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和書房,乘天地之正以遊無窮

2020-12-14 無畏樂園

古人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讀書成為我消磨時間的重要娛樂活動。

為什麼說是娛樂活動呢?不以求知識為目的,而以愉心適性為要求。作為莘莘學子,當然不能說這種話,可是到了我這個年齡,說起來卻也無妨。最近讀《莊子》,和淺薄的東西比,這完全屬於高雅一類。當然並不是說我讀了這些東西就有什麼了不起。讀書是有裝飾涵義的,以知識和學問裝點自己;但對有些人是先有此情懷然後才喜歡看這類書籍,這是一種性靈的外顯,這種心性並不完全靠外在的裝飾。人生在世,可以說是註定孤獨。有些人似乎懂你,有些人不懂你,實際說起來真正懂你的人實在沒有。那麼讀一本古書,與千年前的人做朋友,的確能夠達到部分的心心相印,而時間與空間並不能成為阻隔。

談到讀書,就要說起書房。活這麼大,換了幾處住址,無論是父母家還是自己家,都從來沒有過專屬的書房。我現住的房子裝修得比較滿意,但北臥室設計有點缺憾,幾乎成了堆雜物的倉房,平常不喜進去。妻子喜歡買衣服,有一段時間我們想把它改造成為衣帽間,不過一直沒有成熟的方案。後來因為我讀書的興趣日漸濃厚,讀書常被看電視所幹擾。再加上我對書很愛重,平時看完了又喜擺在茶几上,可是別人不甚愛惜,有時會灑上點水漬,令我很不放心,於是忽然有一天又想把它改造成書房。這樣即便把一堆書扔在案上,我也不會擔心別人給弄髒。

我的確有這種習慣,看這本書,就翻出幾本其他相關的書,在面前擺出五六本,還有紙筆是常態。經過一段時間地琢磨,我終於親手設計出了衣帽間與書房合璧的兼顧方案。在原主體裝修不變的情況下,既能增加一面大衣櫃,又能安放一塊兩米長的窄書案,只是需要定製家具。到商場詢價,費用不菲,家裡管財政的夫人猶豫了,於是我的美好憧憬象夢一樣懸在空中,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變成現實。不過有了這個目標後,時常想一想也會讓我興奮。魯迅有「三味書屋」,屆時我也必會有一篇文章作紀念的。

人需要有住房安身,但當我們仰望蒼穹、俯察地理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天地不正是我們的天然住房嗎?我們將精神安放在我們所喜歡閱讀的書籍上,將身體安放在廣闊無垠的天地間,這樣的思想是宏闊的,這樣的情懷是豁達的,這樣的心智是愉悅的。道家老莊並談,過去我常讀《老子》,幾乎沒有看《莊子》。近來把《莊子》細細地讀完,覺得境界很高,第一篇《逍遙遊》是我尤其愛讀而且不知讀了多少遍的。

在這篇文章中他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書也好,房子也好,都不是生命的根本的東西,倘能升華生命,沒有對外物的依賴,那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達到這種境界,就不再糾纏達與窮之分了,既不需要「兼濟天下」以勞形,也不需要「獨善其身」以愉情了。

