,美國朝野更是一片狼藉。卡特政府立即出臺了強硬措施,在制裁伊朗的同時,更號召自己盟友一同對伊朗施壓,試圖迫使霍梅尼退讓。
結果,霍梅尼主導下的伊朗也非常強硬,不但沒有屈服,反而提出了許多爭鋒相對的反制措施。美伊雙方都陷入了僵局,誰都無法顯示出妥協和軟弱的跡象,否則無法向國內民眾交代。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1980年2月時,伊朗再一次要求美國遣返被廢黜的伊朗國王巴列維,以換取被長期扣押的美國人質。對此,卡特政府自然不能答應。
而且,1980年是美國總統的選舉投票年,卡特面臨巨大的連任壓力。不得以,他只好一邊通過瑞士等中立國公開尋求談判,一邊又秘密批准了代號為"鷹爪行動"的軍事營救計劃。
1980年4月24日,美國一艘核動力航母肩負使命抵達伊朗附近的海面,180名突擊隊員分別乘坐8架直升機飛抵德黑蘭。結果,此次營救計劃以失敗而告終,美軍損兵折將後黯然撤離。
此次貿然營救,使得伊朗更加憤怒,不僅將52名美國人質分散各地關押,而且還將美國企圖武裝侵入德黑蘭進行營救的行動向全世界曝光。這下,卡特的臉面被徹底丟盡了,本就不高的國內支持率更是雪上加霜。
到了1980年7月,「伊朗人質危機」出現了重大轉機。不過,既不是伊朗努力的結果,更不是美國努力的結果,而是作為「交換籌碼」的巴列維國王病死了,伊朗提出的交換方案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但是,由於伊朗霍梅尼對於卡特的極度不信任,他拒絕在美國大選前進行談判和妥協,以防止卡特支持率出現回升。隨著大選結果的出爐,裡根輕鬆擊敗了卡特,於是美、伊雙方進行秘密會談,最終達成了協議。
1981年1月20日,就在裡根就任美國總統的當天,伊朗就釋放了所有在押的美國人質,公開打臉卡特。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都是伊朗的支持者,前後八位美國總統都為此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使其成為了自己在中東地區重要的盟友。雖然,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並推翻了巴列維王朝,但此事並不足以讓兩國斷交進而決裂。
「伊朗人質危機」的發生和解決過程,徹底斷送了美國和伊朗的關係,使得兩個國家從此交惡,直到現在依然火藥味十足。今天,越來越多人都認為卡特在總統競選中被裡根擊敗,「伊朗人質危機」是他最大的失分點和滑鐵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