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的七階段

2021-01-20 騰訊網

循序漸進是太極拳修煉的重要原則。這裡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後排列順序,不能馬虎,不能錯亂,不能顛倒,不能想當然的根據原來的參照系去追求。

綜合起來,可勉強劃分出為以下七個進步階梯。

(1)打基礎

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學會動作要領,粗通神意氣的內涵,並能一點點融進行拳走架的過程中。

(2)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自身與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貫通。內外並非指身體之內部與肌膚之表層在人體構造層面的劃分。內外相合是指由神意氣形所構成的功夫,在與外界大自然之氣的交流、融合、混化、貫通的過程中不斷地吐故納新、充盈壯大。

汪永泉先生所傳的太極拳中,修煉內外相合最暢達的途徑就是三道氣圈。三道氣圈由身中發出,彌散在肩、腰、胯的外圍,其中以腰氣圈為主,上支配肩氣圈,下支配胯氣圈,由此形成一個內氣與外氣合和充盈的整體,從而形成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天人合一之境界。這個境界養生益壽的效果突出,補充體內精力的效益明顯。

(3)上下相隨

一般來說,三道氣圈有了基礎後,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就要多體會上下相隨了。關於上下相隨,楊澄甫先生曾說過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上下相隨,不僅僅是「上面的手如何動,下肢的足也如何動。」在內功太極拳秘傳的方法中,還有特殊的練法,那就是三道氣圈平行散出之後,肩氣圈主引領兩臂的運行,胯氣圈主引領兩腿的起落與移動,腰氣圈是肩、胯氣圈的主導與媒介。此外,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過程心意和軀體散亂,從而使平行的三道氣圈能協調一致地運行,一定要在三道氣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條身中垂直線(想像的思維線),這時,身形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移動,全憑這條身中垂直線的引領與操縱,由此就可求達在內外相合的基礎上做到上下相隨。

修煉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脈之說,頗類似在太極拳的身中垂直線上下相隨修煉的內容。而上下相隨,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

衡量身中垂直線的修養水平標準有三:

第一,垂直線軟而活,自然而靈動。

第二,把身中垂直線與鍾錘融為一體,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轉。

第三,讓身中垂直線粗而且膨脹力強,任何外界的幹擾都不能使之混亂。

以上三個標誌不是傳授出來招式方法,而是內功修為的自然體現。

(4)融進內功

這個階段重要的內容就是拆開揉碎了,讓每個動作姿勢的運行與轉換,都融入內功之術。即每個分解動作,都依賴相應的內功心法的催發下自動運行。此階段一定要糾正,並逐漸杜絕形體的空架子現象。只有意識到太極拳,必須使術與招相融合才能達到知行合一,逐漸達到「招中有術,術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體會與感悟太極拳架陰陽相合的奧妙。

如何做到融進內功呢?關鍵是把每個拳架,都拆開來默識揣摩,從而能從心所欲地把這個式子去僵硬而柔韌,去招法而內功勁法,去刻意煩瑣而簡潔明了。

(5)內在充實

盤練太極拳架時,必須從「鬆散通空」進入到「松空圓滿」。鬆開就是鬆開身體的各大關節,使之形成流體、彈簧狀態。松與散能使手部內氣在自身氣勢的外緣,與大自然的外氣自然交融,實現「色即是空」的境界。

如何實現與外界之氣的交融,使之與身體形成一團混元氣呢?關鍵的關鍵,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終忘卻雙手,達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來說,此階段訓練要重點體會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單鞭等動作。特別是單鞭中「一身背五弓」,關於「空四梢」的內在的訓練等要反覆進行。

「鬆散」之後必須要伴「通空」,「通空」之後必然要進入「松空圓滿」——松沉、松凈、鬆柔、鬆化,內在裡像是充滿內氣的氣球,充實飽滿好象旋轉門、蹺蹺板,動作之間的轉化、自然輕鬆,不露痕跡 繼而周身內外成為混元整體,從而神意靈敏、元氣充沛、延年益壽之實效自然展現。

(6)過河扔船

其實拳架只是幫助理解太極拳真諦的一個渡河之舟,目的是抵達太極功夫的彼岸。過了河,完整的拳架子是要扔掉的。動作招法越來越自然隨意,內功心法簡潔明了,不複雜煩瑣——脫離太極拳門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縛,進入改架子創架子無架子的階段了。這個階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了這個境界就能自然實現了。

(7)自然無為

傳說楊式太極拳內功傳承體系中,功夫進階的圖畫——「全圖共十三層臺階,最高處到第十三層才能達到出神入化之境。」這個是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自然無為,全體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這和道家粉碎虛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由此可見,自然無為的境界是一種難以用語言表述的境界。如果表述的話,我們可以這樣來形容 此時,太極拳拳架中每一招、每一勢、每一種內勁走法都已經沒有了,太極拳的獨特思維——「無根之根,無力之力,無中之中,無向之向」,已成為自覺意識,一身舒適、無我無為、無形無相、萬法自通、圓融無礙的境界.

