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為啥要推手,可不可以不推?

2020-12-05 阿七聊功夫

練太極拳是否可以不練推手?

如果從技擊的角度來看,練太極拳也未必就要練推手,其他不少的拳種沒有推手你看人家還是照樣能練出實戰功夫來。

那為啥太極拳門卻又有獨特的「推手」這一重要的訓練體系呢?

原因在於「太極推手」的真實目的不是為了「較技」;而在於從另一個體系來訓練人體的「放鬆」。

這恰是太極祖師的高明之處,但今天被不少後人給搞顛倒了。

我們知道太極的拳架是練「體」,推手是練「用」,體用互根,方得其妙。

因為推手是練用,很多人以為就是練「較技」,是練勾絆擒摔的東西,於是乎各種五花八門的「頂牛」推手就出來了,更有甚者還夾雜各種手法和腿法在裡面;如此這般其實已經和真實的推手南轅北轍,向隅而泣。

我們知道,太極拳主要靠「放鬆」來鍛鍊,但松不是目的,只是最重要的訓練方法,其最終是通過松的訓練達到「堅剛」的目的,所謂極柔成剛便是這個道理。

平時我們自己打拳的時候一般是處在「自我」的意識狀態下練習放鬆,多數時候你感到自己的心身、拳式都很放鬆了,整個人都是舒暢的,於是很多人會認為自己已經松得不錯了;但結果推手的時候與人一搭手,不是僵就是硬,或者松的的不透不淨,感覺處處受制,全身都是彆扭的。

為啥會出現這樣的境遇呢?因為你平時打拳那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松」的狀態是沒有「受力」的;所以,一旦受力便有不適。

所以,推手就是針對「受力」狀態訓練放鬆的一種手段。

過去,有條件的太極拳家都要請「相手」,也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陪練」,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訓練相互受力的放鬆。

兩個人的推手,相互是給力的,與一個人打拳找松是兩碼事;但這個時候你又不能頂也不能懈,那麼難度自然加大了,所以推手就是在這種「壓力」下讓你去找松。

因而,說「推手就是檢驗拳架」這句話應該說只對了一半,因為拳架和推手是兩個不一樣的訓練體系。推手不好打拳肯定有問題,但拳打好了不一定就能推手,因為他們放鬆的環境是不一樣的,一個是自我的安逸狀態,一個是受力的不舒服狀態。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知道僅僅靠打拳不練推手是很難找到真松的,那種「頂牛」的推手更是錯誤的。

而推手訓練「放鬆」的根本方法就是「沾粘綿隨,不丟不頂」。

這八個字容易理解,但真要做到實屬不易。

所以,真實的推手如果彼此都從「放鬆」的目的去訓練,而不是爭勝負,便慢慢有圓活之趣,松彈之力,隨曲就伸的功夫也就慢慢有了。

所謂「聽勁」、「化勁」其根本都是建立在「放鬆」二字基礎之上,沒有了放鬆其他都是白搭。

縱觀歷史上太極先輩們的比武降敵,也都是靠功夫折服對方的;沒有說哪個是靠推手推幾下就另令對方信服的。

所以,如果你把推手當成「比手」,勢必較力,也就失去了推手訓練的本質所在。

因而明白了傳統太極拳的真實推手之用意,才有助於我們練好太極功夫。

(註:轉載請註明摘自百家號「阿七聊功夫」,作者:戚海軍)

