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隨堂小測驗,到職業資格考試;從標準化考試,到口試、面試、考駕照,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上百萬考生為考試焦慮所苦。
我曾經也是這百萬考生中的一個。
1.家人眼中從小到大的學霸,其實內心長期焦慮不安
從小到大我成績都很好,模考穩定年級前5%,老師和同學們都覺得我是考重本的料,但我最終卻險些缺考最後1門綜合,原因扎心,我畢業參加工作後才知道。
我從小是乖乖女,中學開始讀寄宿學校離開家人,但每個學期的成績也很穩定,老師表揚不斷,家人都很放心我的學習。
但表面上的風平浪靜,掩蓋了底下的波濤暗湧。
家人們不知道,其實從初中開始,我的成績就已經開始滑坡。
小學時我們只學語文和數學,我成績很好,但上初中後,突然增加的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等課程,讓我一下子應接不睱,原來的學習方法突然不夠用了。
勉力為之,生物、歷史在單元小測中出現了不及格,還不止一次。
這讓習慣了成績靠前的我慌了,每天強迫自己增加學習時間,卻不得其法,雖然成績有所好轉,但始終只要七、八十分徘徊,沒有高分。
不過因為另外幾科能拿到高分,儘管有2門相對落後,但我期末考試的總成績很穩定,年級靠前。
老師的肯定和家人的鼓勵便也一直不斷,只是我自己知道,雖然考試成績不差,但其實我的知識體系一直是混亂的。
我總擔心,萬一在關鍵的考試上自己發揮不好,碰上了自己混亂的那個結,考試成績差,沒考上理想的學校,怎麼辦?
這樣內心不安的狀態一直在持續到高中。
高三那段時間,全家人似乎突然都因為我臨近的高考緊張起來,各種營養品、心靈雞湯,時不時地強塞過來。
家人的期待,和我內心的不安碰撞在一起,以致高三那一整年,我都在想著,千萬不能考差了,萬一考差了,讓我復讀一遍也要瘋掉的。
2.來自家人與自己的壓力,直接導致高考第三天準備棄考
高考那幾天我住在家,每天早上家人準時在我的鬧鐘響前2分鐘叫醒我,早、中、晚餐都是好飯好菜,這樣的儀式感,愈發把我的焦慮激發出來。
終於在高考的第三天中午,家人問一句上午考得如何,讓我還沒吃完飯就帶著文具奪門而出。
越被關心,越感焦慮。
獨自一人,頂著大太陽在學校旁邊偌大的操場瘋跑,我不斷地回想前面兩天的考試,各種可能出現的錯誤佔據了我的思想:語文的作文可能寫跑題了,數學的選擇題忘記檢查了,英語的完形填空有好幾個空是猜的……
萬一高考沒考好,自己是不是還要在緊繃的高三狀態下再過一年?
家人怎麼不理解自己很緊張,為什麼非要問我考得怎樣,不知道這樣會讓我心亂嗎?
前面都已經發揮失常了,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成績,這最後1門綜合,考不考還有什麼意義?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當年自己高考的狀態叫考試焦慮。
但那天我正準備棄考最後1門綜合的時候,幸運地遇上了一位來操場搞衛生的清潔阿姨。
清潔阿姨問我是不是在等高考,太陽太大了,這樣跑很容易中暑的,讓我到樹蔭底下坐著等。恍惚的我按她所說的坐到樹蔭下。
發呆了一陣,阿姨特地過來跟我說,學校開門,可以進場了。
那時候我的思緒突然就安定下來,前面幾科都已經考完了,最後一科也把它考完吧。想通了這一點,我堅定了自己要去把高考這件自己該完成的事情徹底完成的信念。
仿佛只是去完成一件自己該完成的事情,我平靜地進了考場,做完了最後一張卷子。
3.擺脫考試發揮不穩定的關鍵,在於戰勝「考試焦慮」
那年高考成績出來,家人很滿意,我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但我一直知道,其實自己考試發揮失常了,甚至於如果沒有那位清潔阿姨,也許我已經放棄了最後1門考試,整個人生也已被改寫。
就像在最後1門綜合的考試開始時,我告訴自己,這次考試是高中最後一次考試,只要我把這張考卷做完,就能結束高三這年不愉快的經歷。
同時,我清楚地知道,不管試卷上的題目自己懂不懂,能不能拿高分,只要盡己所能把試卷做完,考試結束時提交,就能順利完成自己給自己布置的任務。
如此越做越輕鬆,很快我沉浸在考題中,最終超常發揮,綜合科的成績超過了以往模擬考試的成績。
又快到高考、中考、期末考的時間,你的身邊有需要參加高考、中考、期末考的孩子嗎?
你知道孩子為什麼有時候明明掌握了那些知識,但到了考場上卻發揮不出來嗎?
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無數誕生的嬰兒,這些嬰兒在成長到步入社會之前,都將面臨校園內各種數不盡的考試,走出社會以後,也會面臨各種來自社會、來自人生的考試。
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你身邊這些還要參加無數次考試的孩子,在每一次考試中都能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實力,提高成績?
從自己和身邊的經驗來看,其實這些孩子需要在考試的時候做到三點:
1.讓身體保持冷靜
2.讓精神保持專注
3.讓思維保持自信
簡單來說,就是要學會:如何戰勝「考試焦慮」!
4.戰勝考試焦慮必備的「三腳凳」模型
具體要怎麼做,才能在面對各種考試時表現出身體冷靜、精神專注、思維自信呢?
擅長提升考生才試成績和表現、曾為奧斯卡獎、託尼獎和普立茲獎得主提供表現指導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本·伯恩斯坦(Ben Bernstein)博士在《戰勝考試焦慮》一書中為有「考試焦慮」的人們提出了一個實用的「三腳凳」模型理論。
他提出的「三腳凳」模型有多厲害?
學習障礙診斷專家阿琳·艾薩克森(Arlene Isaacson)閱讀了本·伯恩斯坦博士的《戰勝考試焦慮》一書後,將諸多策略和技巧引入了自己講授的閱讀與學習技能課程,一個學期後,阿琳所有學生的考試成績均得到了大幅提高。
許多教育的方法論在國內外往往是相通的,就像世界各地的孩子成長的規律有共同點,其中最大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學生們一樣每天都要面對來自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壓力。
本·伯恩斯坦博士畢生在教育行業的第一線工作,他在《戰勝考試焦慮》中提出的「三腳凳」模型包括9大核心工具,是經過大量實踐,且已經被廣泛應用檢驗的方法,是可以幫助學生和家長更好地處理考試應激與學業壓力的實用建議。
有「考試焦慮」的人在學習或考試時往往會有這些表現: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容易出汗、緊張、焦慮、不安、心慌、不自信、注意不集中、擔心自己發揮失常,甚至大腦一片空白。
如果你身邊也有要參加高考、中考、期末考試的孩子,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的考試成績或表現,如果你或孩子曾經出現「考試焦慮」的情況,那麼,你需要一套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或者自己掌握如何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冷靜、精神保持專注、思維保持自信的方法。
「三腳凳」模型的9大核心工具包括以下3個部分:
如何冷靜下來:1.調整呼吸2.腳踏實地3.調動感官如何找回自信:4.傾吐消極觀念5.獲得積極反饋6.設想通往自信的步驟如何保持專註:7.停下來8.傾聽9.踐行
提早準備,別因考試焦慮而發揮失常,輸在考場。
人生就是一場考試,誰說不是呢?
關注@沙拉觀照,與沙拉一起靜觀世界,照見事理,用心解讀生活,觀照事物內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