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是配合筆者所發布的視頻合集——武當丹鳳朝陽太極八段錦(1)調理脾胃臂單舉-曹老先生演練(此文對應前3集)。此套視頻由丹鳳朝陽第九代掌門人曹老先生(七十六歲高齡)親自演練。對於此套太極八段錦的修煉要訣,我已在上一篇文章中進行了闡述。這篇文章主要針對各段動作的具體要領進行講解,以方便練習者理解動作要領和修煉方法。
在上一篇文章中,有讀者提出,丹鳳朝陽太極八段錦的動作編排順序,與網上流傳較廣的版本有出入。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各個流派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實,對於動作的編排順序,不必過於計較。因為八段錦的八段動作,本來就是獨立性比較強的,練習時可靈活安排。根據人體運動的特點,動作編排的科學方法,是開頭與結尾的動作比較舒緩;中間運動量大的動作穿插相對比較輕緩的動作,做到有張有弛、有動有靜。八段錦的動作,運動量比較大的有搖頭擺尾去心火、左右開弓似射鵰、怒目揮拳增氣力。丹鳳朝陽太極八段錦的動作編排順序,體現了這一動作編排的科學性。
在練習八段錦之前,先站好無極樁,調身調息調心,做到身心松靜自然。具體練習方法參見我前面的文章《練好無極樁 調身調息調心——邁入太極拳殿堂的第一步》。當練習者精神高度緊張,或剛做完劇烈運動尚未恢復平靜時,一定要先放鬆身心,不要強行練習。八段錦在練習過程中,並非簡單的拉伸運動,更強調導引之術。人體在放鬆狀態下,融入周圍環境,與大自然交換能量。因此,練習的場地,要注意清淨衛生;下半年氣溫低,注意避風,以免風寒入侵。
對於八段錦練習過程中的真氣運行,存在兩種比較極端的誤解。一種是認為真氣運行純屬無稽之談,八段錦就是一種拉筋的運動。這是完全是捨本逐末,失去了八段錦的精髓。如果說只是拉筋運動,那麼舞蹈老師的訓練方案是最全面的。這樣的話,八段錦還有流傳幾百年的價值嗎?另一種極端的認識,就是認為每個動作都要想著真氣如何運行,人體該有怎樣的感覺云云。這種練習方式就是把氣功練成了「意功」,容易出現偏差。打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我們看著馬路上來來往往的汽車。如果你想要把每輛汽車的特徵、行駛路線都看清楚,那你很快就會陷入一種疲勞和緊張狀態,人體無法承受這種負擔。你只需要看清車流的整體走向,到了分岔路口車流又是怎麼走的。這樣,你既能看清楚車流情況,又不會緊張疲勞。真氣的運行也是如此。我們把控好真氣運行的整體原則,讓真氣按小周天的方式行走即可。至於具體到每個動作,你要做的就是把握動作要領,做到松靜自然,真氣自會運行。對於小周天的練習,後續我將作專文論述。沒有小周天基礎的練習者,先做到意守關元、松靜自然即可。
下面我對每段動作的練習要領進行講解。
第一段調理脾胃臂單舉
動作開始之時,有雙臂平舉並進行上下、前後的運動,有如鳳凰舞動翅膀之態。不要將這動作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舞蹈式的動作。做這些動作時,肩部、雙臂要完全放鬆。真正放鬆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是手掌在帶動手臂運動,而不是手臂推動手掌。此時,真氣自然運行至指尖,感覺到十指指尖有發熱並微微麻、脹之感。假以時日,功力有了長進之後,手臂、手掌在這種動作中,可以感覺到空氣的阻力,有如平常人在水中划動手臂的那種感覺。再次提醒:這種真氣運行之感,要順其自然,不要強行用意念去引導,以免出現偏差。真氣之運行,就如水之流動。流水的管道通了,水自然會流過來;人體經絡放鬆了,真氣自然會充盈,不需要意念強行導引。