相關焦點

  • 【第490期⊙視頻】推手真功夫 臺灣王傑老師 太極推手十三法, 實用為主,不玩虛的!
    推手的形式很多,可以分為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等。其中最基本的是定步雙推手,也稱四正推手,練習時雙方對面站立,一腳在前,腳步不動,用掤、捋、擠、按4種方法推揉打輪。活步推手是在四正推手的基礎上,兩人腳步移動,一進一退,直線往返;也有的兩人側身走成圓形。
  • 太極拳教學市場混亂 記者探秘傳統太極拳(組圖)
    在這段廣為流傳的的視頻中,"最強太極推手"閆芳輕輕發力就把幾個健壯男子"推"出幾米遠,一位穿白襯衫的男徒弟將手搭在師傅肩上,師傅稍一用力,男徒弟就被像電擊一樣摔倒在地上,其中最為神奇的是一位穿黑衣的男徒弟,當他還沒有接觸到對方時,閆芳就劈出一掌,這位徒弟向後一仰,重重摔倒在地上。
  • 太極拳不練馬步?傳統武術之中樁功和馬步之間本無區別!
    也因為這樣,也導致多數太極拳的習練者幾乎每天只是簡簡單單的練那一套套路,除此之外幾乎就沒有任何習練的方法了,也許部分有心的愛好者還能找三兩個朋友沒事的練一練推手。而多數習練者也可能只是停留在二十四式的太極體操套路練習之上了。其實在過去的太極拳習練之中,套路也並非是重要的部分,而是師傅為了教有了基本功的徒弟怎麼樣更合理的技擊之時引導發明出來的武學方法。
  • 一個太極拳世外高人談:烏煙瘴氣的太極拳!
    松本身不可能用於實戰技擊,也就是調節自身肌肉神經而已,松是過程,緊是目的。發力就是緊,發力之前則要松。它們的關係再清楚不過了。鬆緊的訓練都要有,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那種從頭松到尾,則完全脫離實戰技擊了。當然,現在還有少數人在練太極快拳,緊拳(也稱快架,緊架),剛架,但很多練太極的人看見這種練法的第一反應是:這哪裡是太極拳啊?殊不知,太極拳不練快、緊、剛,怎麼能用於實戰?
  • 如何從一上手就開始練真正的太極拳?
    此路(先學24式)在現實裡沒有行得通:學會招式,卻不堅持練。2. 有人建議:跟著網上名師的教學視頻,一招一式的學。有人就是這麼幹的,學了24式簡化太極拳,再學36式,42式,楊85;學了拳,再學太極扇,完了學劍,學刀。忙的不亦說乎,生活運動倒也很充實。
  • 練太極拳十年來所收集的太極拳秘籍230本,堪稱最全的太極拳秘籍
    這是實話,我和梅花拳的練習者切磋過,無規則純赤手的情況下,他還能打,要知道我也不是什麼高手,一業餘的。憑藉梅花拳流傳下來的技巧還能和我周旋,實話實說,假如不是我亂七八糟的懂得多,假如不是我和各種流派切磋的多,假如不是因為我比較滑頭,但凡輸在我手裡的基本就沒有服氣的。以他的底子是可以贏我的。然而大家都戴上拳擊手套,他就被我吊打,沒錯,吊打。我幾乎是戲弄他。
  • 太極拳第二十三講 從太極拳推手到太極拳散手
    上一篇文章引起了一些爭議,有網友說:「我寫的一些拳理不切實際,太極拳應用應該有太極拳的特色,如後發先至、捨己從人,以柔克剛等等」。雖然觀點可笑,卻也代表了大部分學者對太極拳的認知。卻不知道上訴拳理都是前輩對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總結,而不是對太極拳散手應用的指導。
  • 【文化】為什麼要練太極拳?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學員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一個拳館內練拳(無人機照片,12月14日攝)。人本身懶惰,不願意活動,坐的時間長,會傷害腎,造成腎虛,腎炎,腎結石,腎功能退縮。因此,腎供血不足,肝血就不足;肝血不足,心血就不足,就開始生病了。為了治病吃藥,增加腎的負擔,練太極就是練腰,練習後能減少吃藥,從而增強腎的功能。 15. 大腦清晰。
  • 退休老幹部練太極,發明「太極書法」,是老乾體,還是書法創新?
    在傳統文化不斷被遺忘的今天,太極和書法是傳統文化中傳承得最為普及的兩大瑰寶,太極和書法原本是沒有太大的淵源。 不過,玄之又玄的太極在今天成為了退休大爺大媽們的養生「必練」絕技,而書法也同樣是很多退休老幹部的每日「打卡」任務,太極和書法之間就有了「碰撞」的可能。
  • 練太極的男人不變壞,練太極的女人不一般!
    在練太極的過程中,沒有人和你說話,你卻在和自己交流。聽風在沙沙作響,觀雲在翻江倒海。享受內氣在丹田的醞釀,遊走於體內的蒸騰,偶爾的感悟,便是今日的收穫。有時侯,遠離喧噪,獨自太極,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境界。 人生要學會知足,但是不要輕易滿足。
