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發仔
女作家楊海蒂的散文集《走在天地間》,記錄了她近年在大江南北行走時留下的心路歷程。每次捧讀,似乎文字中又見山水,山水中映現古今。
「走在天地間」是散文集中的一篇,作為書名,頗有天空高遠、大地蒼茫的開闊氣象,也折射出一種觀照蒼生、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美學觀。全書含後記共40篇,既有大視角的俯瞰,也有聚焦式的名狀;既有一花一世界之哲思,也有情到濃時的愜意抒懷。字裡行間,天高地闊,雲淡風輕。
作者筆下的天地是廣角度的。高原之上、雪山之下,西南叢林、西北曠野,大川名山、溪流古鎮,每到一處,作者都虔誠膜拜,發思古之幽思,念山河之俊秀。更令人嘆服的是,作者在寫景狀物時,往往做到虛實相生、銜接自然,使得文字間的自在之物有了發古通今的厚度。例如,在《北面山河》中,作者站在陝北黃塬之上,高山仰止,幽思古今。橫亙天際的黃土高原和漫延橫山的塞北沙漠是實,無定河上党項人在古銀州的攻防徵戰則是真實歷史在後世人口耳中的虛幻。作者在虛實轉換中,從歷史的脈絡中抽絲剝繭,對榆林橫山這片神奇土地上的前世今生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
當年徐霞客尋奇訪勝,旨在探索大自然深處的奧秘,觸摸天地間縱橫的脈搏。作者行走山河,在領略奇山秀水的同時,也領悟了山水之道。
一是「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作者眼中的黑山白水融入了歷史的紅色基因,架構了民族的錚錚傲骨。例如,在陝北延安,作者透過歷史的縱深感受天之高、地之古。仰望寶塔山,信仰、理想、激情再度凝聚,如獲新生;在榆林吳堡,作者登山臨水,發古思今,回望偉人足跡,對革命先烈充滿敬仰之情。如此種種,充分詮釋了今日山河之固,全在革命先輩無私高德、知世大德。正於作者在書中所言:「先驅的意義,不在於坦途通道上的萬眾共識,而在於叢林荊棘中的孤奮勇往。」
二是「山水之美,自在人心」。作家楊海蒂就是一個風一樣的女子,出語謙和,身上始終散發著一種光芒。正是這樣一位女子,面對濯濯童山,入身鄉村野旅,累並快樂著,既能做到「物我相忘」,也能做到「物我同一」。在與山水對話的同時,也感應民風民俗,與花草樹木相知。例如,在廣西合山,精美的石頭會勾魂,作者魂不守舍,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最終抱著一堆花花綠綠的石頭睡了美美的一個好覺。這還不算,聽到合山煤礦職工居住區正在籌劃文藝村,作者跑著喊著,一定要給她留一套,一位嚮往村居田園生活、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情懷女子形象躍然紙上。
三是「山水之魂,在於文化自覺」。在山東德州,作者帶著骨子裡的草莽英雄情結來尋找自己的前世;在觀音山,作者認定了山水草木是世間最原始也最具生命力的佛,因而對待山脈河流,都要追求其文化價值和人文內涵。從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借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傳達出一種和諧持久、共生共榮的生態觀。
在書中,作者筆走遊龍,點畫皴擦,詩詞典故穿插其中。《揚州慢》裡聲聲慢,煙花三月盡風流。杜牧來了,白居易來了,秦觀、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都被作者請來,揚州如同正在舉行一場跨越時空的詩文盛會。「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杜牧的仕途之夢失落在揚州;「十裡揚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姜夔筆下的杜牧依舊是揚州城裡獨領風騷的才子。迴環式的寫作手法和唯美詩詞的運用,給讀者一種視覺上的快感和心靈上的共鳴。在介紹集「北雄南秀」為一體的蘇州園林時,作者說它是揚州人寫在大地上的詩篇。揚州遺夢,夢醒揚州。揚州如同九曲迴腸的黃河,歷史在這裡都要出現激烈的拍岸驚濤,讓每一個到此一遊的旁觀者,都感受到了風花雪月的揚州堅硬與悲壯的另一面。書中類似的設計和布局很多,畫龍點睛式的寫作手法使得行文之中多了幾分古意闌珊的韻味,多了幾分雋永綿長的雅致。
得天地之靈氣,發人心之睿智。在天地間行走,作者就是一個思想者。在書中,每一寸土地都有動情處,作者都會觸景生情,生發出有哲理性的思考,妙言金句俯拾皆是。「幹戈是國之力,玉則是國之魂。」(《漢之玉》)回望吳堡,「我人生之路的緊要處的幾步總算有走對了嗎?」(《回望》)觀看加榜梯田,感慨「最大的智慧在民間」(《芭沙 佔裡 加榜》)。「我所理解的不朽,既指向宗教的永生不死,……也指向俗世性的永恆價值。」(《是為文成》)「山水草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世間最原始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佛。」(《觀音山》)
在構思上,作者時而抓大放小,時而小中見大,所有的安排都是為了走進現實的山水,抵達自然的靈魂,在天地之間、山河之上談古論今,縱橫捭闔,全然一個調度山河靈性的指揮者。在語言上,時而肅然,時而奔放,用質樸而鮮活的生活語言寫出了人性之靈,用縝密而嚴謹的學術語言敘說了歷史之重,轉承啟合,如庖丁解牛。作者對傳說、典故、史料等素材也拿捏得恰到好處,在寫景狀物中自然穿插,大地無垠、雁過留聲,既拓寬了讀者的視野,又增添了人文厚度。
在天地間行走,腳踏河山,極目四野。作家楊海蒂在用詩意的生活態度與歷史的時空對話,用博大的胸襟與現實中的壯麗山河交心。青山隱隱,綠水迢迢。站在中華大地上,我們應該看到幸福生活本來的樣子。也許,這就是楊海蒂在書中所發出的真實呼喚。
《中國青年作家報》2020年12月22日第3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