相關焦點

  • 莊子 逍遙遊二乘天地之正 以遊無窮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莊子·逍遙遊》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氣之辯, 以遊無窮者, 彼且惡乎待哉!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將遊於世界之外稱為逍遙遊,也就是絕對自由自在的遊戲。他描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的行為,而藉此突顯逍遙遊的自由特性。 世界對於莊子來說並非一個自由之地,人生在世是生存於各種枷鎖之中。它們就是人們前天具有和後天設定的各種關係,如父子關係和君臣關係等。它們無時不在地束縛了人的天性。
  •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升華,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而他文中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就是能夠達到「逍遙遊」狀態的人。在前文的比喻中,鯤鵬能夠乘風起,遨遊萬裡,憑藉的是風,而列子能凌空而行,憑藉的是氣,就是說,他們這都還不能算理想的「逍遙遊」狀態。
  • 莊子的逍遙遊告訴我們 要懂得等待風來 乘風而起 逆風飛揚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典籍中關於鯤鵬的記載,最早應該出自莊子的《逍遙遊》。文章的開篇,就描述了這種巨大無比的神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逍遙」境界,是莊子提出來的關於翱翔的最高境界。它的高深莫測在於,人們只能在想像當中去理解這種高度,而這種境界又不僅僅是高度上的特徵,更重要的特徵是「沒有任何阻礙和憑藉」。莊子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來描述概括這種境界,莊子把這種至高境界稱為「逍遙遊」境界,它是人們在想像中的最高境界。
  • 春風薦書1|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徐俊:《逍遙遊》的遊指什麼
    如雲之翼,如山之形。海運水擊,扶搖上徵。翕然層舉,背負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庭。這大概是《逍遙遊》中的鯤鵬第一次脫離《莊子》,而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出來吧。不過,莊子在《逍遙遊》中說過這麼一段話,完全可以當作他自己對「逍遙」的註解: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
  • 美文佳作——有所待之逍遙遊
    兩千多年前的濮水邊,莊子靜坐垂釣,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浮在水面的魚漂,希望會有一條肥碩的魚來咬鉤。身後站著楚王派來的兩位大夫,他們恭敬地說道:「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終乎?」
  • 逍遙遊 選自《莊子·內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46] ,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47]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48] 。雖然,猶有未樹也 [49] 。夫列子御風而行 [50] ,泠然善也 [51] ,旬有五日而後反 [52] 。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53]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54]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55] !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雪峰如果說儒家哲學是中華人文精神傳統中的「寫實」,那麼莊子哲學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寫意」。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
  • 什麼是「逍遙遊」?北大教授解析啥是至人、真人、神人、聖人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一個世紀以來,研究《莊子》的學者絕大多數將「遊」與「自由」一詞進行連結,以現代漢語「自由」一詞來闡釋《莊子》「遊」的意涵和思想。實際上,現代漢語「自由」是英文「freedom」的翻譯,其中含有濃重的啟蒙運動的思想觀念色彩。
  • 從《逍遙遊》看莊子那自如而先進的自由人生的哲思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和道家創始人老子並稱為「老莊」,二者在道家思想哲學的構築上各有側重,老子是從宏大的宇宙的角度來構築,而莊子則更側重從個體精神來構建。在莊子的作品之中,無處不透露出對於個體精神的追求,尤其以《莊子·內篇》的首篇《逍遙遊》最具代表性。
  • 莊子: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很有意思的是,辯論大師莊子不喜歡辯論。這是因為莊子和辯論大師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俗世之人觀察世界看到的是表面現象,而莊子則是站在無限高遠的角度,用道的視角,像鏡子一般如實反映事物的本質。俗世之人認為的彼此對立、是非榮辱,在莊子看來,其實沒有任何區別,因為彼此對立、是非榮辱,都是出自於人的內心的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來自於人的內心,是偏於一私、拘於一隅的。如果我們讀到後面的《秋水》篇,看到莊子寫河伯在秋水泛濫時候,覺得「天下之美盡在己」而洋洋自得,但當他到了汪洋大海的時候,這時候才覺得天地之無限,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而已。
  • 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莊子,這天地間的大牧人,山川大地在他眸子裡流眄,百萬群生在他筆下婉轉,他欣賞著這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任他的詩心化筆牧放,「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馬蹄》)。莊子是不可一世的牧人,他的牧場是不可一世的大地天空,他牧養的眾靈自然也能大滿四野、驚鶩八荒。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我們俗話說的老莊之一就是莊子,老莊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經》和《莊子》,主張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這部傳世之作的逍遙遊,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和默寫,那它到底有什麼地位和代表的意義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 莊子論人生:人過中年之福,從悟透3境界(至人、神人、聖人)始
    人,如果不能把我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如果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活著的目的和意義,只能用那句詩歌來形容:「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行屍走肉而已,沒有展現出生命應有的精彩,發現生命應有的價值所在。因此,做人做到了頭,活明白了,才能稱之為「至人」。至人無己,無己就是無我。有詩為證:「欲除煩惱需無我,歷經艱難好做人。」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不同的心境,閱歷,積澱,讀之都有雲泥之別。每每復讀也能打開新世界的一扇窗,蔓生出新的覺感悟,喜不自勝。以前散讀《莊子》,不求甚解,一邊看解析一邊囫圇吞棗,讀來頗覺費勁。只覺莊子的文字空靈,是個不喜體制,熱愛自由的灑脫之人,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之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