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泰醫學業績暴增12倍600億市值是否透支明年業績?

2020-12-12 東方財富快訊

2020年前三季度,康泰醫學(300869.SZ)實現營收11.11億元,同比增長350.59%;實現歸母淨利潤5.15億元,同比增長1208.92%,而2019年公司收入不足4億元,淨利潤只有7000萬。

康泰醫學2020年8月24日上市,上市首日被市場爆炒,股價最高突破300元,較10.16元的發行價漲幅高達29倍多。截止發稿日,康泰醫學市值接近600億元,在A股醫療器械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第六。

康泰醫學主要從事醫療診斷、監護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產品涵蓋血氧類、心電類、超聲類、監護類、血壓類等多個大類,2019年,公司血氧類、監護類和心電類產品收入佔比分別為28.21%、25.59%、18.88%。

從估值上來看,康泰醫學2020年前三季度5億元的淨利潤支撐著近600億元的市值,動態市盈率達到80倍以上,而醫療器械頭部公司邁瑞醫療(300760.SZ)動態市盈率不到60倍、樂普醫療(300003.SZ)20倍、魚躍醫療(002223.SZ)14倍。

事實上,康泰醫學上市首日遭爆炒與其三季度業績大幅預增有關,估值水平高於可比頭部企業,也與其今年以來的業績高增長有關。但如果康泰醫學透支了明年的業績呢?明年的市值恐怕會跟隨業績下滑而縮水。

公共衛生事件不可持續產品需求開始下滑

第三季度銷售收入環比下滑,終端市場對產品需求下降。

康泰醫學2020年營收利潤實現大幅增長主要是因疫情防控和治療需要,紅外體溫計、血氧類等產品的需求量激增。2019年血氧類產品銷售收入1.09億元,而2020年上半年該產品收入達到4.18億元,相比去年增長了近3倍;公司在2020年2月取得了醫用紅外體溫計TP500和TP600的醫療器械註冊證書,而且該產品迅速實現量產,2020年前半年該產品就實現收入2.12億元,同樣成為公司經營業績增長的重要原因。

2019年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僅7378萬元,因為疫情對公司產品需求激增,公司業績暴增12倍。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持續時間存在不確定性,如果本次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有效控制,則康泰醫學紅外體溫計和血氧類產品銷量可能回落。顯然,公司如此的增長不可持續。

公司的醫療診斷、監護設備產品主要用於醫院、門診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體檢中心、養老機構、家庭個人等。一般來講,醫療診斷和監護設備更換周期較長,突發事件會導致下遊醫院、門站等客戶對產品的需求量在短時間內達到最大,產品需求量在滿足診斷量和患者需求之後,終端客戶購買量會逐漸下滑。即便是疫情持續,重複購買的客戶也會較少。因此,對於康泰醫學來講,疫情持續的時期內,主要是拓展產品尚未覆蓋的區域來增加銷量。

事實上,從公司2020年第三季度收入環比增長放緩也可以看出,終端需求增速下降。2020年第三季度,康泰醫學實現營收3.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1.34%,但是前三季度同比增長350.59%,也就是說第三季度銷售收入環比下滑,終端市場對產品需求下降。

除此之外,公司產品對外銷售佔比在70%以上,而海外疫情更為嚴重,對產品需求更旺,因此康泰醫學營收增速明顯高於以國內為主要市場的魚躍醫療。2020年前三季度魚躍醫療營收同比增長僅36.33%。

數據來源:康泰醫學招股書

近期,海外多家公司疫苗開始投入使用,2020年12月2日,英國批准使用美國輝瑞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的新冠疫苗,俄羅斯新冠疫苗開始批量生產,我國5個疫苗正在開展Ⅲ期臨床試驗,數十萬人緊急接種國藥集團旗下兩款新冠滅活疫苗。

隨著全球新冠疫苗接種鋪開,疫情將得到有效遏制,全球範圍內對醫療診斷和監護設備需求或快速下降。

今年量價齊升明年業績或腰斬

疫情結束後,產品售價會下降,銷售費用會增加,利潤可能會腰斬。

疫情爆發突然,全球醫療設備缺口巨大,在供不應求的市場條件下,公司產品適當提價。公司產品銷售毛利率從2019年的47.23%提升至2020年年中的65.04%,第三季度下滑至62.23%,2020年整體來看,公司對外銷售均價提價明顯。

事實上,在疫情爆發之前,由於市場的激烈競爭,公司產品銷售價格逐年小幅下降,產品毛利率從2013年的58.01%下滑至2019年的47.23%。

數據來源:康泰醫學招股書

最近三年,在公司產品售價下滑的同時,公司銷售費用同比增速快於或等同於營收增速,公司對外銷售拓展具有一定的壓力。但是2020年由於市場需求旺盛,公司銷售費用增速遠低於營收。2019年公司營收3.87億元,銷售費用5276萬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1.11億元,銷售費用僅6023萬元。銷售壓力小同樣是公司今年利潤大增的重要原因。

