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之前的各國海軍中,各艦種各司其職,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不同艦種之間的界限涇渭分明,很少有「越界」的情況出現。但最近的幾十年裡,隨著電子技術和飛彈武器的快速發展,各類艦載設備的通用性、兼容性有了巨大的進步,使得各類艦艇不斷朝著「多功能化」方向發展,各國海軍艦艇種類級別的數量明顯減少。當前的總體趨勢是,不同艦種可以裝備完全相同的艦載設備,使得各艦種的功能出現了大量的交叉重疊,這又使得不同艦種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理論上,在一個理想的「扁平化」海軍裝備序列裡,驅護艦隊的構成可以精簡成兩個艦種:一個是萬噸級的全能艦,類似於前蘇聯的1144型「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用來執行遠洋作戰任務;另一個是千噸級的常規動力輕型護衛艦,類似於荷蘭的「西格瑪」級護衛艦,用來執行近海作戰任務。原則上,這種構成方式能夠以最簡化的方式實現艦隊的所有職能,但所謂「理想」的內涵往往就是「不現實」。如果真的採用這種艦艇裝備構成,那麼對於海軍80%的繁雜任務來說,萬噸級大艦用不起(費效比太低),千噸艦艇幹不了(有心無力)。
實際上,這種艦艇構成最突出的問題,就出在噸位龐大的「全能艦」身上。全能艦的技術難度極高,至今僅有前蘇聯、美國和中國能夠製造,這裡說的是前蘇聯而不是俄羅斯,因為以俄羅斯當前的艦艇工業能力,似乎也難以支撐這種全能艦的設計製造了。而且,全能艦的造價極為昂貴,建造周期也很長,很難與其他艦艇同步更新換代。上世紀80年代的「基洛夫」級,當時的造價就高達8億美元;被美國海軍寄予厚望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大型驅逐艦,建造服役周期長達8年,這還不包括服役後數年的測試調整。
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最簡單的方式是在兩級艦艇序列中,插入一個中間級別的「次等軍艦」,用於銜接萬噸大驅和千噸輕護之間的噸位和職能空白。這樣看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實則能夠兼顧兩者的優點,是一種經濟性較好、具備「萬金油」特點的中型艦艇。
從傳統軍艦定義上來說,「次等軍艦」究竟是通用驅逐艦還是大型護衛艦,其實並不重要。因為當今「通驅」和「大護」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特別是歐洲國家,艦隊結構都朝著「扁平化」方向發展,也就是說都在減少艦種數量,而且艦種之間的差異度也在縮小,這樣確實顯著降低了海軍武器裝備體系的後勤保障難度,也進一步節省了開支。
英國、德國新建的26型和「巴登-符騰堡」級都屬於本國的「次等軍艦」,但滿載排水量超過了7000噸,比各自國家的45型和「薩克森」級主力艦艇還要大。單從噸位的角度而言,這些「次等軍艦」顯然符合「通驅」的稱呼,但從戰術定位上,它們卻更接近於「大護」的角色。
與歐洲國家相比,亞洲國家的選擇則明顯不同。日韓兩國都有基於「伯克」級的27DD「摩耶」級和KDX-III「世宗大王」級,這兩型驅逐艦都是各自國家的萬噸大驅,也就是「全能艦」了。與此同時,日本還同時發展3900噸的30FFM護衛艦和6800噸的25DD驅逐艦,韓國則大力推動4000噸的FFX-3護衛艦8000噸的KDDX驅逐艦。
與日韓甚至歐洲國家完全不同的是,亞洲大國印度的艦艇發展卻異常複雜,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之」。目前共有8000噸、6000噸、4000噸、3000噸四個級別的不同艦種在同步進行建造和引進。最新的消息更加劇了這一情況,印度準備建造13000噸的P-18大型驅逐艦,儘管該型艦艇上的大多數裝備仍然停留在PPT階段,但這絲毫不妨礙印度發布該計劃的信心。不過,這又進一步豐富了印度艦艇的型號種類,確實有一種眼花繚亂的美。
海軍艦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萬噸級的巡洋艦、大型驅逐艦,還是「通驅」「大護」之類的「次等軍艦」,亦或是千噸級的輕型護衛艦、飛彈艇,都是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長遠來看,海軍驅護艦隊結構「扁平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但過度「扁平」也不切實際。各國的經驗證明,三級化的驅護艦隊結構是最優化的選擇,也就是說海軍艦隊由萬噸級的「頭等軍艦」、6000噸左右的「次等軍艦」、千噸級的輕型護衛艦組成。驅護艦隊結構高於四個級別,會帶來嚴重的浪費。
對於正在快速成長的中國海軍來說,原則上自然也應該建設三級艦的裝備體系。不過,當前的中國海軍面臨的形勢任務似乎更加複雜,因此現有艦艇仍屬於四級艦的構成,也就是12000噸的055大型驅逐艦、7000噸級的052驅逐艦、4000噸級的054護衛艦和1500噸級的056護衛艦。坊間傳聞的052E驅逐艦和057護衛艦遲遲不見蹤影,反倒是054A改進型繼續追加建造20艘,055萬噸大驅也追加了8艘。畢竟中國的戰略需求和戰略環境是如此的廣泛和複雜,中遠海的博弈將長期存在,因此海軍的裝備體系也會相應的更加細化。
目前來看,054A雖然不能說有多麼先進,但全柴動力不僅好用,而且價格也實惠,能夠滿足絕大數任務需要。追加的改進型054A加長了後部甲板,搭載直-20反潛直升機,換裝鷹擊12和射程70公裡的海紅旗16B,裝配背靠背的小盾相控陣雷達和拖曳變深聲吶,這個裝備水平已經足以傲視同級別的所有艦艇。
當然,長遠來看,海軍主戰艦艇仍然有必要走向三級艦的裝備結構,除了055為基礎的大型驅逐艦之外,052和054兩型艦艇可以合併為一種6000~7000噸的通用驅逐艦(次等軍艦),主要伴隨航母編隊執行遠海任務;而056則讓賢給3000噸以內的護衛艦,負責看守近海。這種艦種配置體系,既能滿足海軍任務需求,又最大限度縮減艦艇類型,避免了艦艇功能上的交叉重疊,更符合海軍艦艇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