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一個拳種,其動作具有行雲流水般的神韻瀟灑,給人以節奏美、自然美的享受,具有極高的審美和觀賞價值。它講究神形合一,內外結合,身心俱修,所以它不是單純形體運動,而是一種對思想意識、精神活動有嚴格要求的運動。太極拳的每個套路都貫穿陰陽辯證關係,具有強烈的哲學色彩。
一、太極拳的種類及特點
太極拳種類大蓋有:陳式、楊式、吳式、孫式、武式等。各式太極拳都有傳統套路,也有國家規定的競賽套路。綜合各式競賽套有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四十二式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五十六式陳式太極拳等普及全國乃之海外,傳統老架一路(七十四式)太極拳練者較為廣泛。
各類太極拳的共同特點是:心靜體松、圓轉輕靈、剛柔並濟、虛實分明、中正安舒、以意導動、神形兼備。
太極拳拳理一致,動作、功防含意是共有的。各式太極拳有各自的獨特之處及風格特點。
二、太極拳的基本動作要求 (一)太極拳的基本十三勢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巽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五行也)總而言之、曰十三勢。
(二)太極拳的基本動作要求
要想練好太極拳,首先練好基本功。身形、身法,步形、步法,手形、手法,腿法及腰功,都是最基本的動作。開始學拳,就要做到動作正確規範。
1、身形
要求虛領頂頸,含胸拔背,收服斂臀,沉肩墜肘,「尾閭中正神貫頂,勢正招圓滿身輕」。
2、步形
主要有五種步形:弓步、馬步、僕步、虛步、歇步。
3、步法
要求輕靈沉穩,虛實分明。步法主要有:上步、退步、跟步、側行步、擦地步等。註:(邁步如貓行:支撐重心的腿一定要保持平穩,「邁」步不是「跨」步)。(圓檔過度成形:重心下落,屈膝過度)。(弓步的轉換:虛實轉換輕順,要防止壓壓板)。
4、手形
手形主要有拳、掌、勾三種。拳:握拳如卷餅拳面平,掌心空。掌:五指自然分開,(陳式拳為瓦攏掌)。勾:五指捏攏,腕下垂,手心空。
5、手法
手法主要有: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手法還包括掌法和拳法。掌法有:分、抱、撐、推、挑。拳法有:衝、貫、栽、搬、撩等。
6、腿法
腿法和腳法很難區分,在動作中基本上是一致的。腳腿的運用方法主要有:蹬腳、分腳、單拍腳、擺蓮腳、盤腿、裡合腿等。
7、腰功
腰在練習太極拳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練拳不用腰,到老藝不高。腰是指縱軸的轉動(就是肩、腰、胯協調配合),胸腰的收放,要自然掌握,以腰帶動發力,這是在演練套路時,最難掌握和最難做到身法的運用。
三、練習太極拳的總體要求、基本要領、方法技巧
(一)總體要求
1、練習太極拳要理解動作的功防含義。以意引導動作。太極拳、太極推手,對練套路,能明顯看岀一功一守、防守還擊等演練過程,在單練時同樣要有功防含義,要理解太極的辯證內涵。
2、練習太極拳要理解動作辯證關係。太極拳的套路中,處處都有一對對矛盾的雙方:動與靜、虛與實、剛與柔、蓄與發、開與合、進與退、功與防、內與外、意與力、呼與吸等。它含有豐富的哲理,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在演練過程中達到動靜有度,剛柔並濟,虛實分明,蓄髮相間,內外合一。
3、練習太極拳要講究武德。古人云:「未曾習武先明德,未從學藝先學禮」,練武之人一定要講究武德。太極拳要求內外兼修,外修鍛鍊體,強身健體。內修靜心養性,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練武之人見面都愛行抱拳禮,抱拳禮是什麼意思呢?左掌四指表示:德、智、體、美四育,左掌母指彎曲表示永不稱大,右拳表示勇猛習武,拳掌相抱表示五湖四海,武林一家。左掌為文,右拳為武,文武兼修。大家見面先行抱拳禮,就是提示大家,練武之人先講究武德。
4、練習太極拳要做到有恆、有序、有度。要堅持長期有規律的練,循環漸進的練,適時適度的練。力爭做到:姿勢正確造型準,方法清楚牢記心,身法靈活腰為主,手眼相隨不離分,勁力順達剛柔濟,精力專注眼傳神,呼吸得法丹田氣,沉穩優美功法純。
(二)基本要領
1、靜心用意,呼吸自然。練拳要求思想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衡,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2、中正安舒,柔和緩慢。身體要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均緩。
3、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動作要呈弧形,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4、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5、輕靈沉著,剛柔相濟。每一動作都要轉換沉著,不浮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三)方法技巧