由於疫情影響,康泰醫學2020年對外銷售量價齊升,業績大增。如果剔除疫情影響公司營收大概率會大幅下滑。未來全球範圍內接種新冠疫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醫院、診所等終端客戶對診斷、監護等產品需求回歸正常,康泰醫學產品銷量也會回歸正常。

2017年-2019年,公司公司營收同比變動為-10.02%、-8.84%、6.78%,2019年公司產能利用率達到157.66%,各類產品產銷率接近100%。假設公司在剔除疫情影響後,營收年複合增長50%,按照售價不變,2021年公司營收在8.7億元左右,相對2020年預估14億元的營收將同比下滑37.8%。

同時,疫情結束後,公司產品的售價會下降,銷售費用會增加,在營收下滑近40%的基礎上,公司利潤可能會腰斬。

剔除疫情影響後,公司的實際動態市盈率將在160倍以上,現有600億元的估值將需要好幾年的業績去消化,股價也大概率會長時間維持在一個價格區間,投資者想要明年在康泰醫學上獲取超額收益恐怕會很難。

(文章來源:英才雜誌)

相關焦點

  • 業績暴增20倍,小米背後巨人,聞泰科技PE飆至美國同行6倍
    來源:富凱財經4年前宣布借殼中茵股份的聞泰科技最近一年可謂是風光無限:創造了中國最大的半導體收購案、去年業績暴增20倍、股價飆升6倍。如今,公司戴上了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兩大光環,總市值高達1405億元,成為機構和散戶眼中的「香餑餑」。
  • 誠邁科技去年業績暴增10倍?原來是賣公司賺了1.6億
    1月20日晚,2019年的明星股誠邁科技發布2019年業績預報。根據公告,誠邁科技預計2019年實現淨利潤1.64億-1.69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930%-960%。誠邁科技緣何能做到一年淨利暴增近10倍?
  • 智飛生物、長春高新、康泰生物異色知多少?千億市值泡沫幾何
    截止2020年6月11日收盤,長春高新報收356.52元,總市值1442億,市盈率73.9。可以看出,長春高新市值、市盈率均高過智飛生物。但實際業績,卻形成反差。再看研發費用,2019年為3.7億元,同比增幅12.8%;而銷售費用25.22億元,是前者6.8倍,同比增幅超過20%。顯然,這與一家千億市值、生物科技龍頭的形象不甚相符。
  • 康泰醫學尾盤閃現驚險一幕,股價2分鐘內從308元跌到118元|鈦快訊
    鈦媒體快訊 | 8月24日消息:作為創業板註冊制首批上市的18家企業之一,康泰醫學今日正式亮相資本市場,發行價10.16元/股。上市首日,康泰醫學集合競價漲441%領漲18隻新股,開盤價報55元/股。值得關注是,康泰醫學盤中漲幅高達3000%,最終以118元收盤,高於開盤價1061%。全天換手近69%,成交15.7億元,總市值為474.1億元。 然而發生在尾盤驚險一幕,康泰醫學突遭資金砸盤,2分鐘內股價從最高308元跌到118元,追高者可謂損失慘重。
  • 「炒股10多年沒這麼害怕過」,康泰醫學請改名康泰玄學吧
    14:51分左右,康泰醫學快速拉升,不到五分鐘漲幅從800%迅速擴大至2934.5%,暴漲近30倍,價格飆至308元,短短兩分鐘,又從308元大幅跳水跌至118元,跌幅接近70%。全天換手近69%,成交15.7億元,總市值為474.1億元。
  • 2020年第一隻10倍大牛股來了,業績暴漲超2500%
    來源:全景網2020年首隻10倍大牛股,或許是它。今日(7月14日),上半年業績暴增超2581%的英科醫療(300677)股價再度漲停,這已經是英科醫療年內第18次漲停。截至盤後,英科醫療股價報167.61元/股,總市值升至369.1億元。
  • 靠「賣魚丸」市值暴增超1000% 安井食品有何隱憂?
    在其中,《英才》記者發現上市於2017年的安井食品(603345.SH),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市值就從40餘億躍升至400餘億。而在最近半年間,安井食品的市值,就爆發性的增長為年初的三倍。  一顆小小的「魚丸」究竟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帶來如此驚人的漲幅。
  • 這些股一季報淨利腰斬 這13股業績卻逆勢翻番 最高暴增超...
    這些股一季報淨利腰斬,有公司已巨虧,這13股業績卻逆勢翻番,最高暴增超7倍 摘要 【警報拉響!這些股一季報淨利腰斬 這13股業績卻逆勢翻番 最高暴增超7倍】一季報行情即將展開。疫情影響下,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受挫,消費指標和經濟前瞻指標均運行至歷史低點。
  • 鞋履企業2019年業績盤點:達芙妮關2395家店 星期六淨利暴增15倍
    擴張是市場的基石,也是拖垮業績的累贅。在上一個十年,在時代紅利驅使下,各大鞋履企業以門店加盟為核心增長驅動,進行瘋狂擴張。從快速擴張到業績大幅下滑,這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達芙妮。   2019年達芙妮關店幅度達到創立以來最高峰,一年關店2395家,但是虧損依舊高達10.12億元。據統計,曾經「門店滿街」的達芙妮,最近4年關閉了近4000家門店。
  • 「疫苗之王」杜偉民235億天價離婚,刷新A股記錄,為康泰生物套現?
    記者 | 可達15月29日晚間,A股突曝235億天價離婚案!康泰生物(300601.SZ)公告,因解除婚姻關係並進行財產分割,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杜偉民擬將1.61億股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本23.99%)分割過戶至YUAN LIPING(袁莉萍)女士名下。
