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一上手就開始練真正的太極拳?

2020-12-17 太極與養生

一開始我們就要做到「啞巴吃餃子,心裡有數。」

「莫讓浮雲遮望眼」。

01先解決如何練的問題

先看看多數人是怎麼開始的。你可以從網上找到很多種說法。這裡就不囉嗦了。

有人建議,先學24式簡化太極拳。 大學的時候,我也是這麼學習的,學會了24式,練了一陣子,就放棄了。現在很多大學也這麼練。

還組織大學生參加萬人太極拳活動,場面異常壯觀。

然而,如果沒有比賽,平日裡,校園裡再也很難看到自發練習太極拳的學生了。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誰能說得清。

此路(先學24式)在現實裡沒有行得通:學會招式,卻不堅持練。

2. 有人建議:跟著網上名師的教學視頻,一招一式的學。

有人就是這麼幹的,學了24式簡化太極拳,再學36式,42式,楊85;學了拳,再學太極扇,完了學劍,學刀。忙的不亦說乎,生活運動倒也很充實。

但是,必須要提出一些問題來思考清楚,回答明白。練了這麼多,學了這麼多,啥是太極拳?太極拳的規律是啥?每天練那麼多,練出太極的功夫了嗎?

能回答明白的,就是真的太極拳。

要是說不清楚,答不明白,那就是沒入門,那就是湊熱鬧的外行人。

3. 有人建議:先站無極樁。

4. 有人建議:先壓腿,學各種手法、掌型,步法,再串起來練。

大家看來看去,是否感覺眼暈,到底聽誰的?究竟該咋練呢。

我們有那麼多時間去揮霍嗎?

02先明道

想學真正的太極拳,不想浪費時間,一投手一抬足,要有太極味兒,就得先懂太極。

不明白道理,自己瞎練,就跟創拳一樣艱難,開宗立派可不是誰都能幹的。

因此先找入門的書籍鑽研一下。這方面書籍很多,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就是一本很不錯的入門書。還有洪滌懷、李方明著《太極拳述真》等很多。

開始習練之前,一定要先學太極理論。

如果你練了很久,卻不明理,就可能造成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的局面,這可不是你想要的結果。

拳論指出:「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拳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

花點兒時間研究明白啥是太極,比練了十幾年還稀裡糊塗要好太多了。

這也許多讓一些人畏難,但是如果你通過練太極拳,學會了中國文化,傳承好中華瑰寶,善莫大焉。

03練基本功

「練拳不練功,始終一場空」。我把「到老一場空」改成了「始終一場空」,因為有不少人從老年才開始學拳。

人都老了,還練啥功?其實養生不分老少,網上有見到118歲的老師傅練太極拳的視頻。

太極拳的基本功,招式都很簡單易學。

然而把太極拳的規律,融入基本招式裡面,就不能速成了。

有人云「理可頓悟,法宜漸修。」即便明理了,修煉到身上,卻要假以時日。

古人云「太極十年不出門。」

這裡的基本功,不是站樁,不是壓腿,不是套路。而是一些簡單的動作。

通過單式,學習太極的基本規律。

這些規律,你可以從太極圖裡來悟出:

1. 漸變規律;

2. 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的轉化規律;

3. 陰陽平衡規律;

4. 太極的水性;

5. 和諧的規律。

《陳氏太極拳圖說》中云:「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也,不得名為太極拳。

04行雲流水練套路

「太極者,無極而生」。啥時候悟出了無極,那你就進了太極的門道了。

將太極拳的規律練到身上來,再去修煉套路,就能達到行雲流水的境界了。這時候,行拳,那就是一種享受,堪比神仙在世了。

把嘴上的拳理修到身上。能不能找到明師,看你的造化了。

只要是對健康有好處的,我們就要堅持去做。如果你覺得有用,建議收藏或轉發給朋友。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也歡迎大家評論。