1、認真體悟松、順、味、神、形五個字的意思。
松:心靜體松,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松則柔,柔則活,活則輕,輕則靈(輕靈柔活)。松在那裡,怎樣松,(四塊放鬆,全身貫通)沉肩兩肩要松,肩不松就僵。落胯兩胯要松,胯不松要就頂。肩胯的松活,要貫穿在每一個動作之中。膝蓋、腳踝關節的松活也非常重要。松不是空,柔不是軟,剛不是僵,輕不是飄,纏不是搖,抖不是顫。
順:指勁力順達,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協調,步走順,身轉順,力發順,就是講順其自然,協調配合,手與腳、手與身、手與眼,要達到手到、腳到、身到、眼到,也就是: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
味:韻味,練出勁、練出味,這是達到高境界的要求。要做到、神形兼備,內外結合。
神:是心意等無形的心理品質和氣質(心領神會的味)。
形:是手、眼、身法、步有形的動作特點(就是身上的勁)。
2、練習太極拳的「五字訣」是指:靜、輕、慢、切、恆,這五個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在練太極拳時,只能並存,不能偏廢。
靜: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存有雜念。但是人的思維是複雜的,要使中樞神經高度集中,處於單一的興奮狀態,實在不易。那麼,怎樣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動作儘量做得正確,動中求靜,這樣比較容易見效。久而久之,就能達到「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
輕:太極拳中的「輕」,不能用單純不用力來解釋,輕是相對於重而言的,《太極經》中說:「左重則右虛」,輕就是不能用「爆發力」,其次是避免雙重。輕也可作「柔」,來解釋,「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就是說明輕的靈活性。輕也不是鬆懈,鬆懈和爆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輕是有力不用,所以說,「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為太極勁。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於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方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的高級階段。只有在長期鍛鍊中,默識揣摩,才能隨心所欲。
慢:練太極拳要慢,但不是停頓,慢是相對快而言,慢的原則是要求「貫穿」,不能有斷續。《太極經》中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所以在練太極拳時,要求動作前後銜接。所謂「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使整套動作連綿不斷,節節貫穿,動作之間不能有意拖延。一般來說,一套拳(指傳統的老架太極拳),大約應控制在25一30分鐘之間為宜。鍛鍊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時間,基本相同,這就是有功夫的具體表現。
切:就是認真的意思,練太極拳要切切實實,扎紮實實地下功夫,萬不可草率行事。無論那個招式,哪個動作,都要做到準確到位,虛實要分清楚,動作避免欠缺,立身要中正安舒。達到「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切的另一個意思是講究,練後要回憶,哪個拳式練錯了,以後在練拳時更正,這就是切磋、琢磨的功夫,如此能堅持下功夫去練,進步一定很快。
恆:它有雙重的含義,就是「定時、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恆,無論是嚴寒酷暑都不能間斷。其次是定量,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和時間,來制定相應的時間和運動量,根據時間和運動量,均需逐步加強,才能逐漸提高自已的技術水平。
四、練習太極拳的五個階段
練太極拳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方法、有步驟的分段進行練習。一般需要經過五個階段。
1、第一階段:熟練套路,明確姿勢
「套路」是指太極拳的整套架勢,練套路要注意方向正確,路線清楚,結構嚴謹,姿勢端正,動作規範。這個階段要注意兩點: (1)排除內外一切幹擾,全身放鬆,精神集中,做到:動寓靜之內,靜寓動之中。