  • 晶方科技上半年業績大漲超6倍 大基金卻減持了
    來源:上海證券報 這家公司上半年業績大漲超6倍,大基金卻減持了李興彩 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公司開始用「業績」說話,晶方科技就是典型公司之一。8月7日晚間,晶方科技披露半年報,公司上半年業績暴漲超過6倍。晶方科技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55億元,同比增長126.9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6億元,同比暴增623.97%。作為半導體封裝公司,晶方科技何以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
  • 十年迷茫科倫藥業:曾與恆瑞並肩300億市值 如今相差30倍
    10年起伏目前市值仍停留在300多億元。1月7日,科倫藥業股價跌至260億元。而當初市值體量相似的恆瑞藥業,在2010年時市值也在300億出頭。自上市初至今,股價已漲幅190多倍,截止1月7日收盤,股價115元,市值6129億元,穩居醫藥界一哥。
  • 東鵬特飲IPO前業績暴增:上市意圖遭存疑 突圍勝算幾何?
    那麼,上市公司上市前業績暴增是否正常?對此,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投資與保險系副教授黃建中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確實有把業績做高的動力和動機,「因為IPO募集資金的額度都是和前三年,特別是最近一兩年的業績掛鈎的,而以往確實存在不少上市公司IPO前過度包裝業績的案例。」
  • 伊利Q2業績V型反轉,躋身全球乳業五強,市值破2500億
    在宣布上半年業績逆勢上揚次日,伊利股份漲停收盤,之後伊利股價繼續上漲,伊利股份市值順勢突破2500億。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伊利集團躋身全球乳業五強消息被傳出,伊利似乎離「千億」目標又近了許多。分具體產品看,伊利股份液體乳、奶粉、冷飲在Q2分別拿下200.86億、34.01億、30.55億元收入,同比增速分別回歸至16.89%、85.64%和9.11%。 在疫情衝擊下伊利股份業績的逆勢上揚,資本市場用漲停進行了回應。
  • 業績暴增,股東卻瘋狂套現15億,千禾味業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自從2月份以來,千禾味業的股價就持續攀升,短短半年時間其股價就從最低的12.77元上漲到最高46.76元,股價暴漲266.17%。除了暴漲的股價之外,今年千禾味業的業績同樣也十分出色。根據數據顯示,其三季報營收為12.22億,同比增長31.45%;淨利潤為2.24億,同比大幅增長63.67%。
  • 現金還比市值高,業績靚麗的百富環球(00327)價值卻被低估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觀察到,3月30日盤後,全球領先的電子支付終端解決方案供應商百富環球(00327)發布了2019年全年業績公告,31日早上以7%高開,並瞬間拉升至12%,最終收盤錄得5.4%的漲幅,成交量338萬股,成交額1022萬港元,明顯放量。技術面疊加業績支撐,成為股價反轉的重要驅動力。
  • 疫情下業績爆發的「口罩龍頭」,明年靠什麼撐起700億市值?穩健醫療...
    因為主要業務涉及防護用品,穩健醫療在這場疫情下受到空前關注,前9個月營業收入已是去年全年的兩倍,醫療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8倍,到現在穩健醫療的口罩還是供不應求。「一戰成名」,李建全站在了聚光燈下。今年9月,穩健醫療順利在創業板上市,目前市值接近700億元。
  • 去年業績大增18倍 星期六也阻止不了「星期六」了 公司這樣回應
    遙望網絡並表助業績暴增2月28日晚,星期六披露業績快報顯示,2019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2.74億元,上年同期為15.32億元,同比增長48.48%,實現淨利潤1.76億元,上年同期為893萬元,同比增長1871.45%,基本每股收益0.29元,同比增長1350.00%。
  • 阿迪業績暴跌96%、耐克市值蒸發1600億!正瘋狂打折「自救」
    總市值為395.7億歐元(約3047.8億元)阿迪達斯月K線阿迪達斯:一季度業績大降96%2019財年,阿迪達斯曾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剔除匯率因素,阿迪達斯收入同比增長6%,運營利潤率上升至11.3%,全球持續運營帶來的淨收入增長了12%至19.18億歐元。
  • 科創板日報:三季度企業業績增速有喜有憂 科創板市值超3萬億
    來源:東方財富網今日科創板日報主要內容有:兩市百元股數量達130隻,科創板股票佔比為30.77%;科技部:科創板上市企業達到185家,市值超3萬億元;科創板核心資產集體走強,資金持續向頭部企業集中;恆大汽車股東大會表決通過科創板上市議案;容知日新科創板IPO獲受理,擬募集資金5.33億元;興證策略王德倫:三季度科創板企業業績增速有喜有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