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之時,劉備經常把這句「我是中山靖王之後」掛在嘴邊,乍一聽,喲呵,還是皇族!頓時覺得其身份尊貴,跟出場時候賣草鞋的身份天壤之別,更襯託其不凡。憑此身份,一路結交豪傑遊俠,一邊跟權貴煮酒論英雄,最終登基稱帝。後來仔細一想,劉備的宗親身份縱然不假,那也只是對普通人來講是高不可攀,其實在東漢末年,有這個漢室宗親身份的怎麼也有成千上萬吧,就劉備說的「中山靖王」劉勝一個人都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四百多年加起來數量真的很壯觀,可是大漢岌岌可危,為什麼沒有漢室皇族出來登高一呼,靖難勤王呢?
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漢書·景十三王傳》
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枝屬百二十餘人。--《史記·五宗世家》
劉備的宗親身份
劉備父親死的比較早,所以很小與寡母相依為命,以販履織席為生。再加上年少時候的劉備跟其先祖劉邦一個德行,都是喜歡玩,喜歡花天酒地,所以不愛讀書,做了遊俠,用現在的話來說叫遊手好閒。但他跟劉邦的出生貴族一樣,其祖上也是闊綽過的,所以就算如此,也有親族資助他去遊學。劉備家族一直在州郡做官,其父親死的早,估計沒做過大官,祖父被舉過孝廉,最高做到縣令,再往上只有更加輝煌,畢竟也是王侯之後。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劉備的發家史
劉備自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開始參軍,至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登基稱帝,歷時三十七年。看電視劇覺得劉備特喜歡哭,喜歡訴苦,其實現實更艱辛,劉備雖然是自己募兵開始徵討黃巾,並不是從小兵做起,但以他的家底子也募不了多少,個人估計也就數十上百人。此後自己做官小官,升過縣令,但都不長久,後來先後跟過公孫瓚,陶謙,後來給曹操,袁紹當過小弟,直到投奔劉表之後,劉表死了,地盤才基本穩定下來。
劉備的個人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我認為卻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還是歸結於其「宗親」身份。三國時期,大漢一共十三州加一司隸,劉備真正能算割據勢力的轉折點有四:
陶謙死後,佔領徐州,手握一州之地。後來被呂布所破。曹操打敗呂布後,殺死徐州刺史車胄,第二次佔據徐州。後來被曹操趕跑了。劉表死後,佔領荊南,半個荊州在手,自此初步穩固。佔領劉璋的益州,「蜀漢」三分天下得其一。小結:劉備沒有宗親身份,這幾個地方都佔不了,陶謙死時,他除了宗親,身份並不高,自己本身才一千兵,還是陶謙送了四千,宗親名聲,才使得徐州入手;劉表和劉璋也俱都是看在宗親的份上才引狼入室,他自己也是以宗親的身份去親近這兩家。
本人稍微總結了下劉備起兵過程,有不準確的敬請告知改正: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劉備以遊俠的身份參軍,立功得封「安喜尉」,後來數年輾轉好不容易升到高唐縣令,高唐縣又被黃巾攻破,只能投奔公孫瓚,在其麾下任一別部司馬;初平二年(191年)劉備與青州此時田凱對抗袁紹有功,領了平原相一職,終於第一次升到兩千石,但依然是在公孫瓚麾下。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徐州陶謙,陶謙求援於冀州牧田楷,田楷帶著劉備就去幫陶謙,此時劉備麾下只有千餘兵,以及數千流民,陶謙大手一揮,給了他四千丹陽兵,所以沒有跟著田楷回冀州,留在小沛,陶謙表了他一個「豫州刺史」的有名無實的官職。興平二年(195年)陶謙死後,在糜竺,陳登等人擁護下,領了徐州牧,此時才算是真正入了「割據軍閥」的一員。建安元年(196年)好景不長,徐州本來與袁術相持,被呂布偷襲得手,雖然後來求和,但二次被攻破,只能投奔於曹操,再次被曹操句為「豫州牧」,成了無根浮萍。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打敗呂布,劉備隨其還許都,被封為「左將軍」。建安四年(199年)劉備殺了徐州刺史車胄,第二次佔領徐州。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攻破徐州,劉備投奔青州刺史袁譚,後來以與劉表結盟的名義告別袁紹,帶了自己集結的麾下兵馬,佔領汝南。