相關焦點

  • 如何從一上手就開始練真正的太極拳?
    此路(先學24式)在現實裡沒有行得通:學會招式,卻不堅持練。2. 有人建議:跟著網上名師的教學視頻,一招一式的學。有人就是這麼幹的,學了24式簡化太極拳,再學36式,42式,楊85;學了拳,再學太極扇,完了學劍,學刀。忙的不亦說乎,生活運動倒也很充實。
  • 練太極的男人不變壞,練太極的女人不一般!
    人到了一個階段,生活開始給你做減法。拿走你的一些朋友,讓你知道誰是真正的朋友。拿走你的一些夢想,讓你認清現實是什麼。當靈魂升起,看著疲於奔波的自己,成為自己生活的旁觀者,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節奏。 在練太極的過程中,沒有人和你說話,你卻在和自己交流。聽風在沙沙作響,觀雲在翻江倒海。
  • 練太極拳為啥要推手,可不可以不推?
    練太極拳是否可以不練推手?如果從技擊的角度來看,練太極拳也未必就要練推手,其他不少的拳種沒有推手你看人家還是照樣能練出實戰功夫來。那為啥太極拳門卻又有獨特的「推手」這一重要的訓練體系呢?原因在於「太極推手」的真實目的不是為了「較技」;而在於從另一個體系來訓練人體的「放鬆」。這恰是太極祖師的高明之處,但今天被不少後人給搞顛倒了。我們知道太極的拳架是練「體」,推手是練「用」,體用互根,方得其妙。
  • 何為正宗太極拳?從一套最美太極拳表演說起!
    使一般的太極拳愛好者會感到學太極很難,影響了學練太極拳的決心和信心。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和中國道家的陰陽太極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它以道家的文化為太極理論基礎,是以道家的哲學思想來指導的一種武功。
  • 【文化】為什麼要練太極拳?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太極拳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黃河岸邊練太極 徐宏星 攝中原「太極第一村」陳家溝距鄭州有一個多小時車程,驅車來到這裡時,已是中午時分,恰逢2020年冬天的第一場雪,寒意逼人,空氣清冽。「拳以德立,德為藝先」,這是太極拳最基礎的武術倫理觀念。進入第二進院子,其主殿是祖師堂,供奉著歷代太極拳名師牌位,彰顯太極拳的深厚底蘊和文化傳承,歷代宗師的傳奇故事,感染著這裡的參觀者。推開第三進院子的朱紅木門,迎面是深且長的甬道,上建三座石坊拳階坊,分別寫著「招熟」「懂勁」和「神明」,代表太極拳三個階段:招熟氣順,可謂入門;勁收自入,可堪行家;神明自得,功法大成。
  • 祝福太極拳成功申遺 滬太極拳友金茂之巔打太極
    申小建在上海地標金茂之巔展示陳式太極參與展示的太極拳友太極拳友為太極申遺祝福【新民晚報·新民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12月16日,為祝福太極拳成功申遺,在上海,申健太極拳館創始人申小建帶領多位太極拳友登上陸家嘴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外的世界最高戶外步道,在340米高空演練起了陳式太極拳。活動中,申小建表示:「希望全球更多的人民加入習練太極拳的隊伍,讓我們一起共享太極,共享健康!」
  • 練太極拳十年來所收集的太極拳秘籍230本,堪稱最全的太極拳秘籍
    真的喜歡就去練。如果看不起傳武,那就去練其他的啊,柔道,踢拳,柔術,拳擊,泰拳,假如你能在這種領域打出名堂,拿到冠軍,不比嘴炮罵戰高明?順便提一句,沒有牛逼的流派,只有牛逼的人。你覺得這個流派牛逼,只是因為把這個流派的東西練牛逼的人比較多。 一切武術尤其是中國武術都是基礎於身體上的,什麼內勁外放啊之類的,不管有沒有,肯定不是你現在考慮的。
  • 一個太極拳世外高人談:烏煙瘴氣的太極拳!
    當年光緒皇帝的老師,大學士翁同和觀看楊露禪的拳技,稱讚「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什麼叫「神速」、「身似猿猴」——那肯定不會是慢慢騰騰的,和現在市面上的楊式太極天壤之別,你看看你現在所練的楊式太極,是不是「進退神速」、「神似猿猴」呢。如果不是,恭喜你,你中招兒了。松是初學入門的過度階段,為的是消去本身的僵勁,培養拳學所需要的活勁,也就是拳勁。
  • 太極拳內勁與經絡的奧秘
    習練李氏古傳太極的人,可以在古太極道家周身行氣法(下部功:開關展竅法)中學練。「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聽薛老師傳授真功夫,可以開發身體潛能,促進身體健康。只明白道理,而沒有功法,是沒有辦法得到更高質量的健康的。
  • 是誰在練太極,風生水起!
