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是否可以不練推手?
如果從技擊的角度來看,練太極拳也未必就要練推手,其他不少的拳種沒有推手你看人家還是照樣能練出實戰功夫來。
那為啥太極拳門卻又有獨特的「推手」這一重要的訓練體系呢?
原因在於「太極推手」的真實目的不是為了「較技」;而在於從另一個體系來訓練人體的「放鬆」。
這恰是太極祖師的高明之處,但今天被不少後人給搞顛倒了。
我們知道太極的拳架是練「體」,推手是練「用」,體用互根,方得其妙。
因為推手是練用,很多人以為就是練「較技」,是練勾絆擒摔的東西,於是乎各種五花八門的「頂牛」推手就出來了,更有甚者還夾雜各種手法和腿法在裡面;如此這般其實已經和真實的推手南轅北轍,向隅而泣。
我們知道,太極拳主要靠「放鬆」來鍛鍊,但松不是目的,只是最重要的訓練方法,其最終是通過松的訓練達到「堅剛」的目的,所謂極柔成剛便是這個道理。
平時我們自己打拳的時候一般是處在「自我」的意識狀態下練習放鬆,多數時候你感到自己的心身、拳式都很放鬆了,整個人都是舒暢的,於是很多人會認為自己已經松得不錯了;但結果推手的時候與人一搭手,不是僵就是硬,或者松的的不透不淨,感覺處處受制,全身都是彆扭的。
為啥會出現這樣的境遇呢?因為你平時打拳那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松」的狀態是沒有「受力」的;所以,一旦受力便有不適。
所以,推手就是針對「受力」狀態訓練放鬆的一種手段。
過去,有條件的太極拳家都要請「相手」,也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陪練」,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訓練相互受力的放鬆。
兩個人的推手,相互是給力的,與一個人打拳找松是兩碼事;但這個時候你又不能頂也不能懈,那麼難度自然加大了,所以推手就是在這種「壓力」下讓你去找松。
因而,說「推手就是檢驗拳架」這句話應該說只對了一半,因為拳架和推手是兩個不一樣的訓練體系。推手不好打拳肯定有問題,但拳打好了不一定就能推手,因為他們放鬆的環境是不一樣的,一個是自我的安逸狀態,一個是受力的不舒服狀態。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知道僅僅靠打拳不練推手是很難找到真松的,那種「頂牛」的推手更是錯誤的。
而推手訓練「放鬆」的根本方法就是「沾粘綿隨,不丟不頂」。
這八個字容易理解,但真要做到實屬不易。
所以,真實的推手如果彼此都從「放鬆」的目的去訓練,而不是爭勝負,便慢慢有圓活之趣,松彈之力,隨曲就伸的功夫也就慢慢有了。
所謂「聽勁」、「化勁」其根本都是建立在「放鬆」二字基礎之上,沒有了放鬆其他都是白搭。
縱觀歷史上太極先輩們的比武降敵,也都是靠功夫折服對方的;沒有說哪個是靠推手推幾下就另令對方信服的。
所以,如果你把推手當成「比手」,勢必較力,也就失去了推手訓練的本質所在。
因而明白了傳統太極拳的真實推手之用意,才有助於我們練好太極功夫。
(註:轉載請註明摘自百家號「阿七聊功夫」,作者:戚海軍)