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又來討伐,無奈投奔劉表,鑑於劉備之前惡跡斑斑,劉表並未讓劉備跟隨至襄陽,給了一塊地盤,讓其屯兵新野。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顧茅廬,諸葛出山。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劉表次子劉琮掌權,並投降曹操,劉備表劉表長子劉琦為荊州刺史,聯合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斷了曹操南徵之路。建安十四年(209年)劉琦卒,劉備自領荊州刺史,佔領荊州南部,與孫權結盟共抗曹操。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引劉備以抗張魯,劉璋表劉備為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兩個有名無實的官位,劉備也推舉劉璋鎮西大將軍,益州牧。劉璋自居成都,劉備居葭萌。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徵孫權,孫權求救於劉備,劉備向劉璋索要一萬兵馬及財貨,劉璋只給了四千兵,以及一半的財貨,劉備於是斬殺軍中劉璋的屬下,佔領了涪城,正式與劉璋決裂。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圍成都,劉璋求降,劉備自領益州牧,三分天下局勢初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打下漢中,進位「漢中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位,東漢滅亡。章武元年(221年)夏四月,於成都稱帝,大赦天下,改年號章武。置百官,立宗廟,袷祭高皇帝以下。漢室諸王整個東漢一朝,諸王其實都可以算是隱形的,其主要原因還來自於西漢的兩件大事:第一個就是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景帝採用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策》,先後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致使吳王,楚王等七個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短短三個月內就被平叛,雷聲大雨點小,最終削藩成功,自此諸侯王威脅基本消除。第二個是有名的漢武帝的「推恩令」,將諸侯王的封地,劃分大小,以此封給諸侯王子孫,以致後世地盤會越來越小,對皇帝威脅也會越來越小。如劉備的先祖劉貞,因為不是劉勝的嫡長子,沒有繼承王爵,所以封陸城亭侯就是如此。其後更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輒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雲。--《漢書·景十三王傳》
東漢借鑑西漢之故事,在第二任皇帝明帝之時也曾有過中央集權,削弱諸侯王的舉動,但並沒有大張旗鼓,主要是藉由楚王劉英造反的緣由處置了一批,再加上推恩令仍然推行,所以整個東漢諸侯王權利並不大,東漢共有27個亡國,地盤相當於一郡之地,但是王國的諸侯王只是地位最高,並沒有行政管理之權,實際管理者為國相,諸侯王的權利只能在王宮之內得以展現。沒有兵馬,沒有糧草,加之一直被皇帝看的緊緊的,所以根本沒有出場的機會。陳王劉寵,倒是頗有大志,有意匡復漢室,平定天下。黃巾之亂,天下紛紛造反,陳國因其勇武,不敢反叛,聚納十餘萬民眾,群雄討伐董卓之時,他自稱「輔漢大將軍」,屯於陽夏,可惜被袁術刺殺。可是卻也能看出諸侯王不能成事的三點要素:陳王乃是以個人「善射」出名,因此陳國得以倖免,而非兵強馬壯,這是諸侯王都有的困境,根本無力。既然是宗親,更應該遵守國法,更要尊重皇帝,哪怕皇帝現在在董卓手中,但是董卓畢竟也只是自封為「太師」,僅僅是上公之一,略高於三公,連丞相都不是,發命令也都是以皇帝的名義。宗室要的是匡扶漢室,總不能皇帝還沒滅就先不尊皇命吧?這也是所有宗親不能趁早登高一呼,舉旗割據的根本原因,大漢畢竟還沒亡,諸侯王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的約束還存在。光武帝等人也是在王莽篡漢之後才舉旗造反的。