相關焦點

  • 練太極的男人不變壞,練太極的女人不一般!
    愛練太極的男人和女人總是別有一番意味,經得起風雨,享得了從容,睿智優雅,值得信賴。 人到了一個階段,生活開始給你做減法。拿走你的一些朋友,讓你知道誰是真正的朋友。拿走你的一些夢想,讓你認清現實是什麼。當靈魂升起,看著疲於奔波的自己,成為自己生活的旁觀者,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節奏。 在練太極的過程中,沒有人和你說話,你卻在和自己交流。聽風在沙沙作響,觀雲在翻江倒海。享受內氣在丹田的醞釀,遊走於體內的蒸騰,偶爾的感悟,便是今日的收穫。有時侯,遠離喧噪,獨自太極,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境界。
  • 練太極拳的七階段
    關於上下相隨,楊澄甫先生曾說過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上下相隨,不僅僅是「上面的手如何動,下肢的足也如何動。」
  • 何為正宗太極拳?從一套最美太極拳表演說起!
    所以,真正的太極拳,是「益身延年、永保青春"最好的健身之法,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像今天的視頻,如果從太極理論的要求看,只能被稱之為「太極拳操"或「太極舞"類,與真正太極拳不能相提並論。儘管其架式外表與太極拳相似,打拳時也慢慢地動手、足和軀幹,實際上不具有太極拳的松、沉、柔、勻、圓的特點。
  • 【文化】為什麼要練太極拳?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太極拳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練太極拳為啥要推手,可不可以不推?
    練太極拳是否可以不練推手?如果從技擊的角度來看,練太極拳也未必就要練推手,其他不少的拳種沒有推手你看人家還是照樣能練出實戰功夫來。那為啥太極拳門卻又有獨特的「推手」這一重要的訓練體系呢?原因在於「太極推手」的真實目的不是為了「較技」;而在於從另一個體系來訓練人體的「放鬆」。這恰是太極祖師的高明之處,但今天被不少後人給搞顛倒了。我們知道太極的拳架是練「體」,推手是練「用」,體用互根,方得其妙。
  • 太極拳不練馬步?傳統武術之中樁功和馬步之間本無區別!
    太極拳在現代武術界的名聲也漸漸叫的很響,這幾十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習練太極拳,如果較真些來講的話,這幾十年中幾乎很多人習練的基本不是太極拳,而是之前所推出的太極健身操。目前多數人習練的也都是二十四式或是八十多式的健身操,其中的版本也多的不能再多,幾乎無一例外都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太極拳拳法。而多數健身操的習練者,也誤以為自己所習練的是正統太極拳。也因為這樣,也導致多數太極拳的習練者幾乎每天只是簡簡單單的練那一套套路,除此之外幾乎就沒有任何習練的方法了,也許部分有心的愛好者還能找三兩個朋友沒事的練一練推手。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此後數百年,雖歷經戰亂饑饉,村子還是靜靜庇護著鄉民,並孕育出太極拳這一精妙拳法。來到陳家溝,要拜謁的地方是太極拳祖祠,它也是陳氏家族宗祠。它既是陳氏族人尋根問祖、祭拜先祖的場所,也是太極拳習練者祭拜歷代太極宗師之地。太極拳祖祠佔地200餘畝,是傳統中式建築,紅的門窗廊柱,灰的房簷院牆,門口兩尊石獅威儀十足。
  • 祝福太極拳成功申遺 滬太極拳友金茂之巔打太極
    申小建在上海地標金茂之巔展示陳式太極參與展示的太極拳友太極拳友為太極申遺祝福【新民晚報·新民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12月16日,為祝福太極拳成功申遺,在上海,申健太極拳館創始人申小建帶領多位太極拳友登上陸家嘴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外的世界最高戶外步道,在340米高空演練起了陳式太極拳。活動中,申小建表示:「希望全球更多的人民加入習練太極拳的隊伍,讓我們一起共享太極,共享健康!」
  • 真正的心意拳如何練實戰?
    武師手持一長鞭,進入學員們住的房間,劈頭蓋臉一頓狂抽,鑽心的疼痛讓小夥伴們的睡意便立刻消失,在武師的驅趕下,來到練武場,開始了每天的第一次訓練。一個時辰過後,開始吃早餐,吃完早餐,全體入睡休息。大概一個時辰後,還在沉睡中的學員又被武師的皮鞭定時叫醒,回到練武場開始每天的第二次訓練。這種訓練模式看似無情,確也是無奈之舉,存在即合理,至少有其存在的某一些合理性。
  • 一個太極拳世外高人談:烏煙瘴氣的太極拳!
    當然,現在還有少數人在練太極快拳,緊拳(也稱快架,緊架),剛架,但很多練太極的人看見這種練法的第一反應是:這哪裡是太極拳啊?殊不知,太極拳不練快、緊、剛,怎麼能用於實戰?實戰就是要求快,發力是鬆緊剛柔的轉換,這點天下所有武技(包括國外的拳擊、泰拳、踢拳道)都是如此,為何太極拳能例外?
  • 太極拳內勁與經絡的奧秘