在手臂單舉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動作的協調、放鬆和舒緩。左腳向前邁步的過程中,右臂便開始上升;邁步與抬臂相互配合,左腳慢慢落地。右臂在上舉的過程中,要注意看視頻中手掌的翻動、頭部動作的配合。當右掌舉到下巴處,目光開始跟隨手掌的動作,頭部隨之緩緩抬起。上舉至自身的極限時,掌心向上,目視掌背,此時切不可出現身體後仰或重心後移的情況,要始終保持重心平穩地落在兩腳之間。而後手肘、手腕洩勁下坐,右臂開始往下回落。回落過程中,注意手掌的翻動,頭部跟隨至雙目平視後保持不再動;同時,右腳在此過程中上步,緩緩落至左腳旁,這時要注意身體重心的移動。右腳落至左腳旁時,保持那種稍微彎曲的狀態;當右掌緩緩下按之時,雙腿緩緩向上伸直。這裡很好地體現了太極拳運動的相對性。右掌下按之時,要感覺右掌心勞宮穴將人體濁氣導引至右大腿外側經絡處下行,再由湧泉穴排出。因此,練習過程中要注意腳趾抓地。關於腳趾抓地的作用,我已發過專文進行論述。
在舉臂、落臂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形往上走,氣往下行;形往下坐,氣往上升」的感覺。
第二個動作時,改為先邁右腳、舉左臂。其動作要領是相同的。如此循環交替練習七步。也可根據自身條件或場地情況酌情增減,步數以單數為宜(太極以單數為陽)。關於步數的問題,後面幾段動作都是相同的,不再贅述。
第二段雙手託天理三焦
動作開始之時雙臂的動作要領,與上一段相同,不再贅述。
在下蹲之時,雙掌向兩旁撥開,有如撥開水面之感;下蹲之後,兩掌中指相對,有如捧起一團火焰。下蹲之時,注意上身放鬆,意守關元,不要讓氣息憋在頭部、胸部。而後緩緩上升,至雙掌到關元穴處時,開始邁左腳。此時,腿部動作與手臂動作的配合,以及頭部跟隨手掌的運動,都與「調理脾胃臂單舉」類似,只是由單臂動作改成了雙臂動作。
在雙臂下落時,右腳隨之上步,緩緩落在左腳旁。其要求也與上段動作一樣,注意重心的移動;同時,雙腿不要馬上伸直,而是在雙掌下按之時緩緩伸直。在雙掌下按之時,可感覺雙掌勞宮穴將人體之濁氣導引至雙腿外側經絡處下行,再經雙腳底之湧泉穴排出。
第二個動作時,改為先邁右腳,其餘動作與第一個動作相同。
第三段搖頭擺尾去心火
這段動作的運動量是比較大的,非常考驗腰馬的基本功。對於初學者,或體質較弱者,可適當將馬步升高,以自己能夠承受的極限為宜。
該動作開始之時,有左、右臂交替起落的動作。當肩部、手臂真正放鬆之時,同樣也是感覺由手掌帶動手臂的運動,氣血直達指尖。修煉到一定層次時,可以感覺運動過程中空氣帶來的阻力。
走第一步時,先出左腳,而後右腳跟進,注意兩腳之意的寬度,以能夠站好馬步樁為宜。走第二步時,先出右腳,而後左腳跟進。以此類推,交替進行。注意出腳之時,並不是像平時走路那樣直接往前走步,而是有一個調整重心、抽步的過程。仔細觀察視頻中曹老先生的動作細節。
在「搖頭擺尾」的過程中,雙手置於雙膝之上,以協助身體平穩重心。既然命名為「搖頭擺尾」,那就是整個身子從頭部到臀部,都呈左搖右擺之態。此時,整個身體上虛下實:上身放鬆,以腰部為主導,左搖右擺而不失重心;下盤平穩,腳趾抓地的力度加大,有如釘耙般穩穩地扎在地上,落地生根的感覺;雙腿配合上身的擺動,移動重心,變換樁步。正所謂「腳似釘耙腰是轉」。體質較弱者可適當減小動作幅度,以自身能夠承受為宜。
一個動作的收勢,與「雙手託天理三焦」類似,雙掌徐徐下按,雙腿緩緩伸直,讓濁氣下行排出。如果感覺練比較累,可按無極樁站好,調身調息調心後,再繼續下一個動作的練習。
(未完,請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