而失去了這個關鍵時期,地盤都被曹操,公孫瓚,袁術,袁術之流的野心家佔完了,大漢真正完了的時候他們想匡復漢室也復不了了。大漢四百年天下 ,人心思漢,不是一句玩笑。所以有野心的諸侯們雖不明說,但是都會時刻關注著這些諸侯王,比如陳王剛剛有點起色,這不馬上被「刺殺」?焉知被刺殺的只有這麼一個陳王呢?寵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處。中平中,黃巾賊起,郡縣皆棄城走,寵有強弩數千張,出軍都亭。國人素聞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陳獨得完,百姓歸之者眾十餘萬人。及獻帝初,義兵起,寵率眾屯陽夏,自稱輔漢大將軍。國相會稽駱俊素有感恩,時天下饑荒,鄰郡人多歸就之,俊傾賑贍,並得全活。後袁術求糧於陳而俊拒絕之,術忿恚,遣客詐殺俊及寵,陳由是破敗。--《後漢書·孝明八王列傳》
漢室宗親縱覽三國,諸王雖然地位尊崇,但是並無頭的機會,都可以當做隱形人看待,但是劉氏宗親還是頗有一些有實際地位,有潛力去割據一方的。劉虞,曾任過宗正一職,也就是漢室皇族族長的身份。先後為幽州刺史,幽州牧,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而且頗有海內名望,深得人心。冀州此時韓馥,渤海太守袁紹等人曾準備立其為皇帝,與當時在洛陽的天子分庭抗禮。且不說韓馥,袁紹等野心家只是需要一個傀儡以圖瓦解漢室威望;劉虞本人就不可能答應。原因很簡單,站在後世看待歷史的角度,整個獻帝一生都是傀儡,並無真正掌權的時間,但是現實是,年少時候的天子大權旁落,被外戚,太后等掌權的例子太多了,實在不算什麼大事,劉虞也不可能率先去反抗天子,那不是匡復漢室,而是終結漢室了。所以劉虞直到初平四年(193年)被公孫瓚所殺,漢室餘威尚存,還沒到需要宗親來匡復的時候。(初平)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固拒之。--《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兗州刺史劉岱,揚州刺史劉繇。這是親兄弟倆,俱都做到一州刺史之位,算是勉強可以有割據的能力,但是劉岱死的比劉虞還早,劉繇也好不了多少,建安二年(197年)就死了。刺史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曹操本人勢力並不一枝獨秀,袁紹與公孫瓚還在北方打的熱火朝天,呂布盤踞徐州,袁術也在僭越稱帝,亂世初顯。荊州牧劉表,劉表年少時候就名揚四方,被稱為「八俊」之一,孤身入荊州,守土有方。天下大亂惟荊州,益州尚算平穩,龐德公,司馬徽等當世名士皆去荊州避禍,諸葛亮一家不也是在荊州避禍才遇明主?劉表愛民養士,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然而其因為並未主動攻擊四方,被曹操恥笑為「自守之賊」,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失公允的。先不談劉表的荊州有沒有能力去攻伐四方,他的宗親身份首先就不允許擅自攻伐;其次,現在獻帝猶在,劉表做到荊州牧,集一州軍政大權於一身,本來就是土皇帝,要是真的匡復了漢室,難道還能再高升?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漢,他宗親身份是不可能廢帝而自己登上皇位的,那樣只能更失人心,所以劉表屯兵養士,他不是沒有進取心,而是在等,等一個合適的出兵時期,等到「師出有名」,只是很遺憾,建安十三年(208年),還沒到合適的出兵機會,劉表自己撐不住了,所以只能被曹操給鄙視。益州牧劉焉,劉璋,劉焉應該是更不卻野心的宗室,提出重新以州牧來集一州軍政大權的就是他,然後自己求了一個天府之國,跑去成都做他的土皇帝,一直處於半獨立狀態,要說他沒有相當皇帝的心肯定是假的,入主益州之後,還因僭越,被劉表上書指責過其意圖不軌。死於興平元年(194年),政權平穩交接給他的兒子劉璋,可惜劉璋沒有其父風範,最終只能便宜了劉備。
總結,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漢室餘威尚存,然而宗親無人能挑起大梁,最終賣草鞋的劉備得以振四年年之餘烈,終成「漢昭烈」。有其個人的人格魅力,也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更有他壽長命久的原因。所以說,活著就有希望,死的早了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