    如何用「治未病」理念增進自己的健康?順便插一句話,練拳不是為了練發力,拳是練周身的銜接,身體骨架筋腱都梳理銜接好了,發力自然就水到渠成,招手即來。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練好太極功夫。讓我們通過習練太極功夫而終極能與大道相合。拳功一體,練拳入道,拳道合一。只要我們遵循薛老師講解的太極功法練習,聽從輔導老師建議練習,總會得到太極之道的加持。
  • 太極拳教學市場混亂 記者探秘傳統太極拳(組圖)
    在這段廣為流傳的的視頻中,"最強太極推手"閆芳輕輕發力就把幾個健壯男子"推"出幾米遠,一位穿白襯衫的男徒弟將手搭在師傅肩上,師傅稍一用力,男徒弟就被像電擊一樣摔倒在地上,其中最為神奇的是一位穿黑衣的男徒弟,當他還沒有接觸到對方時,閆芳就劈出一掌,這位徒弟向後一仰,重重摔倒在地上。
  • 傳統陳式太極拳一路八十三式學拳日記一
    時間:2020年11月10日地點:河北省滄州市恩師劉鳳文家此次北上滄州隨恩師劉鳳文學傳統陳式太極拳,已是2010年離開滄州的十年後的事了,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下定決心傳承傳統陳式太極拳卻用了十年時間。第一天,師父安排的學習任務不多,主要講一些基本功,然後涉及到傳統陳式太極拳一路八十三式的前五個動作。師父講得很細,每個動作手把手地傳授,之後我反覆練習,師父反覆指點糾正,直到動作準確為止。上午練三個半小時,下午練一個半小時。雖然比平時練拳累很多,但是很充實,收穫很大。
  • 練太極拳十年來所收集的太極拳秘籍230本,堪稱最全的太極拳秘籍
    真的喜歡就去練。如果看不起傳武,那就去練其他的啊,柔道,踢拳,柔術,拳擊,泰拳,假如你能在這種領域打出名堂,拿到冠軍,不比嘴炮罵戰高明?順便提一句,沒有牛逼的流派,只有牛逼的人。你覺得這個流派牛逼,只是因為把這個流派的東西練牛逼的人比較多。 一切武術尤其是中國武術都是基礎於身體上的,什麼內勁外放啊之類的,不管有沒有,肯定不是你現在考慮的。
  • 練太極拳的你,被「馬保國們」影響了嗎?
    繼68歲的渾元太極掌門馬保國,被業餘愛好者王慶民秒殺「直躺擂臺」後,「馬保國」一時間成為刷屏熱點、好不熱鬧。無數藉助「馬保國」名義的社交帳號紛紛營業,甚至包括「馬保國」本人,均藉此事件炒作自身、吸睛牟利。
  • 楊澄甫非楊氏太極拳正宗傳承人 拳架心法均有異
    按照陳炎林的說法,楊澄甫年近弱冠開始學拳,即從1899年起,到1917年,拳齡已是18年了,這個年齡對於楊氏太極拳承上啟下的責任來講,應該是「完整準確」地繼承了楊氏拳法的成熟年齡了。可是,楊澄甫的拳法為什麼與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樣呢?難道是楊健侯沒將太極拳傳給兒子嗎?依據封建社會的傳拳理念,這絕不可能!難道是楊澄甫笨而惰學嗎?據陳炎林講,楊澄甫練拳是絕頂聰慧的天才。
  • 是誰在練太極,風生水起!
    62歲的黃春英是陳家溝的環衛工人,12歲開始習拳,除了太極拳外,還會太極雙刀,太極春秋大刀等。 45歲的陳紹傑是陳家溝衛生室的村醫,練習太極拳35年,工作之餘免費教100多名拳友練太極拳。 陳紹傑在衛生室門前練習太極拳(12月14日攝)。
  • 是不是我的二十歲,註定要為太極拳流淚?
    BGM:《收到體育課通知時你的內心活動》「如何打好太極拳?如何在2小時內學會太極拳24式?」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日常自省,這下可讓他們初步體會了一遭,什麼叫人間疾苦。於是乎,這段時間無數大學生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為練好太極拳進入了走火入魔的狀態。雖然上一秒學會高探馬右蹬腿,下一秒又把前面的野馬分鬃摟膝拗步給忘記,陷於一種馬什麼梅?馬冬梅?的間歇性記憶減退狀態。被太極逼瘋的大學生們,開始瘋狂搜尋和這項傳統運動有關的一切內容。
  • 練太極拳站樁功,讓他去掉了多年小腿發涼的隱疾
    練太極拳可以增進人體的微循環,疏通氣血經絡,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有效康復一些中老年朋友常見的慢性疾病,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編者特別想說的是,太極拳某一特定的式子或某一特定的樁功,在特定的環境下,對於緩解和康復某個疾病有其獨到的作用,比如,中老年朋友常見的「小腿發涼」,一年四季總感到兩
  • 中國武術九段,太極宗師馮志強,太極拳實戰派代表人物
    馮老師八歲開始習武,曾習童子功、通臂拳、硃砂掌。1948年,拜心意拳名家胡耀貞先師,學習心意六合拳;兩年後經胡先師推薦又拜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宗師、人稱「太極一人」的陳發科先師,從而開始跟隨兩位高人雙學雙修。1953年北京成立了首都武術研究社,陳、胡兩位先師任正副社長,而馮老師是他們最得意的門徒,三十歲時已經集心意太極於一身,融內外兩功於一體,武功當時北京武術界已很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