(2)注重身法,運行方位、角度、路線、順序必須絕對正確。姿勢、動作儘量符合標準要求。方法是:從頭至腳,一招一勢反覆進行糾正和練習。如果每天練十遍,一般情況下,二個月左右就可以達到熟練。
2、第二階段:調整身體,周身放鬆
將身體調整到利於放鬆的程度,從意念到胸、背、肘、腹、腰、胯、肩、臂、腿、膝等全身各部位皆要放鬆。調整身法,「身法」是指練拳時對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則。「身法」要正確,全身放鬆,自然下沉,重心下沉,氣下沉,腳底就會生根。方法是:除練習套路外,站無極樁(練拳要從無極開始,陰陽開合認真求,不入無極圈,難成太極圖)。
3、第三階段:疏通經絡,引動內氣
經絡遍布周身,內聯五臟六腑,外系肌表,是調節機體和內氣運行的通道。
通過感覺器官,溝通人體下上表裡,遍布全身。根據各種變化而體現它的存在。以氣運形,一氣貫通,使經絡暢通。這一階段,必須注意、意念引導,在大腦意識的指揮下,以意運形,使內氣節節貫穿。方法是:形體氣息如有不順,要調身法,以身體舒服為準。外形儘量與內氣意識保持一致,這樣練一段時間,內氣就會自然暢通,而達到周身協調相隨,內氣會按拳勢要求產生有規律的鼓蕩,而一氣貫通,除掉僵勁、拙力。
4、第四階段:形氣結合,如環無端
「形」指形體,「氣」指內氣。要求:每招每勢都要注意引氣,以氣運身,順其自然,推運外形,使內氣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地在體內運行,外形在內氣的摧動下,起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這一段要注意意念與形體姿勢的結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氣到、形到,使內氣一氣貫通。同時,應當理解全身整體與局部的表現關係,調整局部姿勢時,務必注意整體的調整,從而達到意氣合一。這一階段會出現肌膚發脹、手指發麻、足根發重、丹田發沉之感。
5、第五階段:周身相隨,內外一致
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在前一段如身、手、內、外產生矛盾,可以用調整身法的辦法來解決,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而這一階段,就不允許用調整身法的方法去解決。這一階段,要求周身相隨,以內氣摧外形,氣不到,外形寂然不動。氣一到,外形隨氣而動。每招每勢,氣由發起,內走五臟百骸,外形肌膚毫毛,運行周身而復歸丹田,纏繞往來,圓活自如,此段開始除堅持練架式套路外,可以結合練習推手,從而體合粘連黏隨,捧、捋、擠、按的勁別,驗證拳勢運動的正確與否,使之做到不假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內外一致,周身相隨,完全掌握太極拳的要求和運動規律。通過這一階段的練習,已經有了自我糾正的能力,可以脫離老師的指導,不走彎路,繼續深入研究,就可以逐步進入神明境界。也可以把這五個階段簡略的概括為五個字,就是學、煉、修、悟、明。一是學拳:現代各式太極拳的套路都很多,要想學好一個套路,必須扎紮實實,一招一式的去學習,這個階段是比葫蘆畫瓢學會套路的第一步,對初學者非常重要;入門階段是由「生疏」達到「連貫」。二是練拳:在熟悉一個套路的基礎上,接下來就需要自己去苦練,俗話說「功夫是練出來的」,「拳打萬遍自然精」,業精於勤就是這個道理。初級階段目的是由「連貫」達到「熟練」。三是修拳:學拳容易改拳難,所以練拳一定要按照標準化、規範化進行練。要把動作的開合、伸縮、起落和呼吸結合起來,讓丹田、腰脊發出的力達四梢。嚴於律己細節糾錯,遵道勤修。切記動作不標準,勁路不暢通。因而要注重修拳。真正達到由「招熟」升華到「懂勁」。四是悟拳:在練拳明理、音樂相伴過程中找感覺;招招式式以腰為軸,節節貫穿感覺舒展;貴在認識自我,意引體動剛柔相濟;內外合一身心感悟;量力而行日有所增。五是明拳:也就是「神明」階段,隨心所欲身心合一;進入了太極拳的最高層次。一套拳不僅從外表外形上打的舒展、完美、漂亮,而且從內心、內勁、呼吸上暢通舒適,輕鬆自然一氣呵成,使人體味到如春風楊柳、行雲流水,心曠神怡享受無限。
以上五個階段,在實際練習過程中,分界線並不十分明顯,而且每個階段需要的時間,也因人而異。過去講「太極十年不岀門」,可能有些誇張,然而由於過去人們的體質普遍較差,信息量少,又加封建保守意識嚴重,學習太極拳要想達到高層次、高水平,要經過一段慢長的時間。現在時代不同了,各門派的太極拳老師,大多拋棄了過去的封建思想,紛紛推岀了多種太極拳書籍、報刊和音像資料,並且各地太極拳團體舉辦的活動越來越多,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因此,本所說的五個階段,是完全可以通過三至五年艱苦鍛鍊來實現的。
文章是根據本人十多年練(太極)的一點體會而言,並不一定完全正確,僅供愛好者參考。下次以視頻的方式講解(第二回)《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動作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