  • 中國武術九段,太極宗師馮志強,太極拳實戰派代表人物
    1982年「全國太極名家匯演」在上海舉行,唯獨馮老師只身前往,推手的配手由大會任意指派,幾場較量下來,馮老師精湛的武藝令人折服。1983年北京正式成立陳式太極拳研究會,馮志強教師被推選為會長。1984年馮老師首次公派出訪日本講學,這是最早的陳式太極拳正式走出國門。1985年,馮老師參加中聯部中國藝術代表團赴美國、墨西哥訪問。此後馮老師多次受國家體委、國家武協和中聯部委派,出訪世界各國。
  • 陳炎林與《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
    《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是部經典太極拳書籍,作者陳炎林是楊澄甫弟子田兆麟的弟子。也有說法此書是出自田兆麟口授,但書中並未隻字提及。田兆麟(名紹先)先跟楊健侯、楊少侯、楊澄甫兩代三人學藝,技藝全面,在楊門中以善鬥稱著,一直在上海教徒傳藝。
  • 為什麼說:三年把式一年跤,十年太極不出門?
    即使練得不精,也能用得上。 傳統太極拳練習過程繁瑣冗長,站樁、套路、單推手、雙推手、散推手、斷手,最後才散手。 用意不用力的站樁、套路練習,配合性的太極推手練習,讓人十分地舒服愜意。安逸、舒服、愜意、和平共處,久而久之,不會再有鬥志,勉強上擂,難有作為。
  • 武式太極拳在上海重要的傳承者——浦公達
    浦公達幼年即隨祖父習練拳械,武術根基很紮實。20世紀60年代,浦公達師從郝少如學習武式太極拳。郝少如(字夢修)是武式太極拳名家郝為貞之孫,出生於太極世家,自幼學拳,對武式太極拳的精要心領神會、遷移默化。1928年,郝少如隨父郝月如到南京、上海等地授拳。
  • 評功守道:推廣太極不能光靠打
    功守道揭幕戰開打騰訊體育11月16日訊 近日,由李連杰、馬雲創立的全新太極拳賽事「功守道」昨天打響揭幕戰,這項脫胎於太極推手,進行了競技性改良的新派太極引發熱議。曾經和格鬥狂人約架的太極拳師雷公太極就發微博表示,推廣太極不能光走入競技的圈子,它的重點其實是在養生。李連杰和馬雲創立「功守道」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明確得失分制度,讓其更有競技性,為進軍奧運會創造有利條件。雷公太極就認為,競技性的太極拳其實和傳統的太極已經有了區別,「不久的將來養生推手和競技推手會被清晰的劃分。不少人在嘗試推廣太極拳,但是走進了競技的圈子。」
  • 練太極拳的七階段
    關於上下相隨,楊澄甫先生曾說過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上下相隨,不僅僅是「上面的手如何動,下肢的足也如何動。」
  • 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
    獨得秘傳的祁春生師伯(中)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李新方相對於十三勢架的由法而意,以意為主,意久自神而言十三勢架的著勢是集大成而止至善的,技擊目的包括制而不傷和出手見紅兩個方面,炮捶則重點突出了出手見紅,把內勁、暗勁和化勁明顯地表現出來。而八卦太極拳的技術定位是精而博,至廣大而極精微,雖名曰八卦太極拳,而實際上幾乎囊括了各家武術實用技法。
  • 一個放羊的老人,居然是民間的形意拳高手
    在西安出差的幾天時間裡,我和往常一樣每天早上總要去一些公園逛逛。現在的公園裡不一定會出現高手,但會發現高手的線索,比如以前我在長春的兒童公園就結識了北派吳式太極拳的不少傳人。有一天吃過早晨,正準備下樓去公園,卻看見酒店大堂有位練太極的師傅在和他的信徒們表演「推不動」。
  • 楊澄甫非楊氏太極拳正宗傳承人 拳架心法均有異
    可是,楊澄甫的拳法為什麼與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樣呢?難道是楊健侯沒將太極拳傳給兒子嗎?依據封建社會的傳拳理念,這絕不可能!難道是楊澄甫笨而惰學嗎?據陳炎林講,楊澄甫練拳是絕頂聰慧的天才。然而事實上,父子兩代所傳之拳,無論是拳架、練法上,還是在理法、心法、勁法上的差異,簡直判若兩派,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