    黃春英在村裡的小廣場上練習太極拳(12月14日攝)。 45歲的陳紹傑是陳家溝衛生室的村醫,練習太極拳35年,工作之餘免費教100多名拳友練太極拳。 陳紹傑在衛生室門前練習太極拳(12月14日攝)。 吳平利在民宿門前練習太極拳(12月14日攝)。
  • 太極拳不練馬步?傳統武術之中樁功和馬步之間本無區別!
    太極拳在現代武術界的名聲也漸漸叫的很響,這幾十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習練太極拳,如果較真些來講的話,這幾十年中幾乎很多人習練的基本不是太極拳,而是之前所推出的太極健身操。也因為這樣,也導致多數太極拳的習練者幾乎每天只是簡簡單單的練那一套套路,除此之外幾乎就沒有任何習練的方法了,也許部分有心的愛好者還能找三兩個朋友沒事的練一練推手。而多數習練者也可能只是停留在二十四式的太極體操套路練習之上了。其實在過去的太極拳習練之中,套路也並非是重要的部分,而是師傅為了教有了基本功的徒弟怎麼樣更合理的技擊之時引導發明出來的武學方法。
  • 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
    獨得秘傳的祁春生師伯(中)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李新方相對於十三勢架的由法而意,以意為主,意久自神而言其中有些著勢是太極拳各各流派所沒有的,如推手、擠手、掤手、懶龍旋窩、追星趕月、羅漢捧缽、仙人撥米等。更多的著勢雖名稱相同,但在具體練法和用法上是不一樣的,如懶扎衣、提手上勢、白鶴亮翅、高探馬、抱虎推山、海底針、撇身捶、雲手等。
  • 陳炎林與《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
    《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是部經典太極拳書籍,作者陳炎林是楊澄甫弟子田兆麟的弟子。也有說法此書是出自田兆麟口授,但書中並未隻字提及。田兆麟(名紹先)先跟楊健侯、楊少侯、楊澄甫兩代三人學藝,技藝全面,在楊門中以善鬥稱著,一直在上海教徒傳藝。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楊澄甫非楊氏太極拳正宗傳承人 拳架心法均有異
    難道是楊健侯沒將太極拳傳給兒子嗎?依據封建社會的傳拳理念,這絕不可能!難道是楊澄甫笨而惰學嗎?據陳炎林講,楊澄甫練拳是絕頂聰慧的天才。然而事實上,父子兩代所傳之拳,無論是拳架、練法上,還是在理法、心法、勁法上的差異,簡直判若兩派,這是怎麼回事呢?
  • 練太極拳站樁功,讓他去掉了多年小腿發涼的隱疾
    練太極拳可以增進人體的微循環,疏通氣血經絡,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有效康復一些中老年朋友常見的慢性疾病,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編者特別想說的是,太極拳某一特定的式子或某一特定的樁功,在特定的環境下,對於緩解和康復某個疾病有其獨到的作用,比如,中老年朋友常見的「小腿發涼」,一年四季總感到兩
  • 非遺「新丁」太極拳正在新疆「圈粉」
    太極拳走入千家萬戶  進入21世紀,在自治區體育局、體育總會的指導下,新疆太極拳的發展迎來了新階段。  2005年,中國陳家溝太極拳館新疆分館在烏魯木齊市正式開館,陳全勝出任館長,開始以拳館為基地推廣普及陳氏太極拳。
  • 接下來太極拳文化的傳播方向是啥?
    75歲高齡的朱天才先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12月17日晚,當申遺成功的消息傳來,他激動地對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說。  △朱天才  朱天才於1955年開始學習太極拳,1958年拜陳照丕為師,1973年拜陳照奎為師。國內外講學傳拳幾十年,培養學生數以萬計,其中入室弟子五百餘人,四人已是太極拳名師,在世界各地傳授拳法。
  • 傳統陳式太極拳一路八十三式學拳日記一
    時間:2020年11月10日地點:河北省滄州市恩師劉鳳文家此次北上滄州隨恩師劉鳳文學傳統陳式太極拳,已是2010年離開滄州的十年後的事了,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下定決心傳承傳統陳式太極拳卻用了十年時間。第一天,師父安排的學習任務不多,主要講一些基本功,然後涉及到傳統陳式太極拳一路八十三式的前五個動作。師父講得很細,每個動作手把手地傳授,之後我反覆練習,師父反覆指點糾正,直到動作準確為止。上午練三個半小時,下午練一個半小時。雖然比平時練拳累很多,但是很充實,收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